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建>>“全國城市基層黨建創新案例”征集評選活動

廣州市越秀區東湖新村社區:扎根基層土壤 書寫紅色篇章

中共廣州市越秀區委組織部

2018年10月15日09:51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一、背景與起因

東湖新村社區因鄰近東湖公園而得名,佔地面積9.5萬平方米,戶籍居民1863戶5579人。其中東湖新村小區佔地面積3.12萬平方米,總建筑面積7.6萬平方米,居民676戶2047人。東湖新村小區興建於1979年,1982年竣工,是改革開放后全國第一個商品房住宅小區,同時創造了四個“全國第一”:第一個引進外資興建的居民住宅,第一個出售以人民幣交易的商品房,第一個實行住宅小區管理和第一個在房地產行業實行股份制,引領了中國房地產改革風氣之先。近幾年來,東湖新村社區黨委充分發揮社區黨組織政治引領作用,將基層黨建和社區治理有機融合,強化宗旨意識,聯系服務群眾,探索出以社區黨組織為龍頭,黨員唱主角的基層黨建和基層治理新模式,全面提升社區黨組織的政治功能、組織力、聯系服務群眾能力。

二、主要做法

(一)加強政治建設,強化社區治理主心骨

一是立足於政治理論學習,打造“紅色學堂”。加強政治理論學習,著力強化基層黨組織政治功能,充分發揮政治引領作用,切實做好從思想上政治上組織上教育引導黨員和群眾工作。社區黨委把下屬黨支部學習、專題研討、主題黨課等有機結合起來,組織引導廣大黨員讀原著、學原文、悟原理,努力掌握基本觀點、理論體系和精神實質,進一步堅定理想信念,做到真學真懂真信真用。

二是著眼黨內的政治生活,打造“實訓中心”。社區黨委通過嚴格執行“三會一課”制度,駐點干部和黨支部書記講黨課,深化基層黨組織全覆蓋的做法,每月定時豐富黨內學習的宣傳載體。尤其是在組織生活會上,綜合運用文字、圖片、視頻等各種現代信息技術手段,形式多樣、生動活潑地展示黨建工作,實時推送給各支部和黨員,實現了立體型、全天候、全區域的覆蓋,做到基層黨組織全覆蓋。依托社區網格化管理,把黨支部建在網格上、黨小組建在樓道裡,有效化解基層黨員組織生活難落實、黨員活動難開展、黨員作用難發揮的問題。

三是堅持為人民服務宗旨,打造“神經中樞”。東湖新村社區黨委為搭建社區黨組織與社區居民的平安“保障牆”和便民“聯心橋”,創辦“何當熱線”。針對樓宇“上班族”在工作時問難以聯系的情況,“何當熱線”通過微信約見社區群眾、收集情況、解決問題。“熱線”成立以來,為居民群眾解決了社區黨務工作、黨員組織生活、組織關系轉移、黨員和群眾就業、黨員參與社區建設、家庭鄰裡、婆媳和夫妻關系等方面問題,以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打造“有事就找黨組織”的社區自治微品牌,有力提升了社區黨組織在群眾中的號召力和影響力。

(二)創新組織設置,織牢社區黨建工作網

社區黨委不斷擴展黨的工作領域,做到有群眾的地方就有黨的工作、有黨員的地方就有健全的黨組織、有黨組織的地方就有健全的組織生活和堅強的戰斗力。

一是凝心聚力夯實思想基礎。把學習宣傳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擺上重要議事日程,制定黨員培訓計劃,把抓好學習落實到每個支部、每名黨員,認真抓好廣大黨員干部的學習培訓。深入持續開展學習黨的十九大精神“十個一”活動,舉辦黨員干部學習知識競賽,以考促學、以考驗學,在社區設置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書架、學習角,安裝專欄書架和配備學習書籍。

二是分類指導推動黨建創新。結合社區黨組織的實際情況,把東湖新村社區11個功能黨支部分為學習型黨小組、服務型黨小組、創新型黨小組。各功能黨支部圍繞“堅定理想信念、提高業務能力、加強道德建設”三方面主要內容,以學習為特色,全面推進學習型黨組織建設。社區黨委圍繞“服務黨員、服務群眾、服務社區”主題,以服務為特色,全面推進服務型黨組織建設。以創新為特色,著力推動創新型黨小組的建設,為黨員群眾提供更優質便利的服務環境。

