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建>>“全國城市基層黨建創新案例”征集評選活動

陝西延安市甘泉縣:推行“三抓三促”模式 提升城市基層黨建工作水平

中共甘泉縣委組織部

2018年10月09日13:43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甘泉素稱“美水之鄉”,位於革命聖地延安的南大門,境內有著名的秦直道、“雪地講話”、勞山國家森林公園、甘泉大峽谷等歷史古跡和自然景觀。近年來,縣委堅持以黨建統攬全局,立足城鎮化快速發展的實際,緊扣城市基層黨建工作特點和要求,按照“大黨建、大組織、大服務”的工作理念,推行“三抓三促”模式,整合資源,創新管理,增強服務,全面推動城市基層黨組織組織力整體提升,鞏固了黨在城市的執政基礎。

一、背景與起因

甘泉縣總面積2300.7平方公裡,地理空間為依河傍山的“條帶式”格局,轄5個鄉鎮1個街道辦,總人口8.9萬人。駐城市縣直黨(工)委12個,黨總支9個,社區黨支部9個、機關黨支部168個、非公和社會組織黨支部17個﹔社區機關單位183個﹔黨員3988名。伴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和城市框架的延伸,進城農民和外來務工人員不斷增多,社區黨組織在服務居民和社會治理中擔負的任務越來越多,由此衍生出一系列新情況、新問題,對城市基層黨建和社會治理提出了新的挑戰。

針對這一情況,甘泉縣始終堅持新時代黨的建設總要求,採取外出“取經”、自我剖析的方法,取長補短、因地制宜,吸收消化城市黨建先進經驗,在不斷強化組織和隊伍建設的同時,以“三抓三促”為抓手,把服務群眾作為核心要求和重要基礎,努力創建文明和諧小區,打造獨有的幸福社區文化,提升了社區居民的幸福指數和歸屬感。

二、做法與經過

“三抓三促”即抓責任,促工作合力“最大化”﹔抓管理,促社會治理“精細化”﹔抓載體,促便民服務“品牌化”。注重“四合”同頻,即配合、結合、整合、融合,搞活所有資源,倡導共駐共建,著力構建“小區域、大黨建”格局,不斷探索創新共贏局面和可持續性建設道路,找准破局城市黨建的切入點。

(一)抓責任,促工作合力“最大化”。建立縣委、街道、社區三級城市基層黨建工作構架,形成縱向到底、橫向到邊的責任聯動機制。縣級層面,夯實縣委的第一責任,建立黨建工作領導小組,定期對黨建工作進行研究謀劃、督促落實。街道層面,夯實街道黨工委的直接責任,在街道辦組建大工委,建立聯席會議制度,協調推動黨建工作落實。社區層面,夯實社區黨組織的具體責任,在城市社區建立大黨委,健全工作例會、議事規則等制度,吸納轄區內的機關、企事業單位、非公和社會組織黨組織書記為社區黨委副書記或兼職委員,實行雙向進入、交叉任職。通過三級聯動、整體推進、一級抓一級,形成了城市基層黨建“一盤棋”。

(二)抓管理,促社會治理“精細化”。面對城市基層黨建管理對象“多、雜、亂”新情況,堅持“區域統籌、條塊結合、資源共享、共駐共建”的原則,推行區域化、網格化管理新模式。建立了“黨委—黨支部—黨員責任區”三級網格化管理機制,由街道辦黨委負責牽頭抓總,按照片區、樓院等劃分網格,將城區內3個社區,劃分為60個居民網格,形成黨委書記、社區黨支部書記和支部委員、樓長、社區工作者三級責任體系,具體管理社區內群眾、黨員和志願者組成的“紅袖章”、協管員隊伍、小區黨員中心戶,不斷細化城市基層黨建管理單元,實現了服務社區居民全覆蓋、零距離。同時,依托街道大工委和社區大黨委,整合駐社區單位以及社區民警、樓棟長、街道商戶等參與其中,充分發揮轄區內機關、企事業單位、各類組織和廣大黨員、居民群眾在社區建設中的積極作用,把各類資源整合起來,使黨組織和黨員活動聯動起來,推動黨建工作力量下沉,提升了黨員管理和服務精細化水平。

(三)抓載體,促便民服務“品牌化”。圍繞“用心服務、惠澤居民、共促發展”的宗旨,建立了“街道-社區-小區-樓棟”四級便民服務網,創新城市基層黨建活動載體,延伸服務觸角,擴大服務覆蓋面,打通服務居民“最后一公裡”。太皇山社區針對城郊居民成分復雜、流動性強的特點,提出了“歸屬”黨建,建立了黨群服務中心,搭建了“幸福港灣”平台,先后組織開展了“壹家人溫暖甘泉”“衣舊情深 愛心捐贈”和關愛陪護、矛盾調處、義務勞動等活動,增強了黨員和居民對社區的認同感、歸屬感、責任感。北關社區創新推行“聯親式”黨建,建立“黨群、干群、警民、社企聯建”四個一家親,開展了黨員進社區、“微心願”認領、志願幫扶、“大手拉小手”等活動,讓社區服務由“獨角戲”轉變為“大合唱”,實現便民服務全覆蓋,拉近了干群距離,融洽了干群關系。東台社區建立服務群眾、民情受理、辦事預約等制度,印制聯系卡,設立預約電話,公開辦事程序,為居民提供便捷、高效的一站式服務,促進了全縣城市基層黨建工作水平提檔升級。

