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建>>“全國城市基層黨建創新案例”征集評選活動

上海市閔行區吳涇鎮:“紅綠相融”——以區域黨建聯建引領生態文明建設

中共上海市閔行區吳涇鎮委員會

2018年11月01日13:24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十九大報告中指出,要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為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落實全國、上海市生態環境保護大會和閔行區區域化黨建助力環保工作會議精神,閔行區環境保護三年行動計劃要求,吳涇作為國家級特色小鎮之一,以黨建引領、區域聯動、全民參與為原則,推行區域黨建聯建綠色共治“五大行動”,讓基層黨組織、區域單位和廣大黨員、群眾在推動生態文明建設第一線爭當綠色先鋒,把基層黨建的組織活力轉化為生態環境保護的內生動力,構筑生態文明建設堅強堡壘,助力特色小鎮建設。

一、背景與起因

(一)回應人民群眾對生活環境的現實需求

吳涇,素有崇德尚義之風,黃浦江在此東流北折,轉了第一個彎,人稱“浦江第一灣”。上個世紀60年代,吳涇是上海市的化工重鎮,被譽為“五朵金花”(吳涇化工廠、上海焦化廠、吳涇熱電廠、上海電化廠、上海碳素廠),在這樣光鮮亮麗稱呼的背后,是吳涇老百姓對周遭空氣、水質、土壤等深深的憂慮。盡管排放情況在測評后均顯示達標,但是那時仍然有一種說法,“走在龍吳路上,聞著氣味,就知道是吳涇。”2018年,吳涇獲評國家級特色小鎮,無疑對於環境保護要求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戰。日益嚴峻的生態環境問題促使吳涇區域群眾對生態需求日益迫切,破解生態文明滯后等問題,亟需一個堅強的核心發揮引領作用,用好黨組織有形之手,修復和提升生態環境,發展綠色經濟,引導居民可持續消費,實現良好生態、綠色生產和簡單生活的有機統一。

(二)適應新常態打好環保攻堅戰的現實要求

在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把解決突出生態環境問題作為民生優先領域”,要求“堅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推動我國生態文明建設邁上新台階”。從發展的角度來看,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良好的生態環境,其實是很多地方的最大財富、最大優勢、最大品牌。當下,市委、區委正全力打響“四大品牌”,作為經濟轉型升級重點調整區域,吳涇在新常態下打好環保攻堅戰勢在必行,要堅持圍繞區委“515領航工程”,突出“組織力”建設,正確對待矛盾困難,緊緊抓住發展機遇,爭取一切可以爭取的資源,通過區域化黨建“綠色共治”,助力吳涇特色小鎮“新作為”。

(三)加強新形勢下城市基層黨建的必然要求

“城市基層黨建20條”提出:要加強多層次、扁平化、融合式的區域化黨建平台建設,促進單位黨建、行業黨建、區域黨建互聯互補,實現黨建融合、工作融合、感情融合。吳涇立足區域化黨建這個優勢,緊扣當前環保工作發展新要求,把黨建工作與生態文明建設深度融合,把黨建統領效應體現到環保事業發展的方方面面,發動區域倡議,強化環保意識,樹牢環保理念,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實現高質量發展,創造高品質生活,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真正把黨組織建設成為推動發展、凝聚人心、服務群眾的堅強戰斗堡壘。

二、做法與經過

2018年,吳涇正式被選為國家級“科技時尚特色小鎮”。為了更好地推進吳涇鎮全面轉型,也為了守護吳涇的“綠水青山”,吳涇鎮按照全國、上海市生態環境保護大會精神,閔行區環境保護三年行動計劃要求,結合自身實際,盤活和利用區域化黨建既有資源的基礎上,以黨建引領、區域聯動、全民參與為原則,推行區域黨建聯建綠色共治“五大行動”,包括推進中小河道綜合整治的“碧水行動”﹔統籌能源、建設、生活等領域治理改善環境空氣質量的“藍天行動”﹔擴大垃圾分類覆蓋區域的“淨土行動”﹔引領群眾自覺參與到低碳生活的“低碳行動”﹔優化生態空間格局、推進區域生態廊道和公益林建設的“綠色行動”。

