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建>>“全國城市基層黨建創新案例”征集評選活動

安徽省合肥市新站高新區:黨建統籌優化融通 校地共建黨建高地

中共合肥市新站高新區工作委員會

2018年11月01日16:23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合肥新站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原合肥新站綜合開發試驗區)位於合肥市城區東北部,1992年與合肥新火車站同步開工建設,1995年被安徽省政府正式批准為省級開發區,轄區面積204.73平方公裡,現轄五個街道級大社區,常住人口約40萬。近年來,新站高新區黨工委認真落實全面從嚴治黨戰略部署,大力探索新形勢下基層黨建工作內在的規律和特點,攻重點、克難點、塑亮點,實現了開發區基層黨建工作和經濟發展並蒂開花、相映成輝的良好局面。

一、背景與起因

新站高新區是安徽省著名的高教基地,目前擁有19家院校10余萬在校生,“十三五”期間將實現入駐院校20所、在校學生20萬的“雙20”目標。如何貫徹好“全域黨建”理念,發揮高教資源集聚優勢,推動區域化黨建提質升級始終是新站高新區思考關注的問題。聯盟成立之前,高教基地區域內黨建工作主要存在著兩方面問題,一方面是缺乏共建共享平台。院校之間雖互相比鄰,卻幾乎沒有交集,院校與社區之間沒有溝通的平台和載體,成為“黨建孤島”。同時,院校沒有樹立起大黨建的理念,參與社區活動主動性不夠。另一方面是缺乏黨建活動特色。院校的黨建始終圍繞著學院發展來開展,未能更好的結合地方需求,資源沒有得到充分利用,而社區則因為資源有限,服務居民的形式也較為為單一,黨建活動無特色,出現黨員參與度不高、群眾滿意度不高的“雙不高”現象。

為認真落實全國城市基層黨建工作座談會精神,進一步整合黨建工作資源,努力構建互聯互補互動的區域化黨建格局,新站高新區於2017年正式組建高教基地黨建聯盟,聯盟由轄區的17所院校和所在區域的15個社區組成,聯盟秉持“創新、活力、融通、共享”的理念,組織引導黨組織打破行政隸屬壁壘,拆除相互封閉藩籬,破除各自為政障礙,把一個個“黨建孤島”串聯成“黨建高地”,使城市基層黨建由社區黨組織的“獨角戲”,變成了校社合作共建的“大合唱”。

二、主要做法

(一)堅持制度化引領,“四項機制”促聯盟組織強起來。按照校地平等協商為基礎,從健全組織領導體制入手,建立完善議事協商組織,保障聯盟長期高效運轉。一是定期議事制度。制定了《合肥新站高新區高教基地黨建聯盟章程》,闡明聯盟的組織機構、工作職能、運行方式和激勵措施,讓聯盟各項工作有章可循。建立《理事會議事制度》,設立常務理事機構,理事會分別設會長、副會長、秘書長各1名,理事會實行成員單位輪值制,每屆一年,職務由成員單位相關領導擔任,每季度召開一次聯席會議,安排部署任務,推進重點任務。二是輪值負責制度。建立《輪值成員單位活動日制度》,活動輪值原則上每年輪換一次,由理事會輪值單位按照自願原則產生﹔活動則要求每月開展一次,由輪值單位負責牽頭組織。三是定員聯絡制度。為確保工作責任落到人頭,建立《成員單位聯絡員制度》,各個聯盟單位選派一名黨性強、黨建工作經驗豐富的負責人作為聯絡員,負責單位黨組織與黨建聯盟辦公室的信息溝通工作,以及貫徹落實黨建聯盟的重大工作部署。四是大黨委工作機制。探索與結對共建單位實行“大黨委”制,即院校黨組織黨員作為兼職委員參與商議社區黨組織相關工作,推動區域化黨建由“感情化”維系向“責任化”分擔轉變。如兼職委員認真研究社區黨建工作,為社區黨建工作出謀劃策,提供資源等,社區則為院校學生提供實習崗位,讓學生就近從事與專業相關的實習工作,目前己有7個社區與院校形成“大黨委”制,累計為學生提供實習崗位4000余個。

