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昆明市五華區委組織部
2018年10月30日11:02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近年來,五華區充分發揮街道社區黨組織的領導核心作用,堅持全面融合,推動城市基層黨建從基層自轉走向上下協同用力,從局部推進走向整體推進,從自我封閉走向開放融合,從簡單粗放走向精准發力轉變,通過創新實施“七聯”共建機制,實現區域“一盤棋”,變黨建“獨角戲”為共建“大合唱”。
一、背景與起因
五華區是昆明市中心城區之一,由於受到傳統管理體制“條主塊輔”的影響,一體化推進城市基層黨建工作雖有良好開端卻步履艱難,實現城市各領域黨建融合共進、整體提升面臨一些瓶頸問題。一是領導體系不夠健全。部分街道雖然成立了“黨建聯盟”,但缺乏有效的約束機制,導致街道黨工委的核心引領能力不足,統籌協調各單位參與共駐共建的渠道不暢通,影響了共建互補工作的深入開展。二是核心作用發揮不夠。從街道職能看,少數街道黨組織建設用力不夠,有的街道把精力放在抓項目抓稅收,忙著招商引資,抓黨建投入時間精力不夠。從自身建設看,有的社區黨組織開展活動與中心任務、與群眾的關心關切結合不緊,推動發展和凝聚人心的作用發揮不力。三是互聯互動標准不高。有的區域化黨建處於一種“聯誼式”“人情式”“援助式”的發展狀態,缺乏長效機制,不利於工作長久健康開展。主要表現在雙方參與熱情不足、參與率不夠高、參與情況不平衡等,互動交流存在內容不夠豐富、方式比較單一、長效性不足的問題。
二、做法與成效
(一)搭建共駐共建載體助力“聯動”,構建“事務共商、資源共享”的城市黨建格局。五華區創新共建載體,著力破除行業壁壘的藩籬,緊盯新興領域的發展,推動城市基層黨建工作全覆蓋、一體化推進。一是打破行政隸屬壁壘。做優做實街道黨建聯盟、社區“大黨委”等共建載體,由街道、社區黨組織牽頭,組建5個街道“黨建聯盟”、46個社區“大黨委”,整合398家駐區單位黨組織,建設5個區域性黨群活動服務中心,推動形成街道社區黨組織核心主導、駐區單位踴躍參與、社會各界大力支持的“全方位、立體式”大黨建格局。二是引領街道社區聚焦主責。向街道下放“五項權力”:對區直部門年終考核10%的考核評議打分權,對新興領域各類組織審核建議權,對轄區規劃建設參與權,對文明單位創建推薦權,對綜治維穩一票否決權。同時,出台社區工作事項准入清單、小微權力清單、基礎黨務清單、印章使用清單“四個清單”,推行社區公共服務事項准入制度,逐步將社區承擔的各項政府職能和社會事務剝離出來,推動社區減負工作取得實效。三是破除各自為政障礙。強化行業部門對業務工作與黨建工作的雙重責任,採取“上下聯動、橫向互動、優勢帶動”的組織領導體制,努力構筑共駐共建、動態開放的區域化黨建格局。建立社區黨建共建聯席會議制度,與駐區公共單位黨組織簽定《黨建共建協議》。創新探索跨支部、寬領域、多元化的“開放式組織生活”模式,讓黨支部組織生活主題更加鮮明、內容更加豐富。
(二)推動組織覆蓋提升抓實“聯建”,健全“行業統籌、區域兜底”的全覆蓋組織體系。創新組建“兼合式”黨組織,推行“雙管雙責”模式,有效破解新興領域黨員人數少且流動性強的問題,使各領域黨員有效納入黨組織管理,切實推動黨組織覆蓋提升。一是“樓宇黨建”做活做實。由街道黨工委統一領導,依托樓宇內的物業公司、產權單位建立黨組織,推動入駐單位建立黨組織。並在條件成熟的樓宇建立樓宇黨群服務站,從黨建、工商、稅務、勞動社保等方面為企業發展提供便利。陽光A版大廈旅游合伙人工場黨支部通過FM88.7私家車廣播電台傳播黨的聲音,並整合資源建“黨員沙龍”“紅色咖啡吧”等活動陣地,覆蓋樓宇黨員開放共享。