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上海市寶山區顧村鎮委員會
2018年10月10日15:41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一、背景與起因
馨佳園社區保障性住房於2009年交付使用。由9個動遷房小區和4個經濟適用房小區構成,規劃導入1.6萬余戶、人口4.5萬。至2018年6月,13個小區已全部建成,已入住15010戶,分別來自楊浦、閘北、普陀、靜安等8個不同城區的35034人。
作為快速城市化進程中的特定區域,馨佳園社區的住宅性質,決定了導入人群大部分是對屬地有著較強訴求的中低收入家庭。多元社區差異性、居住人口復雜性、矛盾訴求多樣性的挑戰,成為社區治理的重點和難點,單純依靠傳統行政單一、單向的投入,難以滿足群眾多元化的需求。為切實提升公共服務管理和群眾需求的契合度,馨佳園入戶伊始,鎮黨委就高度重視,堅持把居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奮斗目標,結合實際,系統謀劃,突破傳統架構,創新“鎮管社區”模式,組建馨佳園居民區黨總支,讓這一基層黨組織戰斗堡壘,盡早履行具體職責。按照治理結構合理化、治理方式科學化、治理過程民主化的要求,設立馨佳園居民區聯合服務中心,全力聚焦“四治心連心”特色項目,精繡細耕,下足功夫,竭力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大型居住社區治理新格局,有效地提升了居民滿意度和幸福感。
二、做法與經過
一是合力共治,硬化大居社區多元治理,讓尋常百姓安居樂業。2009年,馨佳園大居迎來了首批市區動遷入住的居民。鎮黨委對這些居民“找不到一根蔥”的“買菜難”“進不來又出不去”的“交通難”“沒有地方聚餐”的“消費難”和“遷戶口都不知道在哪辦”的“辦事難”,以及本該喬遷之喜的居民確實高興不起來的狀況,非常清楚,心急如焚。下定決心,堅持將居民入住后遇到的這一件件“急難愁”的小問題,作為重點工作的一項項大事來抓。黨的力量來自組織,隻有實現基層黨的組織的全覆蓋,才能實現黨的工作的全覆蓋。於是,迅速成立馨佳園居民區黨總支,為適應新的形勢任務,已將黨總支組建為菊泉基本管理單元黨委。在居民區建立黨支部,使社區治理有了戰斗堡壘,攻堅克難有了組織保障。鎮黨委、社區黨委、菊泉基本管理單元黨委、片區黨總支、居民區黨支部,五級黨組織,一級抓一級,各履其職,各負其責,為大居社區治理建立強硬的支撐和平台。鎮黨委按照“鎮管社區”的創新模式,加緊組建馨佳園居民區聯合服務中心,急群眾所急,帶領社區工作團隊,聯合社會各方力量,共同為民解難。為解決“買菜難”,從最先開辦臨時菜場,聯系大型超市班車覆蓋至居民區,到引進翼佳菜場和聯華、永輝超市等標准化菜場,再到小區的“智能菜場”﹔為解決“交通難”,鎮領導從“傾聽式”到“親身體驗式”,將“坐車坐出來”的情況提供交通管理部門,很快公交車線路從原來的1條線路增加到5條,間隔時間從40分鐘縮短至15分鐘,地鐵7號線與公交的早班車也提前到了5:30,晚班車延后到22:30﹔為解決“消費難”,採取回購商業用房,聘請專業團隊統一引進和管理商業的辦法,打造集餐飲、生活、教育等綜合性菊盛路一條街,引入大型綜合性購物商場龍湖北城天街﹔為解決“辦事難”,協調多方力量,加快公建配套建設,先后在馨佳園建立社區事務受理中心、文化中心、體育中心、衛生服務中心、養老院、幼兒園和1所9年一貫制學校,引進三級甲等綜合性醫院華山醫院北院。社區黨委圍繞解決實際問題、滿足生活需求和實現安居目標,聯合醫院、學校、供電所、銀行、物業、開發商、派出所、商業單位等20多家駐區力量和5個動遷導出地村委、居委,成立“社區共治聯合會”,發揮各自資源優勢,做到“組織聯建、服務聯動、問題聯對、活動聯辦”,真正形成工作合力。通過“家門口的心連心診室”和“七彩公益進社區”等多樣化形式,將醫療服務送進大居,送到百姓身邊。居民區黨支部以區域化黨建為平台,以“社區共治聯合會”為橋梁,制定工作例會制度,每周召開聯席會議,居民區支部書記或主任召集社區民警、物業經理、業委會主任、城管及市共有產權保障房供后管理工作站的人員等參會,共商具體治理之策。“社區共治聯合會”運行以來,成效顯著。單從物業費收繳來看,由原來不到50%,提高到現在80%以上。上海社科院和工技大在社區居民中進行了隨機測評,居民滿意度高達87%。
