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建

找一把脫貧的“萬能鑰匙”

——寧陝縣四畝地鎮產業脫貧調查

2018年10月10日08:21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從桃園梁進入,位居寧陝縣脫貧攻堅年度目標責任考核榜首的四畝地鎮,沿途的農林綜合園區和示范點,長勢喜人的魔芋黃花菜,以及辣椒地裡、養殖場建設工地上忙碌的人們,給人一種“村村有園區、戶戶有產業、人人有事干”的強烈印象。

這個鎮緣何能奪得脫貧攻堅2017年度目標責任考核全縣第一呢?“我們抓脫貧攻堅工作的方法,其實很簡單。”四畝地鎮黨委書記譚康寧說,抓黨建、建隊伍、興產業,通過發展產業來“找一把脫貧的‘萬能鑰匙’”。

套種的天麻丹參

結合實際:“抓產業就是抓脫貧”

四畝地鎮黨委書記譚康寧,有一個小有名氣的綽號——“不要錢的書記”。2016年末,他帶領三位村黨支部書記到結對幫扶單位中央某部委匯報,領導問需要資金還是物資支持時,他卻回答說:“既不要資金也不要物資,希望能介紹幾家企業到當地扶持產業發展。”

位於寧陝縣西部、蒲河上游的四畝地鎮,4個村總人口1092戶3846人,3個村是貧困村,貧困發生率高達19.2%。經過幾年努力,至2017年底,柴家關村整村脫貧,全鎮仍有貧困戶215戶462人。

“脫貧不是問題,脫貧后怎麼穩定增收致富才是問題的關鍵,所以抓產業就是抓脫貧,”譚康寧說,“兩不愁三保障”中教育、醫療和住房保障有政策,脫貧的核心還是收入。“抓產業就是抓增收”,四畝地鎮因生態保護不能發展工業,因交通條件暫時無法發展旅游,因此抓收入還得發展農林產業。

以豬苓、天麻為主的中藥材,以板栗、核桃為主的林果,以中蜂、大鯢為主的養殖,一直以來,是山林資源豐富、土地條件較好的四畝地鎮的傳統產業項目。但這些產業項目相對零散、覆蓋面有限、效益較低,加之群眾發展這些項目的積極性不高,雖經多年發展,卻未能成為群眾增收的主導產業。

面對如此狀況,四畝地鎮的產業怎麼抓?從2016年打響脫貧攻堅戰伊始,該鎮黨委、政府一班人就確定了“抓黨建、建隊伍、興產業”的脫貧攻堅作戰方案,班子成員形成共識並牢固樹立“抓產業就是抓脫貧”的理念。結合鎮情實際,按照“政府推動、市場運作、龍頭帶動、政策扶持、綜合利用、循環發展”的思路,大力發展以核桃、板栗為主的林果產業﹔以中蜂、大鯢、林麝為主的特色養殖產業﹔以魔芋、黃花菜、有機雜糧為主的有機種植產業,以豬苓、天麻、五味子為主的中藥材等四大主導產業,著力形成“水、陸、空”、“長、中、短”立體循環融合產業發展格局。

在新理念主導下,四畝地鎮從黨委書記開始,全體干部心系產業都用心想方設法推動產業發展。譚康寧利用到縣城開會的時間,跑農水科、交通、林業、人社等部門,爭取產業資金和項目﹔利用外出學習、考察的時間千方百計地招商引資發展產業。鎮黨委副書記彭超利用自己的關系動員自己的同學回鄉發展產業,聯系引進了浙江臨海市恆羽照明燈飾有限公司在柴家關集中安置小區建立社區工廠。

四畝地鎮緊緊抓住脫貧攻堅的政策機遇,整合利用好各類幫扶資源,借力發展主導產業。充分用好用活脫貧貸和互助資金,堅持借貸資金向產業發展傾斜,累計發放借貸資金600多萬元、互助資金90多萬元,支持198戶貧困戶發展產業。通過幫扶單位中辦特快室的幫助,先后引進了浙江恆亮蜂產品有限公司、浙江英特集團藥業有限公司、湖北夢陽藥業和林之語、綠寶等企業,扶持中蜂養殖、豬苓種植、有機雜糧種植等產業發展。

工人們在工作台面上動作嫻熟地焊接著LED燈飾線頭

因地制宜:“當好群眾的服務員”

謝鱗是四畝地鎮嚴家坪村紅岩山組人,在外闖蕩18年后,創業有成的他放棄在成都市當老板、住洋房的舒坦日子,回到老家住土坯房、栽花椒、種黃花、養中蜂。他說,自己之所以回到老家發展農業項目,除了同學四畝地鎮的黨委副書記彭超動員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是發展的環境和服務都很好。

“過去抓產業和群眾想的還是有些脫節,”四畝地鎮鎮長田亮介紹說,全鎮4個村順蒲河流向分布,群眾居住分散,從海撥700至1500米都有農戶居住,適宜發展的產業項目有差別。在抓產業過程中,充分尊重群眾意願,根據自然條件、因地制宜制定規劃,鎮上重點是做好政策落實和扶持引導。“我們鎮村干部主要是做好支持產業發展的服務工作,當好群眾的服務員。”田亮進一步解釋說。