(一)碧水行動:從“紅色河長”到區域共治

圍繞市、區長效管理的工作要求,構建以“河長制”為基礎,配合市場化運作、專業化養護、多元化監督為一體的河道管理養護新模式。“河長制”由鎮黨政主要領導擔任一級河長,鎮三套班子其他領導擔任聯系村、居域內一級常務副河長,涉河村、居主任擔任二級河長,“河長”負責牽頭開展所負責的水環境治理工作,鞏固水環境管理長效機制,補齊水環境治理體系短板,協調處理河道水環境治理等重大問題。分黨建六大片區、六條河道,集結社區、校區、廠區、園區“四區”志願者共同參與開展“集中打撈+常態化巡查”,進一步區域黨員發揮率先垂范作用。

(二)藍天行動:從“紅色物業”到區域聯盟

以產業為重點,統籌能源、建設、生活等領域治理,以黨建引領紅色物業為契機,推行餐飲油煙在線監控和第三方治理,推進餐飲行業裝高效油煙淨化裝置,居民區推廣使用淨化型家用抽油煙機,逐步減少家庭油煙氣排放。2018年,吳涇鎮的紅色物業工作“見行動、有感受、建模式、創特色”,建立居民區黨組織、業委會、物業服務企業聯盟,發揮居民區黨組織的領導作用,強化居民區黨組織的領導地位,引導業委會和物業服務企業共同參與的新格局,把業委會和物業服務企業打造成聯系群眾的重要平台、服務群眾的重要力量,不斷減少居民區油煙排放的知曉率、普及率以及參與率。

(三)淨土行動:從“綠色賬戶”到區域協同

為完善“全程分類體系”前端分流,引導居民養成生活垃圾分類習慣,全鎮開展以“黨建引領、全民參與、綠色賬戶”項目,建立綠色賬戶積分兌換制度,以專項回收活動及綠色積分累積為主要形式,宣傳垃圾分類知識,引導居民參與生活垃圾分類,實現生活垃圾分類全覆蓋。基層黨組織專門安排志願者輪流值班,在指定區域放置了干濕垃圾分類桶,對前來投放垃圾的居民予以指導,並為居民的綠色帳戶打卡積分。

(四)低碳行動:從“三不行動”到區域聯動

把低碳行動作為推進“兩學一做”學習教育常態化、制度化的一次生動實踐,區域黨員帶頭,引領廣大群眾自覺參與到低碳生活。機關、園區、企業組織開展一天“三不行動”,不坐電梯、不開車、不喝瓶裝水,從身邊低碳生活開始做起。除了機關依舊秉持著每周一日的“無電梯日”外,黨建聯建區域單位中廣核等企業黨組織也紛紛參與倡導低碳生活,組織開展綠色低碳園區建設,引導園區員工低碳出行、綠色出行,減少外出就餐和外賣。

(五)綠色行動:從“生態廊道”到區域格局

不斷優化生態空間格局,推進區域生態廊道和公益林建設,聯動區域單位積極開展綠色制造體系,配合推進綠色(生態)示范工廠建設,開展公益植樹和公益義賣,引導開發綠色(生態)產品。目前,吳涇鎮已完成29.9公裡河道綜合整治,建成10條景觀河道。濱江森林公園、吳涇公園和分布於全鎮的街心公園、社區綠化、公益林已成為群眾休閑健身的首選場所。

三、成效與反響

(一)聚焦綠色布局,圍繞黨建核心探索“吳涇特質”

優美宜居的生態環境是打造兼顧特色與綠色新城鎮的根基,吳涇之“特”不僅特在產業發展上選擇了科技和時尚兩大可持續新興產業,還“特”在把生態環保原則作為最基本的原則之一,把生態文明建設的綠色理念貫穿在黨建統全域發展中,以“紅色聚力”驅動“綠色發展”。目前吳涇工業區綜合整治綠化一期、二期范圍內的動遷和綠化工程建設已加快推進。紫竹濱江公園,是一個包含濕地和森林的濱江公園,在黃浦江畔還建起了親水平台、長堤和欄杆,在這裡可以觀賞黃浦江美景。位於吳涇鎮共和村的放鶴路1號地塊上,原先是“五違”用地,今年春天種上了上百棵香樟樹、墨西哥落羽杉、欒樹等樹木,環境綜合整治后,綠地代替了拆違之后留下的殘垣斷壁。

