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陽區委組織部
2018年10月29日13:40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要以提升組織力為重點,突出政治功能,把企業、農村、機關、學校、科研院所、街道社區、社會組織等基層黨組織建設成為宣傳黨的主張、貫徹黨的決定、領導基層治理、團結動員群眾、推動改革發展的堅強戰斗堡壘”。在新的歷史條件下,作為基層黨建的重要組成部分,城市基層黨建承擔著重要的時代任務。近年來,我區主動應對城市化發展新形勢,在構建城市基層黨建新格局方面作了積極探索。
案例背景
近年來,我區的城市管理一直沿用條條管理的模式,沒有將街道、社區納入區域統籌,社區黨組織和居民自治組織幾乎是空白,對居民的管理和服務明顯滯后。
一是原有社區運行不順暢。我區前期共建有社區9個,可分為兩種類型,一種是城區區域型﹔另一種是城中村組建型。由於種種原因,社區並沒有真正運行起來,有名無實。
二是出現管理斷層。由於歷史的原因,我們對城市社區的管理一直沿用機關企事業單位居民樓、家屬院由單位管理、城中村由街道管理的老模式,沒有建立起符合現代化城市管理的社區管理機制。由於老舊家屬院出售、外來人員大量入住等原因,原有的管理模式已經不能對這些居民進行有效管理。一些新建的居民小區也沒有納入街道或明確一個機構來管理,出現了管理空白點。
三是服務缺失。由於沒有社區黨組織和社區居委會這個層級,沒有一個組織為城市居民提供應有的基本服務,辦低保、開証明、甚至孩子當兵政審都不知道找誰。這些居民不是單位的人,單位不能管﹔也不是街道的人,街道管不著,居民辦事非常困難。
四是矛盾顯現。據前期摸底統計,全區目前登記造冊的小區共有59個。物業公司共計42家,其中異地物業公司4家。除登記在冊的小區外,還存在很多單位家屬院、單位自管小區、不知名小區等脫管小區。由於管理不到位、服務不到位,群眾有話沒處說,有事沒處辦,久而久之就滋生怨氣,原本一些小事累積成了矛盾,有了矛盾又無人調解,最終形成了信訪案件。2013年以來,涉及社區居民信訪問題頻發,信訪局每年的總信訪量1500余批次,其中涉及社區居民的約有370余批次,佔年信訪量的四分之一。
主要做法
針對上述問題,2016年下半年以來,區委圍繞搞好城市社區區域化黨建工作深入思考、認真研究,在充分理解上級部署要求,充分借鑒先進地區經驗的基礎上,結合我區實際出台了《關於推進城市街道、社區區域化黨建工作的實施意見(試行)》,對區域化黨建的組織體系、干部隊伍體系、保障體系、服務體系、機制體系等“五大體系”進行了系統研究、周密安排。
(一)區域統籌,加強組織體系建設。一是成立街道“大工委”。街道黨工委分別吸收3-5家駐區單位、“兩新”組織黨組織負責人擔任街道黨工委兼職委員,做實街道“大工委”。二是建立社區“大黨委”。各社區吸收駐區單位、“兩新”組織、物業公司負責人等66人作為社區“大黨委”兼職委員,分別建立社區“大黨委”。三是建立網格黨支部。根據轄區內居民分布和交通區位情況,以300戶規模或以小區、樓院為單位,劃分為123個網格,分別設立網格黨支部。四是建立樓院黨小組。以樓宇院落為單位建立了510個黨小組。目前,已經形成了“街道黨工委—社區黨委—網格黨支部—樓院黨小組”四級組織架構。