二是居民自治,入化大居社區多元治理,讓群眾生活幸福和諧。針對“飛來的城市化大居”, 鎮黨委在完善公建配套同時,著力抓好穩民心和聚人心工作。採用“黨建+志願服務”社區自治方式,先后建立1個百姓自我服務家園、9個心連心茶室、13個志願者工作站和寶山社區通、微信公眾號、顧村微社區和X個線上平台等,依托這“1+9+13+X”自治載體,以志願得人心、以服務暖人心、以活動凝人心。開展黨代表、人大代表定期接待,暢通群眾訴求表達渠道﹔創新“居民議事園”,建立群眾參與社區治理機制,在與居民協商中落實問計問需問政於民﹔組建啄木鳥、布谷鳥、百靈鳥“三鳥齊鳴”志願團隊,及時觀察、發現、反饋社區管理和服務中的問題﹔組織“情暖佳園”系列活動,以黨員為骨干,帶動居民參與鄰裡互助、環境管理、公益維護、捐贈幫困,豐富了社區多元治理。為充分調動居民參與社區治理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激發自治活力,在居民區黨組織的有序引領下,以150名黨員為骨干,吸收1000多名群眾參與,組成“四治心連心”志願服務隊,開展多樣化服務活動6000多場次,受益群眾達10萬余人次。大居黨組織根據“點對點”對接居民的客觀需求,創新“溫馨12345”“你呼我應菜單式服務”“佳園文藝”等10大類有特色的自治項目,每周循環開展,引領和帶動廣大居民美好家園自己建、自家的事情自己辦。由居民自議、自決、自評。樓道鄰裡之間實現了由生人到熟人、由熟人到親人的轉變。
三是推進法治,強化大居社區多元治理,讓駐地社會安定有序。新大居新住房,但由於有的住戶法治意識淡薄,社區內亂搭建、群租等違法違規現象時有發生,既嚴重影響市容市貌,又有較大的安全隱患。由於前期各項安全技防設施的不健全,小區內盜竊現象也時有出現。對此,鎮黨委著力健全以居民區黨組織為核心、居委會為主導、居民為主體的多方參與、良性互動的治理架構。與物業、城管、公安、金融、教育等部門,形成“多位一體”社區共同治理綜合聯動機制,打造“聯合響應、聯合參與、聯合推動”的常態化協作網絡,走近居民傾聽法治建設需求,針對法治問題開展專項聯席會議,共商妥處之策。以“共治月月有”形式,整合資源,開展法治實踐活動和法治宣傳培訓,有效地增強了社區法治的合力。深入挖掘各小區資源特色,構建特性化項目。在組織開展的“3.5學雷鋒”“慶7.1身邊人身邊事先進事跡宣講”等活動中,融入法治文化,增強居民法治意識。借助大居社區內13個LED屏和社區公安連網的視頻系統,向居民及時定時實時發布法律信息。在重要居民活動場所配置常態化法治宣傳欄,以百姓喜聞樂見的形式宣傳法治理念、法律知識,積極引導居民群眾遵法、守法、用法。這些法治舉措的有力推進,使得居民的法治意識增強了,通過法律手段表達訴求、解決矛盾的事多了,上訪人員逐年減少,違法搭建和違規群租的現象基本杜絕。2016年以來,馨佳園社區內有4個小區4次獲得“寶山區平安示范小區”稱號,9個小區10次獲得“寶山區平安小區”稱號。
四是突出德治,深化大居社區多元治理,讓美麗家園品質高尚。大居居民大多來自中心城區,便捷的居住經歷與密集型的都市裡弄生活習慣了,要他們接受適應這裡生活,需要時間。為了讓大家盡快融入大居生活,鎮黨委堅持強化教育引導、實踐養成、制度保障,把核心價值觀貫穿於社區發展各方面,轉化為人們的情感認同和行為習慣,努力提高社區文明程度和居民的文明素質。以文育人,利用好“詩鄉顧村”文化品牌,通過舉辦詩歌教育培訓、詩歌創作交流、詩歌朗誦展示,吸引了20多名居民加入鎮詩歌協會,尤其是組織廣大居民常年參與詩歌文化活動,加深了大家熱愛大居、建設顧村的熱情。2014年以來,在小區內舉辦剪紙展、燙金畫展、“最美鄰裡志願者評比”等達1000多場,宣傳愛國主義、精神文明、睦鄰文化,努力修補信仰、道德、誠信缺失的思想短板,也為拉近鄰裡情感搭建平台,營造團結友愛、和諧相處的居住環境。以“創全”為契機,深入開展精神文明創建工作,深入發動和積極組織轄屬的13個小區的居民踴躍參與。在倡導“馬路不亂穿、車輛不亂停、垃圾不亂扔、寵物不擾民、餐食不浪費、言語不喧嘩、寧序不插隊”的“新七不”規范中,堅持黨員帶頭,干部率先,家庭做起,娃娃抓起,大力培育社區文明新風尚,推動形成人人參與、人人踐行的生動局面。
