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海區委組織部
2018年10月22日14:48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一、案例背景
銀海區面積475平方公裡,轄49個村社區,2017年底常住人口約19.53萬人,流動人口約10萬人。作為北海市城市化建設南移東擴的前沿陣地,大批住宅小區於近年在銀海區建成,大量外來人口遷徙到此。尤其是因坐擁4A級銀灘景區而馳名中外的銀灘鎮,得益於濱海城市優越的生態環境,每年冬天都會吸引數萬名游客到此過冬,形成特有的“候鳥”群體。候鳥族群的逐步壯大,促成了“候鳥”經濟的興起,但同時也為當地的基層治理工作帶來了嚴峻的挑戰。
一是基層服務體制建設遲滯。外來人口主要聚居在新建的住宅小區,雖然歸屬城中村基層村黨組織和村委會管轄,但當前基層組織不論是人員能力結構、服務理念,還是單一的黨群活動陣地都與現實需要有較大差距。
二是服務主體存在缺位。外來人口的管理和服務涉及公安、衛生、人社等多個部門,外來黨員的管理還要歸口到組織部門和基層黨組織。具體工作責任落在基層黨委、政府上又受限於人力物力等客觀因素導致工作措施不深不細,造成外來人口“誰都能管,誰都不管”的尷尬局面。
三是對公共資源的佔用導致公共產品的供應緊張。外來人口消耗了諸如公共交通、醫療保障、文化娛樂設施之類的大量公共資源,從而間接引發了排隊長、乘車難等問題,進而加劇了本土人群和外來人口的矛盾沖突,不利於社會穩定。
四是候鳥群體中的優勢資源缺乏組織行為的變現渠道。候鳥群體不乏老黨員、老領導、老專家,更不缺乏矢志於建設北海這個第二故鄉的專家人才。但由於基層組織在服務外來人口整體功能上的弱化,黨員找不到組織,人才找不到陣地,不少缺乏官方接觸正式渠道的“候鳥”欲報到而無門,外來人才在智力、經驗、威望方面的優勢較難轉化成為推動當地發展的資源。
二、做法成效
健全和完善外來人口服務機制,離不開黨組織的引領發動。針對上述問題,銀海區黨委以銀灘鎮為試點,立足候鳥群體的生活特點,以健全黨群服務平台整體功能,構筑服務網絡為重點,以服務優質、管理有序、自願參與為原則,充分整合黨建、行政和社會多方資源,創建薈萃北海黨群服務平台——“銀灘鎮候鳥驛站”,以構筑服務網絡、組建工作室,打造紅色家園、紅色課堂、紅色管家三個紅色工程,不斷推進服務外來人口的水平提升。
(一)突出多方參與,構筑服務網絡。候鳥驛站設總站、分站和服務點三級機構,建站對象包括機關事業單位、村社區黨組織、住宅小區、企業和社會組織。在目前建立的24個主要站點中,9個村(社區)黨群服務中心、10個住宅小區物業管理中心、4間酒店和1個社會公益組織,在鄉鎮黨委的領導下,共同組成了候鳥人群服務網絡,履行外來黨員接收和管理,登記備案、租房資質審核、活動場地提供、醫療保障指引、文體活動組織、矛盾糾紛調處、法律問題問詢等服務,建立起活動共辦、陣地共享、互通有無的區域工作協同機制。目前各站點累計服務人數達到10000人次。
(二)強化培訓教育,打造紅色課堂。候鳥驛站對外來黨員實行身份信息和黨員信息雙報備,通過建立流動黨員臨時黨支部、微信群等形式,組織外來黨員參與“三會一課”和主題黨日活動。組織開展銀灘大講堂活動,定期宣講政治理論,打造黨的十九大精神宣講平台。推動候鳥人才上講台,到村(社區)、學校和企業進行宣講,組織各類文化研討、座談交流活動,形成雙向交流的溝通機制,促進候鳥群體融入當地。提倡體驗式教育,組織開展重走習近平視察北海路線、北海文化名城游等系列活動,讓候鳥群體從文化視角認知北海。
(三)規范陣地建設,打造紅色家園。規范化開展各分站點陣地建設,依據自身行業特點提供差異服務。村(社區)進一步完善黨群服務中心的辦公、接待和文娛等功能。配備驛站辦公室、標准化圖書室、棋牌室,提供閱讀、聚會交流服務。黨代表聯絡室、公共法律服務中心向候鳥群體開放,接受糾紛調處和法律咨詢等服務。建立小區物業和酒店紅色書吧,游泳池、健身房的設施無償或以相應折扣方式提供使用。聘任黨員志願者擔任圖書室管理員和衛生監督員,增強候鳥群體對參與當地建設發展的黏性和積極性。
