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建

“基層黨建+社會治理”的金華創新樣本

2018年10月09日09:58    來源:法制日報

原標題:“基層黨建+社會治理”的金華創新樣本

“水通南國三千裡,氣壓江城十四州。”

李清照筆下的浙江金華文化底蘊深厚、平安基礎扎實。如何讓“平安金華”行穩致遠?這座城市給出的答案是:全力推進“基層黨建+社會治理”創新。

從村務監督的武義“后陳經驗”到領導下訪的“浦江經驗”,從“紅色網格”“龍山經驗”到以人為本的關愛幫扶、大數據時代的智慧治理,基層黨建始終是金華推進社會治理的一大主線。

金華市委副書記、政法委書記陳玲玲對《法制日報》記者說,基層黨建與社會治理關系密切:黨建強,則治理好﹔治理差,則黨建弱。今年以來,這個城市以打好基層治理鞏固戰為總牽引,通過基層黨建+社會治理創新試點,探索走出了一條以基層黨建引領社會治理的新路子。

“紅色網格”充滿黨建引領力

近日,記者走進金東區金都美地小區,看見幾位業主正坐在大樓一樓大廳喝茶聊天。他們對記者說,“我們幾個都是樓道長,今天都有空,坐在一起喝喝茶,順便聊聊社區事。”

記者發現,這裡的每一個單元樓門口都貼著一塊牌子,上面寫著本單元共產黨員戶和網格員姓名、電話號碼。

業主鄭老伯說:“一個樓幢一個網格,黨員和樓道長都是紅色網格員,都要參與小區管理服務。”

金都美地是金東區拆遷安置項目,也是市區城中村改造示范項目,每幢樓的底層都架空開辟為居民活動空間。小區內草坪綠草如茵,步行道寬敞整潔,環境優雅。

見到網格員張文成時,他正滿頭大汗地在小區內巡邏。他對記者說:“從農民變居民,一些住戶的生活習慣一時難以改變,經常會出現樓道間堆積雜物等問題,既帶來消防隱患,也容易引發鄰裡糾紛,作為專職網格員,我每天至少得轉上三圈,及時發現問題,消除隱患,化解糾紛。”

目前,金東區正在積極推動逢五會商機制,即每月5日為網格民情碰頭會,每月15日為綜治民情分析會,每月25日為綜治分析研判會,努力實現每會必學習,問題必通報,通報必整改,任務必認領,難題必協商。

區綜治辦副主任金勤偉對記者說,他們還每季開展一次紅色網格員之星評比活動,表彰優秀網格員,調整不力網格員。

金都美地是金華“紅色網格”建設的一個縮影。

據陳玲玲介紹,目前,金華市共建有基層網格7390個,配備專職網格員7361名、兼職網格員56294名,其中黨員網格員48904名,確保每個網格都有黨組織、每名黨員都在網格中,常態化開展民生服務、矛盾調處、安全隱患排查等工作,形成小網格推動大黨建工作新格局。

多元治理彰顯黨建凝聚力

9月19日,記者來到永康市人民法院龍山法庭。

法庭內三個調解室令人眼前一亮,靜和廳溫馨和諧,以家事調解為主﹔慧聚廳明亮寬敞,專事在線矛盾糾紛化解﹔和訟廳簡朴大氣,充分體現了龍山籍南宋大思想家陳亮“義利並舉、經世致用”思想。

法庭庭長潘文接向記者介紹,在龍山法庭,使用率最高的就是調解室,近5年來,大約88%的案件在開庭前就已成功調解﹔更多的糾紛在還沒有形成案件前,就被法庭精心織就的調解網順利地化解在萌芽狀態。

去年,龍山法庭受理案件數從原來的年均800多件,遞減至400件左右。案件量不增反降,這在年辦案量兩萬多件的永康法院系統,格外令人注目。

永康市法院代院長樓常青對記者說:“龍山法庭案件減少的奧秘就在於創新發展楓橋經驗,將大量案件解決在訴前、調解在庭前。既走出去,以服務促調解﹔也請進來,以調解促和諧。”

如何走出去?

潘文接介紹說,龍山法庭法官在走訪中發現,一些村級調解組織調解能力不強,法律常識匱乏。於是,他們有針對性地設立法庭指導工作室,建立聯村機制,對人民調解員進行了一次輪訓,手把手指導人民調解員如何調處矛盾糾紛,還與司法所一起,新建立了法治講習工作室、青少年心理矯正工作室、老李調解工作室等特色調解室。

5年努力,使得村級調解組織調解能力顯著提升,需要法庭介入業務指導的糾紛調解直線下降,法庭訴前指導調解案件由2014年的239件下降到18件。

如何請進來?

