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貴州省黔東南州麻江縣委組織部
2018年11月01日11:12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近年來,麻江縣按照黨委領導、政府主導、群眾參與的原則,積極深化城市社會管理體制,探索出“公共基礎設施完善到社區、公共服務力量匯聚到社區、公共財政資金保障到社區”的“三到社區”城市社區治理模式,形成黨委統領、政府治理、居民自治良性互動的社會治理格局,促進城市社區治理標准化、網格化、精細化,提升了人民群眾歸屬感、幸福感和獲得感。現將工作推進情況匯報如下。
一、背景與起因
隨著城市化建設的步伐加快,大量農村人口涌入城市,經濟社會的發展和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廣大群眾對物質文化生活和精神文化需求迅速增長,呈現多層次、多形式、多樣化,給城市管理服務帶來了巨大壓力。近年來,麻江縣在開展城市社區管理服務工作中,發現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一是社區管理資源缺乏。一方面是人力資源匱乏,從事社區治理與服務力量薄弱,社區工作強度大、工資薪酬偏低吸引不了高素質人才,社區工作者隊伍青黃不接﹔另一方面是政策資源缺乏,街道辦事處指導下的社區居委會,對自身行政服務和管理的范圍沒有制定明確的制度規范,容易造成管理缺位或越位的現象﹔社區非正式組織與政府機構之間、業主與物業公司之間的共建與共享尚未成形,社區內居民參與和社會組織參與積極性不夠高。二是社區服務水平不高。隨著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社區居民對居住環境、生活質量、精神文化等方面的需求日益呈現多樣化,對社區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迫切需要新型社區給予承載和解決。三是基礎設施建設滯后。社區辦公用房都是借用、租用其他單位的房屋辦公,最大的面積不足80平方米,最小的也不足20平方米,滿足不了服務群眾的需求。城市主次干道、背街小巷的綠化、美化、亮化等基礎設施建設跟不上,群眾意見大等等。針對存在的問題,麻江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城市社區建設工作,從2015年起,在縣城內城東、城西兩個社區服務中心四個社區居委會,積極探索並深入開展“三到社區”管理機制改革,補齊城市社區管理服務工作短板,實現城市社區大變樣、群眾滿意率大提升。
二、做法與經驗
(一)組織下沉,黨的組織觸角延伸到社區。一是黨委高位統籌推動。縣委著眼破解城市社區基層治理難題,突出強化黨建引領,從陣地建設、隊伍建設、經費保障等關鍵要素入手,制定《麻江縣“三到社區”管理機制改革實施方案》,推動公共服務力量匯聚到社區、公共財政資金保障到社區、公共基礎設施完善到社區。堅持把社區基層黨建作為各級黨委“一把手”工程來抓,層層壓實責任,先后組織召開縣委常委會、街道社區黨工委會議20多次,專題研究社區建設重要問題、部署重大任務、推動重點工作。二是部門配合協作聯動。堅持黨委統攬全局、組織部門牽頭抓總、相關部門和街道配合,形成民政抓社區居民自治管理、社會救助、社會優撫﹔文廣抓社區文化設施和文化活動建設﹔政法抓好社區社會治理體系建設等,進一步凝聚工作合力。同時,縣、街道、社區逐級召開聯席會議30多場次,上下聯動研究解決工作難題。三是各界領域融合互動。在易地搬遷安置社區試點推行社區工委、社區黨支部兼職委員制度,組織駐區單位參與社區共駐共建。今年來,全縣76家機關事業單位與社區開展共駐共建活動432場次,紅十字會、青年聯合會、個協等社會團體深入安置社區開展義務診療、青年奉獻崗、創業就業指導等活動620多場次,切實把服務做到社區群眾心坎上。
(二)資源下聚,公共基礎設施完善到社區。一是建好社區活動陣地。在社區活動場所選址上,充分尊重民意,優先將黃金地塊讓給社區,按照“統一設計、統一施工、統一完善配套設施”的要求,在縣城黃金地段建成城江、群英、鳳凰、新興 4 個社區辦公樓,完成了對社區服務平台的美化、綠化、亮化。社區活動室總面積從 2013年的340 平方米增加到現在的2000多平方米,公共活動場所分別增加 400—1500 平方米,實現了社區有場所議事、辦事。二是完善社區基礎設施。建立“住建部門管大街、社區服務管小巷”工作機制,將小區和背街小巷設施修建、維護、環境整治等權限下放到社區服務中心。