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於都縣委
2018年10月29日15:55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於都縣積極適應城市快速發展需要和城市基層黨建新要求,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指示精神和中央、省、市部署要求,整體推進、協同用力,創新方法、強化功能,全面推行“333”工作法,在體制、隊伍、保障、服務等方面下功夫,著力構建城市基層黨建“共同體”,為推進城市改革發展穩定提供堅強保証。
一、實施背景
近年來,隨著縣域經濟跨越發展和城市化進程快速推進,老城區改造步伐加快,新城區規模日益擴張,縣城區人口不斷增加,各類身份黨員也向城區集聚,城市基層黨建工作內容發生較大變化。
(一)組織覆蓋范圍實現較大拓展。傳統城市社區黨建覆蓋面主要是居民區黨支部建設﹔而城市基層黨建是一個區域性概念,涵蓋了除農村之外的所有在城市范圍內的各個行業、單位、領域的基層黨建工作,強調城市范圍內以街道社區為核心的各領域基層黨建工作的有機銜接、互相融入、資源共享和共同推進。
(二)管理服務模式逐步發生變化。從由政府全面包辦和絕對管理,到社區治理、社區服務等概念的提出,強調通過多元主體參與,推進全民共建共享。
(三)組織運行機制發生相應轉變。城市社區黨建工作領導方式逐步實現從封閉的行政管理模式,向協調、指導、服務的方式轉變﹔組織方式從過去以條為主、條塊分割,向條塊結合、以塊為主的網絡化方向轉變﹔活動方式從較多的依靠社區黨組織自身的力量,向更多地調動社區各類資源的方向轉變。
同時隨著一大批“單位人”變為“社會人”,流動人口也呈現出成分復雜、范圍擴展、頻率加快等特征,城市社區逐漸成為社會生活的支撐點、社會成員的聚集點、各種利益的交匯點、各類矛盾的聚焦點,管理壓力與日俱增。但是由於目前城市社區“行政化”傾向比較嚴重,存在條塊分割、運行不暢等問題,傳統的社區黨建模式已不能適應新形勢的要求,創新城市社區黨建工作勢在必行。
二、具體做法
(一)堅持“三級聯動”,拉緊責任“立體網”。一是從上而下完善責任體系。改革城市基層黨建工作領導體制,設立專門的社區管理機構,對城區社區實行統一管理。不在城區范圍內的鄉鎮所屬社區,按現行領導體系運行。縱向構建縣、社區管理機構、社區三級領導體系,橫向構建社區管理機構、社區與相關單位橫向互通、有機銜接、互相融入、資源共享的聯動體系。二是清單管理壓實主體責任。制定縣級推進城市基層黨建工作實施方案,理順城市基層黨建領導機制,建立健全城市基層黨建工作統籌、共建、開放、基層治理四項工作機制,由縣領導親自挂點指導16個社區,高位推動城市基層黨建工作﹔制定縣級推進城市基層黨建工作5方面工作要點、細化21項具體工作,明確責任人、責任項目和完成時限,對未及時完成任務、完成任務質量不高的從嚴問責。三是嚴督實考倒逼責任落實。採取每月隨機抽查、半年集中督查等方式,加強對城市基層黨建工作的督促檢查﹔每年底開展城市社區管理機構負責人、社區黨組織書記抓城市基層黨建工作述職評議考核,對述職中點出的問題層層制定整改方案,實行挂牌督辦、對賬銷號制度﹔每年對相關職能部門和駐區單位落實責任清單情況開展評議,評議結果作為黨建年度考核的重要依據。
(二)落實“三大保障”,破解難題“補短板”。一是強化人員保障。抓住城市社區“兩委”換屆契機,選優配強社區黨組織班子特別是社區黨組織書記,同時吸收62名經驗豐富、干勁十足的共建單位黨組織負責人擔任社區黨組織兼職副書記,推動資源共享、責任共擔落到實處。二是加強經費保障。按照每名黨員每年200元的標准劃撥社區黨建工作專項經費,每個社區每年10萬元的標准設立公共服務專項資金﹔社區黨組織書記報酬年均達3.6萬元以上,讓社區干部成為有尊嚴、有吸引力的職業,社區工作者隊伍活力顯著增強。三是落實場所保障。堅持資源共享,採取樓盤移交、社區新建、無償借用、有償租用等多種方式,全面消滅活動場所“空白社區”,同時以文明創建、棚戶區改造為契機,持續加大爭資爭項和財政投入力度,提升陣地建設水平,高起點、高標准打造社區黨群服務中心,社區服務功能不斷完善。
