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建
分享

新時代擔當作為典型風採

南京市委常委、江寧區委書記李世貴——當干部就不能怕擔責

記者  申  琳

2018年10月09日07:38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李世貴(左)在南京江寧橫溪街道一處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查看血透室建設情況。
  新華社記者 李 響攝

37歲赴西藏任墨竹工卡縣委書記時,李世貴說“缺氧不能缺精神”﹔44歲任南京六合區區長時,他說“缺錢不能缺干勁”。2015年初夏,54歲的李世貴調任發展基礎較好的南京市江寧區委書記,熟悉他的人都說“老李這次可以放鬆一下了”,李世貴卻說:“踐行新理念,勇爭新高度。”

今年57歲的李世貴,依然保持著早晨7點多上班,晚上9點后下班的工作節奏。3年下來,江寧區很多干部群眾說:“別看李書記年紀大,可比我們年輕人‘拼’多了!”

新官理舊賬,迎著問題走

2015年到任江寧區委書記不久,一個涉及3萬多戶居民、時間跨度達20多年的棘手問題擺在了李世貴面前:全區1992年以來的拆遷安置戶,強烈要求辦理不動產權証,涉及10萬多套拆遷安置房。

年代較久、資料缺失、歸屬復雜……為歷史遺留的拆遷安置房集中補辦產權証,無先例可循﹔這樣的敏感問題,稍有不慎就可能引發社會矛盾。究竟管不管?

“管!群眾有的要改善居住,有的有資金需求,不辦証就不能正常上市交易,我們替群眾焦心啊!”李世貴態度很明確,安置房辦証的事情,不能搞“擊鼓傳花”,新官要理舊賬。

在李世貴帶頭推動下,江寧區委區政府集體決策:為安置房辦証。區各有關部門投入人力開展資料搜集、實地調查、矛盾化解等工作,用1年6個月時間,將20多年來的安置房辦証問題妥善解決。3萬多拆遷安置戶領取了不動產權証,10萬多套安置房終於有了“合法身份”。

居民密集辦証時,區不動產登記中心的打印機都用壞了好幾台。“有了証,心裡踏實!”秣陵街道楊村拆遷安置居民虞安牛喜笑顏開。

江寧區醫院,在李世貴到任前已易址新建,原址准備以5億元價格出售給一家企業。醫院新址離主城區遠了,許多居民感覺看病不方便,就紛紛呼吁保留老醫院,問題反映到李世貴這裡。不賣,合同早簽了,5億元又是一筆不小收入﹔賣,老城的許多居民看病就要多跑路。李世貴經過調研,發現有近20萬居民有到老醫院就診的需求,於是他同班子成員會商,緊急叫停了原定出售醫院舊址的工作。

“對歷史遺留問題,要‘歷史看待,積極解決’,否則就是雨天背稻草,越背越沉。”李世貴說,一些問題過去沒有解決可能是因為不具備條件,“通過努力可以解決的,干部決不能因為怕擔責、擔風險而繞著問題走!”

改在民憂處,真心為群眾

江寧區市民中心,是面向市民和企業辦事的政務服務中心,與許多地方的政務服務窗口“朝九晚五”開放時間不同,這裡的民生服務窗口不僅早上提前至8點上班,下午還延后到7點才下班,而且,中午和周六也能辦理。

2016年下半年,李世貴到政務中心調研,大廳裡擠滿了前來辦事的市民,“看著實在是揪心啊,不少人上午9點一開門就來等,一直到中午下班事還沒辦,無奈回家吃過午飯再繼續過來排隊。”李世貴當時給政務中心負責人建議,“能不能中午為辦事群眾提供一份盒飯,免去他們來回奔波之苦?”

政務中心免費管盒飯,這讓江寧區居民感到暖心不少,可是排隊時間還是很長、辦事還是不便。李世貴和班子成員在政務中心調研時明確提出“延時服務”的改革要求:早上早點開、中午不休息、晚上延點時、周六正常辦。

“對待群眾,你要真好,而不是討好。”李世貴深有感觸。討好,是更多注重形式上的東西,而真好,則是發自內心深處的好。

“民有所呼、我有所應”,李世貴到江寧工作后,密切關注著改革呼聲高的領域,積極推動江寧區“放管服”改革走在南京、江蘇甚至全國前列。上汽大通一個總投資60億元的項目,在江寧審批周期隻用了20個工作日,從項目簽約到開工節省了100多天。

江寧區探索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實行“預審代辦”,企業在等待土地手續辦理的同時,可以對設計方案、施工圖等一系列需要技術性審查的環節提前介入,區行政審批局的代辦員全程跟進、上門代辦。這樣,以前審批制度下企業在經歷土地審批后,再審圖、再反復修改的漫長過程,在江寧區“預審代辦”制下將大大縮短。一般50天、最快20天可完成全部審批流程,提速75%以上。

3年來,江寧區累計納入預審代辦制的項目共148個,總投資1370多億元。

李世貴介紹,目前江寧承擔國家知識產權試點園區等6項國家級改革試點、20項省市級改革試點任務。作為南京市的集成改革試點區,江寧區已全面啟動八大類30條126項改革任務。

集中抓項目,發展爭高度

2017年,江寧區地區生產總值1935.9億元,一般公共預算收入226.5億元,名列江蘇縣區前茅,保持良好發展勢頭。

“科技創新學深圳南山,實體經濟趕江蘇昆山,高質量發展超浙江蕭山”,李世貴介紹,江寧決不能小富即安,必須樹立學習趕超的目標。按照南京市委對標找差部署,“三山”就是擺在江寧面前的榜樣。

江寧區委大院背后,是一座草木蔥蘢的小山,名叫東山,據說是東晉謝安“東山再起”的地方。東山對標“三山”,李世貴和江寧干部群眾鼓足了干勁要“爭高度”。

南京高校雲集,其中東南大學等26所高校的新校區都在江寧區,江寧積極把科教資源優勢轉化為創新驅動優勢。近幾年,江寧區引進新型研發機構55家,佔南京的27%﹔申報高新技術企業605家,佔南京的25%。

優質項目是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牛鼻子”,李世貴上任之后集中精力抓一批大項目:格力產業園、中興通訊、長安新能源汽車、LG化學電池……這些高端制造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總投資額近3000億元。

“區委書記帶頭抓項目,一是要抓好營商環境,二是要抓好優質項目,江寧這3年的大項目我幾乎都參與其中。”李世貴介紹,隻有搶佔產業制高點,才能使江寧在若干年內保持長足發展勢頭。

這幾年,雖然大項目建設風生水起,李世貴依然保持著清醒:“大項目尤其要體現集約發展,江寧面積雖然比較大,但我們仍須嚴守土地開發利用的紅線。”既要不破紅線,又要發展的空間。李世貴下大力氣抓低效用地的盤活利用,“一塊一塊去攻破”:格力一個項目建在已倒閉的原南京起重機械廠,晶能新能源汽車則盤活了濱江一家破產企業的300畝閑置土地……3年間,江寧區盤活低效用地1萬畝,還有2.8萬畝低效用地盤活利用工作也在有序推進。

《 人民日報 》( 2018年10月09日 06 版)

(責編:常雪梅、程宏毅)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