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宿遷市宿豫區豫新街道黨工委
2018年10月30日13:56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一、背景起因:“三偏三缺”困局引發的思考
宿豫區作為宿遷市“一體兩翼”中的東翼,是一座迅速崛起的新興城市,豫新街道作為宿豫主城區的唯一街道,行政面積21平方公裡,常住人口近12萬人,下轄7個城市社區52個居民小區。近幾年,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速,越來越多的“農村人”變成了“城裡人”、越來越多的“常住人”變成“流動人”,城市社區責任重大,社會結構復雜,利益訴求多元,治理任務繁重,在推進社區治理的實踐中,街道曾經遇到諸多困惑,可概括為“三偏”和“三缺”:
一是治理力量“偏弱”,缺少“組織力”。街道、社區普遍面臨人少事多的“正反兩個金字塔”的困境,越往基層走任務越繁重,越往基層走力量越薄弱。從行政架構看,街道辦事處是城市治理的最基層一級,事實上仍然把社區居委會自治組織當成行政組織的某種延伸,但是社區治理的不可控在於社區以下的廣大小區、樓宇等單元,往往處於管理盲區、組織空白。黨的聲音傳不到底,黨的旗幟亮不出來。相反,一些宗教組織及其他形形色色的社會團體則在小區中形成據點,“招兵買馬”。街道、社區黨組織要填補這些盲區和空白,往往會面臨缺編、缺人、缺錢的諸多尷尬。加之,不少社區干部從“村改居”而來,往往“善管”不“善治”,“平時不登門,遇事才敲門”,組織動員能力更顯軟弱,黨的核心引領能力在小區得不到彰顯。
二是治理主體“偏冷”,缺少“參與度”。計劃經濟時代,社會管理依靠黨委、政府“二人轉”,是一種管控有余、公眾參與嚴重缺位的治理形態﹔現代社會治理,提倡黨委、政府、社會、各方參與、多元互動的大合唱。然而,城市“陌生人社會”取代了農村“熟人社會”,在鋼筋水泥的都市叢林裡,在同一屋檐下卻形同陌路的社區裡,“寵物相熟”但人卻老死不相往來,冰冷的防盜門阻斷了“鄰裡一家親”,社區的大事小情,因不了解而不理解,因不熟識而可以任性,社區治理缺少建設性的、心中有黨的“意見領袖”,往往出現“眾口難調”的泛民主,或上演有人摘果、無人栽樹的“公地悲劇”。例如以豫新街道為例,2016年,僅居民網絡問政物業管理問題就高達960起,佔街道問政總量的70%。在千家萬戶陌生人集聚的住宅小區裡,由於居民群眾在身邊找不到黨組織,看不到黨員干部的身影,所以,在信息發達的當下,他們習慣於“鍵對鍵”表達訴求,而不習慣“面對面”互動交流,這無疑為社區治理帶來了巨大挑戰。
三是治理資源“偏散”,缺少“集結號”。過去,小區治理的主體僅是依托物業公司和業委會,“隻見物業不見黨”的現象在多數小區普遍存在。個別物業服務不優,習慣性服務打折、鈔票裝腰、矛盾上交,對居民訴求置之不理,小事拖大,大事拖炸,居民憤怒情緒滋生,進而抱怨黨委政府不作為,街道、社區兩級黨組織被動應付,到處充當“滅火員”。而缺少黨組織的引領下的業委會選舉往往也是亂象叢生,主要表現為“形同虛設型、自娛自樂型、消極抵抗型”三種類型。居民為了維權往往將夾雜著私心私利的“意見領袖”推選為業委會成員,組成“對抗聯盟”,如不交物業費、車位費和私自違建等,形成與物業、社區對抗、水火不容的“攪局者”,影響小區和諧穩定大局﹔有的業委會則與物業公司勾勾連連、不清不白,為了蠅頭小利而損害廣大業主利益﹔更有業委會如同虛設,隻挂名不履職,居民訴求有呼無應。
二、主要做法:全面推行小區“三位一體”治理模式
近年來,豫新街道圍繞城市治理中的重點、難點問題,堅持問題導向,以黨社聯建為統攬,不斷強化黨組織在社區治理中的聯系、服務、引領功能,推行以小區黨支部為核心、業主委員會及物業公司協同配合的“三位一體”治理模式,探索出了一條深化社區治理、推動城市高質量發展的有效路徑。
