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宿城區委組織部
2018年10月18日14:33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宿遷市宿城區是宿遷市的主城區、座下區,轄16個鄉鎮街道,82萬人口,其中有6個街道、39個社區。全區共有黨組織945個,黨員24676名。近年來,隨著中心城區經濟業態、社會結構和利益訴求日趨多元、融合交織,宿城區委始終堅持把抓好城市基層黨建工作作為引領社會治理創新的重要路徑,通過“抓支部建設強堡壘、抓組織互聯強協作、抓資源整合強服務、抓制度保障強長效”的“四抓四強”工作方法,形成了各方參與、齊抓共管、互動互促的社會治理服務網絡,切實提高了社會治理水平和服務效能。
一、背景起因
隨著城鎮化進程的加快,新經濟新社會組織也融入到城市社區,社區、機關企事業單位、非公經濟組織和社會組織等各類組織相互交錯,管理難度增加,給基層治理帶來了諸多挑戰。一是社會結構也發生了深刻變化,社會治理矛盾日趨凸顯。比如,城市建設管理中存在環境污染、交通擁堵等許多短板,老城改造、物業管理等引發了許多新的社會矛盾。二是居民需求呈現多樣化,街道社區服務能力不足,有限的公共資源難以滿足居民的需求。比如,城市居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提出了許多新要求,對居住安全、身體健康、素質提升、全面發展等更關心更重視。三是新的經濟和社會組織大量涌現,催生了商務樓宇、商圈市場等新的組織形式,互聯網正加速傳導滲透到經濟社會發展各領域各方面。
二、做法與經過
針對城市發展過程中需求多元、矛盾多樣,組織覆蓋難度大、要求高的情況,宿城區堅持“融領”理念,注重系統思維和整體推進,、充分發揮街道社區黨組織領導核心作用,引導推動各類黨組織融入區域化黨建新格局,以“四抓四強”為抓手,增強基層黨組織的政治功能和服務功能,推動共駐共建共享、互聯互動互促。
(一)抓支部建設強堡壘。從優化黨組織設置入手,完善黨組織體系、建強戰斗堡壘,筑牢黨在城市社區的工作基礎。
一是網格劃分到邊。根據人口規模適度、管理服務方便、資源配置有效、功能相對齊全的原則,以居民小區、商圈市場等為基本單元,統一劃分設置城市網格183個,按照“1名網格長+1名專(兼)職網格員+N名有關管理人員”標准配強網格工作隊伍,將網格地域內的人、物、事、組織全部納入其管理范疇,做到資源、人員、信息、服務“四統籌”。網格長由社區“兩委”班子成員兼任,同時選派一名街道機關工作人員擔任黨建指導員,街道駐居領導班子成員每人聯系1個網格。
二是組織延伸到底。堅持“哪裡有黨員,黨的組織就建到哪裡,哪裡有群眾,黨的工作就覆蓋到哪裡”的思路,不斷延伸黨的組織和工作觸角。以實現社區黨組織建設全覆蓋為目標,構建“街道黨工委、社區黨委、網格黨支部、鄰裡黨小組、黨員樓棟長”,形成一抓到底的五級組織網絡。目前,城市社區成立142個網格黨支部,劃設672個鄰裡黨小組,推選1506名黨員樓棟長,負責做好網格內黨員管理、矛盾調處、便民服務等工作。同時,將轄區內“兩新”組織、個體工商戶全部納入網格組織管理體系。
(二)抓組織互聯強協作。以前,各街道與轄區單位黨組織不存在隸屬、監管、指導等關系,各行其是、資源分散,優勢難以互補,社區事務協調起來很費周折。針對這一情況,我們積極發揮街道黨工委的統籌協調作用,突破隸屬關系和行業局限,指導建立街道“大工委”、社區“大黨委”機制,做實共駐共建。
一是定期召開聯席會議制度,變街道“獨唱”為大家“合唱”。以聯系會議為平台,研究解決城市黨建工作和難點問題,遇有重大問題隨時召開聯席會議研究解決,實現人力、物力、財力、場地等資源利用最大化、節約化。比如,項裡街道轄區內南菜市、果園街等地段,小攤小販扎堆,每天垃圾遍地、擁堵不堪,群眾意見較大。在一次街道黨工委聯席會議上,這個問題被擺上台面。很快,成立由城管大隊、市場監管項裡分局、派出所和社區“四位一體”的聯合執法隊伍,解決了以往因職能交叉、缺乏統籌,而管理不到位的問題,整治成效十分明顯。
