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建>>“全國城市基層黨建創新案例”征集評選活動

上海市浦東新區周家渡街道:“家庭小黨校”牽動社區治理大格局

浦東新區周家渡街道黨工委

2018年11月05日14:39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周家渡街道是一個老城廂,以純居民區為主,轄區內老舊小區多,基礎設施陳舊,居民和黨員老齡化程度高,困難及特殊群體數量大。長期以來,社區黨建基礎較弱、活力不足、溫度不高,社區治理面臨服務資源少、熱點矛盾多、自治參與率低等困境。為破解這個雙重難題,周家渡街道以深化“家門口”服務為契機,自2017年起在居民區開展“家庭小黨校”建設。近兩年來,“家庭小黨校”以送學上門、知行統一、黨群融合的形式,在樓組層面實現黨員教育管理、居民參與動員、民主協商議事、自助互助服務等功能的一體化,夯實了支部工作和居民自治的基礎。通過“家庭小黨校”項目,周家渡街道從小處入手,牽動了社區治理的大格局。

一、主要做法

周家渡街重視鍛造“小黨校”的“大氣場”。在組織設置上注重接地氣,在資源配置上注重聚和氣,在內容安排上注重增熱氣,在活動機制上注重樹正氣,在隊伍保障上注重強生氣,形成了一套系統的“家庭小黨校”建設模式和運行機制。

(一)組織設置注重接地氣

制定《“家庭小黨校”建設標准》,明確了功能導向,規范了建設要件,保証“家庭小黨校”能夠接地氣、進家庭。一是功能設計的復合性。按照“以人為本”理念,使“家庭小黨校”成為思想上釋疑解惑的微課堂、生活上排憂解難的睦鄰點、行動上議事協商的小平台、組織上錘煉黨性的小熔爐 。二是場所設置的前沿性。按照“下沉到底”要求,把“家庭小黨校”設置在黨員骨干的家庭中或家門口的鄰裡集聚點,使其活躍在樓組和鄰裡間。三是參與人群的開放性。按照“黨群一體”原則,明確“家庭小黨校”參加者不局限於社區在冊黨員,社區“雙報到”黨員、睦鄰單位黨員、居民群眾都可參加。四是黨員作用的主體性。按照“知行合一”原則,把一塊黨員責任區、一支志願服務隊、一批關愛對象作為“家庭小黨校”的必備要件。

(二)資源配置注重聚和氣

不需增加新的資源投入,而是著力激活、匯集現有服務資源,將其整合到“家庭小黨校“這個終端上。一是下沉縱向資源。推動街道黨建服務中心、社區黨校等資源進一步下沉,以居民區黨建服務站(“家門口”服務站)為樞紐向“家庭小黨校”延伸。二是整合橫向資源。在居民區網格片區內,推動黨小組、黨建服務點、居民睦鄰點等資源向“家庭小黨校”聚焦。三是動員居民資源。調動“家庭小黨校”參加者及鄰近居民中的內生資源,包括社群骨干、志願者和零散資金等。四是導入社會資源。利用網格睦鄰機制,鏈接“雙報到”黨員和社區單位,為“家庭小黨校”開展活動提供支持。

(三)內容安排注重增熱氣

不斷豐富“家庭小黨校”的內涵,增加活動內容的溫度和吸引力。一是黨課會。以“議”為主,明確每個“家庭小黨校”每月至少舉辦一次黨課會,內容包含“三部曲”,即重溫入黨誓詞、共講黨的故事、共議“家長裡短”。二是睦鄰項目。以“事”為主,把黨課會上達成共識又能自治解決的“急難愁盼”問題轉化成睦鄰項目,以志願服務的方式實施。三是睦鄰團隊。以“人”為主,在學習討論中發現、培育和動員骨干積極分子,組建睦鄰志願服務隊。四是提案建議。以“訴”為主,把討論中發現的突出矛盾,或者有共識但不能自治解決的事項,以提案建議的形式提交給社區乃至街道黨組織。

(四)運作機制注重樹正氣

出台了《“家庭小黨校”活動制度》、《“家庭小黨校”議事規則》等配套制度,形成了六大機制。一是多元開放的志願參與機制。“家庭小黨校”可以打破黨小組和樓組界限,由黨員和鄰近樓組居民根據地緣、業緣、志緣、趣緣等紐帶自主匯集,保証參與有動力。二是自上而下的學習引導機制。結合“三會一課”要求,由社區學校和居民區黨建服務站出“菜單”,小黨校自主“點單”或“設單”,片區黨支部“核單”,保証組織引領有抓手。三是自下而上的議題和項目形成機制。實行活動議題大家提、活動方式大家議、活動內容大家定,保証黨員和居民關心的痛點、難點、矛盾能夠進入議程。四是民主有序的議事協商機制。由社區黨委指導,各小黨校自行制定了議事規范,保証討論既民主又文明。五是志願服務的項目實施機制。通過小黨校,發現個別有困難的老黨員和居民,用黨員聯戶結對等方式幫扶﹔發現具有一定普遍性的需求,形成睦鄰項目,由召集人組織落實,片區黨支部支持、督導。六是上下暢通的民意收集反饋機制。做實小黨校與居街黨組織之間民情收集、上報、反饋、解釋閉合回路,使件件有回音、事事有落實。

