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侯馬市委
2018年10月22日09:41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期盼,是推進城市基層治理的根本目標。侯馬市委緊緊圍繞這一目標,認真踐行新時代黨的組織路線,以提升街道社區黨組織的組織力為著力點,積極構建“359”工作模式,通過加強黨的領導探索新路徑新模式,創新干部思維培育大視野大格局,轉變理念方式開展精服務細服務,強化基礎保障提升凝聚力吸引力,不斷提升城市基層黨建整體功能,增強城市基層黨建整體效應。
【背景與起因】
侯馬是山西南部一座重要的交通樞紐和商貿物流中心城市,歷史悠久,文化厚重,區位優越,商貿繁榮,自古就有“南來北往商埠地,千車百貨旱碼頭”之美譽。全市總面積約220平方公裡,設3個鄉、5個街道辦事處,轄76個行政村、30個社區,總人口29.6萬人,其中,城市常住人口15.8萬人,暫住人口5萬人,農村人口8.8萬人,是山西省城鄉聯接最為緊密、城鄉人口倒挂和城鎮化率較高的縣級市。
近年來,隨著我市城市化進程的加快,社會群體結構、生產方式和組織形態發生了深刻變化,街道社區黨建工作的環境、對象、方式均發生了深刻變化,前來辦事“蓋蓋章”、日常組織“跳跳舞”、協調鄰裡糾紛等“老大媽式”服務,已經遠遠不能滿足於廣大居民群眾對美好生活呈現多元化的向往和需求。在實際工作中,還普遍存在著責任義務多、權力職能少,事務雜務多、專職服務少,群眾需求多、服務項目少,單獨斗多、聯合作戰少的情況,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做些小事沒有空余時間、做些難事沒有職權能力、做些大事沒有統籌資源的被動局面。為適應新時代城市基層黨建發展的新要求,市委緊密結合我市被確定為全國城市基層黨建工作示范市的有利契機,認真學習貫徹全國、全省、臨汾市城市基層黨建工作經驗交流座談會精神,探索構建“359”工作模式,即以“三強”為基,以“五聯”為綱,以“九大行動”為要,集中打造以街道社區黨組織為核心,有機有效聯結機關事業單位、非公經濟組織和社會組織領域黨建工作的“三位一體”黨建聯盟,不斷拓展了城市基層黨建工作新格局。
【做法與經過】
一、立足“高站位”,強化黨的領導
1、高起點謀劃。分市委常委會、城市基層黨建工作領導組、組織部和街道社區等多個層面學習傳達“上海會議”“太原會議”“臨汾會議”精神,力求科學把握城市基層黨建的時代內涵,提升理性認識。組織街道社區干部北上太原、南下深圳學習考察,選派優秀社區干部赴昆山進行集中培訓。市委書記深入街道社區專題調研,指導工作,解決問題。組織部長利用到杭州培訓、到常熟送挂職干部的機會,學習先進做法,組織經驗分享,增強感性認識。分層次組織城市黨建工作學習觀摩活動12次,開展城市黨建專項調研、座談23余次,將理性和感性認識融入實際,搭建城市基層黨建工作框架,促進認識升華。
2、高規格統籌。成立了由市委書記和市長任“雙組長”,市委副書記,市人大、政協正職和組織部長任副組長,其他副縣級領導干部為成員的領導和工作機構。領導組定期研究城市基層黨建工作,分析困難問題,商討推進舉措,持續推動工作落實。26名縣級黨員領導干部每人包聯一個社區、一個機關單位和一個非公和社會組織黨組織,經常深入一線指導,確保城市各領域基層黨建不斷檔、有成效。
3、高標准推進。開展手冊式指導,匯編重要論述、指導文件、領導講話、標識指引、操作模板等,印制《侯馬市城市基層黨建“359”工作模式指導手冊》,為全市城市基層黨建工作提供“參考樣”“對照單”,保障“359”模式規范落地、扎實生根。緊抓清單式落實,明確18個牽頭單位、60項重點任務和完成時限,做到對單領責、照單落實、查單考核,對工作推進不力的,進行組織調整和處理。
二、構建“新模式”,強化工作支撐
1、“三強”為基。強化“三級責任”落實,構建市、街道、社區三級聯動的領導工作機制。市委是“龍頭”,發揮總攬全局、協調各方作用,履行主體責任,建立聯席會議制度,負責整體布局、指揮協調、組織實施、督查指導,發揮好“指揮部”作用。街道黨工委是核心,發揮統籌推進、抓好落實作用,履行直接責任,推動傳統社區黨建與駐區單位黨建、新興領域黨建有機融合,發揮好“作戰部”作用。社區黨組織是一線,發揮組織動員、服務管理作用,履行具體責任,實行兜底管理,團結帶領黨員群眾參與基層治理,發揮好“戰斗堡壘”作用。