二是主動邀請駐區單位參與活動,“眾人拾柴火焰高”。制定針對性較強的活動計劃,定期開展共駐共建活動和志願服務,變封閉的社區為開放的社區,大家參與到社區建設、管理和便民服務中來,社區黨組織的凝聚力、影響力不斷增強,群眾滿意度、幸福感持續提升。
(三)抓資源整合強服務。把基層黨建、社會治理、公共服務等內容進行整合,黨建網與綜治網實現“雙網合一”,組織橫向互聯帶動社區內外資源互通,實現黨員進網格、資源聚網格,為街道社區居民提供更加便捷全面的服務。
一是黨員到社區報到,推動力量下沉。扎實開展“三進三幫”“在職黨員進社區”活動,黨員干部直接走進群眾身邊傾聽訴求、參加志願服務,幫助解決困難。組織開展“雙亮雙爭雙評”活動,引導黨支部亮承諾、黨員亮身份,讓群眾時刻感到黨組織就在身邊。在社會風氣引導、公共利益分配等群眾關注度高、社會影響力大的工作中,始終做到黨員先想、黨員先議、黨員先干。建立問題迅速反應機制,張貼“黨群連心公示牌”、逐戶發放黨群連心卡,做到群眾有需要,黨員干部24小時隨時響應。今年以來,全區已經解決網格內居民訴求3000余件。比如,一些街道社區居民反映停車難、單元門破損、噪音擾民、垃圾清運不及時、毀壞綠地等民生問題均得到有效解決。
二是推行“三位一體”治理模式,推動資源融合。全面推行網格黨支部、物業公司、業委會“三位一體”治理模式。加強黨群服務中心建設,為群眾提供勞動就業、計劃生育、代辦服務等一站式服務。依托互聯網搭建“一網三平台”,建成全要素網格通平台,開通“社區百事通”,通過手機和電腦終端,對群眾的需求事項在線辦理,實現了人在格中走、事在網中辦,難在網中解、情在網中結。同時,針對社區流動黨員多、流動去向分散的實際,我們建立網格黨支部微信群,黨員線上學習、線下交流,做到學習培訓、教育管理、組織生活、服務救助、交流分享“五個同步”,促其履職盡責、發揮作用。倡導鼓勵社區居民開展自助互助服務,通過開展文明樓棟、文明家庭評選,舉辦社區“鄰裡節”等活動,加強居民溝通和互助,構建和諧鄰裡關系。
三是志願服務進社區,推動多元服務。舉辦“融領杯”公益創投大賽,建立社會志願組織公益創投項目庫,引導每個社區至少與1個以上社會志願組織挂鉤合作,提升社區在弘揚核心價值觀、創建文明和諧社區、關愛未成年人、扶老助殘等方面服務水平,滿足群眾多樣化的需求。依托網格黨支部,在志願服務中融入黨建元素,組建以黨員為骨干的“亞方責任田”“老人言”“聚力金田”“幸福你我他”等志願服務組織100余支,注冊志願者9000余人。不斷深化黨徽在小區閃光、志願服務進小區等主題活動,常態化開展法律咨詢、環境整治、治安巡邏、老舊小區改造和背街小巷整治質量監管等志願服務,每逢節假日開辦“志願集市”,聯合專業組織,提供愛心助浴、家電維修、健康體檢等服務,惠及社區居民近5萬余人次。針對空巢老人陪護難、就餐難等實際問題,引進專業化社會組織,提供特色微服務項目,形成了“愛心助浴”“愛心助餐點”等一批為民服務品牌。
(四)抓建章立制強保障。街道社區黨組織是黨在城市工作的基礎,各項工作都是“骨頭頂著頭”,沒有退路。開展黨的建設,需要落實責任、健全制度、強化保障,我們從這三個方面入手,建章立制,保障各項工作高效落實。一是健全責任體系。推進黨組織書記抓黨建述職評議制度,將共駐共建納入黨組織書記述職評議。每半年,由街道牽頭召開黨建聯席會議,議商共建事項,排定工作計劃,倒逼共駐共建落實見效。二是健全制度體系。建立民主協商、定期溝通、雙向互動、考評激勵等制度,不斷推動共駐共建工作引向深入。三是健全經費保障體系。建立了區級財政預算、街道黨工委年度列支、社區全力保障、轄區單位投入、社會贊助為一體的城市黨建經費保障機制,市區財政每年為每個社區預算20萬元為民服務專項資金,街道黨工委每年落實社區黨建工作經費50萬元,按照“五有七室兩統一”標准,各街道社區黨群服務中心均達到規定面積,功能室齊備,建成“一站式”便民服務大廳。同時,駐區單位積極參與社區共建,為社區各項活動的開展提供了人財物等有力支持。