(二)突出常態化運轉,“四大平台”促共建載體活起來。結合各院校專業特色及社區居民的實際需求,積極搭建活動載體,促進聯盟平台動起來、活起來。一是“結對共建”平台。區域內15個社區分別跟安徽職業技術學院、安徽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等學校的院系黨組織形成結對共建關系,按照“活動一起辦、資源一起用、公益一起做”的“三個一”原則,注重結合院校黨組織自身優勢,在轄區內開展特色主題黨日活動710余場。如,於灣社區黨總支與安徽中醫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黨總支開展“我讀馬克思”主題黨日活動等﹔安徽萬通汽車專修學院黨支部在夏季高溫期間,主動到社區為轄區居民開展檢測胎壓和充氮氣服務,保障轄區居民安全用車等。二是“黨帶群團”平台。積極搭建高教基地青年志願者、社會組織、婦聯、工會、關工委等聯合會平台,以黨建為旗幟,帶動群團工作,拓寬服務渠道,提升服務水平,同時也將服務對象擴大至各個層面。以“青志服務隊”為例,2017年11月,黨建聯盟成立青年志願者文明創建服務隊,並以“文明新站﹒同建共享”為活動宗旨開展志願服務活動,活動包括宣講學習、清潔家園、文明交通、扶危幫困、專業服務等五項內容。文明創建服務隊設置了5支小分隊,分別是安徽中醫藥大學的愛心義診小分隊、合肥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的文明清潔小分隊、安徽城市管理職業學院的扶危助困小分隊、安徽廣播影視職業技術學院的文明勸導小分隊和合肥鐵路工程學校的愛心敬老小分隊。每支隊伍均由20名青年志願者組成,按照具體職責和服務計劃,扎實開展每項志願服務。截至目前,累計開展活動25次,受益群眾約5200人次。三是“月度主題”平台。按照“一月一主題”的要求,建立常態化制度化的活動安排,讓黨建聯盟動起來、走下去。先后組織開展黨建聯盟 “紅心向黨﹒喜迎十九大”合唱節、聯盟成員單位黨組織書記培訓班、“黌門講堂”“移動黨課”走基層、高教基地黨建知識競賽活動等17次。以“黌門講堂”為例,該講堂聚集了各聯盟院校專家教授,為轄區群眾在家門口接受“知識大餐”,講堂課程包括7大板塊27門課程,宣講內容包括黨的理論知識、法律法規、心理健康、傳統文化、創新創業、科技生活、養生保健等內容,深受轄區黨員群眾歡迎,目前己累計舉辦14期,受益黨員群眾近萬人次。四是“校社e家”平台。大力推進黨建聯盟信息化建設,搭建高教基地聯盟公眾號網絡平台,並以此作為聯盟活動的重要載體,擴大宣傳,樹立品牌。除每月一主題定期宣傳黨建聯盟活動以外,該平台還將為各所院校發布各類重要信息,加強院校融通共享。一方面作為宣傳窗口,不定期發布黨建聯盟活動信息和圖片,積極營造氛圍、擴大影響面。另一方面作為線上活動窗口,利用該平台開展黨建線上活動,吸引院校師生和轄區黨員群眾關注微信公眾號,目前,關注人數己達近8萬人。

(三)注重品牌化打造,“四項措施”促聯盟保障實起來。堅持在軟硬件方面下功夫,確保活動有場所、有經費、有組織、有特色,打響黨建聯盟品牌。一是創建共建活動場所。建設面積1200㎡功能齊全、設施完備的區域服務中心,各所院校積極提供如黨員活動室、大禮堂、室內(外)運動場、實驗室、圖書室等硬件設施面向社區開放,讓社區黨組織黨建活動有更多的場地和資源可以利用。一年來,社區先后組織黨員群眾前往安徽中醫藥大學藥學院中藥資源中心、合肥幼兒師范學院科技館等地參觀學習或開展活動﹔利用安徽新華電腦專修學院大禮堂、安徽糧食工程職業學院藝體中心等場地舉辦了4次超過300人以上的大型活動。二是採用項目運作模式。每年年初高教基地黨建聯盟的活動將征詢各成員單位的意見,由聯盟成員單位向辦公室申報聯盟年度重點工作項目計劃,經聯盟辦公室審議通過后,以招投標的形式招募院校的社會組織或專業機構進行策劃組織。如今年開展的相親雅集會、黨建知識競賽等,均由有資質的社會組織或市級媒體負責承辦,社區黨委參與謀劃、協調,並督促活動順利開展,院校則配合提供軟硬件資源,全方位確保各重點工作有序進行。三是打造區域特色品牌。項目運作過程中發揮品牌效應,社區主動將“一居一品牌”與院校黨建品牌結成品牌鏈,將院校黨建品牌活動與服務轄區居民形成有效融合。以兩個幫扶品牌為例,“愛心幫幫團”通過院校黨員與轄區困難群眾形成結對幫扶關系,“高培基金會”將“愛心基金”幫扶對象延伸至高校的貧困學生,目前,己累計幫扶困難群眾和貧困學子近100萬元,贏得了黨員群眾和學生的充分認可,品牌知名度和影響力不斷提升。四是推進評優激勵機制。由區人社局和聯盟辦公室對成員單位作用發揮情況進行綜合評定,對涌現出的先進黨組織和優秀共產黨員給予表彰和獎勵,選樹典型,激發高教基地黨員群眾干事創業的熱情。高教基地黨建聯盟每年開展一次總結大會,對聯盟單位及個人給予表彰和鼓勵,對卓有成效的品牌活動和表現優秀的個人進行廣泛宣傳,形成了示范推動效應。

