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建>>“全國城市基層黨建創新案例”征集評選活動

河南鄭州市上街區:探索“1+3”黨建模式 破解新型社區黨建工作難題

中共鄭州市上街區委組織部

2018年10月29日11:01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自2011年10月河南省第九次黨代會明確提出加快城鄉統籌、城鄉一體化步伐以來,鄭州市上街區積極搶抓新型城鎮化建設機遇,加大對城中村、扶貧搬遷、項目搬遷的舊村改造力度,目前已基本實現全部農村人口入住城市新型社區的目標。在變革過程中,社會結構多元,居民構成復雜,利益訴求多樣,社會矛盾和不安定因素易發多發,管理服務亟待加強,原有的農村組織設置和領導體制也不能滿足新型社區黨員教育管理的需要﹔加上每個村的集體資產厚薄不均,部分居民年齡大、文化技術欠缺,有很大的就業壓力等等,造成居民間的收入差距增大,帶來一系列新的社會問題和不穩定因素。如何確保村轉社區的順利轉型,成為基層黨建面臨的新課題。

一、背景與起因

鄭州市上街區原有30個行政村,近年來先后建成遷住五雲中心社區、聶寨社區、夏侯社區、二十裡鋪社區、通航社區等10個新型社區。全域城市化進程推動了規劃全域覆蓋、交通全域暢通、公共服務全域均衡,促進了生產生活生態相互融合,加快了城鄉資源要素合理流動,同時也引發了城鄉二元治理結構的深刻變革,帶來了組織架構、社會結構和人們的思想理念、生產生活方式和利益訴求等諸多深刻變化。一是運轉機制不夠科學。“村改居”社區組織架構、體制機制如仍沿襲村委會模式,其職能職責和管理主要依據村民委員會組織法,將難以滿足新型社區對開展公共服務和發展經濟的雙重需要,基層黨建服務范圍不廣、能力不足、水平不強,與城市改革發展的要求不相適應。二是隊伍素質不夠精良。從黨務工作看,一些黨務工作者直接從村干部轉變而來,工作精力不夠、學習思考不深、能力水平不高、責任意識不強等突出問題不同程度存在﹔從服務功能看,“村改居”社區缺乏專業化的社區服務隊伍,社區粗放式管理與城市精細化發展的矛盾較為突出﹔從黨員隊伍看,“村改居”社區黨員受傳統農業生產生活方式影響,仍然存在農村黨員思維定勢,加之黨員教育程度、思想素質、能力水平參差不齊,主動融入城市發展的思路理念不夠開闊。三是治理體系不夠健全。“村改居”社區在管理和服務上與駐區單位、轄區內其他居民基本處於相對割離的狀態,在轄區管理服務中的領導核心作用發揮不明顯,多習慣於閉門造車、單打獨斗、單兵作戰,服務需求梳理不全面、服務資源整合不充分,缺乏城市基層黨建共建共治共享的思路理念和方法舉措,社會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不高。

