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建>>“全國城市基層黨建創新案例”征集評選活動

強化紅色引領 助推學城聯動

湖北武漢市洪山區:創新開展高校區域化黨建工作

中共湖北省武漢市洪山區委組織部

2018年10月10日16:49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一、實施背景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黨的基層組織是確保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和決策部署貫徹落實的基礎。要以提升組織力為重點,突出政治功能,把企業、農村、機關、學校、科研院所、街道社區、社會組織等基層黨組織建設成為宣傳黨的主張、貫徹黨的決定、領導基層治理、團結動員群眾、推動改革發展的堅強戰斗堡壘。武漢市第十三次黨代會明確提出,要把武漢打造成為大學之城、青年之城、夢想之城、創新之城。近年來,洪山區緊緊圍繞建設“大學之城”,大力實施“紅色引擎工程”,創新開展和轄區高校間的區域化黨建工作,通過推行組織共建共聯、黨員共育共管、資源共享共用,加快推進了區校之間的信息互通、資源互補、人才互動,形成了獨具洪山特色的區域化黨建“+”品牌。

二、主要做法

一是突出政治引領,深化黨建融合。強化“區-街道-社區”三級黨組織的紅色引領作用,大力開展區校合作、街校牽手、社校結對“三大行動”。按照有利於整合區域內黨建資源和力量、有利於黨員參加活動、有利於提升基層黨組織服務群眾的能力和水平的原則,打破體制機制壁壘,靈活設置區域內黨組織,建立區域統籌的基層黨組織體系,進一步延伸黨的工作觸角。聯設組織架構。大力推進組織共建,全面推行街道“大工委”、社區“大黨委”工作機制,先后將轄區武漢大學、華中科技大學、華中師范大學等112所高校(院系)黨組織吸納為街道“大工委”、社區“大黨委”成員單位,在組織關系、單位身份不變的前提下,推選114名高校(院系)黨組織負責人擔任街道“大工委”、社區“大黨委”兼職委員。聯建組織制度。協調推進事務共商,和轄區高校(院系)簽訂共駐共建協議和雙向服務協議212份,涵蓋區校間基層黨建、志願服務、社區建設、社會治安和文明創建等工作126項。建立常態化聯席會議機制,定期召開區校組織部長黨建聯席會。截至目前,共召開區校間“大工委”“大黨委”聯席會議670余次,協商解決區校共駐共建問題300多個。聯過組織生活。依托“支部主題黨日”載體,建立“街道+學校”“社區+院系”聯組學習制度。積極推廣“洪山大學之城”微信平台,統籌利用武漢大學“六一”紀念亭、華中師范大學惲代英廣場等高校紅色文化資源,組織區校黨員回顧崢嶸歷史,共過組織生活。今年以來,街道、社區與高校共建單位開展各類形式組織生活共計184次。

二是突出工作引領,強化治理結合。利用高校優質人才資源和教培資源,打造“開放校園”,建設“社區智庫”,提供“實踐平台”,開啟人才共育新模式。全方位採取“選、育、管、用”等措施,多渠道培育區校黨員骨干隊伍,充分發揮其在區域化黨建中的主力軍作用,助推基層社會治理工作。實施“校園筑夢計劃”。聯合華中師范大學、武漢理工大學等高校(院系)挂牌共建基層社會治理培訓基地45個,依托高校思想政治專業院系、黨史黨建研究機構舉辦各類基層黨組織書記素質強化班、“兩委”成員能力提升班和機關黨員黨性教育班,分批次選派全區1050名各領域黨組織書記、800余名社區(村)干部去高校學習深造。同時,定期邀請高校學者到街道社區講授政策理論、黨建案例、社區事務等知識,促進基層干部開拓思路、轉變方法。實施“社區植根計劃”。建立大學生社會實踐基地75個,選聘73名優秀黨員大學生擔任社區“第一書記”、書記助理,投身基層社會治理一線,在助力社區建設的同時,他們也在社區這塊廣闊的天地裡汲取養分,生根繁茂。先后有47人畢業后進入社區干部隊伍,25人任職社區黨組織副書記,5人擔任社區黨組織書記。有8人考入事業單位,3人考取公務員。目前,全區在職社區干部隊伍中,大學本科學歷比例已超過70%。實施“交流淬火計劃”。根據全區經濟社會發展實際,結合高校優勢學科專業,聘請11名高校專家教授擔任街道“發展顧問”,誠邀武漢大學、華中科技大學、中南財經政法大學等7所省部屬高校27名優秀人才到區直機關挂職,安排在“四水共治”“招商引資”等急難險重崗位歷練。同時選派區內優秀年輕干部挂職共建高校就業處、科研所、校友會等機構,聯絡服務“雙百萬工程”,推進產學研深度融合。