借助創建國家衛生縣城、全國文明縣城、國家級生態縣大好契機,整合住建、國土、水務、環保、林業等部門資源,實施公共場所衛生設施改造、排水設施整改、環衛設施配置、小區綠化等,居民小區內污水處理率達87.0%、下水道管網覆蓋率達85.0%、路燈亮化率達99.5%、垃圾清運率達100%,居民小區綠化面積新增6.6萬平方米。三是建設“智慧服務”平台。建立發射點和基站,實現片區無線網絡全覆蓋,引進“網格化管理信息平台”管理系統,配備移動終端設備,繪制“網絡民情地圖”,提高網格工作人員服務效率。開發“麻江大社區”APP服務平台,開設社區網上“民意直通車”、社區居民QQ群,建立社區和居民互動機制。在各社區安裝智能安防系統,讓居民隨時遠程掌握小區情況。搭建公共服務、醫療服務、居家服務等網絡信息平台,為居民提供便利服務。
(三)力量下沉,公共服務力量匯聚到社區。一是匯聚黨員干部到社區。成立城東、城西社區服務中心,為正科級事業單位,統籌劃轉44個事業編制到社區(其中兩個中心核定領導職數10名,中心工作人員4名,社區網格站長8名,網格長22名)。實行“社區黨組織+轄區單位黨組織+社區居委會+物業管理”社區黨建管理模式,形成了城鎮機關、企事業單位、社區組織及社會團體間“黨建共商、服務共做、問題共解、資源共享、文明共創”“大黨建”工作格局。開展縣直單位在職黨員到社區服務活動,黨員到社區“亮身份、領任務、作表率、比奉獻”,送服務到網格、到樓棟、到住戶。實行無職黨員服務居民奉獻社區服務積分制,為居民提供代辦服務,開展收集社情民意、調解鄰裡糾紛、“三特三留人員”關愛等工作。目前,全縣 1500 余名縣直單位在職黨員已到社區報到,167 名黨員加入社區志願隊,開展慰問、幫扶、調解、義務巡邏等服務。二是匯聚社會力量到社區。實行“社區服務中心—社區網格工作站—網格點”管理模式,將全縣社區劃分為 45 個網格,設 4 個網格工作站,服務居民 10479 戶24868 人。各網格由網格長(社區在編在崗正式干部擔任)、網格協管員、片區民警、消防聯絡員、法律服務員(政法部門下派干部兼任)、群眾工作員、民生監督員(社區選舉有威望的居民擔任)、網格保潔員等 8 人組成“管家團隊”,開展零距離貼心服務。同時,根據不同行業、不同領域、不同技能對轄區內的能人、才人、藝人分類登記,組建夜間義務巡邏隊、法律咨詢援助隊、社區保潔模范隊等服務團隊 39 支,為社區群眾提供專業技術服務。明確 251 名樓棟長為治安信息員,駐社區黨員及志願者 1700 人為義務巡防員,加強社區社會治安服務力量。三是匯聚優質服務到社區。開展“一社區一特色”創建,提供優質服務。在城江社區創建兒童“溫馨家園”,推出“四點半”無憂服務。目前,“溫馨家園”共有志願服務教師27人,近兩年共開辦各類學習輔導、假期興趣培訓班262期,受益兒童315名,開展留守兒童走訪291人次。針對社區內企業改制、下崗職工多的實際,在群英社區創建下崗職工“和諧家園”,由駐區單位牽頭開展就業培訓、提供就業信息、落實就業幫扶政策。近兩年,開展就業培訓32次,培訓1500余人次,登記失業人員信息491條,匹配就業信息420條,幫扶就業363人。針對進城移民規模大、暫不適應城市管理的問題,在新興社區創建進城移民“安居家園”。開設“兩室一市”(文化娛樂室、圖書閱覽室、慈善超市),保障進城移民休閑娛樂需求和生活需要,解決低收入進城移民困難戶就業等問題。結合鳳凰社區位於城鄉結合部,流動人口多的實際,創建流動人口“樂業家園”,建立“流動人口學習室”“流動人口服務站”“流動黨員服務站”,建立“以房管人、以業管人、以証管人、以網管人、優質服務、區域協作、兩地互通、信息支持”的服務管理機制,為流動人口提供高質高效的服務。
(四)經費下劃,公共財政資金保障到社區。一是建設資金保障到社區。先后安排縣財政資金 2400 余萬元,分別在 4 個社區建成“一廳、一校、一堂、兩欄、五站、八室”等活動陣地。
整合部門項目資金3248萬元,建設2個居家養老服務中心、4個圖書閱覽室、17處健身小廣場,社區面貌煥然一新。二是運轉經費保障到社區。將社區各項經費列入財政預算,社區年工作經費5萬元,“兩委”成員人均月報酬增加至2300元。縣級財政每年下撥社區經費200萬元,用於社區開展公共基礎設施維護、環境衛生管理、崗位培訓等,投入600余萬元開發公益性崗位200多個,用於解決進城安置移民的就業,其中160余萬元用於購買五險。縣級財政每年下撥社區服務經費200余萬元,用於購買協管人員服務、公共基礎設施維護、環境衛生管理、培訓、體育文化活動等服務群眾工作。三是職能經費保障到社區。建立“責隨權走、費隨事轉”工作機制,凡在社區開展職能工作的部門,將所需經費下撥到社區服務中心,幫助社區開展工作。在移民小區引進物業管理公司,承接政府購買服務項目,為移民群眾提供服務。鼓勵和支持各類社會組織、企業和個人興辦居民服務業,吸引社會資金300多萬元進入社區投資,重點發展社區購物、餐飲、美容美發、家政服務、物流配送等﹔鼓勵單位設立服務站點,提供電信、燃氣、自來水、電力等定點服務,試行“家庭醫生”等上門服務,把移民小區無法做、做不好的事交給社會組織,提升進城移民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三、成效與反響
