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李琛奇 陳發明
2018年10月30日09:32 來源:經濟日報
近日,甘肅省政府批准18個貧困縣脫貧摘帽,位於甘肅甘南藏族自治州的合作市位列其中。這讓甘肅甘南藏族自治州副州長、合作市委書記劉永革長舒了一口氣,自從2012年到甘南工作以來、特別是2015年擔任合作市委書記后,脫貧攻堅就一直是他最操心的事。但劉永革並沒有就此鬆懈,“我們的底子薄弱,接下來全面小康、鄉村振興的路還長,還得下更大功夫加油干”。
怎麼干?記者在甘南採訪,發現劉永革干工作有個“三字訣”:“實”“細”“誠”。
解決難題“實打實”
誰都知道,脫貧攻堅是塊難啃的“硬骨頭”。有多難,“啃”過的人才知道。
“一天工作十三四個小時,周末、節假日幾乎沒有休息過。”在合作市委辦公室主任羅勝利眼裡,劉永革是個“工作狂”,“他不愛在辦公室開會,喜歡現場辦公,一個月開七八次現場會,多的時候有十來次,白天基本上都在村裡和項目現場跑,晚上回來處理文件”。
現場有那麼多事需要市委書記處理?劉永革有自己的考慮,“跑基層不僅是干工作,也是找辦法。不會干的事情,去老百姓中間走一圈,聽聽大家意見,馬上就會有思路”。
短短的幾年時間,劉永革跑遍了合作市的山山水水、溝溝坎坎,對全市249個自然村的情況了如指掌,車走在路上,他能把路邊村子的大概情況一一說出。
那吾鎮多河村是個深度貧困村,劉永革在和群眾的交流中,發現多河村的更知地自然村致富願望強,也有想法。經過反復論証,合作市確定更知地為“三變”改革試點村,採用“合作社+農牧戶+企業”的發展模式,以土地承包經營權、惠農貸款、奶牛等入股經營主體,全村18戶群眾集體入股成立了專業合作社,修建了冷凍室,將新鮮牛奶冷凍后銷售到拉薩等地,一年下來,每戶分紅3萬余元。
試點成功后,不僅多河村的240多戶群眾加入了合作社,各類農牧民專業合作社在全市范圍內實現了全覆蓋,帶動了全市所有的貧困戶增收。
“跟別的地方比,我們自然條件差、發展基礎薄,沒有什麼大項目。隻能靠不懈怠,心裡裝著事兒,手裡拿著活兒,從小事抓起,解決實際問題。”劉永革說。
基層治理“細又細”
雖然是甘南州副州長兼合作市委書記,但劉永革總說自己是個“基層干部”。對於這個說法,合作市的農牧民群眾最有發言權。
“經常來村裡跟我們聊天,這幾年村上建生態文明小康村,家裡改廁、改炕這些事他都來現場看。”在堅木克爾街道下加拉村村民加布老眼裡,劉永革是個老熟人了,但是至今不知道他的身份,“別人都叫他劉書記,看起來不像什麼大領導”。
聊天時,加布老也悄悄觀察過,這個“劉書記”心很細,廚房裡一個閥門、節能炕上一塊材料,劉永革都知道多少成本,“路怎麼修、牛羊怎麼養、廁所怎麼改,比我們都清楚,是個行家”。
“我們這裡底子薄,整合點資金不容易,要確保每一分錢花到刀刃上。”劉永革說,每個項目都要規劃過硬、建設質量過硬,才對得起黨和國家的好政策。
近3年來,合作市整合資金6億多元,已建成了87個像下加拉村一樣的生態文明小康村,惠及全市48%的農牧戶、37%的貧困人口,不僅改變了臟亂差的環境衛生,也將生態觀念深深植入農牧民群眾的腦海中。
民族團結“誠換誠”
合作市是以藏族為主的多民族聚居區,跟劉永革聊天,會發現他也是個“藏族通”,一口標准的普通話裡時不時還會冒出幾個藏語口頭禪。但是,剛到甘南工作時,他可完全是個“門外漢”。
2012年年底,劉永革初到甘南高原,因不熟悉藏語而時常影響交流。為此,劉永革每天除了日常工作,還利用空閑時間鑽研黨的民族宗教政策和理論知識,了解藏族民俗文化。“高原上缺氧,睡眠不好,但睡不著的好處就是可以多看書。”劉永革半開玩笑地說。
2017年,合作市成功創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市”。劉永革心裡清楚,“要讓民族團結之花遍開草原”,歸根結底還是要抓好發展。
“藏區要發展,黨員必須帶好頭。”劉永革結合合作市實際,從基層黨建的薄弱環節入手,在全市建立了覆蓋社區和農牧村的46個講習所,向農牧民廣泛宣傳黨的惠民政策及法律知識,樹立文明新風尚。
在合作市委辦公樓裡,經常可以看到村干部和農牧民群眾代表隨時走進劉永革的辦公室匯報工作。劉永革說:“把群眾的事情真正放在心上,共產黨員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
出生在陝北,成長在軍營,工作近20年在甘肅酒泉市,劉永革開玩笑說自己是個“故鄉情結很淡”的人,但是如今卻在甘南高原找到了“故鄉情結”。
相關專題 |
· 新時代擔當作為典型風採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