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建>>“全國城市基層黨建創新案例”征集評選活動

湖南長沙開福區:對接服務需求端 以城市基層黨建引領社區治理

中共長沙市開福區委組織部

2018年10月10日08:54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開福區堅持以城市基層黨建為引領,以群眾需求為導向,實施以提升服務水平為核心的“黨建供給側改革”,加強基層服務型黨組織建設,加快社區治理步伐,以黨建帶動基層社會管理創新,將服務型社區建設作為基層黨組織建設的一項重要任務,也成為促進我區社會發展的一個重要方面。

一、案例背景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要“加強社區治理體系建設,推動社會治理重心向基層下移,發揮社會組織作用,實現政府治理和社會調節、居民自治良性互動”。社區是社會治理最基層的單元,為有效的化解基層治理難題,開福區對照全省“基層黨建質量提升年”、全市“城市基層黨建年”新要求,對基層存在的共性問題進行了研究探索,出台了《關於加強城市基層黨建推進基層治理現代化的十條措施》以及小區黨組織建設、社區幫代辦服務、黨員先鋒工作室等16個實施細則。區內各社區緊緊圍繞“黨建”核心,以民生需求為目標,積極探索自身特色,以完善社區基礎配套、提升社區環境品質、優化社區公共服務、夯實社區基層組織、創新社區現代治理等為重點,不斷尋求社區治理的新方法新模式。

二、主要做法

開福區持續做優社區服務、建強小區支部、壯大骨干隊伍、加大保障供給,深入推進“五零”社區建設(服務零距離、安全零事故、環境零污染、治安零發案、居民零上訪),助推全區城市基層治理現代化水平不斷提升。

(一)做優社區服務,增強向心力。為解決上班族下班辦不了事、殘疾人及高齡老人辦事不便等問題,開福區在全省率先全面推行365天開放社區服務,建立代辦服務制度、簡化政務服務流程,著力構建辦事順心、服務貼心、居民暖心的服務體系。一是推行365天社區開放服務,實現服務“不打烊”。在全區93個城市社區推行“365天開放服務”管理制度,周六日及節假日安排一定數量的工作人員上班,辦理各項業務,開放社區服務陣地,組織居民開展活動。探索“全崗通”服務,社區工作人員“一崗多責、一人多崗”,實現居民辦事“一崗受理、一口講清、一站到底”。二是建立代辦服務制度,實現代辦“一趟清”。在社區設立幫代辦窗口,公示代辦事項清單和辦事流程,安排1-2名代辦員,通過送件上門、快遞上門等方式,為殘疾人、高齡老人等特殊群體跑腿辦事。清水塘街道便河邊社區設立“鄰裡店小二”代辦便民服務站,制定“四色”服務菜單,分類為流動黨員、低保戶、高齡老人等不同群體提供差異化代辦服務,目前共有40項服務實現了群眾“不跑路”或“一趟清”。三是簡化政務服務流程,實現審批“不見面”。結合“放管服”改革和不見面審批改革,全區梳理依申請類政務服務事項468項,加快開發網上辦事大廳、微政務微信、政務APP等“數據跑腿”便民程序,大力推進全網代辦、全區通辦、全天可辦、全程代辦。伍家嶺街道各社區將更多人力“轉戰”網上后台,對資料進行核實審批,居民關注“幸福伍家嶺”微信公眾號並注冊后,辦理生育服務証、殘疾人補貼、計生証明等,可直接網上遞交資料網上審批,實現了審批“不見面”。