為讓案結事了、彌補青年法官生活閱歷不足缺陷,龍山法庭在調解訴訟案件時,經常邀請有經驗、有聲望的村干部到法庭來協助調解,例如,今年創新的“今日我當值”活動,便是每月請一名村干部到法庭值班,參與訴前調解。

潘文接說,近年來,龍山法庭新建了一個調解人才庫,請“兩代表一委員”、村書記、村委會主任及有經驗、有威望的調解能手參加,目前調解人才庫已有成員40多人。

潘文接記憶猶新的是一起遷墳糾紛。

呂氏家族的太公墳在夜間被在此施工的推土機不慎毀壞。其后代群情激奮,聚集到鎮政府,要求給說法。

龍山法庭接報后,第一時間介入調解。他們特意請調解人才庫中一位懂周易國學的看風水先生大師參與調解。經風水先生一番勸說、化解,呂氏后人情緒得到緩和,同意將太公墳移至他處安葬。施工隊方面也同意承擔遷墳費用,並放百子炮以示賠禮道歉,這起本來劍拔弩張的糾紛就這樣很快得到圓滿解決。

現在,龍山、西溪兩個鎮已基本實現矛盾不出村、不出廠、不出學校。

“事實証明,這是一條從源頭化解案多人少突出矛盾的有效途徑。”樓常青說,“龍山經驗”的要義在於依靠黨委領導、法庭靠前指導、發揮群眾力量、分層遞進調解,充分彰顯了基層黨建+社會治理創新的凝聚力,目前,這一經驗已得到浙江省高院和金華市委充分肯定,並在全省法院系統和全市推廣。

“后陳經驗”見証黨建生命力

9月15日,首屆“中國廉潔創新獎”頒獎儀式在清華大學舉行,金華市武義縣委報送的“全國首個村務監督委員會的創建及村級監督實踐”躋身全國十個獲獎項目行列。

為了化解村集體收入逐年增加而村務管理問題頻發之困局,2004年,武義縣后陳村創造性選舉誕生了全國首個村務監督委員會。2010年,村務監督委員會制度被寫入《村民委員會組織法》,“一村之計”上升為“治國之策”。

高速公路武義縣出口下來就是后陳村。走進村委會辦公樓,迎面的一張巨幅合影照片吸引了記者。

這是2005年6月17日,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習近平來后陳村考察調研村務監督委員會制度后,與村干部們留下的珍貴合影。

“你看第一排左起第二個就是陳玉球,當時是村婦女主任,現在是我們村第一位女村監委主任。”村黨支部書記陳忠武笑著介紹身邊的陳玉球。

從2005年到2018年,陳玉球和后陳村都發生了大變化,村民對村務監督的力度越來越大,村民參與基層自治的積極性越來越高。14年來,后陳村實現了4個零:群眾零上訪、干部零違紀、群眾零投訴、違規收入零入賬,后陳村也因此成為“全國民主法治示范村”。

陳玉球遞給記者一份最新出爐的“后陳月報”,介紹說,月報每期4個版面,詳細刊登了本村上個月財務收支情況,公開了村裡各種大小事務,還對一些存在的問題進行了批評曝光。

后陳村民主公園內矗立著一座雕塑,陳忠武告訴記者,這雕塑名叫力量之源,由三根石柱組成,代表村黨支部、村委會和村監委,構成鄉村基層治理體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學習推廣“后陳經驗”,目前,金華市4434個行政村全部實現村務信息公開,全市由村監委會糾正的村務數近5500件,因村務問題引發的信訪件下降了60%。

“今年是毛澤東同志批示學習推廣楓橋經驗五十五周年、習近平同志指示堅持發展楓橋經驗十五周年。”陳玲玲說,新時代如何堅持、發展、創新楓橋經驗?從本地實際出發,金華市的做法是,大力推進“基層黨建+社會治理”創新,把黨的領導優勢轉化為社會治理優勢,發揮基層黨建的引領功能,輔以紅色網格、后陳經驗、浦江經驗、多元化解、關愛幫扶、智慧治理六項舉措。努力通過這一載體,推動社會治理從末梢治理向源頭治理轉型,從單一治理向多元治理轉型,從粗放治理向精細治理轉型,從碎片治理向系統治理轉型,努力打造新時代“楓橋經驗”的金華樣本。(記者 陳東升 通訊員 余杰妮)

(責編:常雪梅、程宏毅)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