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建>>“全國城市基層黨建創新案例”征集評選活動

上海市寶山區:“社區通”構建互聯網時代 黨建引領基層社會治理新模式

上海市寶山區社會建設工作辦公室

2018年11月01日15:37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互聯網時代,社會群體結構和社會組織架構深刻變化,城鄉社區在基層治理中的重心地位和兜底作用日益明顯,城市基層黨建引領基層社會治理面臨新的挑戰。寶山區以改革思維突破傳統思維和時間空間的局限性,運用移動互聯網、大數據分析等現代技術,探索建立了以黨建為引領、以移動互聯網為載體、以居村黨組織為核心、以城鄉居民為主體、以有效凝聚精准服務為特點的智能化治理系統——“社區通”,打造黨組織主導下全地理范圍覆蓋、全人群互動參與、全天候即時響應、全系統智慧治理的新空間,改變黨和政府與群眾之間的互動方式,優化居村黨組織為核心的基層社會治理生態,讓群眾需求和服務資源在居村一線有效對接,讓自下而上提出議題、形成項目、訂立公約成為新常態,讓基層組織力在服務引領中不斷增強,創新了黨建引領基層社會治理模式,夯實了新時代黨治國理政的微觀基礎。2017年2月創立以來,全區453個居委、104個村全部上線,51.4萬余名居村民實名加入,覆蓋近40萬戶家庭,成為目前國內由黨和政府主導的、區域內覆蓋率最廣、活躍度最高的網絡共同體。“社區通”作為推動黨建工作智能化的有效手段被寫入《中共上海市委關於全面加強城市基層黨建工作的意見》,獲評2017年中國(上海)社會治理創新實踐十佳案例。

一、創立背景

一是新形勢下鞏固黨執政基礎的需要。城鄉社區是黨聯系服務群眾的“最后一公裡”,在基層治理中處於重心地位。目前,居村黨組織發揮作用還不夠直觀“具體”,往往做了大量工作,但除了少數當事人,許多群眾“不知情”乃至“不領情”。需要探索新的載體和途徑,讓群眾隨時隨地“看得見、找得到、叫得應”。二是適應人民群眾新需求和更高期待的需要。進入新時代,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提出新需求,期待更優的公共服務、更有序的公共管理、更深入的治理參與、更豐富的精神文化。需要探索新的治理模式,讓資源力量和群眾需求精准對接。三是解決社會參與問題的需要。相對於居村黨組織核心地位、居村委會主導地位,居村民在基層治理中的“主體”意識及實現途徑還需著力強化。需要搭建有效平台,拓展參與面和參與深度,增強共同價值引領的歸屬感和家園意識,建設更有溫度的社區生活共同體。四是迎接互聯網時代新挑戰的需要。互聯網時代,人們的生活和訴求發生深刻改變,局限於傳統方式開展工作,難以全面覆蓋、及時響應、滿足需求。技術的快速發展,又為轉變工作方式提供了無限可能和巨大空間。需要探索建立有效體系,推動資源、信息的整合共享,提升整體工作效能。

二、主要做法

(一)堅持需求導向,重構黨領導下的基層社區治理體系

基層社區治理中,各工作系統間聯通互融不夠,群眾需求的導向還未完全聚焦,是長期存在又難以解決的問題。寶山區依托“社區通”,以群眾需求和問題為工作的邏輯起點,以加強基層黨建為貫穿始終的一條紅線,健全“眼睛向下、重心下移、資源下沉”的工作體系,群眾訴求一線處置能力有效放大。治理重心下移居村。建立“居村民-居村-街鎮-區”社區治理架構,各居村形成小治理單元,設獨立二維碼,居村民實名認証、黨組織審核通過后成為用戶﹔街鎮構成基層大治理單元,全區形成完整工作系統。各部門加入后台提供支撐,民警、物業、業委、醫生、律師等資源在居村層面整合,需求在一線提出,資源在一線集聚,服務在一線配送,問題在一線處置,治理重心真正從“街鎮”下沉到“居村”。互動方式深刻改變。打造“移動互聯”工作載體,設立社區公告、黨建園地、議事廳、物業之窗、業委連線、警民直通車、家庭醫生、公共法律服務等功能版塊。建立一鍵直達、精准快速的信息傳遞機制,居村民成為信息發布的主體之一,群眾與黨和政府之間的互動溝通從“單向”“模糊”轉為“多維”“清晰”。累計發布社區公告28萬篇,互動交流超過5038萬人次,獲得群眾點贊1334萬余次。基層脈搏精准把握。建立“社區通治慧中心”,對居村民發帖、點贊、評論等社區參與數據進行深度分析,描繪基層“社區畫像”,發布不同人群、街鎮、階段的需求TOP10列表,實時發現群眾“痛點”、民生“堵點”,實現精准治理。如,2018年一季度,針對數據顯示居民熱議榜首位的“交通出行”問題,區、街鎮兩級聯動、精准施策,優化了多條公交線路,居民交口稱贊。群眾問題快速處置。建立“自動收集、分層處置、全程記錄、群眾測評”的問題跟蹤系統,對群眾@居村委的問題在15小時內予以回應處置,並將處置情況納入考核,實現基層工作透明化、可量化、可監督、可追溯,確保問題處置無遺漏。建立問題分層分類處置閉環,自治共治能解決的問題,由居村解決﹔超出居村范疇的,由街鎮解決﹔歷史遺留問題,約請職能部門解決﹔難以解決的問題,納入網格化平台跟蹤解決。共及時回應解決群眾問題4.7萬余個,其中90%在居村有效解決。