(二)建強小區支部,提升組織力。緊緊抓住小區這一社會治理的最基本單元,推動支部建在小區、黨建引領小區、服務進駐小區,著力破解一些地方業委會、業主、物業公司之間矛盾重重的基層治理難題。一是把支部建在小區裡。加大小區黨組織組建力度,在具備條件的小區成立黨組織﹔在條件尚未成熟,但是在職黨員、離退休黨員、流動黨員較多的小區,成立功能型黨組織,擇優選拔社區黨員同志擔任小區黨組織負責人,黨員樓棟長、“五老”人員擔任支委委員。目前,全區共建成住宅小區黨組織172個,其中功能型黨組織21個。二是把力量用在關鍵處。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的核心作用,健全以小區黨組織為主導,業主委員會、業主監事會、物業服務企業多方參與的小區治理架構。引導和推薦優秀黨員業主代表按法定程序進入業主大會籌備組、業主委員會、業主監事會。小區黨組織對業委會議事規則、物業維修資金使用申請、物業矛盾糾紛調處等重大事項進行指導和監督。目前,全區已成立小區業委會52家,業委會成員中有黨員153名,黨員業委會成員佔比達到42%。三是把服務做到心坎上。發揮小區支部直接聯系服務群眾的優勢,協助社區做好直管黨員、流動黨員、在職黨員、離退休黨員等“四類”黨員摸底工作,開展幫代辦服務活動。將社區工作力量下沉到小區支部,選聘專兼職網格民情員960名,組建小區工作微信群426個,及時收集社情民意,對居民關注度高的電梯維修難、停車混亂、樓棟內垃圾廣告多等問題,線上“接單”、線下解難,確保服務“不掉線”。

(三)壯大骨干隊伍,激發生命力。為解決居民對社區的歸屬感不強、參與社區治理的積極性不高等問題,開福區通過黨員帶動、骨干聯動、居民行動,逐步提升社區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務水平。一是建立黨員先鋒工作室,樹起服務標杆。按照“一社區一黨員先鋒工作室”的目標,鼓勵、引導有影響力的優秀黨員,依托社區公共服務中心、小區鄰裡中心、黨員中心戶等陣地,設立黨員先鋒工作室,吸收基層黨員和社會優秀人士加入,組建志願服務隊伍。截止目前,全區已設立黨員先鋒工作室36 家。二是組建優秀人士幫幫團,集聚服務力量。全區各級黨組織對轄區內優秀黨員、人大代表、政協委員、黨外代表人士、社會賢達、道德模范等社會優秀人士深入摸排,建立區街兩級社會優秀人士資源庫,組織開展聯系服務群眾工作。今年以來,全區選派84名社會優秀人士,對口聯系65個社區,結對幫扶貧困戶、五保戶、信訪戶、困難退役軍人、殘疾人、優撫對象及其他特困群體居民群眾134戶。各街道共選派197名社會優秀人士聯系困難群眾320戶。三是培育社區居民自組織,擴大服務覆蓋。自組織是社區居民自發成立、自主運作、自我管理、自我服務的草根自治組織和公益組織。注重對社區居民自組織的培育與扶持,設立200萬元扶持引導基金,重點培育生活服務類、公益慈善類和居民互助類自組織。東風路街道王家垅社區成立了以老黨員為會長的紅白理事會,理事會成員在居民的婚嫁喪葬等事務中積極協助,宣傳移風易俗,解決了老舊居民區辦理紅白喜事亂搭棚、大操大辦等問題。全區各社區還成立了各類社區居民自組織163個。

(四)加大保障供給,強化支撐力。資源是供給側改革的關鍵要素。開福區從經費、人員、制度上入手,為基層組織提升服務水平、推進黨建供給側改革提供了強有力地保障。一是設立黨組織服務群眾專項經費。為每個社區黨組織新增20萬元服務群眾專項經費,用於隊伍建設、便民利民、關愛幫扶、黨群活動、群眾急需解決的其他事項等五個方面。經費以定額撥付、以獎代投兩種方式撥付,定額部分15萬元年初撥付到各社區,以獎代投部分全區統籌,獎勵扶持社區黨組織重點服務項目。芙蓉北路街道欣城社區利用專項經費,在各小區設立樂鄰小站服務點,作為小區黨支部活動、居民議事、親子閱讀、幫代辦服務及文體活動陣地,得到了小區黨員群眾認可。二是建強專兼職黨務工作隊伍。面向社會公開選聘100名專職黨務工作者,充實到街道社區等基層黨組織從事黨務工作,參照社區工作人員給予待遇保障。區委從改非黨員領導干部、退休黨員干部、“五老”人員中選派31名黨員同志,擔任黨建工作指導員,聯系115家非公企業、社會組織和小區,對聯點單位黨建工作進行指導。此外,各級黨組織自行選派專兼職黨建指導員287名,做到了基層黨組織力量有保障、指導全覆蓋。三是推動“五零”社區(村)創建工作。開展“服務零距離、安全零事故、環境零污染、治安零發案、居民零上訪”“五零”社區(村)創建,由組織、安監、城管、公安、政法等部門分項指導創建,發揮街道社區主體作用,設置居民滿意指數、社會平安指數、綠色發展指數、生活幸福指數和社區和諧指數等“五零”創建指數,每月一評估,年底一考評。為基層黨員群眾和駐區單位、非公企業、社會組織參與基層治理提供了新平台。全區選派34名社會優秀人士聯系18個重點社區(村)34名信訪群眾,通過“一對一”溝通聯系、建立感情,明晰訴求、化解矛盾,發動身邊人做群眾工作。