(二)聚焦環保發展,注重傳承積澱演繹“吳涇底蘊”

20年前,退休老人王顯明開啟了“保護母親河”行動。作為“保護母親河”的精神起源,他每天帶著自制撈杆,到吳涇公園打撈黃浦江的垃圾。黨建引領下,吳涇區域黨組織組建了“王顯明保護母親河俱樂部”,社區、中小學校、交通大學、華東師大、紫竹國家高新區、氯鹼化工的黨員志願者等新生力量加入,每月農歷初一、十五,前往吳涇公園黃浦江沿線開展垃圾打撈行動,公參與打撈活動達19萬人次,人均服務時間12.3小時,打撈各類垃圾3500多噸,並獲得上海市“綠色水滴”獎等環保榮譽。依托黨的持續“組織力”,動員區域單位、廣大黨員、群團骨干積極參與“綠色共治”生態環境保護工作,以一個人帶動一群人,以一個家庭帶動一個社區,讓綠色環保成為風尚,讓節能低碳成為時尚,用力所能及的方式傳承區域環保工作。

(三)聚焦特色小鎮,堅持生態優先展現“吳涇品格”

順應地理、水系,協調發展、自然,努力實現生產、生活、生態的“三生融合”,既雲集符合科技時尚特色的可持續發展市場主體,也絕不落下自然環境美化的環保建設。環境就是民生,綠水就是美麗,藍天也是幸福未來。從歷史上的江邊集鎮,到昨天的化工重鎮,再“蝶變”為如今的特色小鎮,從2016年提出蝶變浦江灣、加快轉型發展,到2017年成功申報特色小鎮、科技和時尚成為兩大主要產業,再到今年特色小鎮“三年行動計劃”全面啟動,一年一個重點任務、一項一個核心目標、一步一個堅實腳印,將區域化黨建與特色小鎮建設同安排,將生態文明建設與特色小鎮同部署,使黨建紅與環保綠同頻共振,打造特色小鎮“產、城、人、文”四位一體,保護好吳涇的“青山綠水”。

四、經驗與啟示

(一)聚焦著力點,從“單線施策”向“聚力共推”轉變

區域黨建聯建引領生態文明建設,關鍵是一個“聚”字。運用區域化視角,發揮黨的政治和組織優勢,聚焦科技時尚特色小鎮“一張圖”,展開區域融合發展“一盤棋”,做好綠色共治“店小二”,把區域化黨建做成內生動力。吳涇有面向長三角橋頭堡的區位優勢,微軟、英特爾、中廣核等14家世界500強企業和900余家科技企業、研發機構,交通大學、華東師范大學、東海職業技術學院等知名高校,衣戀、森馬、拉夏貝爾等龍頭服裝服飾的研發設計總部相繼在吳涇落戶。區域化黨建立就是要通過這些看得見摸得著的“朋友圈”,打開胸懷、打開思想、打開工作、打開生活,讓黨建更聚力。

(二)強化融合點:由“封閉運行”向“攜手共建”轉變

有人員隊伍、有職權管理、有經費保障,基層黨建工作領導體系運轉起來就更加順暢了。不同的“條”“塊”開始了前所未有的融合,不同性質的黨組織啟動了合作與交流,區域化黨建搭建平台、整合資源,社區黨員、園區黨員、校區黨員、廠區黨員認領社區服務崗位,廣泛開展以“雙報到”“雙報告”為形式的微環保活動,形成了工作在單位、居住在社區、奉獻雙崗位的共建機制,不斷消除黨的組織和工作覆蓋盲區,增強了“同一屋檐下、都是一家人”的家園意識。

(三)找准矛盾點:由“單兵作戰”向“協同共治”轉變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從嚴格意義上講,“綠色共治”就是我們當下環保攻堅戰的重中之重。我們要找准基層環保工作的難點熱點和黨員發揮作用的著力點,用區域化黨建這張“網”將各類基層黨組織的資源、人才、信息等優勢連起來,做好服務群眾工作並在服務中突顯黨組織的地位。生態環境建設涉及到國民經濟發展的方方面面,唯有通過各方努力、協同共治,才能保証綠色發展的深入推進,才能實現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真正實現綠色發展。 

(責編:黃瑾、喬業瓊)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