二、做法與經過

(一)構建科學組織體系,以改革激活力。結合轄區實際,堅持以黨建為引領,用文化凝聚力量,靠服務共融共建,構架全覆蓋的黨組織體系,創設菜單式黨建活動載體,建立高標准的黨群服務網絡,在實踐中探索出了由城鄉二元結構向全域城市化推進的共建共融共享的“1+3”黨建工作新模式。一是創新組織設置。按照“1+3”黨組織設置模式,在每個新型社區建立社區黨總支(支部),下設服務中心黨支部(黨小組)和經濟發展合作社黨支部(黨小組),在多村合並的新型社區,還下設路段黨支部(黨小組),專門負責管理轄區的各類流動黨員。有的新型社區根據合並的行政村經濟發展狀況不同,設置多個經濟發展合作社黨支部(黨小組)。通過村級組織體系的分類設置,加強了黨的基層組織的有形覆蓋和有效覆蓋。二是科學明確職能。新型社區黨總支(支部)統籌管理社區范圍內的各項重要事務。社區便民服務中心黨支部(小組)主要負責為群眾提供各項服務,組織開展各類活動,加強精神文明建設和意識形態教育,維護社區和諧穩定。各經濟發展合作社黨支部(小組)主要負責黨員教育管理,宣傳黨的方針政策,參與社區物業管理,共同建設美好家園,同時在各自經濟合作社的發展上,監督維護群眾利益,積極建言獻策。如工業路街道通航和朱寨兩個社區下屬的各合作社黨小組針對原來各村流轉地塊雖然相鄰但面積較小、不適於招商引資的問題,在社區黨支部主導下,通過各自召開股東大會,將原屬各合作社的流轉地塊聯片招商,先后引進鄭州固力特、河南鑫昌新材料以及平安、人保等金融保險項目,促成街道建立保險金融服務中心,推動經濟轉型發展,不僅實現合作社的資產增值,還解決全區千余人的就業問題,同時,把村改居群眾多余房屋用來租賃保障區企業職工住房,使居民增收。路段黨支部(小組)負責管理轄區的流動黨員及外出返鄉的非農黨員,做到“哪裡有群眾哪裡就有黨的工作,哪裡有黨員哪裡就有黨組織”。通過明確各支部的職能定位,實現了管理職能、組織人員的合理分工,新的組織體系運轉更加快捷有效,實現了“村改居”的順利轉變。三是選優配強人員。新型社區黨總支(支部)班子成員由城市社區調配工作經驗豐富的專業人員、原村“三委”班子成員中能力強、群眾公認的黨員組成。為增強工作力量,鼓勵街道副科級領導,或者街道后備力量、黨務工作者、轄區大學生等層次優秀人員參與社區“兩委”選舉,擔任新型社區黨總支(支部)班子成員和便民服務中心黨支部(小組)負責人。各合作社黨小組長都是經過多方考驗,從原擔任過各村的歷任的老書記、老村長以及各居民代表中懂經營善管理、帶富能力強的黨員選派出來。路段黨小組長是由樂意奉獻、熱心社區建設發展,曾在企事業單位中擔任過支部委員的退休老黨員擔任。在人員結構上的科學調配,真正實現了管理的精細化、專職化,提升了社區服務能力和經濟發展水平。

(二)實施精准社區服務,靠服務促融合。針對新型社區各類生產生活需求,積極推動服務型基層黨組織建設,全力滿足群眾“兩個需求”,切實增強村改居居民幸福感和歸屬感。一是精准建設服務外圈。全面加強三級三類便民服務中心建設和“15分鐘生活服務圈”打造,圍繞新型社區科學規劃、合理布局各類基礎設施。近年來新建4所幼兒園、4所小學、1所初中、2家醫療衛生機構和3個專業產業園區。如為解決南部山區搬遷群眾需求,在五雲中心社區周邊新建了峽窩鎮衛生院、峽窩鎮實驗幼兒園和高標准的寄宿制實驗小學、北大培文中學等﹔為方便道北三個新型社區居民,新建了通航社區衛生服務站和通航幼兒園、小學等,很好地滿足了社區居民就醫、就學、就業等生產生活需求。各新型社區秉持“大服務讓居民舒適、小服務讓居民暖心”的理念,普遍建立健全了各項服務制度,開展了各具特色的服務活動,“一站式”服務、錯時延時服務、綠色快捷通道、全程代辦服務等在各新型社區服務中心已成為標配。同時根據居民實際需求,不斷創新服務模式、拓展服務內容。如工業路街道採取“公辦民營”新模式,由街道出資與鄭州市社區專業管理機構合作,為轄區各新型社區提供母嬰課堂、殘障康復、家庭維修、搬運快遞等多個服務項目,節約了社區管理成本,方便了居民生活﹔與河南安泰養老服務有限公司共建為老服務中心,在社區為老年人提供專業化的養老服務,有效解決了居家養老和社區托老難題。一些新型社區還積極開辦失地農民就業培訓班,聯系企業舉辦專場招聘會,為留守老人上門服務,在暑期為青少年兒童開辦各類免費興趣班、輔導班等等,把原來的“村民有困難跑腿找干部”變成了現在的“干部跑腿為居民解難題”,增強了社區主人翁意識,提升了居民優越感、幸福感。二是精品打造服務內圈。除嚴格對照“三室六有一中心”的城市社區標准建設新型社區黨建服務陣地外,還根據新型社區面積大小、人口規模、黨員數量等要素,確定不同的建設標准。如新建二十裡鋪新型社區、朱寨社區黨建服務陣地面積達到了3500和3700平方米。社區黨建服務陣地統一劃分為辦公會議區、便民服務區、教育培訓區和特色功能區,用於服務的面積不得低於總面積的80%,有針對性地滿足群眾政務服務、就業培訓、社區托老、文化娛樂、學習咨詢等各類需求。便民服務中心內設民政、計生、社保、繳費代辦、就業咨詢等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的辦事窗口。在社區內,按照每300戶居民建設一處面積不低於200平方米的健身或文化娛樂廣場的標准,在每個社區內合理布局建設了多個綠地游園、文化長廊或健身設施場地。由社區黨總支(支部)引導合作社積極利用門面房引進蔬菜、糧油等百貨超市,理發、早餐等便民小店等,為居民提供方便快捷、周到實用的服務。