三、取得成效
(一)破解“弱化”問題,基層基礎強起來。黨員和黨的基層組織是黨的機體細胞和最基本單位,隻有真正提升了基層黨組織組織力,充分發揮黨員的示范引領作用,才能推動區域黨建工作整體強化。通過建立“組織延伸到底”“網格劃分到邊”,理順了轄區內黨組織和黨員的管理關系,增強了基層黨委縱向領導、橫向協調的能力,實現了城市基層黨建由垂直管理向區域整合的轉變,構建了無縫隙、全覆蓋的城市管理新體系,將各行各類黨組織嵌入到城市基層黨建整體框架中,一抓到底,激發了基層黨組織活力,解決了黨建“最后一公裡”的問題。通過黨員亮身份亮承諾、日常考核評價、在職黨員“雙重管理”等,進一步深化了在職黨員“雙報到”,強化了黨員日常教育,特別是加強了在職黨員“八小時”外的管理和監督,有效激發了轄區黨員隊伍整體活力。
(二)破解“散化”問題,基層組織連起來。依托街道“大工委”、社區“大黨委”機制,轄區內單位打破了行政級別和隸屬關系,實現共駐共建,互聯互動。比如,項裡街道作為一個正科級基層單位,攀上了“高親”,和宿遷學院、鼓樓集團宿遷市人民醫院等20多家單位共駐共建,打破“自留地”,共建“責任田”。在黨建聯盟內實現資源和工作力量的合理調配,推動多元主體共同參與社會治理工作,實現社會公共事務的協作治理。突出了街道社區黨組織的領導核心作用,強化了街道黨組織的統籌協調功能,對職能部門派出機構負責人擁有人事協管權、對事關群眾利益的重大決策和重大項目的建議權、對涉及街道規劃布局的參與權、對涉及街道公共事務的綜合管理權,街道黨組織真正成為有效引領帶動、聯結各類組織的“軸心”所在。
(三)破解“虛化”問題,組織作用實起來。街道黨組織整合轄區黨組織服務、黨建、文化、人才等資源,集中力量辦大事、解難事,提升服務水平。同時,黨組織和黨員作用的充分發揮,提升街道綜合治理能力,增強了街道黨員和居民的歸屬感、自豪感,基層黨組織的“三力”和黨員群眾幸福感滿意度明顯提升,轄區信訪上訪量明顯下降。進一步強化基層黨組織核心地位,凝聚力量、共享資源,扎扎實實做好基礎性工作,從源頭上減少矛盾糾紛和不穩定隱患,努力解決歷史積案,維護群眾合法權益,推動解決群眾切身利益問題。
四、經驗啟示
(一)街道社區黨組織是關鍵。街道“大工委”、社區“大黨委”共駐共建機制能否落實到不到位,關鍵在於街道社區黨組織的領導核心作用和統籌協調功能是否發揮到位,其中“一把手”書記觀念是否解放、思想是否重視尤為重要。實踐証明,街道社區黨組織書記在推進大黨委形成長效機制建設中起著關鍵作用。
(二)解決問題是重點。必須堅持問題導向,以解決問題為落腳點來推動共駐共建工作。說到底,共駐共建互聯互動的最終目的,是能夠讓各方都能得到利益,這樣的機制才持久。因此在建立一些雙向激勵考核機制基礎上,還是要著力在發揮各方資源,解決各方困難需求方面找准結合點和興奮點。
(三)現代信息技術是支撐。運用信息技術加強和改進基層黨的建設,是適應新形勢、新變化、新要求,保持基層黨組織先進性,著力提高基層黨建科學化水平必然選擇。我區依托互聯網平台,建立“一網三平台”,及時採集、分析、研判,掌握小區居民基本情況以及黨建資源,才精准確定黨建工作的發力點,實現區域資源深度融合。
(四)制度機制是保障。推進共駐共建工作,必須要依靠責任清晰、分工明確、溝通順暢、監督有力的制度。要大力推進制度建設,形成用制度管事、管人的工作格局,實現制度化、規范化、長效化,使基層黨組織自覺落實責任制,不斷增強黨的創造力、凝聚力和戰斗力。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