三、主要成效

一是在工作理念上實現了由管理到服務的轉變。以往社區工作經常陷於瑣碎繁忙的業務中,往往忽視對社區居民的服務。思想是行動的先導,通過認真學習貫徹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組織路線,增強社區黨組織服務意識,切實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中央、省市區決策部署上來。街道社區黨組織落實《關於加強城市基層黨建推進基層治理現代化的十條措施》及其相關實施細則,以制度推動理念的轉變,使社區服務工作與時俱進,切實關注居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的問題,辦實事、解難事、做好事,營造社區關心人、幫助人、尊重人的良好環境,逐步實現管理向服務的轉變。

二是在服務方式上實現了由單一到豐富的轉變。長期以來,黨組織活動以在會議室集中學習為主,形式單一、缺乏吸引力。為此,社區黨組織從陣地、活動形式等方面不斷豐富提升,整合小區內社區、物業用房資源,建立“鄰裡中心”,緊扣不同類別居民的需求與興趣點,為小區居民提供運動休閑、醫療保健等便民服務,開展親子讀書會、烘焙課堂、電影放映等主題活動,將黨建及相關政策宣傳融入服務之中,融洽了氛圍,凝聚了人心,營造積極向上的基層文化氛圍。

三是在服務力量上實現了由分散到協同的轉變。以往,社區治理的參與主體多元,導致了社區黨組織服務處於總體分散、局部協作的狀態。現在,開福區圍繞“共同需求、共同目標、共同利益”,突破傳統的“單一黨建”模式,形成以街道工委為核心、社區黨組織為基礎、其他基層黨組織為結點的區域化黨建聯合體。清水塘街道與省委統戰部、省政協、省公路局、省新聞出版控股集團、長沙市黨史館、頤而康按摩醫院等不同領域不同層級的30余家黨組織定期研究區域化黨建重點難點問題,整合資源為居民提供服務,提升居民群眾的滿意度。此外,社區和小區以“圓桌會議”“居民議事會”等方式引導轄區居民、企業、駐區單位等參與社區建設,通過議事會對社區公共事務、公共矛盾、公共設施建管用等事務進行集體協商。芙蓉北路街道欣城社區通過“圓桌議事會”議定了濱江美寓小區提質改造方案,瀾北灣小區商業門店油煙管道改造等問題。

四、經驗啟示

一是要以滿足需求為導向,以人為本、解決問題。居民群眾的實際需求是社區服務的導向所在,以黨組織服務中心(站)、鄰裡中心、居民微信群為平台,通過下戶走訪調研、線上答疑解惑延伸觸角,在定時廣泛征求群眾意見的基礎上召開議事會,讓社區工作人員更多接觸居民、了解居民、融入居民。

二是要以合力共治為方向,培養骨干、強化隊伍。要大力提高現有社區工作者隊伍素質、提高社區服務水平。發揮組織優勢,培育一批熱心為社區居民服務的志願者,吸引一批領導干部、企業經營者和社會優秀人士擔當社區管理服務工作的骨干。大力培育社區居民自組織,不斷豐富服務內涵、完善服務網絡、提升服務效能,打造貼心的服務型社區。

三是要以改革創新為動力,做優服務、營造和諧。根據新變化新形勢進行制度創新、管理創新、活動形式創新。以制度創新為前提,緊貼基層實際、聚焦基層問題,確保制度切實可行。以管理創新為抓手,充分挖掘、合理利用社區資源,拓展面向廣大居民的便民、利民服務,使社區就業、社會保障、社區救助等各項服務落到實處。以活動創新為平台,豐富開展區域性、社會性、公益性的活動,形成多類型、多層次的服務活動體系。 

(責編:宋晨、閆妍)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