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建>>“全國城市基層黨建創新案例”征集評選活動

山東省威海市臨港區:農業園區黨建引領鄉村振興

山東省威海市臨港區工委組織部

2018年10月16日11:14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山東省威海市臨港區針對轄區內農村較為分散、發展不平衡等實際問題,通過整合區域資源,突出作用發揮,激發基層黨組織和廣大黨員干部的作用,尋找提升服務、產業融合、經濟發展、基層治理的最佳“引領點”,有力轉變農業生產經營方式,加快農民增收致富步伐,把黨旗高揚在鄉村振興戰略上,實現抓黨建引領鄉村振興。

【案例背景】

威海市臨港區位於威海市區中部,地處威海全域城市化和市域一體化的中心節點,總面積297平方公裡,共有154個行政村,人口13萬,自然條件優越,農業資源豐富,是威海發展最為活躍的經濟增長極和最新城市拓展區。近年來,隨著臨港區大力發展採摘觀光、休閑旅游等特色農業,區內積累了一定的產業基礎,但隨著發展成熟度逐漸提高,產業布局分散、缺少統一規劃、競爭同質化等問題也日益凸顯,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產業的融合發展。此外,各農村之間分布較為分散,且發展水平參差不齊,存在著發展不平衡的問題,相鄰農村之間不能實現抱團聯動發展,農民增收幅度和穩定性得不到有效保障。臨港區黨工委抓住農業園區以全省綜合排名第一的成績,入選山東省美麗鄉村標准化試點項目,並成為全國首批、全市唯一的萬畝農業綜合開發示范區的有利契機,立足農業園區土地集約連片、生態種植產業高度集約的綜合優勢,成立全市首個農業綜合園區黨委,鞏固黨組織在農村領域的領導核心作用,充分挖掘發揮園區黨委和農民專業合作社黨組織的政治功能與服務功能,在進一步拓展農村增收致富道路的基礎上,著力補齊民生社會事業短板,切實為農民群眾辦實事、解難事、做好事,讓農民擁有更多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以黨建引領鄉村振興取得更加豐碩成果。

【主要做法】

一、優化組織設置,黨建引領凝聚發展合力。針對區鎮一體化發展、農業規模化經營不斷加快的實際,臨港區黨工委突破地域、產業等限制,依托農業示范區成立園區黨委,把黨建工作鏈條延伸到每一個領域。一是工作片上建總支,形成村村“串聯”合力。探索搭建起“鎮黨委—片區黨總支—村黨支部”三級組織管理架構,以5個左右村為半徑,建立農村工作片並設立黨總支,形成黨委抓片區、片區抓農村的新格局,既實現了鎮村管理精准化,又通過片區內交流、村村聯建等,實現了以強帶弱。二是產業鏈上建支部,實現黨組織“並聯”發力。農業綜合園區佔地1萬畝,涵蓋祝家英、前白鹿等11個行政村,擁有以櫻聚緣科技公司為代表的龍頭企業2家以及紫雲谷、鵬源谷等27個農業合作社,共有黨員306名。為加強園區內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與各村之間的溝通協調,統一產業布局,臨港區堅持組織建設與園區規劃同步推進,按照“1+2+11”的模式理順組織架構,強化黨委抓支部、支部抓合作社、合作社興產業、產業帶農戶的工作思路,積極創新組織設置形式,將黨組織建在產業鏈上,實現黨的基層組織全面覆蓋、組織聯系無縫對接,不斷拓展黨建“同心圓”輻射直徑,形成黨建統籌引領經濟社會全面發展的新格局。三是黨支部上建網格,齊抓共管聯動提升。園區探索完善基層黨支部“網格化+”基層治理模式,統籌黨建、民生、綜治、農業、環保等政府和社會資源,建立“多網合一”的網格化綜合服務管理平台,織密織牢基層治理體系網,將區域群眾關注度高、影響面廣、亟待解決的生活生產問題列入民生實事范疇,推廣“服務群眾零距離、服務內容零死角、事務辦理零積壓”的“民事代辦‘三零’工作法”,基本做到了“小事不出網格,大事不出鎮辦,要事不出市區”。

