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建>>“全國城市基層黨建創新案例”征集評選活動

借力互聯網技術 做優新時代黨建——上海靜安區積極探索“掌上黨建”新模式

上海市靜安區委組織部

2018年11月01日16:22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政務微信公眾號日趨成為黨政部門信息發布的新媒體、政民互動的新渠道和公共服務的新平台。總書記指出:“網絡發展到哪裡,黨的工作就覆蓋到哪裡。”市委創新社會治理、加強基層建設“1+6”系列文件實施以來,靜安著力挖掘整合行政、市場和社會等各方資源,努力打造以微信公眾號為主體的線上線下黨建工作集群,致力於使其成為聯系服務黨員群眾的溝通凝聚平台、完善規范黨建基層基礎的管理運作平台、深化社會治理創新實現共治的協調推進平台,促進靜安城市基層黨建工作格局的完善、跨越。

一、工作背景

近年來,靜安始終強化黨建引領社會治理創新,堅持把加強管理、完善服務放在突出位置,通過不斷健全、充實服務網絡,統領、指導轄區內服務站點,形成了相對比較完善的工作體系。但在工作實踐中,發現還存在一些與黨員群眾需求不相適應之處,主要表現在:黨建陣地打造不全面,黨建服務中心等作為基層黨建的重要陣地,在新形勢下難以滿足黨員群眾的各類需求﹔資源整合能力不夠強,服務對象單一,不能有效整合各類分散資源,精准有效滿足黨員群眾各類需求﹔黨群聯系不夠順暢,廣大基層群眾對密切黨群聯系、干群關系充滿了期待,迫切需要搭建起黨組織、黨員溝通群眾、服務群眾的載體和渠道。

因此,靜安著力打造以“五星微語”微信公眾號為核心,區(1個)—街鎮(14個)—居民區(198個)三級微信公眾號聯建,專業性+綜合性微信公眾號聯動的一體化平台,強化各方溝通交流、創新活動方式、整合優勢資源,形成共同參與、協同管理、優勢互補、良性循環的共建共享共治工作格局,努力實現“快節奏傳遞信息、無障礙互動交流、零距離聯系黨員群眾”的目標。

二、主要做法

(一)健全機制,構筑立體化、多維度、廣覆蓋的黨建宣傳矩陣。結合區域實際和特點,不斷探索利用新媒體做實黨建宣傳信息化陣地,提升吸引力和凝聚力,著力打造微信公眾號新媒體品牌,保証黨員能夠隨時隨地了解黨內相關資訊。通過黨建微信矩陣為平台相互聯動,增加了網格化黨建的最新元素,深化了黨建工作與新媒體融合的工作架構,夯實了黨的思想宣傳工作的力量和載體,成為黨員教育的新窗口,黨建宣傳的新陣地,組織工作的新載體,服務黨員群眾的新紐帶。例如,靜安寺街道自2013年創設“同心家園”微信公眾號,不斷完善新媒體工作組織機制、管理機制、督查機制和安全機制等“四項機制”,探索建立以“重點項目專題策劃制度”“日常信息報送制度”“工作資料備份制度”“信息考評獎勵制度”等為內容的新媒體工作體系。南京西路街道為實現垂直化整合、形成宣教合力,將居民區的黨建微信平台全部納入“福民南西”,將重要內容、信息的統一發布、推廣,形成自上而下的“微信矩陣”。

(二)凝心聚力,促進黨組織及黨員“亮身份”“樹新風”“做表率”。微信公眾號採用實名制登錄的形式,鼓勵黨員帶頭參與服務認領,以及“創全”、“兩學一做”等知識競答活動等,通過黨建服務中心線下認領、公眾號線上認領以及聯席會議現場搖一搖認領三種形式,鼓勵駐區單位踐行社會責任,凝聚區域合力,旨在將群眾所需出現一批消化一批,真正用行動打造“國際靜安、圓夢福地”的靜安夢。例如,江寧街道“寧盟派”全面整合街道的工青婦、精神文明等條線資源,充分利用駐區單位的優質資源,推出“兒童醫院導醫志願者”、“暑托班志願者招募”、“天空農場志願者”等公益項目,通過“公益眾籌”項目和線上福利,網聚社區裡有意願參與公益活動的黨員志願者,在社區中營造“黨建+公益”的濃郁氛圍。