三是突出服務引領,優化資源整合。發揮基層黨組織的紐帶橋梁作用,圍繞社區居民和高校師生的服務需求,敞開校門、打通“圍牆”,定期開展志願服務、關愛幫扶、創業培訓、就業培訓、文體娛樂等主題活動,通過服務引領、活動凝聚,不斷增強區校共建的認同感、歸屬感。共享服務陣地敞開門。協商華中農業大學、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理工大學等14所共建高校免費開放圖書館、博物館、體育館等文化陣地和服務設施,滿足居民綜合性文體活動需求。通過高校社團“青春文化”豐富社區“紅色文化”。全區166個社區黨員群眾服務中心面向高校全面開放,越來越多的高校美術社、國學班、合唱團、攝影協會等社團組織走進社區、走向群眾,給居民帶來了更加多元化的文娛體驗,黨員群眾服務中心的精神文化陣地作用也將更加凸顯。發動服務隊伍走進去。激活區校“紅色細胞”,發動在校教職工、大學生根據術業專攻和專業特長到臨近社區認領服務崗位和困難黨員群眾“微心願”。依托“洪山地區高校大學生志願者聯盟”,組織轄區465支高校志願者服務隊伍進社區開展志願服務1624場次,推行高校志願者服務“私人訂制”,形成了“群眾需求”—“社區搭橋”—“團隊回應”的良性互動鏈條,使居民及時享受到貼心便利的志願服務。做實服務舉措留下來。對接大學生服務需求,發布區直部門服務清單,推動公安政法、城市管理、文化體育、創業就業、醫療衛生、食品安全等部門資源進高校。打造“洪山區大學生留漢創業就業服務中心”,提供集創業培訓、就業指導、項目推介、融資支持、網絡信息於一體的綜合性服務。在街道社區挂牌共建大學生創業就業見習基地42個。聯合武漢理工大學、武漢工程大學、湖北工業大學等建設8個環高校就業分市場,新增免費大學生創業工位1223個。

三、工作成效

一是組織體系得到進一步健全。在一定的范圍內,引入區域化黨建的理念,創新基層黨組織設置方式,形成以街道黨工委為核心、社區黨組織為基礎、高校院系黨組織為結點的網絡化體系,使組織結構更趨完善,有利於形成全覆蓋、廣吸納、強有力的基層黨建新格局。關山街“大工委”共有30多個成員單位,包括華中科技大學、中南民族大學、中國地質大學等轄區高等院校。珞南街通過“走出去”“請進來”的方式,與華中師范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黨委達成共建協議,召開專題會議共商合作項目,挂牌成立實訓基地。獅子山街吸納華中農業大學、湖北工業大學等高校黨組織負責人作為街道“大工委”成員,定期召開聯席會研究區域化黨建工作。

二是骨干隊伍得到進一步歷練。通過開展雙向挂職、回爐深造、實踐鍛煉等活動,使基層工作者、高校師生業務理論知識和實踐工作能力得到進一步提升。同時也為高校學子提前融入社會,就職就業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和機遇。洪山街與武漢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舉辦聯合培訓班,組織社區干部學習新聞媒體報道和突發事件應對處置等方面的知識。張家灣街聘請武昌工學院何春濤教授、周萬全講師分別作為光霞社區、建材社區的“第一書記”,定期到社區講授黨課,指導基層黨建提質升級。就讀於華中師范大學的陳霄,任職卓刀泉街金泉社區書記助理,積極投身社區建設,帶領同學立足基層群眾需求,編寫寓教於樂的國學知識讀物,這不僅鍛煉了教育學術能力,同時也對社區的國學教育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三是服務資源得到進一步整合。高校區域黨建工作以區域共治為目標,使黨建工作力量更加集中集約。依靠區域統籌,充分發掘區域性公共資源,提升黨的組織資源對配置、激活和優化各類資源的作用,有利於在區域內實現各類資源的共建共享,有利於基層黨建工作的全面推進、整體提升。建設“紅色陣地”,共享高校、社區公共資源,為居民、師生服務。武漢理工大學文體中心向社會公眾開放,滿足了周邊南湖地區近50萬居民的文化體育活動需求,還解決了大型運動會后場館閑置的問題。珞南街博苑社區為大學生金俊安無償提供工作室,從事傳統手工藝剪紙文化展示,現已注冊並發展成為線上線下年營業額近50萬的民俗文化公司,先后為10多名大學生提供了就業崗位。