三、成效與反響

(一)共駐共建不斷夯實。近年來,全縣先后召開了社區、機關、學校、非公企業和社會組織等領域黨建現場推進會6次,充分發揮駐區黨組織和單位共駐共建作用。依托駐區單位實力,發揮各自優勢,通過結對共建、聯建、幫建等方式,從政策、物資、資金、陣地等方面積極支持街道社區黨組織,促進社區各項事業和諧發展。同時,充分運用駐區單位的各種資源,積極開展黨員聯誼、共過組織生活、文體比賽等活動,進一步助推在職黨員干部進社區工作,初步形成了“工作在單位、活動在社區、奉獻雙崗位”的生動局面,積極探索共駐共建長效機制。

(二)基礎保障不斷強化。近年來,縣政府公開選聘社區專職工作者20名、鄉鎮(街道)調配干部7名、分配大學生村官2名,選優配強4個新成立社區黨支部書記,在非公企業和社會組織選派黨建指導員54名,進一步充實了城市黨建工作力量。城市社區全面落實了社區干部待遇每月2800元、辦公經費每年30000元和服務群眾專項經費每年50000元,為工作開展提供了有力保障。通過新建、擴建、置換和改造等方式,推進社區基礎設施、場所設施標准化建設,去年縣財政列支330多萬元,完成社區活動陣地“清零”任務6個,極大改善了社區辦公條件,解決了“有地辦事”的問題。組織各級黨組織書記和黨務干部到商洛、西安、銅川等12個縣區、2個市直部門參觀學習,不斷推進城市黨建向縱深發展。

(三)活動載體不斷豐富。積極開展“評星定級、晉位提檔”、“在職黨員進社區,服務群眾零距離”、“五百”服務、“四個一服務”和“組團服務”等活動,打造“互聯網+社區”“幸福港灣”“國學誦讀”等特色服務項目,創新城市社區黨建活動載體,延伸服務觸角,實現服務居民全覆蓋、零距離。同時,通過開展黨員先鋒崗、黨員責任區、黨員樓長中心戶、黨員結對幫扶等活動,特別是對流入黨員,按照方便、就近的原則及時登記、吸納,與本地黨員一起開展組織生活,參加社區服務活動,擴大了黨建工作的范圍和工作對象,強化了社區黨組織政治功能和服務功能。

四、經驗與啟示

(一)樹立大黨建理念形成工作合力。建立“縣、街道辦、社區”三級管理機制,縣委統一領導,由縣委組織部牽頭抓總,定期對黨建工作進行研究謀劃、聽取匯報、分析研判、督促落實﹔街道黨委直接負責,把上級派駐街道有關單位黨組織負責人吸收為街道黨工委兼職委員,共同參與街道黨建工作﹔社區黨支部抓好落實,黨組織領導班子成員除專職社區黨務干部外,還要吸收機關干部、企業職工等,形成“一級抓一級、層層抓落實”的工作格局,推動城市黨建工作任務有效落實。

(二)樹立開放融合理念構建大格局。創新管理服務手段,樹立“互聯網+黨建”理念,把現代信息網絡技術運用到城市黨建工作。在全縣建立信息管理服務系統的基礎上,終端延伸到街道和社區,整合各部門各單位信息資源,建立大數據庫,實現三級信息互聯互通,形成區域互動、數據共享、信息共聯的信息化格局,做到情況動態掌握、資源有效利用、訴求及時回應、問題快速處理、服務精准有效,為城市黨建插上信息化“翅膀”,消滅“信息孤島”。

(三)樹立精准服務理念提升治理水平。開展組團式服務。由街道社區黨組織牽頭,整合駐區單位力量,組成相對固定的服務團隊,亮牌承諾、深入走訪,為老百姓解難題辦實事。開展黨員志願服務。組織駐區單位黨組織和在職黨員到社區報到,積極參加社區黨組織開展的各類活動。每年駐區單位和在職黨員分別向社區黨組織提交履行社會責任、參與社區活動情況報告,接受社區群眾評議,提高駐區單位黨組織和黨員參加社區活動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探索項目化服務。街道社區黨組織會同駐區單位黨組織編制服務項目書,明確服務內容、服務標准,確定責任單位、責任人,提升服務規范,打造服務品牌,努力為群眾提供精准有效的服務。

(責編:宋晨、閆妍)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