(四)強化自我管理,組建工作室。以興趣愛好為指引,由候鳥群體自我發起,組建“古道熱腸”“找房租房”“歌唱愛好者”“讀書看報”“談古論今”“志願服務”“琴棋書畫”七個虛擬工作室。工作室由外來黨員擔任負責人,候鳥驛站給予場地和經費支持開展活動。候鳥群體依據個人興趣愛好參與工作室開展活動。如古道熱腸工作室專門由外來黨員志願者擔任涉及候鳥群體的矛盾糾紛義務調解員,按照早發現,早解決的原則,在當地調解部門介入前提前處置矛盾糾紛,使候鳥群體離家不離鄉,遇事有人管。依托工作室的建立,候鳥群體按照興趣愛好進入工作室接收歸口管理,形成了緊密的聯絡節點網絡。
(五)推動服務提質,打造紅色管家。村社區分站點在便民服務站專設外來人口服務窗口,落實四個一工作法和首問負責制,加強對各村社區分站點在服務外來人口工作上的監督力度,推動外來人口服務同等化有力提高。重點推介“陽光紅頁”和“農事網通”系統,公開業務辦理流程,讓數據跑腿代替候鳥跑腿。推動服務下沉,在住宅小區分站點建立便民綜合服務點,公開村(社區)的服務地址和服務信息,發放一次性告知書。村(社區)每月定期安排人員上門服務,實現候鳥群體家門口辦政。整合物業、醫院、公益機構的資源,開展“百場公益進小區”活動,提供免費義診、建立健康檔案、推拿按摩等服務。編寫驛站服務手冊,涵蓋黨組織關系轉移、醫療保障指引、公共交通、異地就醫政策、旅游景點和美食推薦等內容,打造北海生活“一本通”。
(六)加強引才工作,打造人才小高地。建立候鳥人才專家庫,完善候鳥人才專長信息的登記工作,對接市級部門落實薈萃北海外來人才景點門票免費、免費乘坐公交等十項優惠措施,讓候鳥群體從旅居變定居,游客變居民。建立外來人才志願服務站,組織有藝術特長和教育專長的外來人才參與村(社區)的“四點半課堂”項目,充分發揮外來人才的智力資源。健全外來人才工作聽証制度,建立外來人才民主議事平台,專人負責收集意見建議,打通外來人才和當地黨委政府的溝通渠道。
三、 經驗啟示
對於外來人口服務和管理,我們在總結分析北海市銀海區“黨建+驛站”的服務管理模式的基礎上,針對大量外來人口涌入城中村、城市社區帶來的管理服務難問題,我們主要圍繞發揮好基層黨組織的引領作用,進一步健全完善服務型黨組織建設進行深入探討,得出三個方面啟示。
(一)整合資源,集聚服務力量。基層黨組織要服務好群眾,就要把組織資源統籌起來,把各領域黨組織的積極性調動起來。探索建立社區大黨委,發揮好社區駐村單位、所轄非公企業和兩新黨組織、物業黨組織等的優勢互補、共促共進的作用,探索“黨支部+網格”的網格化治理新模式,做好外來黨員的服務和管理工作。
(二)踐行宗旨,提升服務理念。在外來人口服務和管理工作當中,要踐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寓管理於服務當中,把服務工作推進到外來人口服務的“前沿陣地”,把服務站點、辦公場所盡可能地設置在群眾最近的地方,形成服務“直通車”,避免了外來人口因不熟悉情況導致的“辦事難”問題,有效提升服務水平。
(三)依托載體,創新工作機制。當前服務外來人口工作具有點多、線長、面廣的特點,人群分布較分散,但社區管理人員少,給管理和服務帶來難題。所以必須創新管理和服務載體,以網格黨組織為單位,組建以外來黨員為骨干,外來社區群眾參加、服務內容廣泛、形式靈活的外來人口服務隊、黨員服務隊等,發揮好外來人口中黨員、專家學者、熱心居民的作用,倡導外來人口的自我管理,引導他們主動融入社區建設,積極參與社區工作,增強基層黨組織服務功能。
相關專題 |
· 全國黨建案例庫 · “全國城市基層黨建創新案例”征集評選活動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