三是狠抓落實加強支部建設。推進黨支部標准化建設,派發黨支部工作手冊,建立黨支部工作情況公示欄,通過“三會一課”、專題教育、黨日活動等方式,不斷提高支部黨員的政治水平、黨性修養和業務能力。健全“黨員活動日”制度,確定每月15日為支部“主題黨日”,通過開展主題黨日+服務、+公益、+治理等黨建活動,做到一月一主題、月月有活動,促進支部組織生活新常態。扎實推進“四亮四樹”活動,通過佩戴黨員徽章、設置黨員先鋒崗和黨員示范窗口等方式亮出黨員身份,挖掘身邊好黨員先進事跡,引導黨員干部群眾見賢思齊,發揮先鋒模范作用。

(三)創新機制方式,彈好為民惠民協奏曲

社區黨委實施“四議兩公開”居民自治工作法,從機制上保証提議時傾聽群眾呼聲,商議時權衡群眾得失,決議時尊重群眾意見,實施時接受群眾監督,實現“居民自己的事情自己說了算”。

一是構建區域化黨建網絡,實行小共建向大覆蓋轉變。社區黨委把轄區大中型企業、各類專業市場、各物業管理公司等有影響的機團單位代表、居民意見領袖中的熱心黨員吸收到社區黨委,作為社區黨委兼職委員,在轄區機團單位和社區黨員中建立黨員骨干隊伍、黨員志願服務隊伍黨員專業人才隊伍三支隊伍,組成區域性黨建網絡,持續提升社區黨委的影響力、綜合協調能力,使黨建網絡實現從小共建向大覆蓋轉變。

二是創新社區黨員管理,推動黨員服務管理從分散向集約轉變。以黨員義工隊伍、社區調解隊伍、社區服務隊伍、新媒體創作隊伍等為平台,以義務聯系為紐帶開展黨員管理,借助新媒體平台,利用“熱線”與微信群,及時在輿情敏感時“發音”,化解負面情緒,抵制謠言傳播,既當黨的政策宣傳員、又當網絡輿情監察員、民事行為信息員、糾紛解決員,實現黨組織和黨員群眾之間由“單邊灌輸”向“互動交流”的轉變。

三是建立社區駐點干部團隊,以“三種模式”暢通民情渠道。從2014年起,固定每周二為駐點日,社區黨委以“三種模式”暢通民情渠道。“白天+晚上”駐室接待。針對“上班族”在工作時間難以聯系的情況,每周二晚7-9點都有一名駐點團隊成員接待居民群眾,通過每周五上午“交叉”駐點,實現“全天侯”覆蓋。“當面+網上”主動約見。依托越秀黨建網、微信公眾號等,由群眾點名約見駐點團隊成員,方便群眾參與和主動反映情況。“來訪+上門”聽取民意。網格員在日常網格巡訪、走訪過程中隨時隨處聯系群眾,建立駐點微信群,定期向群眾發布信息,駐點團隊成員參加社區黨組織“三會一課”,增進與社區黨員的相互了解。

三、主要成效

一是提升了群眾參與自治積極性。居民自治需要有統一的全局觀、是非觀,黨員帶領居民群眾在處理小區公共事務和參與社區活動的過程中,當家作主的熱情被不斷激發,自治處理的問題多與群眾生活和利益密切相關,所做出的決策最符合大多數居民群眾期待,居民群眾參與熱情較高﹔特別是在一些社區老黨員的帶動下,居民自治意識不斷強化,對集體權益高度認同,居民群眾形成了自覺意識,達成了統一戰線,由裡而外,發自內心維護社區居民自治系統的正常運轉,在網格化系統和居民自治信息平台有效對接后,居民群眾參與社區管理的積極性與日俱增。

二是增強了居民的社區歸屬感。“四議兩公開”工作法緊扣“問計於民、問效於民、問需於民”的思想核心,從制度上保証了社區事務在提議、商議、決議、實施等階段傾聽群眾呼聲、權衡群眾得失、尊重群眾意見、接受群眾監督,過程公開、公正,公平透明,群眾或親身參與、或親眼看到,充分發揮居民群眾主人翁作用,凸顯居民自治主體性,真正保障了居民參與社會公共事務決策的權利,居民自己的社區自己作主,讓黨在基層的“神經末梢”成為引領黨員群眾的“神經中樞”。

三是鄰裡關系更加和諧融洽。在社區黨組織開展活動的過程中,帶動更多的社區居民參與社區活動,鄰裡鄰外之間的關系也更加融洽和諧。通過組織開展“睦鄰節”“幸福中秋”“百叟餃子宴”“中秋趣味游園會”“巧手包粽相約幸福”比賽、中秋喜樂薈、情滿東湖暨南粵幸福周系列活動、垃圾分類宣傳集市以及黨建先鋒126行動等50多場次社區活動,拉近了居民的距離,加強了群眾的溝通,充分展現了社區居民合心、合力、合法、合群的“四合”精神。