(五)隊伍保障注重強生氣

為保証“家庭小黨校”有組織有活力,街道建立了結構化的隊伍保障。一是明確領導責任。依托居民區黨建服務站設立“家庭小黨校”校務管理辦公室,由居民區黨總支書記兼任主任,各網格片區黨支部書記兼任本塊區的小黨校負責人。二是選好用好召集人隊伍。各“家庭小黨校”的召集人(宣講人)通過黨員選、自己薦、組織聘等方式,從社區選擇黨性強、素質高、口碑好、有一定專長的黨員擔任。各居民區普遍建立了“家庭小黨校召集人交流會”,經常交流經驗、協調行動。三是組建骨干隊伍和志願者團隊,穩定“家庭小黨校”的核心成員。四是居民區社工提供專業指導,保障“家庭小黨校”的活動水准和團隊成長。

二、取得成效

周家渡街道通過“家庭小黨校”有效增強了社區黨組織的基層組織力,有效激發了社區事務中的居民自治力,有效匯集了居民家門口的生活服務力,有效提升了黨和政府的社會感召力,也對基層黨建和治理創新形成了一定的示范力。

(一)有效提升了社區基層黨組織的組織力

經過近兩年發展,周家渡街道的“家庭小黨校”已達355個,平均每個社區擁有超過11個,平均每個網格片區擁有超過2個,基本實現了對所有樓組的全覆蓋。“家庭小黨校”提高了基層組織生活的溫度,讓黨員和居民對身邊黨組織更加“有感”。做實了支部工作的基礎,用“小而活”的形式,克服了樓組層面場地缺少、黨員老化等難題﹔用“小而實”的內容,凝聚了分散在樓組中的黨員,激活了黨小組。動員和組織了群眾,通過向群眾開放,教育了群眾,拉近了黨組織和居民、居民和居民的距離,在網格片區內初步形成了以黨小組為核心的鄰裡生活共同體。

(二)有效激發了社區事務中的居民自治力

“家庭小黨校”正確處理了政治要求和居民需求的關系,使黨員和居民在活動中感悟到了國家大事、社區中事、個人小事之間的實質關聯。由此,激發了參與自治的活力,使黨員和居民把“黨的要求”變成了“我的追求”,把“社區的事”變成了“我們的事”。發現和培養了自治骨干,涌現了大批社區“能人”、“達人”,在355個“家庭小黨校”召集人中,有超過50%來自普通黨員。帶動了居民自組織發展,如雲台二居“吾老之家”、上南四村“八仙閣茶會”、齊一居民區“暖心工作室”、昌五小區“順暢易停365”等已具備了一定的品牌效應。增強了解決社區問題的自治能力,經由“家庭小黨校”共議,已解決了153件社區“瑣碎”難題,涉及小區平安、停車難、路燈亮化、拆除違建、環境整治等多個方面。長遠看,這裡將形成以黨組織為引領、以黨員為先鋒、以社群“能人”為骨干、以睦鄰團隊為主體的社區梯次結構,為促進黨領導下的政府治理與居民自治良性互動奠定基礎。

(三)有效匯集了居民家門口的生活服務力

周家渡街道的“家庭小黨校”既是“黨校”,又是解決社區服務“最后50米”的多功能平台。把思想教育化為精神關懷,形成了樓道裡的精神生活中心,使高齡老黨員和困難居民得到了情感慰藉、解除了思想困惑、找到了精神歸屬。把黨性修養化為關愛行動,編織了困難家庭的鄰裡支持網,使黨員和居民的生活困難能在鄰裡中得到及時發現、應幫盡幫。由交流議事到協力自治,提升了樓組居民自我服務能力,衍生出了雲台一居“睦鄰公益集市”和“公益微基金”、上南四村“共同行動基金”、齊五居民區“樓道成長基金”等樓組公益微平台。由匯集民情到資源鏈接,充當了“家門口”服務的傳送器,把黨和政府、社會和社區等各方服務資源引進了居民家庭,提高了解決居民痛點的精准度。“家庭小黨校”為實現服務群眾“零距離”、“零空白”、“零缺憾”提供了可能。

(四)有效提升了黨和政府的社會感召力

“家庭小黨校”讓黨組織感知民情更靈敏,讓政府服務民生更精准,讓黨員居民體現價值更充分,大大增強了黨員和居民的獲得感。談起參加活動的感受,雲台二居有老黨員動情地說:“當時我們入黨,把黨組織當娘家,有些話不能對親人講的,可以跟黨組織說,現在又有可以說的地方了”。上南五村的李阿姨認為,“通過小黨校的平台,大家一起學學、談談、聊聊,以貼近心聲的方式,更接地氣,更有生氣,也容易收到實效”。2018年5月,人民網上海頻道對周家渡街道的“家庭小黨校”做了專題報道,認為這是“鑲嵌在居民樓裡的紅色陣地”。2018年6月,中共上海市委常委、浦東新區區委書記翁祖亮同志到周家渡街道實地調研,對“家庭小黨校”給予了高度肯定。陪同調研的區委副書記馮偉同志認為,周家渡街道的“家庭小黨校”非常值得提煉和推廣。

