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建>>“全國城市基層黨建創新案例”征集評選活動

貴州銅仁碧江區創新“五元共治”社區治理機制打造城市黨建綜合體

中共銅仁市碧江區委組織部

2018年10月24日15:35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社區是經濟社會結構最基礎的社會細胞,而社區治理是當前城市治理的民生性基礎工程。加強社區治理,是提升居民文化、生活素質,維護轄區社會穩定、和諧的重要舉措。創新社區治理,是推動城市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必然選擇。如何在社區居民身份多樣、物質文化需求多樣、居民價值取向多樣,傳統管理壓力加大的背景下提高社區治理能力。近年來,碧江區創新探索“五元共治”社區大鄰裡服務中心建設,推動社區治理規范化、體系化、現代化,形成“組織引領、多元共治、功能完善、鄰裡融合”的治理體系,以創建一批“戶連戶睦鄰、手拉手同行、心貼心結親、人與人和諧”的典范社區向全區輻射,構建共有共商共享共建共治的區域化黨建格局。

一、背景

我國對城市社區治理體制探索始於20世紀80年代中期,所涉及的內容逐漸由優化社區服務擴展到社區文化、教育、衛生、環境、治安等領域。從目前收集到文獻資料看,國外社區治理的研究不僅限於實踐領域,而且正逐步上升到理論層面。探索創新社區治理體系,對於有效推動社區治理科學化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創新社區治理的現實需要。國內的研究學者和社區實踐工作者均認為,在社會發展日新月異的今天,傳統模式嚴重制約著權力主體多元化治理體制和運行機制的形成。社區治理中存在著基層政府職責不清、社區治理行政化、多元主體發育不均衡、社區資源缺乏整合、社區治理的法制化、規范化急需加強、社區居民參與意識有待提高等問題。

(二)探索社區發展途徑的現實需要。國外先進發達國家和國內東部發達城市經過多年的探索,積累了城市社區治理豐富的理論成果和實踐經驗,對碧江區社區建設無疑是大有裨益的。但是由於社區是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的縮影,體現著不同社會發展階段,在比較借鑒國內外社區治理經驗的過程中,要認真吸取其中有益西部地區社區發展的部分,要對政府在社區治理中的角色進行重新定位,增強社區的自治水平和能力,構建社區治理網絡體系,積極培育社區多元治理主體,鼓勵多元社區治理主體參與社區建設。

(三)引領黨群參與的現實需要。現從城市發展趨勢看,城市治理能力提升已擺上黨委政府的重要議事日程,在“五城聯創”工作的推進過程中,城市的各種垢病開始凸顯,物業管理、整臟治亂、文明創建、矛盾糾紛等工作都迫切需要提升城市治理能力。創新“一核為主•多元共治”社區大鄰裡服務中心建設,搭建志願服務載體和平台,孵化社會組織,加強黨員教育管理,組織黨員群眾參與,培育功能性、服務型黨組織,提升社區治理的水平和能力,讓社區居民享受到多元化的優質服務。

二、主要做法

(一)多元主體共聯,構筑社區治理保障。一是優化治理結構。按照“一核三軸四聯五心”的要求,構筑“大鄰裡”黨建領導服務體系,即:社區綜合黨委一個核心,社區居民委員會、社區工作站、社區服務中心三個管理服務主體,社區社會組織、業主委員會、物業管理公司、駐轄區企事業單位四類多元共建堡壘,志願者服務中心、鄰裡互助服務中心、日間照料中心、法律援助中心、文衛服務中心五個互助活動中心,探索推行縱向建、橫向聯的區域化社區聯動治理機制,打破之前固有的條塊分割、各自為政的傳統社區治理模式。二是發展自治組織。社區綜合黨委按照“政府支持、社會運作、多元互動、合作共贏”的運作模式,積極引導和孵化社會組織和志願服務團隊,重點為社會組織提供組織培育、人才培養、項目發展、標准建設、保障服務、資源對接等綜合服務,簡化登記流程,建立激勵機制,大力培育發展能有效承接政府轉移職能的社會組織。共組建800余個社會組織,吸納城區200余個轄區單位,10000余人參與社區治理活動,激發各層面、各行業群眾的參與熱情,提升群眾對社區工作的知曉度和參與度。三是明晰功能定位。三個管理服務主體按照“小社區、大服務”的職能定位,突出“共建共駐、資源整合、數據共享、鄰裡守望”的工作要求,支持和鼓勵轄區多元主體參與社區治理工作。四類多元共建堡壘負責制定和完善職能職責和服務菜單,促進城市居民在社區治理中依法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教育、自我監督。五個互助活動中心牽頭組織開展法律援助、康體休閑、文化娛樂等服務。初步形成了“組織引領、功能完善、鄰裡融合”的治理體系。