二、規范工作機制,制度創新激發產業活力。一是堅持“聚智”,建立集中議事制度。堅持大家事大家議,重要事集中議。在鎮村,建立議事“月月談”制度,通過鎮黨委書記督、片委抓、片長教、農村干部談的方式,強化片區建設,形成組織合力。對新上任及重點難點村的黨支部書記,實行鎮片村三級聯幫聯帶,幫助傳經驗、指路子、點問題、促提升。在園區,建立區域內黨建聯席會議制度,重點吸收農機、工商、稅務等部門相關負責人擔任園區黨委班子成員,建立成員主體會議提事、黨建聯席會議議事、園區黨委會議定事“三會”議事決策機制,完善成員輪值、工作通報制度,總結通報每季度各項工作推進落實情況,並針對工作中的存在問題研究提出相關對策,協調推進園區黨委各項工作,推動形成組織共建、資源共享、活動共辦、事務共商、制度共創、發展共促的黨建工作新格局。二是堅持“聚力”,建立工作聯建制度。實行校地聯建,加強與高等院校溝通聯系力度,與威海職業學院合作,圍繞農耕、宗祠文化進行美麗鄉村產業規劃設計,建設大學生實踐基地和鄉村振興實踐基地。實行人才聯建,設立威海市現代果業專家大院產學研示范基地,引進國內11位頂尖專家和6位外籍專家服務園區產業發展,給農業插上科技的翅膀。三是堅持“聚能”,優化發展產業布局。以萬畝現代農業園為核心區域,通過完善基礎和旅游服務設施,將整個園區繼續向南向西擴展,推進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一產方面,依托龍頭企業,從科技創新、夯實種植鏈入手,引進歐洲原種資源、育苗技術及機械裝備,高標准打造蘋果種植生產基地。二產方面,從理念創新、拓展加工鏈入手,布局鮮果深加工領域,可年產高檔蘋果酒600噸,年產值7200萬元,走出一條產出高效、產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農業現代化道路。三產方面,從服務創新、升級旅游鏈入手,依托小阮村旅游集散中心,新建300畝蘋果產業生態旅游園,打造蘋果文化博物館,通過全息投影等技術手段展示蘋果、農業相關文化知識,形成黨建引領、環境優美、農民致富、產業發展的宜居宜業現代高效特色農業園區。

三、聚焦作用發揮,紅色先鋒引領綠色發展。一是田園黨課激發活力,提升能力素質。治困必先治愚,扶貧必先扶智。為充分發揮園區“接地氣”的優勢,園區黨委同步建立田園黨校授課基地,按照“黨校性質、農校特色、示范形象、市場機制”的運行模式,針對園區內近年來大規模引種的林果產業,從育苗到銷售開展田間課堂、技術課堂、營銷課堂等各種技能培訓。根據群眾需求,多次邀請櫻聚緣科技公司的果蔬種植專家進行種植與病虫害防治技術講解,變課堂教學為開放式、體驗式教學,黨員在學習中遇有學不懂的問題能夠隨時咨詢,改變了以往“一把抓”“一鍋燴”的學習方式,在學習內容上各有側重、因需施教,讓農民聽得見、看得到、摸得著、用得上,做到“做給農民看、教會農民干”,探索出一條貼近基層、貼近黨員、貼近群眾的黨員教育新途徑。二是積分管理增添動力,發揮引領作用。充分發揮黨員先鋒模范作用,園區黨委抓住全區普遍推行黨員積分量化管理、黨組織星級評定管理工作的有利契機,特別設立“黨員示范田”,由農村領域黨員領崗領責,對在種植新品種、新技術應用推廣等方面先行先試做出示范的黨員正向賦分激勵,農村黨員生產技能不斷提高,逐步成長為業務骨干、種養能手,領富、帶富能力顯著增強。

【取得成效】

(一)有效加強了農村基層組織建設。一是黨在農村的組織和工作得以全面、有效覆蓋。農村基層黨組織是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中堅力量,臨港區將黨的組織有效嵌入、黨的工作有效覆蓋農村各類組織和群體,實現了哪裡有群眾,哪裡就有黨員、哪裡就有黨組織,以黨建引領,促進基層黨組織組織力顯著提升。農業園區黨委的“三會決策”機制,通過成員主體會議提事、黨建聯席會議議事、園區黨委會議定事,最大程度匯聚各方智慧和力量,形成了“組織共建、資源共享、發展共謀、事務共商、產業共興”的抓黨建促發展機制。二是黨員先鋒模范作用得以充分發揮。以黨員量化積分管理為抓手,在產業鏈上開展先鋒崗、示范崗、責任區等黨員“設崗定責”活動,實現黨員既能明顯感知自己與普通群眾的區別,又更加全面直觀地領悟到“先鋒”的深刻含義,使黨員黨性觀念顯著增強,農村黨員在推動發展、服務群眾、凝聚人心、促進和諧等方面發揮了更為有效的作用。

