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建>>“全國城市基層黨建創新案例”征集評選活動

福建福州市鼓樓區:以回答好“三個如何”為主線 探索城市基層黨建引領基層治理新路徑

中共福州市鼓樓區委組織部

2018年10月08日13:48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鼓樓區是福建省會福州市的核心城區,省、市兩級黨、政、軍機關及東部戰區陸軍總部均設於此,素有“明清建筑博物館”“半部中國近代史”之譽的三坊七巷也坐落於轄區。現轄9個街道、1個鎮,69個社區,常住人口72萬,2017年經濟總量突破1400億元,是全國綜合實力百強區之一,獲評國家服務業綜合改革示范典型、國家級生態區等。

近年來,隨著城市快速發展,鼓樓區涌現出許多新經濟新社會組織,黨的基層組織與部分社會組織之間出現了“位移”,有的基層黨建工作出現“真空地帶”。此外,鼓樓有多達14萬的非戶籍人口,“新城市人”群體和新的社會階層人士的利益訴求和價值取向更加復雜多元,以往管用的社區黨建工作模式已經難以滿足需求。為此,鼓樓區扎實推進城市基層黨建工作,充分發揮黨的組織優勢與社會整合功能,走出一條城市基層黨建引領基層治理的新路徑。

一、背景介紹

2014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視察鼓樓區軍門社區時,充分肯定了鼓樓區以黨建創新引領社會治理創新的經驗做法,並作出“三個如何”(如何讓群眾生活和辦事更方便一些,如何讓群眾表達訴求的渠道更暢通一些,如何讓群眾感覺更平安、更幸福一些)的重要指示。近年來,鼓樓區認真學習領會這一指示精神,先后打造了“135”社區黨建、“黨代表工作室”等一批有影響力的黨建品牌,軍門社區“13335”工作法被列入2018年全國優秀社區工作法征集展示活動“1號方案”,由民政部在全國推廣。同時,鼓樓區以建設全省城市基層黨建示范點為契機,持續探索創新基層黨建工作,形成了“134”城市基層黨建工作機制,即把回答好“三個如何”作為主線,按照“組織有活力、黨員起作用、群眾得實惠”的目標定位,著力構建集責任、統籌、服務、保障於一體的常態化長效化工作機制,織密建強黨的組織體系,用強大的組織力推進城市基層治理創新,並打造出條條塊塊“雙向用力”、前台后台“雙台服務”、職務職稱“雙軌並行”等特色做法。

二、具體做法

“一條主線”就是認真思考和回答好習近平總書記“三個如何”重要指示這個時代命題。“三個如何”用接地氣的群眾語言,點明城市治理“為誰服務”“由誰領導”“怎麼治理”,具有很強的現實針對性和實踐操作性,充分體現了人民領袖真摯的為民情懷。鼓樓區以此為主線,堅持把政治建設擺在首位,通過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充分發揮政治引領作用,強化基層黨組織政治功能和服務功能,進一步提高各級黨組織和廣大黨員干部組織群眾、服務群眾、團結群眾的能力水平,更好地鞏固黨在城市的執政基礎。

“三個目標”就是實現組織有活力、黨員起作用、群眾得實惠。以“組織有活力”為目標,就是堅持以提升組織力為重點、突出政治功能,深入實施“紅色領航”工程,使每個黨組織都成為堅強戰斗堡壘﹔以“黨員起作用”為目標,就是堅持從嚴管理與示范帶動相結合,引導廣大黨員立足崗位擔當作為,切實發揮先鋒模范作用﹔以“群眾得實惠”為目標,就是堅持“黨政想干與群眾所盼”相一致,讓黨建資源對接群眾需求,提升群眾的幸福感與獲得感。這“三個目標”既是我們做好新時代城市基層黨建工作的目標定位,也是檢驗城市基層黨建工作成效的衡量標准。