(二)配強用好,加強干部隊伍體系建設。一是精心選配社區干部。街道下派16名年富力強、經驗豐富、有責任、有擔當、有潛力的街道干部擔任社區黨委書記,為社區選齊配強“領頭羊”。選拔29名街道干部到社區任職,充實社區工作力量。委托第三方公司,為全區16個城市社區招聘48名社區工作者。二是加強教育培訓。邀請專家教授、優秀社區書記對社區干部集中授課,學理論、學經驗﹔先后到濰坊市奎文區、青島市黃島區、滕州市以及市內成熟社區現場參觀學習。去年4月份,選派4名優秀社區書記到奎文區金都社區、工福街社區挂職鍛煉15天。今年分別選派7名社區書記參加市委組織部組織的上海、深圳等異地培訓。三是嚴格考核管理。對社區書記,實行區委組織部備案管理。同時,按照《濟陽區重點工作一線干部跟蹤考察辦法(試行)》有關規定,把社區書記納入一線干部范圍,進行跟蹤考察。
(三)加大投入,加強保障體系建設。一是落實工作經費。針對城市社區工作經費、社區專職工作者生活補貼、城市社區黨組織群眾工作專項經費,區裡分別出台文件,建立經費保障的長效機制。2017年,區財政為16個社區撥付啟動資金800萬元,主要用於社區辦公場所建設,全區投入社區的資金共計1054.704萬元,其中區財政投入927.352萬元﹔兩個街道投入127.352萬元。二是落實活動場所。通過調劑、租賃等方式,16個社區中已有15個落實了公共服務場所,其中,300平方米以下的5個,300-500平方米的4個,500-1000平方米的4個,1000平方米以上的2個,基本滿足了社區工作需要。今年嚴格落實濟南市住建委等5部門聯合下發的《關於加強新建住宅小區社區綜合服務設施用房建設和移交管理的通知》,對新建12處新開發小區全部落實1000平方米以上的社區綜合服務設施用房。並聯合國土、住建等部門,按照濟南市住建委等9部門聯合下發的《關於開展清理和完善社區綜合服務用房工作的通知》文件要求,對已建成小區辦公用房進行摸底、清理,確保3年內解決我區社區辦公用房不足的問題。
(四)突出宗旨,加強服務體系建設。一是打造服務陣地。整合黨建、民生服務、衛生計生、人力資源、勞動保障等服務功能,圍繞城市居民需求,通過一室多用,在各社區黨群服務站統一設置了綜合服務大廳、社區黨校、“四點半”學校、圖書閱覽室、書畫室、警務室、矛盾調解中心、志願者活動中心、青少年活動中心、老年健身中心“一廳兩校三室四中心”,實行專人管理,全天對外開放,集辦公服務於一體,使社區內黨員、群眾、老人、兒童、婦女等各個群體都有自己的活動場所。二是創新服務方式。採取信息化服務,各社區共建立微信公眾號18個、微信群62個,讓信息多跑路、讓居民少跑腿﹔提供多元化服務,以社區黨委為引領,打破社區“單打獨斗”服務模式,探索形成了“五位一體”新型社會化服務模式﹔實行精准化服務,在服務對象上,以“老、少、殘、貧”群體為主,實行點對點精准服務。三是打造服務品牌。打造便民服務品牌,積極配合相關部門,設立50個便民肉菜店、建立“四點半”課堂等便民服務設施﹔打造公益服務品牌,先后建立了6個“壹知書屋”、1處辣媽俱樂部、3處科普體驗館等公益服務陣地﹔打造黨建服務品牌,以黨員服務為主,先后成立了銀山社區“黨情暖民心”、雅居園社區“雅居黨苑”等黨建服務品牌。各社區結合自身特色,初步形成了“一社區一品牌”的便民為民服務新格局。
(五)資源共享,加強機制體系建設。一是落實機關企事業單位聯系社區制度。本著就近便利原則,全區148家機關企事業單位分別聯系1個社區。目前,各社區黨委與聯系單位黨組織全部召開了黨建工作聯席會議,簽訂共駐共建協議書,確定合作共建項目200多個。團區委組織了青年志願者活動﹔區科協為3個社區爭取了科普項目,共投入資金30萬元﹔文廣新局引進了壹知文化項目,為6個社區建立了社區書屋﹔區消防大隊為濱湖社區建立了微型消防站。二是落實在職黨員到所居住社區報到制度。目前,已有4628名在職黨員到居住地社區報到,通過黨員志願者、黨員奉獻日、認領微心願等形式,發揮在職黨員在社區建設、服務群眾中的先鋒模范作用。如濱湖社區組織轄區在職黨員參與轄區居民信息摸底工作﹔銀山社區、華陽社區組織在職黨員積極參與創衛工作﹔實驗小學35名在職黨員教師到城裡社區“四點半”學校義務輔導,解決了許多家庭孩子無人照看的問題。三是深入推進協商民主機制。對涉及社區和居民群眾切身利益的重要事項,由社區黨委牽頭,組織業委會、物業公司、駐區單位和居民代表等共同協商決策,解決了一些多年懸而未解的難點問題。比如,城裡社區的“1+X+1”協商模式,就是結合自身特點,堅持社區黨委主導,吸納業主委員會、居民代表、物業公司、駐區單位、“兩新”組織等為協商民主議事會成員,在重要議題商增加第三方論証的方式進行的創新性探索,目前已完成清華園小區暖氣管道修繕、清華園小區車輛停放等多種民生事物的協商工作。
