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建>>“全國城市基層黨建創新案例”征集評選活動

山東滕州:黨建引領城市基層治理“一核多元”模式

 中共滕州市委組織部 

2018年10月10日16:04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社區是城市基層的基礎。社區黨組織擔負著領導社區治理的職責,其作用發揮如何直接關系城市基層的穩固。近年來,滕州堅持以黨建引領城市基層治理,強化社區黨組織的領導核心地位,不斷推進城市社區黨建工作機制創新,形成社區黨組織領導下的,居委會、業委會、物業公司、駐區單位及社會組織等多方共同參與、共駐共建的“一核多元”黨建工作新機制,有力推進了社區治理現代化。

一、背景與動因

滕州市位於山東省南部,總面積1495平方公裡,總人口170萬,是山東省人口第一大縣﹔轄21個鎮街,其中街道4個,共有城市社區92個。近年來,隨著城鎮化進程的加快,城市規模不斷擴張,城市人口急劇增加。2017年底,滕州城市建成區面積達60平方公裡,城區常住人口突破70萬,城市基層治理任務繁重。城市基層治理結構逐漸由“單位型”的單一治理形式向“社會化”多元治理轉變,群眾利益訴求日益多樣化,對新時代城市社區黨建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

(一)在組織架構上,社區黨組織無法實現對各類社區治理主體的有效整合。現代化居民住宅小區的快速發展,社區內物業公司、業主委員會承擔了傳統的單位管理的大量職能。按照目前社區管理法律規定和制度設計,社區黨組織與物業公司、業主委員會之間,沒有組織上的隸屬關系和從屬地位,相互間職責不清、關系不順,很多時候社區黨組織想管管不了,說了沒人聽,面臨被邊緣化的困境,在處理問題時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黨組織領導核心地位弱化。

(二)在領導機制上,社區黨組織缺少對各類治理主體的有效抓手。社區內既有物業公司、業主委員會等,還有便利店、各類協會等“兩新”組織,各類社區治理主體和社會組織都有各自相對獨立的工作人員、服務陣地和工作領域,彼此之間缺乏有效的溝通協調機制,工作不交流、資源不共享,各把一攤,各干各的。社區黨組織雖是社區工作的領導核心,但在調動各類社區治理主體積極性、協調駐區單位參與共駐共建等方面缺少抓手,引領作用發揮難,制約著社區治理水平的提升。

(三)在功能發揮上,社區黨組織對各類資源的統籌協調不強。隨著城市基層的組成結構、利益訴求、從業形式的變化,社區居民對公共服務、社會服務、志願服務的要求越來越高。社區黨組織的資源有限,迫切需要統籌社區內外各類資源,將各類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有效下沉到社區。當前,社區黨組織在統籌整合社區服務資源方面能力不足,導致一些資源服務沒有真正落到居民身邊,黨組織的服務功能不凸顯。

二、主要做法

(一)著眼“一核多元”夯實組織基礎,打造堅強堡壘。針對當前部分社區黨組織領導能力弱、管理有盲區、服務功能不健全等問題,突出抓好三項重點,確保社區黨組織履職有能力、干事有動力。一是強化組織領導。成立市級區域化黨建工作領導小組,建立由組織、民政、財政、住建及各街道在內的20個部門單位負責同志參加的黨建聯席會議制度,明確工作職責,定期研究解決工作難題。把城市基層黨建作為街道黨工委書記抓黨建考核的重要內容之一,推行街道、社區抓城市基層黨建工作清單化管理,切實將黨建責任壓實落地、到底到邊。二是優化組織設置。以街、路、巷、河為界,及時將區域內部的各類居民小區、單位宿舍、村改社區納入社區黨組織管理。大力整合綜治、創城等網格,推進多網融合,以社區為一個基本網格,以300—400戶為一個單元網格,推動形成以“社區黨總支—網格黨支部—樓宇黨小組”為主體的社區黨組織體系。全市共建立完善單元網格588個,由黨員擔任網格員和網格長,以組織紐帶實現對區域內各類組織的有效整合。三是加強規范化建設。以推進社區黨組織規范化建設為抓手,健全完善1+4制度體系,從組織設置、班子建設、運行機制、為民服務等9個方面,確定33條規范化標准。大力整合住建、國土等職能部門力量,採取建設改造一批、清理移交一批、調整整合一批“三個一批”的辦法,實施“三色調度法”,強力推進陣地標准化建設,著力打造集黨員教育、綜合服務、共駐共建等為一體的綜合性黨群服務平台,2015年以來,投入資金5000余萬元,新建、改擴建社區工作服務用房75處,總面積由0.8萬平方米增加到3.2萬平方米。落實社區黨組織運轉經費和為民服務專項經費,採取專題培訓、外出考察學習等方式每年對社區專職工作者進行輪訓,切實提升工作能力。