“四項機制”就是構建責任機制、統籌機制、服務機制、保障機制。

第一,構建齊抓共管的責任機制,破解主業主責落實不到位的難題

1.打造一貫到底“動力軸”。建立區、街道、社區三級責任體系,區委履行主體責任,對全區城市基層黨建工作進行系統謀劃、統籌協調、督查落實﹔街鎮黨(工)委履行直接責任,統籌抓好社區黨建、駐區單位黨建和“兩新”組織黨建等工作﹔社區履行具體責任,貫徹落實上級黨組織部署的各項任務,加強轄區內入駐單位、新領域黨組織黨建資源整合,履行轄區內小微企業和社會組織黨建工作兜底管理職責。通過構建一體化組織體系,助推城市基層黨建工作高效運轉。

2.制定達標規范“參照系”。以繡花功夫抓城市基層黨建標准化、規范化建設,印發《鼓樓區城市基層黨建標准化工作手冊》,出台7項黨內政治生活實施指南,對“三會一課”“黨員活動日”、民主評議黨員、黨費收繳等制度統一要求,探索開展黨支部“達標創星”活動。開展黨員積分制管理,建立黨員責任清單,將黨員履職盡責情況分為5大項、15小項進行評分,實行動態管理和全程監督。

3.用好督查考評“指揮棒”。推行區、街鎮、社區“三級雙向聯述聯評聯考”制度,在區委書記和街鎮黨(工)委書記述職評議的基礎上,將范圍延伸至社區黨組織書記,各級黨組織書記分別向上一級和下一級黨組織和黨員述職,接受評議和履職考核,並將考評結果作為評優評先和年度考核的重要依據。建立“周督導、月通報”制度,每周從15個黨(工)委抽查部分基層黨組織,對黨建工作開展情況進行全方位“體檢”,對黨建工作履行不力的進行約談通報,責令限期整改,形成一級抓一級、層層抓落實的工作局面。

第二,構建協調有力的統籌機制,破解共建共治共享不充分的難題

1.打造互聯互動的共治共享格局。注重條塊結合、雙向用力,推動各領域黨組織共駐共建、融合發展。深化“兼職委員”制度,將轄區內省、市、區直機關、企事業單位、“兩新”組織等駐區單位黨組織負責人選聘為街鎮黨(工)委兼職委員,從居民代表、社區民警及物業公司、業委會等組織的黨員中選聘社區黨組織兼職委員,目前全區已選聘兼職委員349人。在全市率先建立城市基層黨建工作聯席會議制度,成立區級聯席會議,並指導各街鎮、社區在10家“黨建促進會”、69家“黨建聯盟”基礎上,成立本級城市基層黨建工作聯席會議,形成區-街鎮-社區三級聯席會議制度,開展契約化共治共建,吸納更多黨建主體參與城市基層治理,共同構建區域化黨建新格局。

2.完善五級聯動的服務管理模式。激活城市基層黨建“神經末梢”,推動服務管理向城市基層每個角落延伸。在全區534個網格黨組織的基礎上,形成街鎮黨(工)委—社區黨委—網格黨總支—小區黨支部—樓棟黨小組“五級網絡”。分類推進小區黨支部建設,建成小區黨支部588個,覆蓋率達到100%,6500余名省市直機關在職黨員亮出“紅色身份”。推動小區黨支部、業委會、物業公司三方“交叉任職”組建“紅色業委會”和功能型黨小組,安排黨員輪流上崗為居民提供服務。結合“裡坊制”打造“坊巷黨建”,在三坊七巷社區成立11個坊巷黨支部,推動周邊商戶、群眾共同參與社區治理。

3.建立優勢互補的供需對接清單。充分發揮轄區行政資源豐富的優勢,與駐區單位簽訂共建協議,制定包含2000余個服務項目的“供需清單”。各街鎮為駐區單位在應急搶險、文明創建、市容環衛等方面提供支持與保障,駐區單位則向社會公眾無償開放部分黨建資源和停車場、運動場等公共服務設施,免費提供部分衛生、醫療、少兒托管等服務措施。同時,共建單位與社區定期開展座談,建立黨建信息共享機制,推動黨建工作水平共同提升。