工作成效
(一)城市基層黨組織管理體系更加完善。我區城市社區從無到有,城市基層管理由亂到治,徹底改變了過去城市條條管理的弊端。街道黨工委—社區黨委—網格黨支部—樓院黨小組“四級管理”架構,鞏固了黨在城市的執政基礎,健全了區、街道、社區黨組織聯動體系,形成了以街道社區黨組織為核心,以黨建引領基層治理為抓手,社區黨建、單位黨建、行業黨建互聯互動的新格局,切實把黨的工作延伸每一個社會細胞,提高了我區城市基層黨建工作整體水平,為建設濟南北部新城提供了堅強的組織保証。
(二)城市基層黨組織服務水平明顯提升。通過黨群服務站建設,搭建了社區為民服務平台,居民找到了“家”,黨員找到了“根”。社區通過街道機關選派、統一招聘社工、安排公益崗等途徑,組建了一支“懂社區、愛社區、愛居民”的干部隊伍,他們身處基層、深入一線,與居民溝通交流,把“服務居民、群眾滿意”作為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為社區居民提供了全方位、全覆蓋式便利、優質的服務,進一步樹立了黨在群眾中的威信。
(三)城市基層黨組織化解難題的能力顯著增強。社區黨組織始終堅持問題導向,通過一線走訪、發放征求意見表等形式,廣泛征求居民意見和建議,真實掌握居民的所想所需所盼。對居民關心的難點問題,建立工作台賬,實行“銷號管理”,讓居民看到了解難題、辦實事的實際成效,在居民中形成了“有事找社區”的觀念。廣泛推行協商民主,堅持“大家的事情,大家商量著辦”、“有事好商量”的原則,在社區黨組織的領導下,組織和動員各方力量廣泛參與協商,解決了一批居民自身難以解決、一個部門無法處理的難題和難事,居民滿意度顯著提高。
(四)城市基層黨組織核心凝聚力更加強大。通過不斷加大對黨群服務站的打造和投入力度,為居民提供了全天候的活動場所、服務場所,凝聚了大批居民回歸社區,社區逐漸成為居民的“俱樂部”。組織開展了豐富多彩的社區文化娛樂活動,扶持培育居民文體活動組織,為廣大居民提供了健身鍛煉、展示自我的“舞台”。充分發揮共建單位共駐共建作用,建立了一批科普性、公益性、便民性的文化宣傳教育體驗陣地,將更多的居民吸引到社區。積極組建社區志願者隊伍,把一批熱心公益、熱心奉獻的黨員、青年聚集在一起,認領崗位,服務居民。社區黨組織已經成為凝聚民心、團結居民、資源共享的核心組織。
(五)城市基層黨組織社會治理作用更加突出。社區黨組織團結帶領廣大居民,積極參與全區中心工作,在創城、環保、拆違拆臨、維穩、計生等工作中發揮了主力軍作用,社區黨組織充分彰顯了城市治理中的“基石”作用。網格黨支部、樓院黨小組發揮貼近居民、了解居民的優勢,將日常走訪了解群眾訴求作為“小信息”進行廣泛搜集,社區能自己解決的“小事情”由社區黨委解決,做到“小事不出社區”。社區不能解決的問題,經過梳理匯總、分析研判,形成信息台賬上報街道黨工委,建立“大數據”,從中篩選投入大、矛盾大、難度大的“大問題”,發揮街道“大工委”的統籌協調優勢,共同研究解決,做到“大事不出街道”。
相關專題 |
· 全國黨建案例庫 · “全國城市基層黨建創新案例”征集評選活動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