(二)多元平台共建,搭建社區治理平台。一是搭建便民服務平台。建立社區綜合服務大廳,將社區黨務、社會救助、計劃生育、低保辦理等相關服務事項進行集中辦理,由街道辦事處派駐專職工作人員為社區居民提供便民服務﹔將“五中心”的運行管理服務納入社區服務中心工作,為各類群體提供一站式、個性化、專業性社會服務,打造全方位、全天候、零距離的政務服務機制。二是搭建信息辦公平台。手機APP應用和電腦網頁版等便民服務軟件和信息平台,推行無紙化辦公、移動終端化審核﹔創設書畫室、心理咨詢室、綠色閱覽室、數字自助圖書室、大眾閱覽室、綠色網吧等。利用社區電子屏、手機客戶端、微信微博等,實現各類信息的循環碰撞、智能推送和共享應用,實現“數據多跑腿、百姓少走路”的目標。三是搭建志願互助平台。組建社區公益銀行,建立VIP志願服務愛心兌換機制﹔設立法律援助中心,為社區居民提供法律咨詢、司法援助、司法自助調解等服務,促進社區和諧指數提升。建立“雙陽”活動之家,為老年人和兒童提供活動、托付、照料等關愛服務。

(三)多元組織共商,激活社區治理活力。一是民主決策聚共識。建立多元主體參與的聯席會議制度,對涉及社區黨建、居民利益、公益事業、社區治安等重大事項共同商議,用最快的速度解決老百姓身邊的大事、急事、難事﹔引導社區各方力量對社區重大事務進行科學評判、民主決策,逐步形成民主提事、民主議事和民主決事的良好氛圍,基層自治功能得到有效激活。二是創新思路解難事。建立縣級領導聯系社區制度,定期研究工作中的困難和問題。按照轄區居民分別建議、多元主體分類提議、綜合黨委共同商議、各多元主體分別建議的程序,採取黨建工作聯做、公益事業聯辦、項目建設聯推、服務難題聯解、精神文明聯創、社區治安聯防“六聯動”破解社區治理中的難題。三是貼近群眾議家事。通過基層夜話、“三會一課”等形式,發動社區多元主體參與商議解決小區“雞毛蒜皮”小事﹔開展在職黨員到社區報到和社區評價反饋等制度,對社區各治理主體的履職情況、好事實事辦理情況等進行評議監督。

(四)多元資源共用,整合社區治理資源。一是陣地資源共用。按照“超前謀劃、合理分配、統籌兼顧”的原則完善社區文體活動陣地。區委常委會專題研究社區公共服務用房,通過劃轉、騰退、共享、新建等方式,整舊為新、挖潛增容,騰出專門地段和資源用於社區建設,拓展居民群眾的公共空間。整合2萬平方米作為試點活動陣地,留足市民活動空間,內設健身室、舞蹈室、書畫室等社區居民活動場所,動員轄區單位將文化、教育、衛生、體育等活動設施向社區居民開放,實現有居民文化家園、有文化活動場所、有文化小廣場小舞台、有管理使用規章的“四有”目標。二是經費資源共籌。將社區治理經費列入財政預算,落實工作運轉和服務群眾專項經費2000萬元,主要用於室內外裝修、功能配套、智慧社區軟件開發等﹔按照“渠道不變、集中投入、各記其功、形成合力”的原則,整合社區辦公經費、部門配套、聯建單位幫扶等資金200萬元,用於社區綜合黨委向社會購買公益性服務等支出﹔為社區干部繳納養老及醫療保險,社區辦公經費和干部報酬均提高50%以上。三是人力資源共享。社區綜合黨委設黨委書記1名、副書記2名,黨委委員若干﹔探索從高校畢業生中直接選任社區專職工作者,新招考機關事業單位干部、西部志願者、三支一扶等共54人優先安排在社區工作,引進貴陽等地專業社工組織進駐社區協助開展工作﹔建立銅仁學院、銅仁職院、銅仁幼專大學生教育實踐基地3個,近500名高校學生進駐社區開展工作。培訓社區干部、社區組織負責人2000余人次,不斷提升其履職能力和水平。