(三)推行“三化管理”,畫好黨群“同心圓”。一是黨員管理信息化。在縣、鄉鎮、社區三級打造黨建資源共享平台,實現黨員信息線上管理、快速對接。實行機關黨組織在職黨員到社區報到制度和定期交流通報制度,縣直單位全面向社區黨組織提供單位在職黨員有關信息,社區定期向縣直單位通報黨員在社區表現情況,做到在職黨員“雙重管理”、居民黨員“直接管理”、流動黨員“參照管理”。二是支部生活規范化。結合推進“兩學一做”學習教育常態化制度化,規范支部主題黨日活動,豐富活動形式,實現共學共進。比如,依托長征出發地紀念園,社區組織黨員到紀念園接受體驗式教育,實現黨性提升﹔同時開展義務講解、秩序維護、撿拾垃圾等志願活動,維護了紀念園的窗口形象。三是服務群眾精准化。搭建“社區民情理事會”平台,按照黨組織領導,居委會組織,理事會主導,居民、駐社區單位(社會組織)平等參與的模式,提高群眾協商議事積極性,發揮民情理事會在推進社區重大事項過程中的獨特作用。以培育“一社區一品牌”為抓手,開展“黨建+網絡”“黨建+公益”等社區特色服務品牌創建活動。整合黨員義工服務隊、社會志願者等隊伍力量,打造“長征源義工隊”“認領微心願、公益零距離”“鐘萬禎服務崗”等服務品牌。目前共有志願者隊伍29支,黨員義工服務隊46支,認領實現群眾“微心願”1426 個。借鑒“O2O”模式,採取社區黨組織列出黨建項目清單、結對共建單位點對點認領的方式,建成16個類別貼近社區群眾生產生活實際的服務項目庫,1300余名在職黨員參與進社區為民提供志願服務活動。
三、工作成效
通過抓黨建、強服務、聚民心,於都縣城市社區黨建工作取得了黨員支持、群眾擁護、社會認可的較好成效,主要體現為以下四個方面:
(一)增強了社區黨組織服務功能,做到了“堅強有力”。通過推進社區帶頭人、黨員干部隊伍、經費保障等基本建設,選優配強黨組織書記16人,配備專職黨務干部32人,投入近百萬資金打造標准化、規范化社區場所,2018年起縣級層面統籌各類資金,每個社區工作經費確保了不少於5萬元,服務群眾專項經費每個社區不少於5萬元,做到干部專職化、場所標准化、經費固定化,使社區面貌大變樣,場所從小變大、經費從無到有,服務效能明顯優化。
(二)提升了基層社會治理能力,做到了“有事共商”。進一步健全了社區民情理事會等民主協商制度,社區黨組織在社區管理、治安防范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初步形成了以黨組織為核心、多元主體參與的新型城市基層社會治理治理格局,筑牢了城市基層社會穩定的第一道防線,社區居民的安全感、幸福感逐年穩步提升。如在16個社區范圍內做好治安宣傳和街面治安巡邏工作﹔開展提升公眾安全感宣傳動員攻堅戰活動,印制6萬份宣傳資料,懸挂提升安全感相關橫幅24條。
(三)提高了社區群眾的幸福指數,做到了“親如一家”。通過開展黨員志願服務、創建文明社區等活動,著力解決群眾反映強烈的民生問題,如思源社區組織社區黨員與共建單位黨員聯合開展社區環境綠化﹔興都社區開展建黨97周年紀念活動,傳承紅色精神﹔龍門社區與縣委組織部黨支部開展“結對共建”黨員活動﹔貢江社區創建省級文明縣城道德講堂﹔城東社區與縣博物館開展“堅定文化自信,共享美好生活”系列活動,群眾生活願望得到較好實現,精神需求得到有效滿足,群眾的獲得感和滿意度進一步提升。據不完全統計,城區社區居民生活滿意度在90%以上。
(四)夯實了黨在基層的執政基礎,做到了“一呼百應”。通過為群眾辦實事解難題,對與社區群眾利益相關的事情民主協商到位,為居民和有關利益方爭取合理訴求,做到居民求助幫到家、各類意見聽到家,把群眾吸引凝聚到黨組織周圍,社區成了最有“人氣”的地方。如城東社區開展“我們的節日、我們的家”中秋聯歡晚會,吸引了廣大社區居民參與、互動,與社區居民一道度過一個祥和的節日。
四、啟示
(一)要充分認識加強城市基層黨建對於提升黨領導城市工作水平具有重要基礎性作用。始終堅持抓好黨建促城市改革發展,以基層黨建引領基層治理為抓手,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推動發展、服務群眾、凝聚人心、促進和諧的戰斗堡壘作用,團結帶領基層群眾開展自治共治,創造美好家園。
(二)要始終堅持城市基層黨建與城市發展同進度、共發展。隨著城市的日新月異,時代的進步,城市基層黨建也應時刻跟隨時代的步伐。在新媒體、大數據的時代,城市基層黨建應該充分發揮網絡優勢,利用微信、微博等社交平台,做好關於黨的方針、線路、政策等宣傳工作,讓群眾圍繞在黨的周圍,共同治理好我們的家園。
(三)要始終堅持以人為本的城市基層黨建根本要求。做好城市基層黨建,要堅持以重心下移凝聚服務群眾,精准高效服務群眾,在服務中贏得群眾、引領群眾,吸引廣大群眾參與城市建設和社會治理,讓群眾從基層黨組織和黨員的服務中增強對黨的認同,凝聚起強大的黨心民力。
相關專題 |
· 全國黨建案例庫 · “全國城市基層黨建創新案例”征集評選活動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