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桂林市象山區委組織部
2018年10月17日08:38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廣西桂林市象山區積極推進城市基層黨建工作,努力構建“大黨建、大服務、大治理”格局,秉承以人為本的理念,以凝聚社區黨員力量、筑牢黨建陣地、建立服務機制、推進基層治理為目標,創建“漓水象山·黨員工作室”,搭建發揮黨員作用、服務社區群眾的一個中心平台,提升了城市基層治理服務水平,成為桂林市創新城市基層黨建的第一批示范黨建品牌。
一、背景與起因
象山區是桂林市的中心城區之一,是一個典型的老城區,各類企業和改制企業較多,轄區面積89平方公裡,下轄1個鄉3個街道、34個社區8個行政村,現有黨組織584個、黨員13266人。近年來,隨著桂林城市快速發展,進入城市的人口和單位、企業轉入社區的黨員人數逐年增加,城市基層治理面臨不少新問題,呈現“三多三少”的特點。“三多”即老年人多、特殊對象多、社會矛盾多﹔“三少”即社區優質黨建資源少、群眾訴求的渠道少、社區治理的抓手少。街道社區如何做好新時期黨員群眾服務工作,如何整合轄區各領域黨建資源,如何抓好城市基層治理成為擺在象山區委面前的重大課題。
象山區委認真貫徹落實上級城市基層黨建工作經驗交流座談會精神,緊盯薄弱環節,迎難而上,開拓創新,積極探索城市黨建工作的新路子,統籌整合轄區各領域黨建資源,以創建 “漓水象山·黨員工作室”為抓手,以街道社區黨組織為核心,構建社區黨建、單位黨建、行業黨建、樓宇商圈黨建“一核四翼”互聯互動的黨建模式,努力實現城市社區與駐區單位、新興領域的黨建工作高度融合,提升城市基層治理服務水平。
“漓水象山”的漓水即漓江、象山即象鼻山,漓水象山是桂林山水的代表。“黨員工作室”是一個以街道社區黨員為主體,以暢通群眾利益訴求為中心,以服務群眾為重點的社區黨建服務陣地﹔它以“一站式受理、多元化服務”的方式,為社區黨員群眾提供全方位服務的一個中心平台。
二、做法及經過
(一)推進“三項舉措”,創建服務型黨員工作室。象山區委牢固樹立城市大黨建理念,堅持各領域統籌、多方面聯動,全區域推進。一是建好社區黨員工作室,讓基層黨組織和黨員群眾的聯系更加緊密。2017年,象山區選擇基礎較好的6個社區開展創建“黨員工作室”試點,2018年拓展增加到三個街道18個社區,要求社區服務場所達到500平方米以上,黨員工作室綜合使用面積100平方米以上,設置幫扶解困、黨群議事、志願服務等9個功能服務站,工作側重黨務和解決群眾的需求,建成黨群服務之家。在社區服務中心(大廳)設置工作室接待聯絡處,形成黨建引領下社區 “一室一中心九站” 的服務架構。根據轄區黨員群眾的需求,每個工作室側重點有所不同。比如南門街道翠竹路社區,側重於幫扶解困﹔平山街道將軍橋社區,側重於社區治理。二是統籌資源組建“三支隊伍”,讓基層黨組織服務功能更具靈活性。黨員工作室依托社區大黨委,由轄區單位、兩新組織、轄區派出所、物業公司等黨組織負責人兼任“大黨委”成員,分別組建“三支隊伍”:即社區“兩委”成員10-15人組建“一線”聯絡員隊伍,轄區單位熱心黨員20-30人組建“全天候”黨員服務隊伍,社區和轄區單位黨員30-60人組建“經常性”黨員志願者隊伍,定期開展幫扶解困、糾紛調解、便民惠民、文明衛生等服務活動。三是堅持“四個第一”服務理念,讓黨員的作用發揮更加有效。黨員工作室突出服務和治理兩項功能,推行“四個第一”服務理念,即遇到問題第一時間趕到、遇到困難第一時間幫助、遇到糾紛第一時間解決、遇到危險第一時間出現。黨員與群眾通過黨員工作室這個平台面對面地交流、實打實地開展工作,使社區黨組織和黨員的服務更加便捷、更加有效。
