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建>>“全國城市基層黨建創新案例”征集評選活動

內蒙古巴彥淖爾市烏拉特中旗:“1+N”模式聚合力,區域化黨建暖民心

內蒙古巴彥淖爾市烏拉特中旗旗委組織部

2018年10月31日15:11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近年來,烏拉特中旗立足社區實際,堅持問題導向,以建設“北疆和諧社區”為目標,以“服務促和諧、黨建暖民心”為根本,全面推行“1+N”區域化黨建工作模式(“1”即社區黨總支,“N”即轄區內機關、企事業單位及新興領域黨組織)。有效整合城區內各領域黨建資源,著力構建以社區“1+N”聯合黨委為核心、駐轄區單位黨組織和廣大黨員共同參與的區域化黨建工作新格局,實現了城鎮基層黨建工作由“獨角戲”向“大合唱”的轉變。

一、背景與起因

隨著烏拉特中旗城鎮化進程不斷加快,社區服務人口日益增多,群眾服務需求越來越多樣化,服務要求也越來越高,社區“單兵作戰”的傳統基層黨建模式難以適應新形勢發展﹔轄區單位多,黨建條塊分割、獨立運行,難以形成合力﹔居民訴求多,社區力量不能滿足服務需求,在職黨員服務群眾難以找到平台的“三難”問題嚴重制約著社區的發展。

2013年旗委在廣泛借鑒先進地區經驗的基礎上,結合實際提出了以海流圖鎮黨委為核心,以社區黨組織為基礎,駐社區各類黨組織共同參與的“1+N”模式社區非建制聯合黨委,將機關、企事業單位及新興領域黨組織吸納為聯合黨委成員單位,使其由局外人變為局內人,由旁觀者變為當局者,形成共建合力,夯實了區域化黨群共建的基石。

二、主要做法及成效

(一)區域化黨建聚合力,開啟協同協調聯合共建新模式。一是旗委抓統籌,結成“一張網”。成立以旗委書記任組長的區域化黨建工作領導小組,由組織部牽頭,認真研究制定具體措施,統籌部署全面推進。海流圖鎮黨委充分履行協調推動、指導監督職能,負直接責任﹔社區黨組織積極搭建平台、推進落實,負具體責任,建立起高位推動、協調推進、合力推開的區域化大黨建體系。二是關鍵部門抓聯動,擰成“一股繩”。為了切實把區域化黨建工作抓細、抓實,旗委、人大、政府、政協四大班子辦公室和組織部、紀檢委分別作為全旗6個社區的共駐共建牽頭單位,充分發揮政治、職能優勢,負責組織、指導、督查社區聯合黨委開展共建工作,在方案制定、制度落實、聯合共建工作中,匯集整合各類優勢資源,發揮統籌協調、溝通對接作用,為凝聚區域化黨建工作強大合力提供支撐。三是三個書記抓落實,同下“一盤棋”。由牽頭單位黨組織書記擔任聯合黨委第一書記,發揮牽頭抓總作用,主要承擔定期組織召開聯席會議、組織指導和督查調度成員單位開展活動等5項職能﹔社區黨組織書記擔任常務書記,發揮溝通協調作用,主要承擔摸底調查列出共建“需求菜單”、與牽頭單位黨組織協商擬定共建計劃、定期向牽頭單位和組織部門反饋共建情況等6項職能﹔成員單位黨組織書記輪流擔任輪值書記,發揮推動落實作用,具體承擔組織實施本單位共建工作、組織在職黨員到社區認崗領責、落實共建任務等5項職能,構建了既分工負責、各司其職,又協調一致、整體聯動的工作格局。

(二)制度化管理強落實,構建互融互促抱團合作新格局。一是建立聯席會議制度,群策群力織密“共建網”。為了有力協調和推動共建單位開展活動、提供服務,按照“每季度必須召開一次、主要領導必須參加、年末必須總結通報”的要求,由第一書記每年1月份組織召開第一次聯席會議,制定全年的聯合共建方案,簽訂共建責任清單﹔6月、9月底召開第二、三次聯席會議,研究解決共建工作中存在的問題,推動工作落實﹔12月召開第四次聯席會議,總結通報共建工作開展情況,接受群眾評議。聯席會議的召開,加強了社區和成員單位的溝通聯絡,為步調一致地開展各類共建活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二是嚴格定期輪值制度,同心同向串起“服務鏈”。按照“一月一主題、一月一活動”的要求,各成員單位每月開展一次坐班“輪值”,重點圍繞“八聯共建”( 即黨建工作聯動、陣地建設聯建、文體活動聯搞、思想工作聯抓、社區治安聯防、環境衛生聯治、公益事業聯辦、服務民生聯做),將過去被動出錢出物轉變為主動出人出力出智,推動解決一些居民群眾關切的問題,切實提升共建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近三年來,開展服務780多場次、調處矛盾糾紛620多件,開展公益項目440多個,切實維護了居民群眾切身利益,架起了黨群干群關系“連心橋”。三是強化考核評議制度,從嚴從實壓緊“責任閥”。制定聯合共建和在職黨員進社區“月督查、季調度、半年推進、年終評議”監督辦法,定期對共建工作推進情況進行督促檢查,並將聯合共建工作納入年終實績考核,賦分權重達到4%,通過發揮考核的“指揮棒”作用,使“軟任務”變成“硬指標”。近年來,旗委對表現突出的25個共建單位黨組織和150名優秀個人進行了表彰獎勵,對活動開展不及時、參與不積極、成效不明顯的26個單位進行了通報批評,有力促進了共建工作扎實有效開展。