該鎮在深入調研,廣泛聽取群眾、企業意見,分析全鎮產業發展現狀的基礎上,編制了“農業產業發展三年規劃”,明確了產業發展目標。推進產業發展過程中,四畝地鎮把產業發展的各項任務層層分解,制定責任清單、問題清單、措施清單和完成時間節點。實行每項產業、每個園區都有一名主要領導負總責,一名副科領導牽頭、一名干部直接抓、一套班子包抓的工作機制。“具體到每個產業建設點都有包抓領導和干部,圍繞群眾發展產業的需求,搞好環境服務和技術培訓,”四畝地鎮黨委副書記彭超說,隻要群眾需要,打個電話干部就及時趕到協調解決問題。

辦理合作社的証照,流轉土地……四畝地鎮的干部全程提供服務和協調,其辦事效率和服務周到讓謝鱗感到意外。“要不是鎮上村上的干部積極協調做工作,不然花椒園還達不到現在這個規模。”謝鱗說,土地以前有一家企業進行了流轉,一直沒有利用,協議也沒有到期,加之部分村民反悔不配合,花椒園建設受到影響,通過鎮村干部多次協調才讓問題得到解決。

對於安康市海泰實業發展有限公司負責人陳歡海來說,正是四畝地鎮的服務讓他下定決定投資辦廠。公司從5月初實地考察,5月30日備材料培訓,到6月23日挂牌開業,僅用了1個半月時間。“四畝地鎮誠心誠意地想發展,做事比較實在,在承諾的半個月時間內裝修好了廠房,”陳歡海介紹說,鎮干部幫忙注冊公司等到晚上12點,不到三天時間就辦齊了証照。陳歡海在談到柴家關社區工廠建設過程時,深有感觸地說,在這裡讓人感受到了什麼叫服務性政府。

四畝地鎮在抓產業過程中,積極做好服務工作,為群眾及企業當好“服務員”,積極向上爭取項目資金,用於工程建園和修建產業園灌溉等基礎設施,扶持產業建設,極大地提升了產業發展的效益。在此基礎上,不斷加大產業發展技術培訓工作力度,聯系人社、農業、林業等部門技術人員到村到點進行養殖、種植、林業科管等實用技術培訓。據統計,近年來,先后組織各類培訓20余場次、培訓群眾1400余人次。

幾名群眾正在辣椒苗園裡勞作

引導示范:“由要我干到我要干”

對柴家關村黨支部書記趙光華來說,現在四畝地鎮開產業現場會,他也再不用“害怕”了。過去,村上沒有產業,也沒有培育市場主體,每次開會,看到別的村產業搞得紅紅火火,他就感到如坐針氈,“其他村上都有產業,有市場主體,看到自己村上什麼都沒有,臉上很挂不住。”

為了改變這一現狀,2017年底,趙光華動員村兩委另外兩名干部,牽頭成立了榮華合作社,帶動32戶貧困戶。發展板栗園150畝,園裡套種魔芋,種植蕎麥230畝。“今年魔芋長勢好,能收個4000斤魔芋,已經與纖纖魔芋公司簽訂了銷售合同,收入能有8萬元。”趙光華高興地說,合作社成立初加入的主要是些非貧困戶,貧困戶看加入的戶多了也就更著加入到合作社了。

“我們讓各村結合自己實際,發展產業,不搞強制性連片圖好看,你想搞什麼產業,村上和群眾自己說了算,引導群眾由要我干到我要干。”譚康寧說,鎮上重點做好政策落實、服務保障和引導示范。

干部帶著群眾干,干部做給群眾看。四畝地鎮副鎮長李碧峰、干部薛遠友在古裡溝農業園區開始建設的時候,整天泡在園區,和群眾一起勞動,硬是足足干了一個多月。隨后,一些開始不理解的群眾,也都積極地參與了進來。現在,古裡溝農業園區已成為市級農業園區。

今年58歲的吳明雨是四畝地鎮太山村太山壩組村民,腿腳不方便,以前家裡沒有收入來源,在村上成立了合作社種植米椒以后,他以土地入股,平時合作社有活了,他就去務工,“打工已掙了3500元錢,4畝地分紅1200元,打芽除草,收入8000元沒問題。”

同是該組的劉德勤,今年已經62歲,家裡4口人,他告訴筆者,村上成立的這個合作社搞得好,讓老年人都能來干活掙錢。要是自己種,沒有技術、缺資金,還沒有銷路,通過合作社,不光干活掙了錢,土地入股也能分到錢。“在合作社裡務工,我也學到了技術,下一步也准備自己種米椒,到時候合作社負責回收,這讓我賣東西不愁了。”

“我們通過發展產業,讓貧困群眾在家門口就能有活干,在能幫他們掙到錢的同時,增添了他們發展產業的信心,增強了他們自我造血的能力。”譚康寧介紹說,四畝地鎮用足用好縣上產業發展獎補政策,制定鎮產業發展獎補辦法,落實配套政策,形成合力,放大資金聚合效應,大幅提升產能。全鎮培育扶持榮庚公司蜂等8個龍頭企業和合作社,引進了湖北夢陽藥業等6個企業,建成市級農業園區1個、縣級農業園區2個。通過土地入股、資金入股、園區務工、代種代養等方式入股分紅,加快了農村“三變”改革步伐,全鎮中藥材種植、特色養殖、林果產業、有機種植等四大主導產業得到快速發展,實現了貧困戶產業全覆蓋,確保了每一戶貧困戶至少參加了一個合作社目標。

(責編:高巍、秦華)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