二是“街區黨建”先試先行。以街區內“1”個優勢黨組織為中心,輻射帶動街區黨建提升,變單個建立、點狀推進為塊狀規劃、成片推進,使黨的工作及時跟進、全面覆蓋,用“中心”組織輻射帶動“街區”黨建,先后在昆明老街、南強街巷成立街區黨支部,努力實現從碎片到系統、從局部到整體、從領域到全域的點、片、面黨建工作全覆蓋。如南強街巷黨支部結合實際,打造了先鋒庭院劇《平凡》,在潛移默化中教育黨員、感染黨員。三是“互聯網+黨建”更精更優。將“互聯網+”理念融入基層黨建,開通微信、微博及黨建網站“兩微一網”,打造了以“五華先鋒”黨建微信平台為龍頭的手機app集群。開發“先鋒雲服務”黨員志願者服務系統,將志願服務“嫁接”到手機終端,梳理8大類50項志願服務內容,將1萬余名黨員志願者納入系統登記注冊和動態管理,打破志願服務行業、領域和空間限制,使志願活動頻率更高、形式更多、覆蓋更廣。
(三)打造黨員教育平台推進“聯育”,創新“全員納入、靈活精准”的教育管理模式。整合區域黨建資源,採取開源聚力、優勢互補、共建共享的方式,把分散活動變成集體“大課堂”,實現黨建資源利用最大化。一是著力實施人才聯育。街道社區選派黨務干部到駐區單位黨組織挂職學習,駐區單位選派黨務干部到街道社區挂職鍛煉,加強溝通交流,互相取長補短,促進能力提升。黑林鋪街道探索“高校+社區”合作模式,與轄區“黨建聯盟”高校成員單位共同搭建人才培養平台,取得實質性成效。二要整合區域優質資源。挖掘整合黨建聯盟成員單位教育資源,選聘理論功底扎實的成員組成“黨建聯盟講師團”,統籌開展“區域化黨建大課堂”,積極送教到駐區單位、社區、“兩新”組織。通過跨單位、跨行業組織座談交流、互動實踐、主題黨日等活動,加強交流共享,優化黨員教育,增進黨組織、黨員之間的聯系互動。三是加強黨員教育培訓。創新成立“先鋒學習會”黨員教育平台,以此為載體全面啟動“千堂黨課進基層”“萬名黨員進黨校”工作,組建“基層黨建講師團”,全面推行5大類32項黨課內容“點單式”授課,先后打造了組工干部“安專迷”課堂、“華山黨校”“聯盟黨校”等品牌黨課。
(四)健全社會治理機制推行“聯辦”,形成“多元互動、創新驅動”的社會治理途徑。重視發揮黨組織在社區治理和基層協商中的主導作用,建立健全黨組織領導下的民主協商機制、社會參與機制等。一是以“四社聯動”激發社會活力。積極探索“政社互動” “四社聯動”治理模式,有序引導社區、社會組織、社會工作者、社區志願者參與社會治理,激發社會活力,初步形成“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的社會治理機制。二是以網格管理提升服務質量。開展“網格化管理,結對式服務”,將全區劃分成392個網格,推行“一格三員”模式,構建“1+3+X”的黨群服務團隊,帶動居民群眾積極參與群防群治、城市管理。實施每格定人、每人定崗、每崗定責的網格化管理,提升基層黨組織和黨員管理服務居民群眾精細化水平,實現“小事處置不出網格,大事化解不出社區、街道”。三是以社區協商創新社會管理。推行社區協商制度,按照“廣泛征集確定議題,黨委統籌制定方案,居委會負責組織協商,各利益主體協同參與”的方式推進社區協商落實。建立基層黨組織主導的矛盾排查和調解機制,最大限度地把矛盾解決在基層、解決在萌芽狀態,把黨組織的核心領導作用貫穿到社區協商的全過程。