(五)多元服務共享,創新社區治理載體。一是優化志願服務。整合黨政、市場、社會三類資源,按照一個鄰裡對應一名黨員干部、一支民情聯絡員隊伍、一個志願服務團隊的“1+3”服務模式,大力推進志願活動常態化,推動形成鄰裡守望互助的良好風氣以社區為基本單位提供助老、助幼、助殘、助孤、助病、助獨、助特的“七助”服務,形成“三聯七助”的“愛心橋”慈善服務模式,推進志願活動常態化。實行志願服務積分管理,調動社區居民參與的熱情。二是開展公益活動。組織開展體育健身、方言說唱、美食共享等鄰裡文體活動。30余支文藝隊伍經常性開展文化娛樂活動。兒童圖書室、0—3歲幼教中心、綠色網吧等已投入使用,組織開展“我到社區搞義診、我為社區獻一策、我為社區捐一物、我在社區爭做貢獻”暨社區鄰裡文化節主題實踐活動。市中西門社區、環北梵淨山社區實施“支部+日間照料中心”,河西廣場社區開設貴州省首家互聯網數字社區影院,為社區居民提供預防保健、健康教育、文化娛樂等服務。三是推進平安建設。充分利用轄區單位、共建單位資源,強化社區居民自治自調,開展律師進社區和法律明白人機制,發揮在矛盾化解、糾紛調處、民情研判、群防群治、法制宣傳等方面的作用。積極開展背街小巷亮化、天網地網延伸、吸毒人員收戒管控、零發案網格小區創建、平安建設大宣傳等平安碧江“五項行動”,實現城市社區治安巡防覆蓋率100%,人民群眾安全感保持全市第一。

三、成效

(一)增強了黨的基層組織“三力”。通過構建黨委領導、政府主導的“多元共治”現代社區治理體系,有效解決了傳統黨建模式與社區建設新任務的矛盾,切實提升了社區基層黨組織的凝聚力、戰斗力和號召力,吸納城區200余個轄區單位,800余個社會組織,10000余人參與活動,充分激發各層面、各行業群眾的參與熱情,提升群眾對社區工作的知曉度和參與度。

(二)實現了社區社會治理“三變”。實現了從“集權管理”向“放權社會”“還權居民”轉變,從“單一行政管理”向“多方協商治理”的轉變,從政府完全管理控制社區“獨角戲”向多元主體共同參與的“多角戲”轉變。社區干部組織和發揮轄區內各類資源的能力明顯提升,解決社區居民熱點難點問題的能力明顯提高,主動參與為民服務活動,實現了社區干部與轄區單位干部的雙向互動,廣大居民群眾對社區干部的訴求增多了,感情拉近了,信息渠道暢通了,社區和諧了。

(三)提升了廣大居民生活“三感”。充分發揮社區在矛盾化解、群防群治、法制宣傳等方面的作用,實現城市社區治安巡防覆蓋率100%,人民群眾安全感保持全市第一。全區共組建志願服務隊伍50余支,設置志願服務崗位100余個,制定志願服務菜單200余個,開展志願服務達2萬余人次,群眾生活獲得感、安全感和幸福感更高了。

四、經驗啟示

(一)必須強化黨的領導核心。加強社會治理,是維護社會和諧穩定,鞏固黨的執政地位的基礎性、關鍵性工作。各級必須樹立“大黨建”的意識,牢固樹立主體主責主業意識,嚴格落實黨委書記“第一責任人”職責,將社區黨建放在黨要管黨、從嚴治黨的高度來認識,重點解決“無所謂”、“無關要緊”、“無妨大礙”等思想誤區,堅持書記抓、抓書記,具體抓、抓具體,督促各社區認真開展創建工作,從薄弱環節突破,一抓到底,集中攻堅,才能確保黨建這個硬杠杠擲地有聲、落地生根。

(二)必須實現公共服務均等。推進社會治理創新,最根本的是保障和改善民生,把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在推行“一核為主•多元共治”社區治理模式中,必須優化社區基本公共服務,在教育、基礎設施、醫療衛生、“雙陽”等方面實現均等,為人民群眾營造舒心、開心、放心、安心的社會環境,讓公眾在參與活動中享受社區治理福利,進一步提升社會治理和公共服務水平。

(三)必須確保多元主體參與。社區是靠地緣、“近地緣”關系建立起來的利益共同體。通過政社共建搭建舞台,各類多元主體的參與,為居民量身訂做的多元服務平台,豐富多彩的活動等是調動居民參與自我管理、自我服務的基礎,這個基礎做不好,社區居民就會喪失參與的熱情。讓市民共享發展成果,有更多的獲得感,建設家庭共同體、形成記憶共同體、打造治理共同體。

(四)必須始終堅持改革創新。改革創新既是基層黨建工作的應有之義,也是基層黨建工作的活力之源,更是新形勢下基層黨建工作的必然要求。始終堅持改革創新精神推進社區治理,圍繞新形勢、新任務、新要求,把中央和省市區要求結合起來,在重點、難點領域先行先試,匯聚改革動力,激發創新活力,不斷創新社會治理的手段和措施,拓展社會治理的范圍和內容,努力在社區治理上探新路、作表率。

(責編:黃瑾、喬業瓊)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