三、取得成效

一是校社聯系更緊密,真正實現資源共享。從原來的“近鄰卻不識”到如今的互動頻繁,院校和社區通過黨建聯盟平台找到了共建共享切入點,院校根據社區需求提供相應資源,社區為院校提供為民服務平台,提供部分學生實習崗位,提供相應活動物資。院校與社區之間活動一起辦,資源一起用,讓黨建工作更生動、更豐富,也更接地氣。例如,合肥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在文忠苑小區開辦“四點半”課堂,提供輔導作業、繪畫、舞蹈、閱讀等活動,受益學生約870余人次﹔安徽中醫藥大學在少荃家園小區開展的公益診療、健康講座等活動,受益群眾約6740余人次。

二是理論陣地更牢固,切實提高黨員素養。自成立“黌門講堂”以來,廣大黨員和群眾在凝聽了高校教授、講師的精彩課程之后,均豎起了拇指給予點贊,他們認為,這樣的課程更具體、更形象,不論是政治理論方面的內容,還是關於藝術、法律、養生等內容,授課老師都會結合具體案例,並且用通俗易懂的語言來敘述,黨員群眾覺得這樣的黨課更容易接受。一年來,黨建聯盟通過“主動送黨課”和“接單送課程”等方式共開展各類教育培訓15次,受益群眾約萬余人次。

三是為民服務更具體,逐步提升群眾幸福感。在各所院校的大力支持下,教師、學生志願者通過多種服務方式走進百姓身邊,為他們提供“提升幸福感”系列服務,有效緩解了社區志願服務隊人力不夠、專業性不強、服務意識欠缺等問題,切實讓轄區居民感受到身邊建起的一所所院校與自己緊密相連,居民的“幸福感”油然而生。

四、幾點啟示

合肥新站高新區率先在全省范圍內探索建立高教基地黨建聯盟,走出了一條社區與駐地院校共建共享的新路子,探索了一條新形勢下黨員發揮作用、加強黨員管理的新途徑。主要有以下幾點啟示:

一是要以需求為共建共享的起點。黨建聯盟活動要以院校師生、社區群眾的需求為出發點,要謀劃服務對象喜聞樂見的活動,要有利於增強組織凝聚力和群眾幸福感,不搞形式,不走過場,才能贏得院校的支持和群眾的歡迎。因為院校教師有工作,學生有學業,所以開展的活動要走心,發揮志願者的特長,並符合服務對象的需求,才會讓活動更有意義。

二是要以實效為共建共享的要求。辦活動一定要有良好的效果,實現預期目標,如果虎頭蛇尾,或者活動結果有違初衷,亦或達不到服務群眾的目的,則不利於下一次活動的組織和開展。尤其是黨建活動,更要落到實處,接地氣,講究實用主義,才是實現“為民服務”這一根本宗旨的最好方式。此外,達到活動效果,也讓服務者更有成就感、存在感、獲得感,才能讓組織活動長久堅持下去。

三是要以發展為共建共享的目標。黨建聯盟要在探索中不斷總結經驗教訓,刪除不合理、不適宜的活動內容和活動方式,積累有效果、受擁護的共建模式,並不斷加以改進和完善,確保長期堅持、長期有效。黨建聯盟的所有共建形式都要以服務院校發展和社區管理為目標,做好中長期規劃,逐步實現服務、共建常態化、制度化,才能使黨建聯盟有活力、有價值。下一步,將創新活動形式,謀劃“單車助手”“e家能手”和“雙創基地”等新的黨建品牌,貼合院校特色和實際需求,讓聯盟活動豐富多彩。

五、結語

合肥新站高新區在探索更高效地“為民服務”過程中,充分利用轄區駐地單位資源,並將“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融入活動內容中,不斷創新載體,提升質量,讓群眾享受到更高的理論知識,更多的便民服務、更溫馨的居住環境以及更精彩的文化生活。黨員群眾的滿意是服務效果的唯一判斷標准,也是基層黨建工作的根本目標追求,新站高新區黨工委也將以此為標准,不斷增強基層黨組織組織力,提升黨建工作質量,切實在服務院校發展和百姓生活上交出“雙滿意”的答卷。

(責編:宋晨、喬業瓊)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