(二)直通黨心民心,增強基層黨組織的政治功能和服務功能

互聯網時代,基層黨組織不能也不必僅僅依靠“敲百家門”“挂黑板報”等傳統方式宣傳動員和引領群眾。寶山區依托“社區通”, 網上網下踐行群眾路線,基層組織力持續強化。黨建連上網。“社區通”由居村黨組織全過程管理運行,在線直播黨的工作,傳遞黨的聲音,全天候凝聚服務群眾,宣傳發動群眾支持和參與中心工作。共開展“說說我身邊的共產黨員”“黨員認領微心願”等黨建活動5000余場、黨建項目900余個。2018年,全區100%的居村黨組織、89%的居村委在“社區通”同步推進換屆,全程公開、接受監督,更好地保障黨員群眾的“知情權、表達權、參與權、監督權”。書記當“群主”。在“社區通”上,居村書記承擔“第一責任”,成為引導各方的“群主”﹔居村“兩委”分工負責、輪班在線,對群眾提出的各類訴求即時回應處置。在“全天候、零距離”的聯系服務中,黨組織凝聚力、號召力不斷增強,真正實現“一呼百應”。黨員為中堅。“社區通”裡,用戶名后飄著的小黨旗,是黨員亮身份的標志。在黨組織帶領下,5萬余名黨員亮身份、起作用、受監督,帶頭整治環境、幫扶困難群眾等先進事跡廣為傳播,先鋒模范形象深入人心,居村民隨拍隨傳、點贊認可,“雙報到、雙報告”得到積極推進和鮮活展示。“鐵粉”作引導。黨組織掌控“提出議題”“形成決策”等關鍵環節的把關權,牢牢佔領網絡意識形態的主導地位。每個小區都建立黨團員為骨干的志願者隊伍,成為黨組織的有力助手、忠實“鐵粉”,發聲音、作引導,讓社區充滿正能量。全區志願者隊伍從“社區通”上線之初的21萬人上升到目前的30.7萬人,增長46%。群眾受教育。注重引導而非教導,在參與公共事務、共同討論協商中,居村民理性、平和、文明、友愛的素養得到了很好養成,公益互助的氛圍日益濃厚,在線公益置換物品1.6萬余件。

(三)一體推進“四治”,深化黨領導下的社區參與

基層社區治理中一個突出問題,是社區活動中“老面孔”多、新人少,老人多、年輕人少,一般性的活動多、自治共治項目少。依托“社區通”,寶山區一體推進黨建引領下的“自治共治德治法治”,積極打造社區共同體。深刻改變社區參與。依托“社區通”,社區參與從“少”到“多”,從“老”到“青”,從“被動”到“主動”,從“淺嘗輒止”到“深度介入”。大量年輕“上班族”參與到社區治理中,50歲以下群體上線佔比達59%。社會組織、社區自組織在線開設公益服務“店鋪”601家,征集需求、設計項目、發布信息,更好地扎根社區、服務居民。“自下而上”議事協商。建立“提出議題-把關篩選-開展協商-形成項目-推動實施-效果評估-建立公約”的議事協商操作鏈,讓自下而上提出議題、形成項目、訂立公約成為新常態。共有10.7萬余名居村民參與協商,產生議題1.2萬余個,形成公約和項目2000余個。2017年,在小區綜合改造中,全區基層黨組織普遍運用“社區通”征集方案、征求意見、公布進展、接受監督,得到廣泛好評。持續打造社區共同體。通過鄰裡互助、愛心傳遞,居民資源、鄰裡資源成為社區資源,獨居老人有了定期看護,走失的老人和孩童快速找到家人﹔通過信息共享、對話協商,家園意識深入人心,居村民逐漸從“門對門陌生人”變成“社區裡老熟人”,社區“溫度”持續提升。