(三)資源共享,工作服務向“網絡式”“共享型”“眾籌化”轉變。通過公眾號及社區黨建服務中心搭建線上線下“共享互動”平台,讓區域內各類黨組織的“需求”與“資源”對接更為便捷、高效。例如,共和新路街道利用在原有居民區與駐區單位結對共建的基礎上,將所有聯席會議成員單位的“專業特長”及“現實所需”在公眾號平台上整合為“助學幫困、家園美化、平安志願、快捷便民、文化傳播、普法維權、銀發關愛”七大服務主題,形成“資源”與“需求”項目,所有成員單位均可“在線”認領或申請,一些難以解決的問題,也能以“眾籌服務”的方式得以實現,區域內的資源利用形成最大化集約。考慮到以往的單位黨建常常是“單一封閉”的活動形式,在每個街道打造一個黨建“品牌化”項目的基礎上,將社區內的黨建項目在公眾號平台上公布,區域內各類黨組織及黨員均可點擊加入項目活動,例如,北站街道四環共建、寶山街道“喜迎十九大我為社區奉獻一小時”等,使每位黨員都意識到自己是“社區家園”的一份子,真正樹立起“社區共同體”理念。

(四)打破壁壘,打造開放型、集約化、一站式的雲平台。微信公眾平台的消息推送是保持平台活力的主要功能。但是單純的消息推送與互動在本質上並不相同,對於互動功能來說,消息推送只是開始,要轉變垂直式的服務模式為開放式、集約化、共享性的樞紐服務平台,提升服務能級和水平,使更多的黨員群眾自發、自主、自由地參與其中。例如,大寧街道“寧聚薈”微信公眾號通過完善指尖課堂、黨建地圖、組織關系轉接、活動預約等互動模塊,開通“微心願”、“網絡支部日記”等交互功能,把原本在“線下”開展的黨員教育、志願公益、黨支部規范化建設等通過微信公眾號推送至“線上”,實現黨員群眾需求和黨建服務之間的精准實時對接,有機融合地建設互聯網黨建陣地,有效擴大了黨建工作的覆蓋面和契合度,極大提高了黨建工作的牽引力和時效性,充分顯示和增強了黨的活力與黨建的效果。

三、工作成效

(一)零距離溝通,工作有“助手”。公眾號發布基層黨組織活動開展情況、工作經驗等,博採眾長,集思廣益,搭建起組織和黨員之間的互動平台,增強信息互通渠道,真正實現線上黨建。同時,社區黨建工作實現可視化操作、全面化推進和精准化服務,進一步夯實了基層基礎。

(二)針對性學習,教育有“觸角”。微信公眾號聚焦十九大學習、“兩學一做”學習教育、黨建工作開展等,讓原本枯燥的學習更接地氣,使黨員群眾足不出戶就能“加油”、“充電”,從而滿足不同年齡、不同層次人群的學習需求,成為了黨員群眾“家門口的黨校”。

(三)廣泛性宣傳,宣傳有“陣地”。加大對志願者團隊、好人好事等宣傳,吸引了大量關注,志願服務隊伍也日益壯大﹔對 “美麗家園”建設、實事項目等工作的宣傳,使得居民群眾更好地了解和參與社區事務。通過公眾號的宣傳引導,向上向善的思想潛移默化地融入居民心中,真正做到“小”載體,“大”道理。

四、經驗啟示

(一)思想引領是平台運作的主要理念。互聯網時代,採用現代信息技術,通過運用黨員群眾喜聞樂見的話語體系、表達方式和思想信念,把理想信念教育和思想價值引領有機融入,有效傳播,努力擴展思想引領的覆蓋面。

(二)資源整合是平台運作的重要保障。微信公眾號在運行過程中,不斷挖掘區域內各類資源,將行政、社會、駐區單位的各類資源融合匯聚,面向黨員群眾推出服務。堅持以需求為導向,定期排摸黨員群眾的需求,有針對性地推出各式服務,切實做到問需於民,實事惠民。

(三)項目設計是平台運作的主要手段。用服務留住人心,以活動集聚人氣,以實用課堂、文體活動、志願服務等各類項目為抓手,吸引了廣大黨員群眾積極參與。通過各類活動項目,讓黨員認識到兩大平台的重要功能,既能獲得各類服務、資源,又能借助兩大平台幫助他人,實現自身價值,從而增強黨員的認同感和組織的凝聚力。

下一步,靜安黨建微信公眾號集群還將進一步探索“互聯網+黨建”的新模式,通過打造智慧黨建平台推動靜安黨建,實現互聯網技術與黨建工作的深度融合,更好地服務黨員群眾,搶抓輿論引導的“最先一公裡”,打通黨建網上宣傳的“最后一公裡”,從而既鞏固夯實基層黨建根基,也有效發揮出黨組織和黨員的服務、帶動作用,激發了基層黨建工作的新活力。

(責編:黃瑾、喬業瓊)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