(一)創新了城市社會治理新模式。通過實施“三到社區”管理改革工作,全縣城市社區實現了“權隨事走、費隨事轉”工作機制,解決了城市社區在組織設置、工作機制、黨員管理、服務群眾、運行保障、基層治理等方面存在的短板和突出問題,城市社區“網格”工作得到覆蓋、社區服務得到加強、自治能力得到提升、鄰裡糾紛得到減少。
(二)打造了“大家園”服務大品牌。通過以“五大創優工程社區黨建為引領,深入推進“三到社區”改革創新城市基層黨建,特別是四個城市社區著力打造了“四園社區”(城江社區兒童“溫馨家園”、群英社區下崗職工“和諧家園”、新興社區進城移民“安居家園”、鳳凰社區流動人口“樂業家園”),讓城市社區治理體系不斷得到完善、服務功能不斷得到增強、群眾幸福指數不斷提升,促進了城市社區治理標准化、網格化和精細化,提升城市居民歸屬感、獲得感和幸福感。
(三)激發了城市基層黨建新活力。經過近年來的不懈努力,麻江縣“三到社區”創新城市基層黨建工作取得一定成效,真正實現了“公共基礎設施完善到社區、公共服務力量匯聚到社區、公共財政資金保障到社區”的改革目標任務,全面提升社區管理服務功能和管理水平,讓社區居民享有更多的“獲得感”和“幸福感”。2016年1月15日中編辦將《麻江縣部門職能入駐社區 著力打通服務群眾最后一公裡》創新做法編入《2015年接地氣一招鮮見實效》創新文選一書。2017年3月14日,省改革辦“貴州改革情況交流”2017年第13期單獨採用《麻江縣“三到社區”助推農村社會治理上新台階》改革信息,對麻江縣“三到社區”改革成果給予了充分的肯定。2018年4月20日,黔東南州調查與研究第3期單獨採用《麻江縣“三到社區”不斷提升城市基層黨建工作水平的報告》對麻江縣城市基層黨建工作給予充分的展示。
四、經驗與啟示
麻江縣自實施“三到社區”創新城市基層黨建以來,形成了大黨建統領、大團隊服務、大網絡互動、大數據支撐、大品牌推進的“五大創優”工作格局,提升了社會治理能力,密切了黨群干群關系,增加了群眾獲得感和幸福指數。總結和歸納有以下幾點啟示:
(一)突出政治功能,黨的領導是實施“三到社區”管理機制改革的關鍵。“三到社區”改革,是黨委的重大決策內容之一,也是一項民生工程。縣委做好頂層設計,加強統籌謀劃,發揮好“指揮棒”作用,凸顯黨建引領作用,確保了改革工作有效推進。
(二)突出本位功能,政府主導社區建設是“三到社區”管理機制改革的基礎。推進社區改革,要著力解決基礎保障問題,涉及到機構編制、人事整合、職務調整、權力下放、政策支撐、經費保障等方面,需要各級各部門的積極配合支持。政府的本位功能是發揮總攬全局的作用,能給社區提供一個整合性的機制,促進政府大量資源的投入。
(三)突出服務功能,社區主抓是實施“三到社區”管理機制改革的保障。社區是服務城市居民的“家”,各項改革目標任務的落實,最終都要由社區抓落實。社區黨組織著力匯集公共服務力量,“檢查設施、主動服務、預算資金”,主動入位、主動作為,積極工作,凸顯服務功能,保障改革成果的落地生根,提升社區居民的生活質量和幸福指數。
(四)突出自治功能,強化群眾參與是實施“三到社區”管理機制改革的根本。全面深化“三到社區”改革,是一個需要社區人民廣泛參與、充分發揮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的偉大事業,要著力完善公共基礎設施,凝心聚力,“完善設施、團結群眾、資金解困”,凝聚共識,充分發揮群眾的主人翁作用,讓廣大群眾積極參與社區改革建設,凸顯自治功能,實現共駐共建共享。
五、探討與評論
(一)抓住領導干部這個“牛鼻子。推進城市基層黨建工作轉型,可以通過城區、街道、社區“三級聯動”,加速重心下移,抓支部、建支部、到支部,建立起一整套縱向聯動、橫向互動的工作體系。同時,要把城市基層黨建工作納入主要領導抓基層黨建述職評議和基層黨建任務清單的重要內容,壓緊壓實責任。
(二)抓住商務樓宇這個“融合點”。要推進街道社區黨建、單位黨建、行業黨建互聯互動,擴大商務樓宇、各類園區、商圈市場、互聯網業等新興領域黨建覆蓋,提高城市基層黨建整體效應。
(三)強化上下聯動這個“橋頭堡”。加強城市基層黨建工作,要把城區、街道、社區三級黨組織聯動起來,健全黨的組織,做好黨的工作,積極探索黨建引領基層治理的有效路徑。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