第三,構建優質高效的服務機制,破解聯系服務群眾不緊密的難題

1.開展常態化活動,服務群眾零距離。廣泛開展黨員志願服務活動,目前已注冊黨員志願者1.9萬余人,黨支部志願服務隊600余支,2萬多名省、市、區在職黨員進社區認領困難群眾“微心願”7503個。組建專項志願服務隊、黨員突擊隊等平台,引導廣大黨員積極投身項目攻堅、應急維穩、招商引資等工作一線。開展“入民戶、訪民情、交朋友、解難題”活動,落實好黨員干部直接聯系群眾、結對幫扶等制度。深入開展社區“大治理、優服務”競賽活動,深化“精品社區、示范社區”創建,打造更多“軍門式”宜居家園。

2.引入市場化力量,服務群眾更專業。堅持把社會組織培育成為黨整合社會的重要力量、聯系服務群眾的橋梁紐帶。按照“黨建引領社會組織,社會組織服務群眾”思路,推進芍園家庭綜合服務中心和社會組織孵化基地建設,引進廣愛、金太陽、上古健康等308家專業機構,承接社區養老、小學生午托等服務項目。在各街鎮以公建民營方式建設五星級社區養老服務照料中心,引入專業化養老機構進行運營,實現政府、企業、市民“三贏”。開展“律師進社區”活動,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為群眾提供法律服務,累計接待法律咨詢6055人,參與化解矛盾糾紛290余起。

3.實行動態化辦法,服務群眾更精細。瞄准群眾“需求端”,以“供給側”思維為群眾提供“訂單化”服務。完善民意征集辦理機制,開展“參與式預算”微實事項目協商工作,從環保、交通、公共安全、教育文體等民生微實事項目預算開始,即動員社區居民、社會組織共同參與協商,項目全程接受“兩代表一委員”和居民群眾的監督和建議,從“政府定實事政府做”轉變為“百姓定實事參與做”,積極營造廣泛協商、廣納群言、廣集眾智的良好氛圍。

4.採取智慧化手段,服務群眾更高效。依托“鼓樓通”APP、“黨員e家”等平台,為居民群眾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務。在軍門社區開展全國首個“數字公民”試點建設,為每位公民確定一個數字身份,方便公民獲取個性化、智慧化精准服務。創辦“紅色小廣播”,由30名黨員志願者組成播音團隊,每周以普通話和福州話“雙語”為黨員群眾傳播黨的“好聲音”。聯合中瑞集團,在國家5A級景區三坊七巷打造“坊劇黨課”教學點,運用“7D”技術將黨建與歷史文化有機結合,排演全國首個坊巷文化影音秀,增強新時期城市基層黨建工作的時代感和吸引力。

第四,構建系統完備的保障機制,破解基層基礎保障不扎實的難題

1.下好簡政放權“先手棋”。推進街道體制改革,構建更加簡約高效的基層管理體制,將原有十余個內設科室並入“黨建服務中心(便民服務中心)”一個“前台”窗口和“基層黨建辦”“營商環境辦”“公共管理辦”“公共服務辦”四個“后台”辦公室,形成“一中心四辦”格局,通過調整優化“雙台服務”,切實強化基層黨建、基層治理、服務群眾的機構和力量。實行社區工作准入制度,規定職能部門不能隨意將工作任務攤派到社區,社區承接事項由原先106項壓縮為34項,區級部門行政權力事項取消65項,梳理轉變管理方式63項,區級非清單項目全部取消,切實為社區減負,有效激發社區黨組織內在活力。

2.優化基層隊伍“培養鏈”。完善“雙軌並行”的城市基層黨建人才培養鏈,即“社區工作者—社區書記—事業編制社區書記—街鎮(區直部門)副職”職務培養鏈和“社區工作者—助理社會工作師—社會工作師—高級社會工作師”職稱培養鏈。目前全區已有48名社區書記進入事業(行政)編制,5名事業編制社區書記通過公推公選走上街鎮科級領導崗位。鼓勵社區工作者參加社會工作職稱考試,目前全區已有106名助理社會工作師、63名社會工作師。在全省率先實施“一社區一大學生”計劃,與閩江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合作開辦社會工作專科班,招錄210名大學生到社區服務。同時,招聘並統籌使用好“一懂兩會”(懂黨建、會服務、會創新)城市基層黨建專職工作者,確保每個街鎮有不少於3名專門抓黨建的干部,不斷充實城市基層黨建工作力量。