(二)有效加快了農民增收致富步伐。下大力氣補齊土地、資本、人才等要素短板,變劣勢為優勢,形成規模抱團發展,累計帶動周邊群眾增收400余萬元。一是破解土地制約。通過土地入股、股份轉讓、合同保障和股權認購等方式,不斷釋放農村土地制度改革紅利,引導農民自願、依法、有序流轉土地6000余畝,做活了土地文章。二是突破資金瓶頸。為解決錢從哪裡來的問題,時刻關注上級涉農政策走向,積極爭取省級田園綜合體建設試點項目,獲得省級以上財政資金6000萬元,同時以財政資金撬動龍頭企業社會資本近1億元,全部投向農業產業發展。

(三)有效強化了農業、農村發展人才支撐。農村發展、農民致富的主體在農民。為實現農民思想觀念由“要我干”為“我要干”的重要轉變,突破農業人才瓶頸,建立了田園黨校授課基地,按照“黨校屬性+農校特色+市場機制”的模式,組織種植戶外出培訓4期,接待各類觀摩學習6期,培養技術能手和新型職業農民300余名﹔建設大學生實踐基地和鄉村振興試點基地,與威海職業學院合作,圍繞農耕、宗祠文化進行美麗鄉村規劃設計,打造精品旅游線路﹔設立威海市現代果業專家大院產學研示范基地,引進國內11位頂尖專家和6位外籍專家服務園區產業發展,給農業插上科技的翅膀。

(四)有效完善了民生保障。依托“互聯網+”黨群互動重要載體,通過黨建微信公眾號、政府網站“問政窗口”、網上民情驛站、黨員之家QQ群等智慧黨建平台收集社情民意,實現了“聽百家言、解百家憂”。持續開展“雙聯雙評”活動,百家支部聯村,千名干部聯戶,從區直部門選派19名干部擔任農村第一書記和駐村工作隊員,駐村抓班子、帶隊伍、謀發展。近年來,推動解決區鎮村大公交全域貫通、鎮辦集中供熱全覆蓋等民生實事,養老、醫療等基本保障一次性向市區最高標准看齊,全區10個貧困村、3008名貧困人口全部實現脫貧,民生保障底線扎得更密、兜得更實。

【經驗啟示】

(一)牢牢抓住基層黨組織這個根本。帶領農村增收致富,關鍵在黨,關鍵在人。臨港區在推進現代園區建設過程中,根本就在於按照有利於把各基層黨組織聯合起來、有利於做好黨群工作、有利於激發活力的原則,科學精准加強黨組織建設,打造了一支精誠團結、務實肯干、敢於擔當的黨委班子和組織體系,為發展推動園區組織全覆蓋、產業全覆蓋、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提供了堅強有力的保証。農業園區黨委充分發揮黨的基層組織優勢,緊緊圍繞農村經濟發展、農村產業振興的主題,圍繞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積極作為、主動創新服務,推進資源有效整合,實現基層黨組織與經濟建設的有效對接。

(二)牢牢抓住產業融合這個“牛鼻子”。以前,村民守著綠水青山卻找不到“金山銀山”。面對產業類型單一、單打獨斗難成規模、難以抵御市場風險,簡單承包合伙經營又保証不了農民根本利益的窘境,臨港區牽住園區產業融合發展的“牛鼻子”,運用市場經濟的杠杆,集群規劃、社企聯動、精准招商,小農戶當上了大股東,既富民又強村,實現了集體經濟和村民收入雙增長,探索出了一條抓黨建促鄉村振興的必由之路。

(三)牢牢抓住服務發動群眾這個重點。臨港區充分發揮黨組織的政治優勢、組織優勢,把過去分散的、單打獨斗的村民、合作社等有效組合起來,按照“黨員+農戶+產業”的模式,把黨課上在田間,把黨員示范崗設到地頭,不斷拓寬“培”的方式,提高“帶”的能力,完善“服務”體系,讓黨員干起來、群眾動起來,已有3名致富能手向園區黨委遞交入黨申請書,12名黨員培養成致富能手,帶動周邊群眾60余戶走上產業致富路。

(責編:宋晨、閆妍)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