(五)強化品牌示范引領實施“聯創”,落實“全面過硬、整體提升”的長期目標任務。以提升基層黨組織的組織力為重點,開展主題特色鮮明、定位准確的基層黨建品牌共創活動,增強黨建創新工作的先進性、時代性、創新性和實踐性。一是開展“翠湖黨建示范圈”建設。以“一環四片”布局,將39個點納入“翠湖黨建示范圈”培育打造,按照規范化建設為基礎、提升組織力為重點、示范點建設為載體、創新項目實施為提升、黨建品牌打造為牽引的“五位一體”創建模式,抓實“點線面”整體推進,以翠湖為中心集中打造一批“立得住、叫得響、推得開”的城市基層黨建示范點。二是固化書記抓基層黨建項目化管理機制。將工程建設“招投標”機制、項目化管理的理念引入黨建工作,按照“切口小、有難度、示范性強、年內能完成”的原則,每年對區屬黨(工)委書記抓基層黨建工作的重點任務進行量化考評、立項推進。通過“抓書記”推動“書記抓”,促進全區基層黨建涌現更多亮點、取得更大成效。三是創新組織生活形式。在全區推行“開放式組織生活”制度,開展聯動式、體驗式、虛擬式、跨區域、跨行業、跨單位等開放式組織生活,目前已建立11個“開放式組織生活”示范基地,梳理出42項“活動菜單”供基層黨組織“按需點菜”,提升組織生活吸引力。
(六)優化服務管理模式實現“聯享”,激發“互利共贏,融合共進”的共建內生動力。找准利益結合點、提高利益關聯度,和駐區單位有機聯結,在互利互贏、共同發展中增強共建互助的內在動力,增強共駐共建的成效。一是在推動服務共享中調動積極性。充分利用黨群活動服務中心、各級黨校、遠程教育站點等資源,著力為駐區單位排憂解難、辦實事好事,把工作做到駐區單位黨員“心坎裡”,調動駐區單位黨組織為街道社區提供服務的主動性,積極推動駐區機關、學校、企業、社會組織等單位將文化、教育、衛生、體育等活動設施向社區居民開放,為社區提供人力、物力、設施支持,形成良性互動,實現常態長效。二是在發揮各自優勢中找准結合點。街道社區黨組織發揮組織優勢和政治優勢,通過牽線搭橋,讓駐區單位與服務對象面對面溝通、心貼心交流,讓更多的群眾理解和支持駐區單位工作,促進駐區單位工作更快更好開展﹔引導駐區單位充分發揮自身的資源優勢,從人才、技術、物資、資金、教育、陣地等方面,幫助解決街道社區自身無法破解的民生大事、發展難題,讓街道社區在共建互補中得到實惠。三是在服務黨員群眾中找到共同點。推行“菜單式”“組團式”“開放式”三種服務模式,建立“一公開兩反饋”機制,將服務情況定期公開,並向所在單位和區域黨委反饋,作為個人和單位評先選優的重要參考,形成激勵機制。實行服務“積分制”,制作志願服務積分卡,引導駐區單位黨組織、黨員志願認領,嚴格報到登記、服務紀實、溝通反饋等制度,為群眾排憂解難、辦實事好事,積分可兌換實物獎勵或相關單位提供的資源和服務,實現正能量的“雙向循環”。
(七)下沉區域共建資源開展“聯助”,完善“重心下移、夯實基礎”的科學保障機制。區委堅持重心下移、保障下沉,把區域各部門支持街道社區的政策、投入的資金、面向街道社區的項目整合起來、統籌使用,確保基層黨建工作有序推進。一是經費保障逐步加大。嚴格落實每個城市社區每年20萬元的服務群眾專項經費,大幅提升街道、社區、居民小組黨建工作經費。把機關、事業單位、“兩新”組織等黨組織黨建經費全部納入區級財政預算,按照標准核撥黨建經費。建立社區干部報酬待遇正常增長機制,並按省、市要求推進離任社區干部補貼政策落實。二是活動場所日趨完備。按照劃撥調劑一批、新增購置一批、新簽協議一批、落實協議一批、裝修改造一批、危房修繕一批“六個一批”建設方式,推動社區“兩房”達標,每年區財政專門安排不低於500萬元資金,用於社區“兩房”規范化建設。三是基層隊伍持續加強。為持有社會工作師、助理社會工作師資質的社工發放工作津貼,推動社區工作向社會化、專業化發展。通過與高校聯合,探索通過選聘等方式增強黨務工作力量。
三、經驗與啟示
五華區認真落實全面從嚴治黨要求,聚焦重點抓落實、聚焦基礎抓規范、聚焦改革抓創新,以“基層黨建鞏固年”為抓手,一體化推進城市基層黨建工作取得實效,歸納起來關鍵是要把好以下四個關鍵:
