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建>>“全國城市基層黨建創新案例”征集評選活動

江蘇灌雲縣:黨建“同心圓”構筑社區治理“共同體”

江蘇灌雲縣委組織部

2018年10月16日09:35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近年來,江蘇灌雲縣積極探索加強城市社區黨建工作的有效途徑,強化基層黨組織功能作用和黨建工作基礎保障,推動各領域黨建互聯互動互補,以黨建融合推進社區治理創新,夯實黨在城市的執政基礎。

一、背景與動因

城市社區是構建和諧社會的“細胞”,是基層政權建設的“根基”,是黨和政府聯系群眾的“紐帶”。隨著城鎮化的發展,如何在社區成員個性化、生活方式多樣化、利益訴求多元化、社會矛盾復雜化的背景下提高社區治理能力,如何創新社區服務和治理成為當前創新社區治理的重要課題。

為此,灌雲縣主動適應城市改革發展的新變化、新特點,樹立城市大黨建理念,探索建立以社區黨組織為圓心,駐區單位黨組織為連心層,社區服務能力為半徑的黨建“同心圓”,搭建志願服務載體和平台,孵化社會組織,培育功能性、服務型黨組織,加強黨員教育管理,著力構筑共治、共建、共享的社區治理“共同體”。

二、做法與經過

1、實施“紅色引領”行動,讓社區治理抓深抓實。積極打造黨組織統領下的共建共享格局,促進共治、自治、法治、德治“四個融合”,提高基層社會治理水平。“紅色引領”社區共治。以社區黨組織為龍頭,整合社區居委會、物業公司、業主委員會、綜治辦(警務室)和駐區單位力量,建立“六位一體”的社區組織體系,並實行交叉任職,共同參與社區治理,推動區域黨建融合共建落細落實落小,打通聯系服務群眾“最后一米”。“紅色引領”社區自治。堅持“群眾的事群眾議,群眾的家群眾當”,搭建協商議事平台,完善居民決策制度,建強社區自治骨干,培育“紅色管家團”等10個自治家園項目,保障居民群眾參與社區公共事務權利。組織社區書記、駐區干部、支部黨員、居民代表,建立民主評議團,對民生實事、社區自治等進行監督。去年以來,通過支部會、居代會等評議活動,幫助社區解決實際問題300余件。“紅色引領”社區法治。堅持基層社會治理法治“為綱”,以“黨建+法治”推動黨情民心共振。組建黨員先鋒服務隊,開展法治講堂、戲曲普法、律師進社區等系列活動200多場次,提高了社區居民的法律意識和維權意識。開展多元化社區法治服務,社會矛盾大調解形成品牌,近年來全縣完成民主法治示范社區創建17個,社區治安安全感和法治環境滿意率明顯提升。“紅色引領”社區德治。依托道德講堂、書記“微講堂”等載體,組建黨員講師團深入社區鄰裡宣講370余場。創設“黨員先鋒劇場”,黨員講學習故事、講創業故事、講家風故事等做法被《中國組織人事報》宣傳推介。推進“灌雲好人工程”進社區,在社區建設好人榜26個,既展現灌雲公民道德建設的豐碩成果,又用身邊人身邊事教育了身邊人。

2、實施“網格黨建”行動,讓社區服務精准精細。服務群眾,才能凝聚群眾。通過網格化管理,促進社區“家門口的服務”由粗放向精細轉變,實現“小事不出網格、大事不出社區”。織密“一張網”,擴大組織覆蓋。重抓社區黨組織的向下延伸、全面覆蓋,以300戶為規模標准,將住宅小區、經濟主體劃分成多個服務網格,在網格中建立黨組織,共組建居民小區、商務樓宇、商圈市場等黨支部 120個,街區、行業、樓棟等黨小組 356個,實現哪裡有人群,哪裡就有黨員,哪裡就有黨的組織,形成支部引領鄰裡、黨員融入鄰裡、群眾聚合鄰裡的新格局。配強“一支隊”,明晰職責任務。選派社區“兩委”成員、離退休干部、居民代表等兼任網格長,明確工作職責,負責環境整治、矛盾化解、安全防范等。組建政策宣傳、助老助殘、扶貧濟困等黨員志願者服務隊14支,為黨員和群眾提供困難救助、醫療服務、教育培訓、再就業幫扶、法律援助等服務。建實“一個點”,優化公共服務。焊實網格間的“聯接點”, 通過建立便民服務中心、實施“紅細胞”工程、開展“身邊黨員大家評”活動等,培植黨員先鋒崗 158個、推選黨員中心戶835 戶。充分發揮紅色“微陣地”、服務“直通車”、黨群“連心橋”的功能和作用,通過發放“聯心卡”、設置微心願信箱、深入群眾征求意見等形式,幫助居民解決下水堵塞、小開荒、垃圾點治理等問題500余個,做到“人在網格走、事在網格辦”。