(二)堅持“三級聯動”,確保黨員工作室建設規范化。堅持區委、街道黨工委、社區黨組織一級抓一級,層層傳遞壓力,層層抓細抓實。一是建立三責聯動領導體系。區委成立“漓水象山·黨員工作室”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負責定期分析研判,定方向、定目標,統籌組織、指導推進﹔街道黨工委成立“黨員工作站”,負責整合轄區資源,定方案、定措施,具體指導、組織策劃﹔社區成立“黨員工作室”,負責定陣地、定人員,具體落實、組織推進。二是健全三向聯投保障制度。我區將黨員工作室納入社區服務場所建設內容,創建經費列入財政預算,街道、社區按一定比例從本級經費中拿出部分資金投入工作室建設,並形成逐年增長機制,轄區共建單位提供場所和捐贈部分辦公設施。區委為社區黨員工作室下撥了80萬余元的啟動資金﹔3個街道黨工委籌資30萬元、社區統籌服務群眾經費20萬元﹔轄區共建單位無償為社區提供服務場所面積2700平方米,並捐贈辦公桌椅150套。三是構建三效聯抓宣傳格局。整合發揮網絡社會、活動集聚、典型標杆三大效益,擴大黨員工作室品牌的知曉度。首先用好平台發揮網絡社會效益,通過象山黨建微官網和社區公眾號,面向社會有獎公開征集黨員工作室標識,組織開展“微心願”和群眾需求征集等活動,擴大工作室的社會效益。其次組建服務隊伍發揮活動集聚效益,組建了“一線”聯絡員、“全天候”黨員、“經常性”黨員志願者等12支隊伍,常態化開展治理、解困、惠民等活動,形成“實事共辦、要事共做、難事共解”的局面。再次試點先行發揮典型標杆效益,對6個先行社區黨員工作室的陣地建設、工作制度、服務流程進行梳理總結並逐步推廣,逐步擴大到全區所有社區。
(三)健全“三個機制”,推動黨員工作室運行常態化。從規范運行、內部管理、激勵保障三個方面入手,健全運行管理機制,推動黨員工作室正常運轉、發揮作用。一是注重規范運行。制定《黨員工作室工作制度》,對硬件設施、主要職責、黨員管理等8個方面進行規范,要求做到“有場所、有標識、有隊伍、有制度、有台賬”,明確登記、接待、辦理、反饋等工作流程,並嚴格執行值班、匯報、走訪等制度,促進工作室常態化運行。對群眾反映的熱點、難點問題的辦理進度和跟蹤落實情況,通過社區微信公眾號和“微心願”的進行反饋,18個社區征集到黨員群眾“微心願”300多個,已辦結290余項。二是注重動態管理。區委督查組和黨建工作領導小組牽頭,不定期對各社區黨員工作室運行情況進行督查﹔區黨員工作室領導小組每季召開現場推進會1次,有效解決創建中存在的問題﹔建立區委常委聯系社區黨建工作制度,加強對工作室的指導和創建﹔年底開展考核評估,組織黨員群眾進行評議,對發揮作用不充分的將取消其黨員工作室資格。三是注重激勵保障。對黨建工作突出、運行成效明顯的黨員工作室實行“五優先”政策,即所在社區黨組織優先作為先進基層黨組織推薦對象,優先給予黨建經費補貼,黨組織書記優先作為優秀黨組織書記推薦對象,優先安排到外地學習培訓,黨員優先評為優秀共產黨員。比如將軍橋社區“黨員工作室”在加強社區治理方面成效突出,在自治區城市基層黨建工作經驗交流會上作了發言,區委一次性給予黨建經費補貼5萬元。