(一)要明晰權責關系,領跑一體化推進城市基層黨建的“火車頭”。城市基層黨建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區委是“一線指揮部”,街道黨工委是“軸心”,社區黨組織是“戰斗堡壘”。為確保一體化推進城市基層黨建暢通無阻,首先要解決權責關系的問題。五華區在向街道下放“五項權力”、 出台社區工作事項“四個清單”的基礎上,嚴抓《五華區關於健全完善基層黨建工作責任落實體系的意見》貫徹落實,通過明責知責、問效履責、問責追責,構建縱向到底、橫向到邊的責任體系,切實抓好城市基層黨建工作責任落實體系的貫徹落實。通過建立健全獎懲激勵機制,執行先進典型通報和問責典型曝光制度,鼓勵先進、鞭策后進。要大力宣傳敢於擔當、勇於負責,帶頭抓黨建,推動責任落實的先進典型,樹立好標杆,放大正效應,營造善謀黨建、善管黨建、善抓黨建的良好氛圍,不斷激發各級黨組織以“知責思為、積極作為、奮發有為”精神狀態投入到城市基層黨建工作中。
(二)要理順體制機制,樹好一體化推進城市基層黨建的“風向標”。五華區按照區級統一組織、街道統籌整合、社區共駐共建、基層黨組織具體落實的思路,構建層級聯動的組織體系、責任體系、制度體系。區級負責總體謀劃、整體布局、指揮協調、督促檢查,落實區委黨建工作例會制度,對全區城市基層黨建工作推進情況進行分析研究、安排部署。街道黨工委負責統籌推進、具體實施、配置資源,建立黨建聯盟等載體,健全黨建聯席會議制度、黨建聯盟輪值主席制度等制度,推動街道社區黨建和駐區單位黨建、新興領域黨建有效融合。社區黨組織履行好宣傳執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和上級決議、領導居民自治、聯系服務群眾責任,履行轄區內小微企業和社會組織黨建工作兜底管理職責。通過建立健全區、街道、社區三級聯動體系,理清頭緒、理順關系,整合資源、完善機制,構建城市基層黨建新格局。
(三)要把准利益要害,引燃一體化推進城市基層黨建的“催化劑”。當前服務群眾的工作呈多元狀態,服務對象、服務需求、服務主體、服務資源都是多元的,應對這樣的形勢,街道社區黨組織獨木難支。在一體化推進城市基層黨建工作中,街道社區黨組織和駐區單位往往是各有所長,也各有所短。要“會來事兒”,善於找准利益結合點下功夫,堅持以載體活動為牽引,通過舉辦政企沙龍、行業沙龍、“開放式組織生活”等特色活動,搭建“面對面”溝通平台,積極加強街道社區、駐社區單位、非公有制企業和社會組織、新興領域等黨組織的互聯互通。要“會辦事兒”,街道社區黨組織要摒棄一味向駐區單位提要求、尋幫助的做法,要調動共建雙方互動的積極性,實現服務共享,就需要互相提供資源清單和需求清單,開展雙向認領,了解對方所困所需,相互提供服務,形成整體服務效應,努力實現黨組織服務功能整體提升。
(四)要跟進基礎保障,架牢一體化推進城市基層黨建的“助推器”。五華區在推進一體化城市基層黨建這項工程的同時,高度重視保障工作。堅持“人往基層走、錢往基層投、政策向基層傾斜”,把各領域各部門支持街道社區的政策、投入的資金、面向街道社區的項目整合起來、統籌使用。按照場所集中、功能集成、人員集約、開放共享的原則,推進街道和社區黨群活動服務中心建設。通過勞務派遣、購買服務等方式,為每個社區配備專職黨建指導員,配強城市基層黨建骨干力量。逐步提高社區干部待遇,建立正常增長機制。通過減輕社區工作負擔、提升社區服務效能,讓社區黨組織和社區干部無“后顧之憂”,集中精力抓好共駐共建、社會治理、公共服務工作。
相關專題 |
· 全國黨建案例庫 · “全國城市基層黨建創新案例”征集評選活動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