一是支部建在小區,黨旗飄到樓棟。按照“一小區一支部”原則,對轄區內52個小區全部設立黨支部,推動小區黨組織全覆蓋。在區委組織部的牽頭推動下,通過面向大學生村官遴選、社會招聘黨員社工、機關單位選派、社區內部調劑等方式選優配強小區黨支部書記,吸納部分黨性意識強、責任心強、有奉獻精神的小區黨員居民作為支部委員,提升小區支部班子戰斗力。開展小區黨員拉網式排查,做到底數清、情況明,設立小區“一崗兩台”(黨員志願服務崗、干部作風監督台和物業服務監督台),動員機關企業事單位黨員干部在小區內亮身份,主動幫助、參與小區支部建設,發揮先鋒模范作用。為進一步壯大黨支部力量,延伸黨組織觸角,匯聚治理力量,在各小區全面配齊以黨員為主體的樓棟長1160名,協助支部工作、化解鄰裡糾紛,打通聯系服務群眾的最后一百米。大力宣傳表彰鄰裡守望“好樓長”、社區治理“好黨員”,注重把能人、善人、熱心人及“五老”人員選樹為“社區領袖”,組建一批善於為黨分憂的“夕陽紅”調解室、“和事佬工作室”和“余熱堂”等志願服務組織。
二是黨員選進業委會,引領自我管理。對“三型”業委會(形同虛設型、自娛自樂型、消極抵抗型)進行深入調研剖析,並根據《宿遷市住宅物業管理條例》中所列出的“有嚴重失信行為的、不按時繳納物業費的以及違章搭建情形的”等十項“負面清單”,對轄區內不具備資格的業委會成員依法通過業主大會終止其委員資格。在堅持業主自治的基礎上,強化黨組織把關作用,通過法定程序,指導小區居民選舉產生業主委員會,建立業主代表、業主委員會委員候選人由小區支部推薦、社區黨委(總支)審核、街道黨工委批准的制度,優先推薦帶頭繳納物業費、熱心社區工作、帶動作用好、奉獻精神佳的黨員作為業主委員會成員人選,確保選出能與小區支部密切配合的紅色業委會,目前街道業主委員會成員中黨員佔比達54.6%。推動小區支部委員會和業主委員會成員“雙向進入、交叉任職”,業主委員會主任兼任小區支部副書記,業主委員會黨員委員兼任小區支部委員,進一步加強小區黨支部對業委會自治組織的把關定向作用,確保每一個小區業委會都能聽黨話、跟黨走,成為黨組織靠得住,居民信得過的自治組織。
三是精心培育紅物業,優化履職服務。優化調整小區物業管理考核體制,將過去的部門條管轉為屬地街道塊管,強化屬地黨組織對物業管理的話語權。建立健全監督考核機制,由街道牽頭,組建由小區黨支部成員、業委會成員和物業公司法人組成的考核評比團,對各個小區物業服務情況每周進行隨機抽查,每月開展一次集中觀摩評比授旗,每季度兌現一次獎懲。區財政每年設立300萬元的物業管理考核專項獎勵資金,通過以獎代補形式對服務質量好、群眾滿意度高、服從小區支部領導和業委會監督的物業公司進行獎勵,極大地調動了物業公司履職的積極性。嚴格執行物業履約保証金及服務保証金制度,社區按標准收取物業公司服務履約保証金,針對物業公司履職不到位、考核不合格、居民反復投訴等情況,扣除一定比例履約保証金或服務保証金。建立物業公司退出機制,對物業公司不能按照法律法規、政策規定及相關合同要求進行履職、考核不達標的予以黃牌警告,連續2次考核不達標的由行業主管部門下達限期整改通知書,連續3次考核不達標的由小區支部和業主委員會協商后解除合同,情節嚴重的責令退出宿豫市場。當前,越來越多的物業企業呈現出政治覺悟高,民生情懷濃,服務質量優的良好態勢。