(二)立足“一核多元”優化治理機制,強化社區黨組織領導核心地位。堅持組織融入、機制引領與協商民主相結合,在社區內部,探索建立黨組織領導下的,居委會、業委會、物業公司和“兩代表一委員”各司其職、各負其責的“五位一體”工作機制,通過三項制度,構建起以黨組織為核心、區域內多元融合共治的社區治理機制。一是推行交叉任職制度。利用本屆社區“兩委”換屆有利時機,不斷提高黨組織、居委會班子成員交叉任職率,書記、主任“一人兼”比例達70%,“兩委”成員交叉任職率81.3%。積極引導轄區物業公司負責人、業委會成員進入社區“兩委”班子,全市有57名物業公司管理人員、業委會成員進入社區“兩委”班子。加強黨組織對業委會的工作指導,積極推薦社區黨組織成員通過法定程序進入所在小區業委會,優化社區治理架構。二是建立聯席協商制度。建立社區“五位一體”聯席會議制度,對社區治理工作中出現的重大問題、涉及居民群眾切身利益的重要事項,通過社區黨組織提議、“兩委”商議、聯席會議審議等方式,進行廣泛的民情調查、民意懇談、民事協商,研究解決措施。今年以來,全市社區黨組織先后牽頭召開聯席協商會議180余次。三是實行督辦反饋制度。在48個城市社區推廣督辦反饋制度,對群眾反映的各類訴求和問題,明確承辦單位和責任人,限時辦結,推動黨的領導、居民自治和現代物業服務的有機融合。涉及社區層面的問題,由黨組織統籌協調,居委會具體執行﹔涉及居民小區層面的問題,由黨組織牽頭,採取“支部派單—物業接單—群眾評單”的方式辦理,辦理結果通過業主委員會、“兩代表一委員”向居民反饋,由居民進行打分,打分結果作為物業公司星級評定的重要依據。

(三)深化“一核多元”推動融合共建,凝聚社區治理合力。圍繞構建共治共建共享的城市基層治理新格局,拓展“一核多元”外延,健全共駐共建機制,推動黨建工作融合共促,不斷增強社區黨組織統籌協調能力。一是駐區單位“動”起來。依托社區區域性黨組織建設,實行開放式社區黨組織工作機制,引導街道社區與駐區單位打破壁壘,推進區域互聯互動,全市從駐區單位、物業公司、駐區民警及社會組織中選聘社區兼職委員103名。科聖路社區黨委主動與駐區單位協調,相繼解決了燃氣管網改造、集體供熱設施新建、道路整修等10余項民生難題。二是機關單位“聯”起來。建立市直機關、企事業單位黨組織聯系社區黨組織制度,97家市直單位聯系92個城市社區,明確共駐共建任務、具體要求、評價標准,定期參加社區聯席會議,派員擔任社區黨組織兼職委員,組織在職黨員到社區開展志願服務,幫助解決實際問題。三是群團組織“帶”起來。建立黨建帶群建、促社建工作機制,整合婦聯、團委、工會、科協等部門服務資源,將婦女兒童家園、青年志願者服務站、職工之家等服務項目優先投放到城市社區,鼓勵社區黨組織領辦、創辦社會組織,整合項目資源,增強社區服務力量,構建起“一刻鐘黨群服務圈”。2017年,滕州市在中央群團改革工作座談會上發言。銀鐘裡社區在黨組織引領下,依托黨群服務站引進2家專業型社會組織,孵化社會組織8個,實行“社區黨組織點單、社會組織買單”,為社區群眾提供心理疏導、文藝演出等活動,豐富了群眾生活。