3.提升硬件保障“基本盤”。出台加強和改進社區工作《若干意見》,完善基層黨建工作專項經費使用和正常增長機制,69個社區黨組織黨建項目均納入財政列支。雖然鼓樓區轄區面積佔福州市區面積不到4%,但各社區綜合服務場所面積均達500平方米以上,平均面積約700平方米,實現“一老一少一普”全覆蓋。在各個街鎮設立特色鮮明的“黨建綜合體”,按照“一室多用”的思路,集街鎮黨校、黨代表工作室、服務群眾場所、群團活動場所、決策議事廳等各類功能於一體,方便了黨員、群眾辦事生活。

三、主要成效

一是基層黨組織的組織力凝聚力進一步提升。樹立起“一切工作到支部”的鮮明導向,注重條塊結合、上下聯動,基層黨組織的組織力持續提升,政治功能不斷強化。通過搭建區域化黨建平台,鼓濃比奉獻比貢獻的氛圍,“黨建聯盟”的雪球也越滾越大,全區100%的機關單位與社區開展了共建。“兩新組織”兩個覆蓋得到提升,全區非公企業和社會組織黨組織覆蓋率位居全市前列。

二是黨員的責任感使命感進一步喚醒。充分利用街鎮黨校、社區教學點、黨建服務中心等“紅色陣地”,做好教育培訓工作,黨員黨性修養有力提升。廣大黨員干部在項目攻堅、招商引資、水系治理、舊屋區改造等工作一線,破難攻堅的勁頭更足、勢頭更猛,自推行一線考核以來,已有225名在一線表現突出的干部得到提拔重用。成立“紅色講師團”開展巡回宣講,宣傳先進典型,引導廣大黨員干部學有榜樣、干有目標,黨員先鋒意識進一步提升。

三是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進一步增強。堅持把“讓群眾得實惠”擺在根本位置來抓,不斷推進黨建引領基層治理和服務創新,增進民生福祉。軍門社區“13335”工作法由民政部在全國推廣,“一老一少一普”被列入中國社區治理十大創新成果,舊城更新項目被住建部評為“中國人居環境范例獎”,“平安三率”顯著提升,鼓樓區獲評全國平安建設先進區。

四、工作啟示

一是必須堅持把政治建設貫穿始終。“繩在細處斷,冰在薄處裂”,城市基層黨建關乎黨在城市的執政基礎,政治屬性是基層黨組織的根本屬性。鼓樓區始終把政治建設放在首位,不斷強化基層黨組織的政治功能,使基層各項工作體現黨的意志和要求,這是城市基層黨建工作不斷取得新進步的關鍵所在。

二是必須堅持開放融合注重整體效應。鼓樓區樹立城市大黨建理念,打破傳統條塊分隔、封閉運行的黨建模式,加強統籌協調,整合多方資源,積極探索單位黨建、行業黨建和區域黨建互聯互動,釋放各領域各單位黨建“外溢”效應,形成“聚合”態勢,推動黨建工作系統推進、整體提升。

三是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路。鼓樓區堅持把“黨政想干與群眾所盼”高度融合起來,避免“剃頭挑子一頭熱”,以科學設計、因地制宜為前提,推出一批特色載體和工作抓手,把服務群眾落實到黨員的日常行為和經常性活動中,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滿意度。

四是必須堅持工作力量向基層傾斜。抓基層、打基礎是黨的建設的固本之舉。鼓樓區盡可能將資源、服務和管理力量向基層傾斜,努力為基層組織構建一套有權、有人、有財的支撐體系,讓街道社區黨組織說話有底氣、服務有能力,這是基層黨組織發揮戰斗堡壘作用的重要保障。   

(責編:宋晨、閆妍)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