周家渡街道的“家庭小黨校”有系統的功能設計,有配套的制度安排,方便黨支部推廣和樓組居民參與,僅用不足兩年時間,就在轄區內樓組層面上基本實現了組織全覆蓋、活動常態化。通過這個廣覆蓋、多功能的小平台,社區日常生活中實現了政治學習、協商議事、互助服務等方面的功能協調,居民家門口實現了黨的基層組織、居民自組織、社區服務組織等多元主體的有機銜接,從而使社區治理的基礎更加堅實,也為探索黨建引領下的社區治理創新提供了實踐范本。

三、案例啟示

周家渡街道的“家庭小黨校” 是“黨校”,又不僅僅是“黨校”,它實際上是社區黨組織設在最基本的網格片區之內、流動在家庭和鄰裡之間、活躍在黨員和居民身邊的新型組織形式和多功能服務平台。這個經驗探索可以提供三點重要啟示:推進社區治理現代化要有理念創新﹔增強社區黨建組織力要有功能創新﹔提高居民自治質量要有制度創新。

(一)推進社區治理現代化要求理念創新

推進社區治理現代化,目標是實現黨領導下的政府治理、社會調節與居民自治良性互動。實踐表明,通過推動黨和政府工作重心下移,在社區空間中形成多主體共治的架構並不難,難就難在怎樣實現多元主體之間的良性互動。破解這個難題,關鍵在加強和改進黨組織引領,要求黨建工作越是下沉到底,越要打破傳統思維,銜接動態、多元、開放的社區生活。周家渡街道建設“家庭小黨校”,不是停留在縱向思維,簡單地尋求自上而下的管理如何體現自下而上的需求,而是進一步拓展橫向思維,通過打破組織邊界使參與范圍從黨員向普通居民延伸,通過開放議題設置使活動內容從政治學習向社區生活延伸。如此,鄰近的社區在冊黨員、“雙報到”黨員和居民群眾向“家庭小黨校”自主匯集,在參與中表達意見,在討論中凝聚共識,在行動中提升覺悟,在服務中回應需求,實現了黨的引領與社區生活同頻共振。這中間隱含的理念創新,就是以開放包容動態和多元,把“以人為本”轉化為“以人人為本”,營造“人人服務,服務人人”的共建共治共享氛圍。

(二)增強社區黨建組織力要求功能創新

提升居民自治水平需要把居民組織起來,健全社區共治格局需要把各類分散的組織“組織”起來,但恰恰是這個組織動員問題,成了加強和創新社區治理的瓶頸。實際上,功能是組織存在的前提,而“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基本原則,就是要使群眾認識自己的利益,並且團結起來,為自己的利益而奮斗”。因此,提升社區基層黨組織的組織力,要創新組織形式,但首先要考慮創新功能設計,重視回應社區功能需求。從這個意義上說,周家渡街道的“家庭小黨校”超越了“黨校”的一般功能。這裡的“家庭小黨校”不是首先想象治理功能,而是從發揮服務功能抓起,通過強化服務功能提升社區治理功能。正因為直接面向黨員和居民,有機融合了釋疑解惑、情感慰藉、鄰裡互助、反映民意、鏈接資源等服務功能,它才更加有效地激發了黨員和居民組織起來的內生動力,不僅增強了黨員組織歸屬感、吸引了居民群眾參與,而且培養了社群骨干隊伍、帶動了自治團隊的發育和發展,由此順理成章地實現了匯集社情民意、組織協商議事、激發公共意識、配置服務資源等治理功能。

(三)保証居民自治可持續重在制度創新

居民參與社區自治需要有效的動員和組織,但是調動居民參與自治的意願是一回事,使這種參與真正可持續又是另一回事。實現組織可持續發展,關鍵在推進制度化、規范化運作。周家渡街道不僅賦予“家庭小黨校”一系列新功能,而且建立了保障這些功能得到實現的制度體系和流程規范。通過制定《“家庭小黨校”建設標准》,統一了設置原則、組織形式、功能導向和必備要件。通過制定《“家庭小黨校”活動制度》,規范了活動內容、活動方式、工作流程和領導架構,明確了街道、居民區、片區等各級黨組織在“家庭小黨校”成立及運作中的具體職責。通過出台《“家庭小黨校”議事規則》,細化了會前、會中、會后等具體環節,對每個環節的必做事項、參與人員和程序步驟做了規范,保証了共同參與、民主參與、有序參與、有效參與。通過這些配套制度,周家渡街道的“家庭小黨校”形成了“四類載體”、“六大機制”,使黨員和居民的參與行為從感性吸引上升到了理性自覺,從滿足個體需求上升到了追求鄰裡和睦、實現公共價值。

(責編:宋晨、喬業瓊)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