(四)依托“一核多元”推動功能提升,增強社區治理整體效應。注重發揮“一核多元”的機制牽引作用,不斷厚植外圍服務組織,拓寬服務群眾渠道,把各類服務力量“擰成一股繩”。一是推進一體化的公共服務。在社區普遍成立一站式公共服務大廳,有序引導各類公共服務職能下沉社區。每年組織開展“紅七月”黨員社區服務月活動,組織教育、衛生等16個部門的黨員干部,深入社區開展“義務診療服務”“名師送教、名校學子社區行”“文化惠民”等活動,每年受益群眾近10萬人。二是創新社會化的志願服務。積極發揮在職黨員、“五老”人員、駐區單位等的作用,1.7萬余名機關在職黨員到社區報到,認領志願服務崗位2萬余個﹔組建各種類型志願者服務團隊466支,廣泛開展多形式志願服務活動。濱江花苑社區根據志願者的興趣特長,組建“黨建紅、和諧綠、溫馨橙、活力藍、舒心紫”“五色花”黨員志願服務隊,設立16項服務崗位,向社區居民提供“訂單服務”。三是提供專業化的物業服務。探索引入物業服務居民滿意度評價機制,每年底由社區黨組織組織對轄區居民小區的物業服務進行評議。在80個老舊小區,探索實行居委會領辦物業服務模式,通過聯席會議協商解決物業費收取、小區治安、環境衛生等問題。四是實行規范化的政府購買服務。實施政府購買社會工作服務項目,打造了“情系桑榆”老年人服務、“快樂同行”兒童青少年服務、“暖心港灣”特殊家庭服務3個社工服務品牌,15個子項目在龍泉苑、辛庄及科聖路等9個城市社區同步推進實施,每年開展社區社工主題活動50余場次、小組服務活動600余場次,直接受益社區居民1.1萬余人。

三、成效

通過推行“一核多元”社區黨建治理服務模式,搭建了社區黨組織整合社區區域內各類治理主體的平台,給城市基層治理帶來了三大變化。

(一)強化了黨的領導,抓住了社區治理的“總開關”。過去,社區黨組織在開展工作時,物業公司、相關職能部門往往各自為政,一些問題長期得不到有效解決,降低了黨組織在群眾中的威信,群眾滿意度也得不到有效提高。通過實行“一核多元”機制,強化了黨組織的領導核心地位,黨組織協調各方、組織動員的優勢得以充分發揮,社區工作有了“總指揮”。在去年創建國家衛生城市工作中,全市92個社區黨組織協調243家小區物業公司,141家市直機關企事業、1萬余名黨員干部共同創衛,帶動社區居民群眾廣泛參與,確保了圓滿成功。

(二)理順了關系,消除了社區服務的“中梗阻”。通過實行“一核多元”工作模式,社區黨組織、居委會、物業公司、業委會及駐區單位等社區治理主體定期坐下來,共同研究商議各自解決不了的“老大難”問題,不僅關系理順了,而且各方優勢得到整合。比如,近年來,在社區黨組織牽頭組織下,通過“一核多元”模式積極搭建交流協商平台,多點發力,全市先后有效解決居民反映強烈的停車難、道路維修、老舊小區供熱等實際問題1200余件。

(三)促進了資源統籌,增強了社區黨組織服務功能。通過實行“一核多元”機制,暢通了社區黨組織整合區域內各類資源渠道,進一步增強社區統籌協調能力,促進了社區服務陣地、經費、人員的有效整合。目前,全市市直機關企事業單位先后認領社區共建項目122個,開發單位、物業公司、共駐單位和群團組織實施服務項目142個、投入資金1300余萬元,完善了社區黨組織服務功能。

四、經驗與啟示

(一)社區治理是一項系統工程,必須堅持黨建引領,充分發揮黨組織的領導核心作用。基層治理是國家治理的基石,社區治理是城市基層治理的核心單元。在推進社區治理現代化的進程中,必須強化黨組織的領導核心地位。一方面要打造堅強的政治堡壘,加強社區黨組織自身建設,加強黨員的教育管理,強化支持保障,讓社區黨組織說話有底氣、辦事有能力。另一方面,要激發社區黨組織內在活力,通過有效的機制運作,真正成為堅強領導核心,為做好社區工作、服務居民群眾提供有力的組織保障。

(二)社區治理必須堅持開放融合,充分發揮黨組織紐帶作用來實現對社區各類治理主體的有效整合。黨的政治優勢、組織優勢是任何其他組織無法比擬的,各類社區治理主體之間的隔膜,尤其需要黨組織的紐帶作用來打破,以組織的力量來實現對各類治理主體的引領,從而凝聚治理合力。在工作中,要樹立開放融合的理念,積極將各類治理主體納入黨組織的框架中,通過責任共擔、黨員共管、活動共辦、資源共享、事務共商、發展共促等措施,把各方力量團結凝聚在黨組織周圍,做到黨組織“一呼百應”,群眾呼聲“有求必應”。

(三)健全完善黨組織領導下的社區治理體系,必須樹立問題導向,在破解難題中實現機制優化。通過實行“一核多元”模式,初步理順了社區治理體系,社區服務不到位、資源不統籌等問題得到初步解決,但是這項機制的長期規范運行還面臨著實踐的檢驗、群眾的考評,還將會面臨許多新情況新問題。隻有積極面對、迎難而上,在具體的工作實踐中解決問題,在破解難題中完善體制機制,才能不斷提升工作科學化水平。

(責編:宋晨、閆妍)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