四是居民需求得到進一步滿足。高校利用自身的文化優勢,組織各類文體團隊進社區舉辦各種群眾喜聞樂見的文藝表演,豐富了社區居民精神文化生活,提升了社區文化建設水平。同時,高校志願團隊深入社區開展常態化的志願服務和便民利民活動,也提高了社區居民的生活質量。針對轄區流動人口多、外來務工人員多的實際情況, 青菱街黃家湖社區聯合武漢科技大學、湖北中醫藥大學創建“四點半學校”,為農民工子女、留守兒童免費提供義務家教。義務家教服務隊從2014年12月成立至今,家教團隊的小老師數量已達70多人﹔參加輔導的小學生數量由團隊成立之初的6人,擴大到現今110余人。大學生志願者們利用業余時間義務為孩子們輔導功課,在提供輔助教學、看管兒童的同時,還結合自己的專業特長,向孩子們傳授衛生、健康等方面的知識。

四、經驗啟示

一是旗幟鮮明堅持黨建引領是推進高校區域化黨建工作的關鍵核心。“黨政軍民學,東西南北中,黨是領導一切的”。實踐証明黨建引領是學城聯動發展的核心力量。通過組建街道“大工委”、社區“大黨委”,把區校黨組織凝聚成有機整體,通過黨建聯席會制度有效克服以往區校黨組織部分資源存在的分散化、碎片化問題。同時通過黨員群體聯心,組織生活聯動等舉措,搭建了區校聯系溝通的橋梁和紐帶,有效增強了區校各類黨組織及黨員的關聯性,充實了區域化黨建工作力量,為凝心聚力創新基層社會治理奠定最堅強組織保障。

二是因地制宜立足區情實際是推進高校區域化黨建工作的根本保障。高校區域化黨建工作始終立足於洪山“大學之城”這個根本區情實際。區校之間的互聯互動,提升了高校黨建和城市黨建的代表性和覆蓋面,內容更為豐富,形式也更加多樣,更加彰顯“學城”黨建特色。“黨建引領,學城聯動”黨建品牌的打造,有利於增強區校黨員群眾對這一黨建模式的歸屬感和認同感,激發更多的區校黨員參與進來,明確了黨建工作的方向,擴大了群眾基礎,為黨建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共同謀劃高校區域化黨建大格局。

三是千方百計滿足群眾需求是推進高校區域化黨建工作的目標追求。高校區域化黨建工作把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著力點,通過充分整合高校科教資源優勢,充分發揮黨員師生先鋒模范作用,充分利用區校聯合黨組織互動平台,不斷壯大為民服務團隊,整合民生服務資源,強化為民服務功能,做細做實群眾生活服務、法律服務、文體服務、關愛服務等各項惠民舉措,為居民群眾提供多元化、菜單化、精細化服務,提升群眾生活質量和社區建設水平,以服務提升實現引領凝聚。

四是勠力同心實現共同發展是推進高校區域化黨建工作的不竭動力。高校區域化黨建的宗旨是“組織有活力,黨員起作用,區校得實惠”,必須秉持互惠互促,共贏共榮原則,要以區校雙方需求為導向,不斷擴展區校合作廣度深度。推動職能部門服務高校師生,在大學生創業就業、人才公寓、高校周邊環境整治上提供支持和幫助。同時,引導高校資源反哺區域發展,以“雙百萬”工程為抓手,以高校為發展核心,深挖資源富礦,帶動區域經濟形成發展合力,著力形成共駐共建、共治共贏的學城聯動良好格局。

(責編:宋晨、閆妍)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