(三)精細化服務暖民心,打造共治共享區域統籌新平台。一是實施“一居一品”工程,因地施策“創品牌”。立足社區特點和居民需求,充分發揮成員單位職能和資源優勢,推進 “一居一品”建設,並將各社區的特色資源有效整合,實現優勢互補、資源共享。例如,針對烏蘭大街社區貧困戶、下崗人員多的實際,旗委辦牽頭建設“愛心惠民”社區﹔結合哈薩爾社區機關企事業單位多的情況,紀檢委牽頭建設“廉政立德”社區﹔根據教育路社區中小學校集中的特點,組織部牽頭建設“教育勵志”社區。“康樂人文”“平安和諧”“蒙元文化”等品牌社區,工作也各具特色、有聲有色。近兩年來,累計開展“在職黨員牽手未來•小小心願共筑大夢”校園微心願、“廉”接萬家心跳蚤市場等特色主題活動31場,參與群眾3.2萬余人次。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深化社區主題,延伸擴大服務范圍,每個社區至少引進一個社會組織、建立一支特色黨員志願服務隊。比如,花園東路社區社會組織五點半課堂,免費為貧困學生和殘疾人家庭子女指導課后學習﹔巴音路社區“蒙克力”志願服務隊,幫助規范街面店鋪蒙漢雙語使用。社區品牌的不斷優化,使居民生活更加幸福,社區內涵更加豐富,社會環境更加和諧。二是構建三級服務體系,延伸觸角“強服務”。探索構建“黨群服務中心+黨群服務站+黨群聯絡點”三級立體式服務體系。在社區建設6個黨群服務中心,將就業、社保等部門職能下沉,電力、通信等單位窗口前移,實行“一站式”服務﹔在居民住宅小區、平房區建設黨群服務站31個,為居民群眾就近開展便民服務、文體活動等提供便利﹔在網格內,選擇超市、洗衣店等人員流動較大的地方,設立黨群聯絡點36個,網格員、在職黨員定期到聯絡點宣傳黨的政策方針,收集社情民意。立足推進社區“智慧微治理”,建立鎮、社區、網格、樓宇小組四級社區“微吧”, 三年間,共征求居民意見建議800多條,辦結環境整治、街巷硬化、下水維修等實事890件。三級服務體系,切實把實事辦在了群眾的“家門口”“心坎上”,為黨員服務群眾拓展了新渠道、新載體,構建起黨員聯系服務群眾立體式、全天候服務體系,受到了群眾的廣泛贊譽。三是在職黨員進社區,服務群眾“零距離”。建立在職黨員進社區報到和反饋制度。結合在職黨員個性差異的實際,堅持分崗、分類、分時的原則,設置志願參與、特長服務、網格協理三類崗位。社區根據工作實際和群眾需求,引導黨員分批分時段進社區,做到了服務群眾經常化。全旗1533名有服務能力的在職黨員,累計開展志願服務2100多場次,為群眾解決急、難、愁等問題7700多件,服務居民4.3萬多人次,做到了服務群眾經常化。黨組織戰斗堡壘和黨員先鋒模范作用在社區建設中充分發揮,勾畫出了“同向凝聚、同軌運行、同脈相連”的社區共治同心圓。

三、幾點啟示

(一)強化黨的領導,充分發揮聯合黨委核心作用是前提。社區“1+N”區域化黨建工作機制,突破了傳統“單位黨建”、“行業黨建”模式,充分發揮區域內各黨組織的優勢、特長,構建了上下聯動、條塊結合、合力推進的工作格局。

(二)健全工作機制,扎實推動社區共建規范運行是保障。通過建立完善聯席會議、定期輪值、共駐共建、考核評議等工作機制,實現了共建服務制度化,真正使聯合共建工作落細落小、取得實效﹔搭建了在職黨員服務居民生產生活的新平台,使在職黨員進社區為民服務成為習慣。

(三)促進全員參與,切實提高社區為民服務能力是目標。將社區黨建工作滲透到社區的各個方面,深化拓展服務功能,建立三級立體式服務體系,有效消除社區服務中的盲點和薄弱環節,把“群眾利益無小事”落到實處,實現居民服務由“零散化”向“組織化”的轉變,提升了群眾的認可和滿意度,密切了黨群干群關系。

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1+N”區域化黨建模式為社區建設注入了勃勃生機,有效激發了共建單位黨組織和黨員的內生動力。今后,我們將繼續緊跟新時代、對標新要求,著力創新機制載體,豐富服務內涵,努力為建設祖國北疆和諧社區書寫濃墨重彩的一筆。

(責編:黃瑾、喬業瓊)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