2、“五聯”為綱。立足組織聯動、黨員聯管、活動聯抓、資源聯享、服務聯辦,在街道層面建立大工委,在社區層面建立大黨委,全市共有15個市直單位、9個駐地單位、6個“兩新”組織納入街道大工委組織體系,29個市直單位、26個駐地單位、27個“兩新”組織納入社區大黨委組織體系,共同研究轄區內各項事業發展,共同抓好各項具體工作的落實。深化在職黨員到社區報到“三亮三諾三服務三評議”活動,探索建立報到登記、服務紀實、考核激勵、雙向評價等制度,形成“工作在單位、活動在社區、奉獻雙崗位”的管理機制。優化基層黨組織設置,劃小覆蓋單位,依托商圈、市場等設立區域性黨組織,依托行業協會設立行業性黨組織,依托鄉(街道)和村(社區)對小微企業和社會組織兜底管理,在市商貿市場黨委建立了商圈市場黨建工作指導站,不斷提高“兩個覆蓋”質量和水平。按照“區域統籌、資源整合、優勢互補、共建共享”的理念,135個機關、企事業單位和駐區單位與街道社區建立了共駐共建關系。
3、“九大行動”為要。實施三大領域九大行動,做到各領域整體聯動、協同推進。在街道社區開展陣地建設標准化、載體活動特色化和隊伍建設專業化“三化”黨建凝聚行動,不斷強化街道社區黨組織的領導核心作用。在機關事業單位開展共建責任雙向落實、共建活動雙向參與和共建成果雙向評價“三共”雙向發力行動,機關事業單位帶頭參與城市基層黨建,積極推動資金項目、干部人才、場所設施、信息技術的共享。在非公經濟和社會組織開展創新組織覆蓋、創優治理服務和創設社會組織孵化“三創”貼近融合行動,使他們主動貼近、融入城市黨建,真正把黨的工作做進去、把資源要素帶出來。
三、提升“服務力”,強化品牌建設
1、創優服務環境。賦予街道黨工委對轄區單位的考核權、建議權和綜合管理權,以及對市屬職能部門派駐機構的指揮調度和考核監督權。理順街道社區與職能部門的工作“邊界”,實行社區事務准入制度,建立社區承擔公共事務目錄,讓社區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為民服務中。
2、創優服務標准。統一設計、全面推廣黨建徽標(Logo),在社區門頭、戶外導視牌、版面版頭、辦公室標識牌、工作台卡、工作人員馬甲等全面使用黨建徽標(Logo),凸顯服務標識,展現黨組織形象,讓群眾能夠找到社區、找到組織。推行“一窗式”服務和錯時延時、坐班值班、預約上門等服務,讓群眾少跑腿、一次辦。
3、創優服務品牌。以“暖心工作法”黨建服務品牌為指引,全面實施“一支一品,一區一特”黨建服務項目,不斷提升服務居民群眾能力和水平。如市府北巷社區大力開展“三聯五服務”活動(即聯結轄區機關事業單位、企業、社會組織三方資源,打造就業服務、文化活動、扶貧幫困、文明建設、養老服務五大平台),七所社區打造“七色服務·多彩社區”工程(即紅色黨員凝聚服務、橙色孝老敬老服務、黃色扶貧扶弱服務、綠色助學助幼服務、青色民事調解服務、藍色文體娛樂服務、紫色衛生健康服務),新民巷社區實施“45610”為民服務法(即凝聚黨員黨心四必到、關愛弱勢群眾五必訪、日常固定特色服務六條線、周末集中志願活動十個面),東街社區開展“筑家”工作法(即以黨建引領為頂,以聯系居民為基,以和諧穩定為柱,以文化惠民為梁,以便民利民為窗,以民事調解為門,構筑黨員之家、居民之家、愛心之家),這些各具特色、豐富多彩的服務品牌,凝聚整合了各方資源力量,滿足了社區居民日益增長的多元化、特色化服務需求,受到了廣大群眾的普遍歡迎。
四、打造“升級版”,強化基礎保障
1、確保社區工作者隊伍力量。以社區“兩委”換屆為契機,選拔了一批年紀輕、有文化、熱愛社區工作的優秀人才進入“兩委”班子,進一步優化了年齡、學歷結構。面向社會公開選聘45名公益性崗位人員,充實加強了社區隊伍力量。
2、確保場所建設提檔升級。通過開發配建、駐區單位援建、村社共建、調劑機關事業單位閑置辦公用房等多種途徑,推進社區辦公活動場所提檔升級。2018年全市共投資900余萬元,用於社區活動場所建設。目前,已經打造出市府北巷、東街、七所等高標准示范社區,年底前全市所有社區場所均能達到500平方米以上。社區辦公活動場所均統一標識設置、統一外牆風格、統一機構門牌、統一服務窗口、統一版面,並按照“一站六室”標准,統一設置功能區。