(四)實施“三項治理”,實現黨員工作室服務多元化。通過開展黨建引領、助民惠民、區域共建三項城市基層治理活動,切實發揮好黨員工作室的高效服務作用。一是黨建引領強治理。持續開展機關在職黨員到社區“雙報到”和“雙爭“活動,實施社區黨員服務“好伙伴”和“周周幫”計劃,創建方式服務社區群眾,切實做到“組織有活力、黨員起作用、群眾得實惠”。比如在桂林創全國文明城工作中,西城社區黨員工作室聘請轄區老黨員、退休干部組成“紅袖章”服務隊,宣傳政策法規、治理亂設攤點、維護交通秩序等,打通創城 “最后一公裡”,確保了該社區的迎檢工作圓滿順利。二是助民惠民共治理。通過組織召開“圓桌會議”、黨員親情服務隊等形式,開展形式多樣的社區治理、助民解困、惠民服務活動,讓社區居民體驗到獲得感,帶動基層治理。比如翠竹路社區通過選派“第一書記”協調解決了3個無物業小區的改造﹔同心社區圍繞社區工作開展協調服務,解決了一批路不平、燈不明和群眾無文化活動場所等問題,從而使社區黨組織“說話有人聽、干事有人跟、號召有人應”。三是區域共建促治理。定期召開聯席共建會議,推動區域互聯,形成社區、單位、企業多方聯動、多元共治的格局。我區通過創建“漓水象山·黨員工作室”,50多個轄區單位、兩新組織等黨組織有156人兼任社區“大黨委”委成員。2017年以來,象山區機關單位、市工商局、萬福廣場等單位、企業500多名黨員進駐社區黨員工作室,為社區辦好事實事350余件、籌措社區服務資金1000多萬元,促進了城市基層黨建、社區治理、服務群眾互聯互動、同頻共振。
三、成效與反響
2017年9月廣西召開城市基層黨建工作經驗交流座談會,象山區將軍橋社區以“創建黨員工作室、發揮堡壘作用、提升治理能力、建設和諧宜居幸福新社區”做了交流發言。2018年5月,“漓水象山·黨員工作室”被桂林市委授予城市基層黨建第一批示范品牌。
(一)實現了黨群對話的重要平台。設立黨員工作室,發揮黨員在城市基層治理和服務群眾的先鋒模范作用,以更加主動、平等、直接的姿態,搭建起了黨群對話的社會平台。黨員工作室既讓黨員擁有一個相對固定的工作場所,也讓普通黨員群眾感受到“黨就在身邊”,隨時都可以“有話向黨說、有事找黨幫”。黨員以群眾的“代言人”的角色出現在工作室,更容易與群眾形成平等交流關系。象山區南門街道翠西社區書記潘穎對此深有感觸:“許多群眾都說,來工作室與我聊天相比平常去我辦公室談話,少了拘謹,多了放鬆,少了隔閡,多了親近,成了真正朋友。”借助黨員工作室,群眾的訴求可以直達黨的核心部門,並向上級黨組織及其相關職能部門傳達,黨員工作室成為是黨組織聯系黨員群眾,實現上下對話的“啟動閥門”和“傳導中樞”。
(二)做好社區群眾工作的廣闊實踐基地。黨員工作室因其基礎設施、規章制度、人力關系等軟硬件的綜合配套,為員開展群眾工作提供了廣闊的實踐舞台和“集訓地”。工作室作為黨員開展群眾工作的專門“陣地”,黨員聯系群眾有了政策依據和操作指南,群眾工作脫離了渙散的“自發”的狀態,而成為一項高度程序化、規范化的專項工作。黨員定期接見群眾和辦理意見建議過程中,要求對黨的方針政策的把握能力、對黨委政府工作的透徹理解,並學會與群眾經常打交道,這就促使黨員必須自覺自律,通過“崗位實踐”來強化提高做好群眾工作的能力。黨員工作室不僅成為黨員固定化的“現場辦公”場所,還為他們走進群眾、深入群眾提供了一個前置“窗口”,鼓勵和推動黨員採取體驗式、私訪式和私談式等多種方式開展調研。據統計,至今為止黨員工作室共接受電話咨詢3840次,網上交流1232次。