三、工作成效

1.進一步密切了新時代的黨群關系。“社區通”把黨的建設滲透到基層治理的各方面、各領域,實現了群眾導向的即時化、扁平化、智能化治理,暢通了黨和政府與群眾之間的互動溝通,讓黨和政府惠民政策群眾知曉,中心工作群眾參與,發展成果群眾共享﹔讓群眾的訴求第一時間被傾聽、被回應、被解決。在互動溝通、有效服務的過程中,黨組織、黨員和群眾的心聲交織在一起,逐漸從“你和我”變成“我們”,基層黨組織的戰斗力、凝聚力、號召力不斷增強。

2.更好地定位了基層治理中的政社關系。“社區通”構建了黨建引領下“自治共治德治法治”一體推進的基層治理格局,完善了對話協商、利益協調、民主決策、權益保障等機制,實現基層治理領域的政社良性互動。黨和政府真正發揮引導協調的作用,為社會參與留下足夠的空間,居村民、社會多元力量真正承擔起基層治理的主體責任。“社區通”建立真實的“線上寶山”,確保上線的是“真正的鄰居們”,討論的是“真切的社區事”,傳播的是“社會的正能量”,推動了新時代互聯網社會體系再造,實現了社會人在黨組織引領下的再組織化。

3.全面地優化了以居村黨組織為核心的基層社會治理生態。依托“社區通”, 以居村黨組織為領導核心,居村委為主導,居村民為主體,相關單位共同參與的基層治理體系進一步健全完善、發揮作用,社區自有資源被最大限度挖掘,公共服務資源真正沉到基層。居村黨組織和居村委會協調各方有了抓手,一些長期困擾基層的問題開始破冰。比如,居民區黨組織對“三駕馬車”的引領進一步做實,通過引導物業公司、業委會在線直播工作、提供服務,讓物業、業委和居民從“背對背”轉為“面對面”,物業服務水平有效提升,一批小區順利破解業委會組建難題。

四、經驗啟示

1.必須建立黨建引領主陣地,牢牢把握基層社會治理的主導權。“社區通”把黨的領導植根於基層群眾,線上線下結合,組織發動基層依法管理、有序參與。寶山的實踐証明,通過建立黨建引領主陣地,強化網絡主導、服務引導,積極傳播正能量,才能為加強和完善社會治理提供有力保障。

2.必須強化和運用互聯網思維,助力黨組織調動各類資源解決社會治理問題。首創“社區通”不僅是信息化社會客觀現實的要求,更是黨建引領下解決社會治理問題的需要。寶山的實踐証明,在黨建引領基層社會治理中引入互聯網的開放型思維、大數據思維、粉絲思維等,調動各類資源共同解決群眾問題,才能有效激發社區活力。

3.必須推進基層黨組織治理能力提升,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基層社會治理經驗。“社區通”通過科學設計、創新機制、培養能力,切實提高了基層黨組織的工作精准度、基層治理的群眾滿意度。寶山區的實踐形成了可復制可推廣的黨建引領基層治理模式。

五、探討與評論

寶山“社區通”將十九大精神、上海市委“1+6”文件要求化為具體實踐,在四個方面實現了創新:

一是黨建引領基層社會治理的體系重塑。“社區通”充分發揮居村黨組織貫徹黨的決定、領導基層治理、團結動員群眾、推動改革發展的堅強戰斗堡壘作用,通過廣度的信息聚合、深度的數據挖掘、扁平的網絡傳遞,打通了基層社區治理的前端和后台,促使了治理重心下移到“居村”,在居村一線構建了黨建引領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格局。

二是黨政資源與社區需求的無縫對接。“社區通”實現了信息通、資源通、鄰裡通和服務通,收集了社區層面個性共性的各類需求,搭建了黨建引領下資源供給無縫對接的平台,通過黨政部門的層級聯動,區域單位的橫向合作,社區自有資源的有效挖掘,一線解決了社區治理的各類問題,打通了服務群眾的“最后一百米”。

三是“社區大腦”與“社區有機體”的神經連接。以居村黨組織為核心的基層治理體系是 “社區大腦”,承擔了基層社區的治理功能﹔社區中的黨員群眾、各類組織是參與基層治理的“社區有機體”﹔“社區通”成為連接兩者的“社區神經”,搭建溝通、互動、動員、引領的平台,讓更多的有機體連接到大腦上,讓居村黨組織為核心的基層治理體系運轉的更加順暢。

四是黨組織主導下公眾的良性參與。“社區通”模仿了社會發動公眾參與的環境,契合了當前公眾參與社區治理的特征,通過賦予黨組織關鍵環節的把關權,通過黨員和志願者“鐵粉”的引導,解決了社區治理中網絡參與最重要的安全性問題、有效性問題、循序漸進問題,推動了黨組織主導下的良性參與,促成了社區公約、社區規劃的出台。 

(責編:宋晨、喬業瓊)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