3、實施“黨建標准”行動,讓規范建設提質提效。立足城市社區黨建發展新形勢,以實施黨建標准化工程為抓手,通過規范建設提升政治引領功能。明確工作標尺。制定出台《社區黨建工作基本規范》,明確社區黨建標准化建設5 項公共標准、23 項個性標准,做到“一把尺子”量長短,“一把尺子”量到底,形成 “行動有標准、程序按標准、監督靠標准”的社區黨建工作局面。定期觀摩交流。定期組織鄉鎮(街道)開展社區黨建標准化建設觀摩評比活動,通過觀摩交流找差距、對標先進補短板,打造伊山鎮昌和社區等黨建示范點6個,推動社區黨建標准化建設提質增效。強化跟蹤問效。不定期開展督促檢查,對鄉鎮(街道)落實社區黨建標准化建設情況進行全面掌握,並對落實情況特別是突出問題進行通報。同時,將其落實情況作為年終鄉鎮(街道)黨(工)委書記述職評議的主要內容,作為年終考核基層黨建的重要指標,確保工作真正取得實效。

4、實施“基礎保障”行動,讓基層堡壘筑牢筑強。通過重心下移、資源下沉、保障下傾,全面做好抓基層、打基礎工作。建強陣地,確保“有場所議事”。開展社區黨群服務中心提檔升級,近年來縣鎮財政先后投入1500余萬元,按照“五中心一展示區”標准,新改建黨群服務中心12個,全縣60%的社區黨群服務中心面積達到600平方米以上,1個達到1000平方米以上。統一社區挂牌項目和服務標識,健全服務機制,搭建集黨員服務、社會服務、便民服務於一體的綜合服務平台,為社區陣地規范化提供了示范。優化隊伍,確保“有人管事”。加強黨組織書記、黨員骨干、黨員志願者三支隊伍建設,出台加強社區干部隊伍建設的相關意見,對社區黨組織書記進行輪訓。結合黨員“統一活動日”“固定學習日”等活動,開展社區黨員積分記實管理,設置日常行為積分和民主評議積分,讓黨員義務明晰化、評價公開化、管理痕跡化,全縣社區黨員參與率普遍提升。落實經費,確保“有錢辦事”。縣財政每年為社區“三大員”解決報酬資金200余萬元,社區干部工作熱情得到有效激發。嚴格落實服務群眾專項經費,制定《社區為民服務專項資金管理使用暫行辦法》,從2015年開始縣鎮財政每年投入450萬元為民服務資金,為民服務項目累計惠及 10萬人次,解決了社區“有錢辦事”的問題。

三、成效與反響

1、資源更加整合。通過實施 “四項行動”,提升了社區黨組織的凝聚力、戰斗力和號召力,充分激發轄區各層面、各行業群眾的參與熱情。在社區黨組織的領導和統攬下,轄區的社會資源、文化資源、經濟資源得到了有效整合利用。駐區單位每年投入資金500余萬元,解決了部分小區路面不平、路燈不亮、下水不通等長期困擾廣大居民的民生問題。

2、管理更加高效。實行網格化管理,社區居民基礎數據更詳細,情況掌握更加准確,反饋機制更加快捷,針對群眾反映的重點難點的問題綜合施策,社區黨組織領導核心作用發揮更為充分。推進共治、自治、法治、德治“四個融合”,提高了基層社會治理水平。開展社區黨員積分記實管理,實現了黨員義務明晰化、評價公開化、管理痕跡化。

3、群眾更加滿意。依托社區便民服務中心,為轄區居民提供高效、便捷服務。建立以社區為平台、以社區社會組織為載體、以社區工作人員隊伍為支撐的志願者服務機制,成立社區黨員輔導驛站、黨員志願者“時間銀行”“助老愛心屋”等,成功舉辦黨員先鋒劇場、道德講堂、“黨建文化節”等文娛活動,群眾生活獲得感、安全感和幸福感更高了。

四、經驗與啟示

1、加強黨建是前提。要樹立“大黨建”和主體主責主業意識,將社區黨建放在黨要管黨、從嚴治黨的高度來認識,堅持書記抓、抓書記,具體抓、抓具體。發揮黨的政治優勢、組織優勢和群眾工作優勢,堅持上下銜接、左右聯通,最大限度地團結凝聚各類人群,使城市社區各項工作始終體現黨的意志和要求。

2、制度建設是保証。加強制度建設是推動城市黨建工作深入持久開展,形成長效機制的重要保証。要研究和把握城市基層黨建的特點和規律,創新運行機制,形成城市基層黨建工作新路徑。重視輿論宣傳,充分發揮先進典型的示范帶動效應。

3、服務群眾是根本。要緊貼群眾需求,順應群眾向往,改進服務手段,創新服務方式,以豐富多彩的活動調動群眾參與自我管理、自我服務。優化社區基本公共服務,為群眾營造舒心、開心、放心、安心的社會環境,讓群眾共享發展成果,有更多獲得感。

(責編:宋晨、閆妍)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