(三)促進和諧共融的有效保障措施。黨員工作室面向社會、面向群眾全面開放,黨員近距離接見群眾,加強了黨組織和黨員、黨員和群眾之間的溝通、對話、協調,引導群眾以理性合法的方式表達自己的合法訴求,在防止社會矛盾激化中起到一種“填石固堤”的作用。如居民反映桂林市安新北路8號、民主路22號路面破損、下水道堵塞,黨員工作室了解后,及時與區無物業改造辦公室協調,投入100多萬元,對路面進行上整修、對下水道進行改造,並全部裝上了路燈。黨員工作室能夠主動為群眾解難事、辦實事,使群眾感受到了主體地位的提升,感受到黨員是為群眾說話的。不少多次反映仍沒有獲得應有重視或得不到解決的問題,在黨員工作室受理轉辦后,不同程度地得到改進甚至解決。比如,將軍橋社區黨員工作室定期召開“圓桌會議”,解決了轄區居民反映強烈的僵尸車等問題,2018年以來,駐社區單位和群眾共提出的28個問題,已解決24個,解決率達85.7%。
四、經驗與啟示
(一)發揮黨組織在城市基層治理中的作用核心在於轉變黨的領導方式和工作方式。由於體制的影響,黨的領導方式和工作方式一般都習慣於自上而下的行政化模式,黨員參與社會治理的積極性創造性不易發揮。隨著社會需求結構和利益結構快速分化,傳統以行政體系為主要依托的基層公共服務體系和社會矛盾化解體系已難以適應。象山區“漓水象山·黨員工作室”以其鮮明的政治屬性、服務功能,成為連接黨群、社群關系的紐帶,並以更加開展的格局促進社會治理創新要素有序流動,資源高效配置,不僅為社區群眾提供了理貼近主體需求的服務,也讓黨員、轄區單位找到了帶入社區、服務群眾、履行社會責任的平台和載體,為黨組織引領社會、服務社會、凝聚社會發揮了很好的作用。
(二)現代社會治理要善於運用供給側的思維來推動,統籌資源共建,構建區域化黨建格局。長期以來,駐社區黨組織各有優勢、各有資源,但面臨著各行其是、資源利用率不高、力量分散薄弱等“供需不對等”的問題,開展活動往往苦於找不到陣地。這就需要推進黨建資源的供給側改革,在社區黨群服務中心、黨組織活動陣地建設時,要合理統籌基層黨組織工作資源配置和使用。象山區按照“示范帶動、規范提升、全面進步”的思路,在社區創建“漓水象山·黨員工作室”,主要側重黨務和群眾需求服務方面的事務,統籌抓好組織共建、黨員共管、活動共聯,及時協調解決轄區黨組織工作中存在的困難和問題,確保社會治理、服務群眾與黨的建設同頻共振、同步推進。
(三) 做好新時代基層黨建工作關鍵在於創新機制,堅持問題導向,推進社會治理。破解制約基層黨建工作開展的深層次矛盾和問題,需要統籌推進區域化黨建工作,明確社區黨組織的功能定位和作用發揮,重點完善綜合協調、民主管理、服務群眾、共建互助“四大機制”, 建立社區“大黨委”,將轄區駐區單位、“兩新”組織黨組織負責人擔任社區“大黨委”負責人,定期召開聯席共建會議,構建黨員工作室工作共促、服務共享的格局。建立區委統籌領導—街道黨工委—社區大黨委—樓院街區黨支部—黨員樓長(退休黨員)五級管理模式,形成以街道黨工委為核心、社區黨組織為主體、樓院街區黨支部為補充,各級黨組織齊抓共管的黨員工作室新格局,成為象山區城市基層治理的有效載體。
相關專題 |
· 全國黨建案例庫 · “全國城市基層黨建創新案例”征集評選活動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