3、確保工作經費保障有力。按照不低於10萬元標准,向辦事處撥付運轉經費﹔確保每個社區工作經費不低於10萬元,社區服務群眾專項經費達到10萬元﹔按照不低於上年度當地社會平均工資水平的標准足額落實社區“兩委”主干基本報酬,工作人員的工資全部列入財政開支,“五險一金”全部落實。
【成效與反響】
半年多來,通過開展經常性活動把黨員凝聚起來,把組織活躍起來,形成了“聚民—暖民—安民”的良性循環,切實夯實了黨組織領導基層治理的基礎。
一是凝聚了黨心民心。街道大工委、社區大黨委的建立,壯大了工作力量,強化了黨的領導。街道社區黨組織從服務切入,向引領用力,通過開展特色化品牌化載體活動,吸引了大批黨員到社區報到,大量的居民向社區靠攏,切實提升了街道社區黨組織的凝聚力、號召力。把社區當成家,常回家看看,已經成為許多黨員、居民自覺不自覺的行為習慣。
二是增進了民生福祉。為轄區老年人、困難群眾和下崗職工建立“愛心檔案”,發放“愛心卡”,提供政策宣傳、醫療救助、敬老愛老、技能培訓等全方位、點對點的服務,做到了“小事不出網格,大事不出社區”。組建社區模特隊、健身操隊、排舞隊、戲劇票友、中老年合唱團等多支文藝隊伍,定期舉辦書法、刺繡、剪紙、燙畫等多種形式的文化沙龍,不斷豐富居民群眾的業余文化生活,積極營造健康文明、積極向上的社會風尚。利用元宵節、中秋節、重陽節等中華民族傳統節慶日,以集體聚餐、孝老敬老、善行義舉榜、最美家庭評選等多種形式,融洽了鄰裡關系,提升了居民群眾的幸福指數。
三是鞏固了社會穩定。以黨的建設帶動了城市治理創新,激活整合了各類資源,完善了多元化治理體系。各社區累計受理群眾訴求3萬多件,常態化幫扶弱勢群體1萬余人,遍布全市的社區管理服務網格、志願者服務團隊和居民社會組織,每年調處矛盾糾紛5千多起,在社會治理中發揮了重要作用。路西街道東街社區是全市的回民聚居區,他們以協調民族宗教事務為切入口,通過建立民族議事廳、居民調委會、“我愛我家”志願服務隊等,積極協調解決轄區乃至全市的民族矛盾糾紛調解,影響力甚至輻射到絳縣、聞喜、稷山等周邊縣市,真正將各類不穩定不和諧因素化解在萌芽狀態,切實提升了基層社會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
【經驗與啟示】
1、思想重視是前提。建立分級負責的城市基層黨建責任體系,把街道社區、駐區單位、各個行業和各個領域黨組織的力量統籌整合起來,力求組織優勢、服務資源、服務功能最大化,形成黨委統一領導,相關責任人各司其職、協調配合、齊抓共管的城市基層黨建工作新格局。
2、工作模式是關鍵。“359”工作模式,既抓住了責任主體,逐級明確了工作責任,又確立了工作目標,指明了工作方向﹔既打破了行政隸屬壁壘,拆除了相互封閉藩籬,又整合了各方的資源和力量,做到了組織共建、活動共聯、資源共享,有效推動了城市基層黨建工作的深入發展。
3、理念創新是動力。新時代的城市基層黨建工作,需要賦予新的理念和新的內涵,隻有更加注重全面統籌、系統推進、開放融合,不斷拓寬服務領域提升服務水平,不斷推進資源下沉優化組織設置,城市基層黨建工作才能做到與時俱進,才能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堅強的組織保障。
【探討與評論】
一要推進社區減負增效。明確社區工作事項清單,建立社區承擔公共事務目錄,推進社區減負增效,確保社區把精力集中到抓黨建、抓治理、抓服務上來,讓社區由“忙事務”向“抓服務”轉變,讓社區回歸服務自治本位,促進社區治理和服務水平提升。
二要壯大社區工作力量。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把社區工作隊伍建設納入干部人才隊伍建設總體規劃,允許縣一級面向社會公開招考專業的社會工作者,或者由省、市統一為基層招聘專業的社會工作者,努力打造一支數量充足、結構合理、素質較高、相對穩定的社區工作人員隊伍,並逐步向專職社會工作者過渡。
三要提高履職能力水平。基層黨務工作者的素質和能力直接關系到整個工作推進的質量和效果。要加大對黨務工作者的培訓指導,提高他們對“三社聯動”等先進理念的思想認識,更新工作理念,創新工作舉措,保障城市基層黨建工作因地制宜、精准推進、成效顯著。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