四、經驗啟示

一是社區黨建要有“魂”,突出政治功能。居民自治是在社區黨委的領導下、社區居委會的帶動下開展的,要發揮黨組織的領航作用,如對居民議事是否符合群眾意願、受惠群體范圍,是否具有可操作性、可持續性等進行把關﹔要發揮黨員在社會管理服務體制機制創新中的先鋒作用,以強化服務意識為重點,把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發揮在服務群眾中,如通過開展黨員承諾制、示范崗、建立小區樓宇黨員聯絡員隊伍等,發揮黨員的示范帶動作用,為推進居民自治提供堅強有力的組織保証。

二是社區黨建要固“本”,堅持走群眾路線。居民自治就是讓居民自己做主,老百姓的事自己說了算。要堅持走群眾路線,深入基層,傾聽老百姓意見,為居民群眾解決實際困難﹔要以居民群眾的需求作為基層工作的主攻方向,把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作為創建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如通過問卷調查、上門家訪、居民代表會議、“兩代表一委員”進社區、“何當熱線”等多種方式收集社情民意,了解居民群眾需求,做符合群眾意願的事,多征求群眾意見,不能想當然、亂指揮。

三是社區黨建要有“人”,加強隊伍建設。居民自治單靠社區黨委和居委會唱獨角戲是遠遠不夠的,要從社區居民群眾中挖掘、培育一批在社區居民服務方面具有很高熱情,並具備一定能力或專長的熱心居民作為社區領袖,特別是熱心的黨員骨干作為自治先行者,注重激發他們的社會責任感、社區自豪感,發揮領頭羊作用,以“黨員帶群眾”的方式逐步帶動更多社區居民參與到居民自治活動中來,逐漸讓社區居民成為其中的“主角”。

四是社區黨建要有“神”,挖掘鄰裡文化。四合,是古代的道家文化,到了當代的東湖新村,這就是對古老的北方四合院在當代南方的重新演繹。東湖新村四圍小院的人居模式、鄰裡鄰外關系融洽的居住環境、居民群眾參與社區事務的強烈願望,隱喻著由此引申而來的新時代背景下的社區居民自治精神。社區黨委在探索摸新社區居民自治的過程中,提煉賦予了東湖新村居民自治一種全新的核心價值觀和契約精神:新“四合”,即合心、合力、合法、合群,合心是前提、合力是關鍵、合法是基石、合群是方向。它在東湖新村的試點中得到了全面的實踐和驗証,孕育了一套以自發行為規范社區秩序的社區自治微循環系統。以此為理念,社區黨委率先開展了社區VI的設計,並把“四合”理念融入設計中﹔向小區居民征集了如“口中有德、目中有人、心中有愛、行中有善”等數百條積極向上的“街坊語錄”,通過活動在小區居民之間傳遞正能量。

五是社區黨建要借“力”,整合社會資源。在服務社區居民自治的同時,注重活用社會各方資源,如積極聯系各級黨代表、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通過設立“兩代表一委員”工作室,發揮其紐帶作用,做好居民自治情況的反饋﹔加強與各級政府部門間的溝通,及時做好居民自治訴求上達和意願落實等工作。整合社會資源,社區黨委引入社會力量建設了社區托老中心﹔在健康驛站引入了省中醫院等三甲醫院的名醫﹔通過購買服務的方式,引入社會組織“恆福”,建立了“義工儲蓄銀行”,構建常態化與動態化相結合的社區志願者隊伍﹔成立了白雲街社區社會組織發展促進會,積極發展社會組織,建立鄰裡互助基金,組建“社區合伙人”,與駐區單位共駐共建,加強與企業、非政府組織的合作與交流。

六是社區黨建要搭“橋”,加強行政手段與居民自治的有效對接。推進社區建設的過程,就要把行政工作化解到居民自治的過程,實現行政手段與居民自治的無縫銜接。社區黨委在開展網格化、垃圾分類、掃黑除惡等行政工作時,也注重發動社區居民參與,讓社區居民在參與中轉變觀念,從“要我干”變為“我要干”,從而有效促進網格化管理、垃圾分類等工作。例如,社區黨委在開展網格化工作中,注重引導社區居民爭當網格員,參與到網格化管理之中來﹔社區黨委在小區組建了垃圾分類宣傳隊伍,隊員們一同宣傳掃黑除惡工作,帶動更多居民投身社區工作。

(責編:宋晨、閆妍)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