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和平區委組織部
2018年10月25日14:59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和平區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認真落實全國和全市城市基層黨建工作會議精神,堅持把加強基層黨的建設、鞏固黨的執政基礎作為貫穿基層社會治理的一條紅線,積極適應城市管理體制改革和社會治理重心變化,針對中心城區的特點,充分發揮街道社區黨組織軸心作用,搭建“三個平台”,用好“三種資源”,探索構建“1+3+3”城市基層黨建引領體系,努力實現以基層黨建引領基層治理。
一、案例背景
當前,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城市化快速推進,人口不斷向城市涌入,各類經濟組織和社會組織持續涌現,大量“單位人”向“社會人”轉變,城市基層治理正在發生前所未有的深刻變化。一方面,街道社區面臨越來越重的治理任務,要對各類經濟組織、社會組織和“社會人”進行兜底管理,逐漸成為社會治理的重心﹔另一方面,越來越多的管理服務資源開始向基層集聚,特別是一些體制外資源,散落在街道社區,一旦調動起來就會產生無窮的力量。如何發揮街道社區黨組織的“軸心”作用,把基層各類資源有效整合起來,讓群眾自己有組織地去引領、服務群眾,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重大課題。和平區位於天津市中心城區的核心地帶,面積9.98平方公裡,常住人口35.2萬,金融業底蘊深厚,樓宇經濟發達,高檔商業繁榮,教育醫療資源豐富,尤其需要回答好這一課題。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主動適應城市社會群體結構和社會組織架構的變化,推進基層黨建工作創新。面對基層治理新形勢新要求,和平區積極探索黨建引領基層治理新路徑,創新構建“1+3+3”黨建引領體系,建強街道社區黨組織“軸心”地位,通過街道社區集聚整合轄區內政治資源、行政資源和社會資源,並搭建三大載體用足用好資源,形成資源極化、放大效應,不斷提升城市基層黨建整體效應。
二、做法成效
1.打造“一個軸心”,增強城市基層黨建向心力。把街道社區黨組織建設成為聯結轄區內各類組織和各項工作的“軸心”,形成強大的資源整合調度能力。一是構建“五位一體”基層治理架構。理順各類治理主體關系,突出社區黨組織領導作用,著力構建社區黨組織領導、居委會指導、業委會自治、物業公司服務、居務監督委員會監督的“五位一體”社區治理體系。推動各街道成立物業企業聯合會並建立黨組織,選派專職干部擔任書記,將轄區內所有物業企業串在一起,既確保了黨組織對物業企業的領導,又發揮了行業聯動效應。大力打造“紅色業委會”,結合業委會換屆,選優配強班子,全面推行黨員比例過半、黨員擔任業委會主任,成立業委會黨支部,目前全區各小區業委會中共有黨員217人、佔委員總數44.4%,業委會主任為黨員的32個、佔46.4%。二是建立健全黨建引領基層治理工作機制。以區委、街道黨工委、社區黨委為主軸,建立三級黨建聯席會議制度,搭建溝通平台,強化上下聯動,協調解決問題,以項目化方式實現合作共建。推行社區各類組織負責人向社區黨組織述職制度,重點述接受黨組織領導、服務居民群眾、解決群眾生活困難等情況,述職情況作為考核評價的重要依據。創新黨建數字化平台4.0智慧版,把黨建、治理等納入大數據監管,開通解決問題“快車道”,解決社區治理問題7.3萬個。三是強化街道社區黨組織統籌協調功能。全面實行街道“大工委”、社區“大黨委”,採取“專職委員+兼職委員”的形式,將轄區內重要單位納入街道社區黨組織。以社區組織換屆選舉為契機,全面推進社區書記、主任“一肩挑”,選派15名機關35歲以下優秀科級干部到社區任“一把手”,社區“兩委”班子結構和素質進一步優化。大力推進社區黨組織成員進入居委會、居務監督委員會、業委會和物業企業。取消街道經濟職能,建立黨建辦,推進社區減負增效,引導街道社區黨組織聚焦主責主業抓黨建、抓治理、抓服務。
2.集聚“三種資源”,提升城市基層黨建保障力。依托街道社區黨組織區域集聚效應,整合汲取體制內、體制外兩類資源,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一是強化政治資源。把抓好黨建作為最大政績,向城市基層傾注大量“注意力資源”,層層壓實主體責任,推動條塊結合、齊抓共管。比如,在社區組織換屆資格條件聯審、勸業場商圈黨建排查等工作中,公安、市場監管、城管等部門積極履責、緊密配合,發揮了重要作用。把嚴密的組織體系作為最大優勢,不斷延伸織密“組織網資源”,在全區建立216個樓棟院黨支部、4167個樓門黨小組,創新建立津塔、創新大廈等高端樓宇“大黨委”和勸業場商圈“大黨委”,依靠黨組織強大組織力,把城市基層各類組織和群眾緊緊凝聚在黨組織周圍。二是夯實行政資源。按照“4+N”模式為64個社區配備757名專職社區工作者,全面推行3崗18級序列管理,社區工作者月收入平均達到5500元。每年給每個社區撥付60萬元社區辦公服務經費和服務群眾專項經費,全部以黨組織為主渠道落實。突出黨建元素和承載功能,區、街道、社區三級全部建立黨群服務中心,統一標識、統一命名,設立112個服務項目。三是調動社會資源。對居民群眾,通過增強榮譽感、滿足感引導其服務回饋社會,比如新興街道黨工委連續18年開展“百顆星”評選表彰宣傳活動,推行“愛心傳遞鏈”活動,形成了志願服務的“多米諾”效應。對於非公經濟組織,依托“黨建之友”聯誼會、聯席會,充分吸納有影響、有熱情的非公經濟人士,定期組織“業主沙龍”、“發展論壇”、“黨建課堂”等活動,實行“一對一”包保,引導他們積極參與區域發展和治理。對於社會組織,建立區社會組織孵化中心,大力培育發展社區社會組織,在街道、社區建立社會組織聯合會,整合轄區內社會組織資源。