(三)繁榮社區文化活動,用文化聚人心。堅持以高頻率、多層次文化活動促進新型社區特色文化形成,實現“居民—活動—文化”的良性互動,促進社區多元文化融合。一是黨建文化引領帶動。建設黨建文化室、黨建文化牆,展示傳播黨的理想信念、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創新精神、競爭意識等先進文化,廣泛開展唱紅歌、憶黨史、觀紅影、文藝戲曲進社區等活動,經常性地舉辦紅色主題沙龍活動,不斷增強基層黨建文化的影響力、滲透力和感染力。狠抓黨員干部理想信念教育,積極開展以“聽黨話、跟黨走,做表率、促發展”為主題的“黨員干部下基層、一網情深聯萬家”大走訪活動,黨員干部分包居民到戶,不定期走訪察民情、講政策、解難題、辦實事,密切黨群干群關系,鼓勵和帶動居民積極參與社區各類活動。各新型社區還普遍推行了黨員積分制管理,使黨員平時“動”起來、履職“實”起來,讓黨員創先爭優爭在平時、不在評時。目前,各新型社區共組建黨員志願者服務隊120余支、參與黨員1500余名,經常帶領社區居民共同開展環境保護、安全穩定、濟貧幫困、勸阻不文明行為等社區共建活動,充分發揮了黨員干部的先鋒模范作用和示范帶動作用。二是豐富社區文化載體。廣泛開展書法繪畫、唱歌攝影、心理養生、教育金融等各種文化培訓,配套完善各種健身娛樂場所和設施,充分利用樓院、長廊、游園、廣場等文化陣地,同時運用微信、微博等新的信息傳播技術,積極打造社區文化“全媒體”,讓社區文化影響無處不在。充分挖掘駐社區企業、單位、學校的文化潛力,創新開展由居民文化、企業文化、校園文化相結合的社區文化活動。如通航社區黨總支統籌轄區資源創新開展“十個一”活動,即每季度一次體育比賽、書畫展、攝影展,每月為群眾上一次公開課、為社區老人進行一次義務理發,每周一次科普學習、志願服務、文化演出,每兩個月開展一次道德講堂、圓夢微心願志願服務活動,不僅豐富了居民業余文化生活、提高居民文化文明素養,解決了不少群眾生活難題,而且還讓原來不同村組的群眾在活動中相互認識、拉近距離、增近感情,弘揚了正能量,培養了好情趣。三是激發群眾參與熱情。針對社區居民不同層次的文化需求,積極培育一批熱心社區文化事業並有一技之長的文化骨干隊伍,努力做到在學習、教育、文娛、健身、科普、網絡、藝術等領域百花齊放,做到富有情趣,喜聞樂見,貼近生活,與時俱進。在開展社區文化活動的同時,注重把群眾自發、分散的活動組織起來、領導起來,逐步建立和規范書畫、棋牌、戲曲、腰鼓、體操、氣功等各種群眾性文化活動形式,以社區成立的各種社團協會的名義組織他們進行合作交流。通過健全和創新社區文化責任機制、激勵機制和培訓機制,以責任為依托,以激勵為導向,以培訓為抓手,把社區內各個層次、各個界面的人員團結和凝聚起來,充分調動社區居民的參與積極性,不斷擴大社區文化的覆蓋面和影響力。