三、成效與反響
顧村鎮馨佳園大型居住社區多元化治理的成果,多次被上海主流媒體解放日報、文匯報、新民晚報等多家報刊相繼報道,引起了市、區領導的高度重視和極大關注,並接待了多個省、市與外國參訪團隊的觀摩。社區居民普遍反映,鎮、社區、居民區黨組織和黨員的誠摯關愛和貼心服務讓群眾倍感溫暖。由衷地發出了“黨委政府沒有畫餅,一點一滴在兌現承諾”“這裡曾是孤城,現在則是溫馨家園”的共同心聲。居民們專門制做錦旗,贈送鎮黨委和政府,表達感激之情。2014年,顧村鎮馨佳園大型居住社區榮獲“第二屆上海社區建設優秀項目”﹔2015年,顧村鎮馨佳園黨總支獲評“2010年至2014年度上海市模范集體”﹔2016年,菊泉基本管理單元社區黨委獲評“上海市和寶山區優秀基層黨組織”稱號﹔2017年,顧村鎮菊泉基本管理單元“四治心連心”志願服務項目,榮獲“上海市優秀志願服務品牌”稱號﹔有3個居民區黨支部相繼榮獲顧村鎮“我身邊的好支部”和“先進基層黨組織”。
四、經驗與啟示
第一,始終堅持黨建引領的政治方向,貫通聯動黨的組織網絡,全面發揮黨的領導作用,是做好社區多元治理工作的根本保証。社區是城市社會的細胞,要加強黨對全社會的全面領導,首先必須加強對社區治理的領導。尤其是要應對社會治理的多元需求,就必須強化黨建的引導力,把社區各方力量凝聚在黨旗下,統一思想,統一意志,統一行動,才能奪取勝利。在馨佳園大型居住社區多元化治理的生動實踐中,明確鎮黨委是 “龍頭”,充分發揮領導核心作用,履行第一責任;社區黨委是 “前線指揮部”,著力發揮統籌協調作用,履行直接責任;居民區黨支部是“戰斗堡壘”,全力發揮沖鋒突擊作用,履行具體責任。這樣,依托三級組織體系和責任體系,以上帶下,以下促上,使社區多元治理工作系統貫通,整體聯動,從根本上確保共治、自治、法治、德治健康順利進行,持續實現新目標。
第二,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價值取向,把居民群眾的小事當作自己的大事,妥善解決百姓急難愁問題,是做好社區多元治理工作的前提基礎。要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區多元治理格局,就必須要緊緊依靠駐地人民群眾共同去打造。大居社區的居民雖然從舊房搬進了新房,面積大了,採光好了,室內設施合理了。但從市中心搬到市郊,配套設施一時跟不上,生活不方便了,住上新房反而牢騷滿腹,怨聲載道。各級黨組織和領導就從牢騷中確認問題,從怨聲中了解需求,以做好居民開門7件事為切入點,迅速解決買菜、出行和辦事 “三大難”。由於,一件一件抓好落實,一項一項攻堅落地,一條一條克難落細,贏得了民心,獲得了信賴,社區開展多元治理,黨組織發出號召,一呼百應,形成社區治理人人參與、人人盡責的良好局面。
第三,始終堅持需求、問題、效果導向,緊密結合大型居住區實際,著力創新精准精細精確的模式方式,是做好社區多元治理工作的關鍵所在。治理須有利器,重在體制創新。面對如此眾多的家庭人口和嶄新的龐大社區,要實行有效治理、有序管理和貼心服務,就要創立一套適合、適應和適宜的新體制、新模式。鎮黨委按照“鎮管社區”的創新模式,組建聯合服務中心,實行合力同治,就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採用“黨建+志願服務”社區自治方式,依托這“1+9+13+X”自治載體,開展特色菜單點對點服務,也取得了居民群眾滿意的成效。建立與物業、城管、公安、金融、教育等部門 “多位一體”的社區綜治架構和聯動機制,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利用“詩鄉顧村”文化品牌,以“創全”為契機,深入開展精神文明創建工作,轉化居民群眾的情感認同和行為習慣,提高社區文明程度和個人的文明素質,極大地激發了社區治理的生機和活力。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