3.抓好“三個載體”,強化城市基層黨建凝聚力。堅持“聚資源”與“用資源”相統一,立足街道社區黨組織這一“主軸”,搭建平台、創設載體,使轄區內各類資源充分涌流,確保人盡其才、物盡其用。一是積極開展志願服務活動。成立區、街道、社區三級服務志願者協會,以“項目化”方式組織群眾開展志願服務,服務項目根據志願者特長、資源優勢和群眾需求進行設計,並按進度推進、評估,使志願者看得見、抓得住、見實效,增強吸引力。比如,新興街社區志願者建立的“扶危濟困基金”項目,12年募集捐款8萬余元,幫扶困難群體、個人112人次。舉辦志願者節。二是深化“三認四百雙結對”。推動黨員到社區認崗位、認窮親、認難題,共認領服務項目和崗位1400余個,結對幫扶困難群眾2200余戶,完成“微心願”一萬余個,形成了“一名黨員一盞燈、一個支部一面旗”的示范效應﹔組織黨員進百家門、知百家情、解百家難、暖百家心,敲開居民門、送上聯系卡、留下反饋單,聯系困難家庭2700余戶,解決問題3700多個,做到老百姓的事兒,件件有回音﹔組織機關黨組織與社區黨組織結對、駐區單位與社區黨組織結對,解決企業用工、家屬安置等問題700多個。三是創新開展“六聯共建”。深入開展“組織聯建、黨建聯抓、黨員聯管、資源聯用、活動聯辦、服務聯手”為內容的“六聯共建”活動,推動479個駐區單位與街道社區簽訂共駐共建協議,根據實際列出需求(資源)清單、活動(服務)清單、考核清單,實現雙向發力、雙向受益。比如,小白樓街開封道社區“大黨委”組織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宣講會,轄區單位利順德積極提供場地,市延安精神研究會派出資深老師做主題宣講﹔民營企業老美華與勸業場街道聯合開展“愛心資助活動”,將公益金捐贈給工作在一線的勞動者﹔南市街道物業企業聯合會在春節期間成立了安全巡邏小分隊,打破轄區界限,對街道所有小區進行了安全巡查。
三、啟示探討
第一,抓好新時代城市基層黨建,要牢固樹立黨的全面領導的理念。實踐中,我們感到,“1+3+3”工作體系,“1”是關鍵,是基礎。隻有建立堅強“軸心”,才能整合資源,也才能用好資源。要全面加強黨對城市工作的領導,充分發揮街道社區黨組織領導作用,確保一根鋼钎插到底。一方面,要旗幟鮮明營造黨的全面領導之“勢”。“激水之疾,至於漂石者,勢也”。要將落實黨的全面領導的意識全面、准確地貫徹到基層干部、居民以及各類組織中,不容置疑、沒有余地,形成黨領導一切工作的強大聲勢。另一方面,要不折不扣鍛造黨的全面領導之“形”。實現黨建引領基層治理,關鍵是要在城市基層形成各類組織在黨組織領導下各司其職、各得其所的工作格局。要探索完善以社區黨委為軸心,居委會、居務監督委員會為基礎,業委會、物業企業共同參與的基層治理機制,實現“眾星拱月”。
第二,抓好新時代城市基層黨建,要牢固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理念。實踐中,我們感到,城市的核心是人,黨建工作是做人的工作,抓城市基層黨建,必須既要見物見事,更要見人。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思想,一切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切實走好新時代黨的群眾路線。一方面,要“為了人民”,針對社會主要矛盾轉變,順應居民群眾“需求端”的新變化,推動服務“供給側改革”,以黨建促發展、以黨建促民生、以黨建促治理。另一方面,要“依靠人民”。真正的力量在於群眾。街道社區有大量社會資源,放著不用,是非常可惜的,有的被宗教組織甚至敵對勢力用了,喪失了資源,更丟失了陣地。要靠組織的力量、組織的網絡把社會資源撬動起來,讓群眾參與其中、給群眾以榮譽,調動群眾去引領群眾、服務群眾。
第三,抓好新時代城市基層黨建,要牢固樹立系統融合的理念。實踐中,我們感到,面對基層越來越開放的治理邊界和越來越豐富的治理資源,隻有樹立系統融合理念,才能凝聚起黨建工作最大合力,實現“1+1>2”的效果。要堅決破除“就基層抓基層”的思想,有的工作落腳點在基層,但發力點卻在上層﹔有的資源“使用權”在基層,但“所有權”卻在上層,要把上級黨組織和基層黨組織貫通起來、聯動起來,上下共同發力,整體系統推進,才能事半功倍、抓出成效。要堅決破除“就領域抓領域”的思想,城市基層黨建是陣地黨建,光抓社區黨建不行,每個領域抓一下也不行,要以街道社區黨組織為軸心,在開放中推動各領域黨組織互聯互動,實現組織共建、活動共聯、資源共享。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