四是共商共治解難題,提升和諧指數。為進一步增強“三位一體”工作合力,在各小區組建“三位一體”辦公室,推行小區黨支部、業主委員會和物業公司三方聯合辦公、聯動服務。建立“三位一體”大走訪制度,小區支部、業委會成員、樓棟長以及物業服務人員等力量悉數沉入小區圍繞居民“團團轉”,做到提戶知人、提人知事、提事知情、提情知策。建立小區治理周巡查制度,每周由駐社領導帶領小區“三位一體”人員、樓棟長、居民代表逐小區巡查,發現問題現場交辦、現場表態、限期整改。在所有小區全面建立以黨支部書記為“群主”的業主微信群,“三位一體”主動引導話題,積極回應訴求,探索建立居民隨呼我隨應、居民隨叫我隨到的居民訴求辦理“秒應速決”機制。每周由小區支部牽頭,召開“政民互動懇談會”,集中會辦難題、化解糾紛,邀請矛盾雙方到場,會前溝通協調、會上化解矛盾、會后握手言和,做到小問題網上“鍵對鍵”解決,大矛盾線下“面對面”化解。街道通過周督查、月評比、季獎懲,針對小區“三位一體”工作開展情況進行考核,開展“小區治理好支部”“服務居民好物業”評選活動,評出典型和動力,比出差距和壓力,激發小區共治合力。
三、工作成效:匯聚治理合力,結成命運共同體
“三位一體”制度的推行和實施,有效將小區支部、業委會和物業公司三方力量擰成一股繩,結成命運共同體,廣大居民對社區治理的知曉度、小區事務的參與度、服務管理的滿意度顯著提升。
一是從“對手”多到“幫手”多。一年來,一批火紅支部培育了一批紅色業委會,帶出了一批紅色物業,通過“三位一體”的協同治理,把“對手”變成了“幫手”,街道網絡問政量同比下降近40%,黨支部刷新了存在感,業委會、物業公司刷出了新形象。“你支一招棋,我想一個法,我們共同建設一個民主的家”。走進錦華名園小區“三位一體”辦公室,這句通俗的“大白話”和一枚鮮紅的黨徽躍入眼帘,不少社區干部感慨:過去“干部單槍匹馬干、居民和物業冷眼看”,現在是“三位一體”帶著干、群眾齊點贊。
二是從“被動”多到“主動”多。“三位一體”主動下沉,緊緊圍繞小區居民轉,特別是樓棟長、單元長隊伍的組建,調動了一大批能人、善人、熱心人和“五老”人員的積極性,充分發揮其人頭熟、情況清的優勢,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越來越多的居民參與到小區自治中。2017年,宿遷市榮膺全國文明城市創建第一名,“三位一體”帶領廣大居民積極參與,發揮了巨大作用。
三是從“看法”多到“辦法”多。通過“三位一體”大走訪、小區治理周巡查、線上線下良性互動,將小區居民反映強烈的物業服務、設施配套、環境衛生等民生問題納入問題會辦清單,將居民的“看法”變成我們的“辦法”。如在老舊小區改造中,通過“三位一體”線上線下廣征意見和建議,在實際操作中堅持將“絕大多數”需求和“關鍵少數”的合理關切相統籌,既提升了小區的整體生活環境,又解決了群眾反映強烈的訴求,把工作真正做到了群眾的心坎裡,民得實惠、黨得民心。
四、經驗啟示:強社善治惠民離不開黨建引領
在小區“三位一體”治理模式的不斷實踐和深化中,我們對加強城市基層治理有了一些更深的感悟。
加強社會治理,黨建引領是主旋律。社會治理經驗形形色色,抓好基層黨建始終是不變的底色﹔城市治理千頭萬緒,抓住基層黨建這條紅線就能理出頭緒﹔小區治理千難萬難,抓住黨建引領這個牛鼻子就不難。黨組織的根須隻有深深地扎進居民群眾的土壤中,黨的事業才能根深葉茂。
加強社會治理,匯聚合力是主抓手。面對社會治理“正反兩個金字塔”的現實困境,必須克服要人、要錢、要編的“等靠要”心理依賴。堅持黨建搭台,組織牽線,創新街道“大工委”、社區“大黨委”機制,推動轄區內的機關、學校、企業等單位參與社區共建﹔注重從能人、善人、熱心人中選樹“社區領袖”,匯聚一切治理正能量。
加強社會治理,精准服務是主方向。社會治理要實現由粗放式“管理”向精細化“治理”轉型,基層干部更需加快從“善管”向“善治”的角色轉型。堅持理解與支持源於溝通和參與,不斷深化完善多渠道溝通、全方位參與、全過程監督的政民互動機制,找到民意的最大公約數,讓治理的過程充滿民生溫度,這樣的城市發展才更有質量。
相關專題 |
· 全國黨建案例庫 · “全國城市基層黨建創新案例”征集評選活動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