三、工作成效

(一)實現了黨組織“兩個全覆蓋”。通過“1+3”模式設置新型社區黨組織體系,真正做到了黨的組織和工作對新型社區的全面覆蓋,使新型社區的各項工作和事務全部處於黨的有效領導之下,實現了有黨員的地方就有黨的組織,有群眾的地方就有黨的工作。

(二)提升了黨組織專職化水平。通過村級組織體系的分類設置、支部職能的重新定位,尤其是對工作人員的科學調配,實現了黨組織管理職能、工作人員的合理分工,提升了管理的精細化、專職化水平,有效激發了基層活力,極大提升了新型社區黨組織的領導水平和服務水平。

(三)促進了新型社區共融共建。在黨建引領下開展的豐富多彩的社區文化活動,不僅豐富了居民業余生活、提高了文明素養,還增近了不同村組群眾間的感情,促進了社區共建共融共享,增強了群眾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四、幾點啟示

(一)黨建引領是根本。創新讓基層黨建工作更加富有創造力、凝聚力和戰斗力。全域城市化進程中,黨建工作要充分認識發展階段實際特征,要結合新型社區的構成狀況,激發改革創新的內生動力,優化組織機制,完善專業管理,從而更加廣泛有效地發揮引領核心作用,實現黨的政治功能、服務功能的全域覆蓋、深度覆蓋。重視和提升新型社區黨員干部隊伍精神風貌、素質修養是社區行為模式的示范引領,也是社區規范建設的基礎。黨員干部先鋒模范作用的發0揮,既是社區功能發揮的動力,也是社區持續發展的活力。

(二)素質提升是前提。堅持以人為本,注重素質提升是新型社區建設的必由之路,否則農民市民化隻能淪為空談。充分利用各種宣傳教育資源,持續滿足社區居民不同年齡層次的教育培訓需求,持續加強思想道德、科學文化和職業技能的培養,不斷提高居民整體文化素質、文明素養和生活質量,努力培育新一代具有良好精神風貌的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才能促進新型社區全面可持續發展。

(三)服務精准是關鍵。社區服務的有效供給,是新型社區農民轉為市民優越感、獲得感和幸福感的現實體現。新型社區作為新的社會整合系統,最終要發展成為各村群眾的生活共同體。隻有精准結合社區居民實際需求,有效配置社區資源,不斷推動服務創新,有效滿足多樣化、個性化的生產生活需要,才能不斷增強社區居民的認同感和歸屬感,進而形成新型社區的強大凝聚力、融合力。

(四)文化共享是基礎。文化是社區的靈魂,是群眾的精神家園。要培養好新型社區的文藝骨干隊伍,打造自身文化活動建設的主力軍。要開展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播先進文化來影響人、感染人、帶動人。要堅持社區文化向文化社區轉變,讓新型社區居民在共同享受多層次、多樣化的文化活動中耳濡目染、潛移默化,把對精神文明的追求、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凝聚成新型社區居民的共同目標。

(責編:黃瑾、喬業瓊)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