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建>>“全國城市基層黨建創新案例”征集評選活動

河南鄭州中牟縣:創新組織架構 建立“332”黨建模式 推動新型社區治理

中共中牟縣委組織部

2018年10月08日11:11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一、實施背景

自2012年中牟縣啟動新型城鎮化建設以來,新建新型社區61個,其中實現回遷社區21個,回遷居民7萬余人。入住社區后,居民居住重新被打亂、組合,過去村與村之間,組與組之間的界限不再明顯,且群眾思想觀念和生產、生活方式起了很大的變化,呈現出居住形態“集中化”、 社區居民生計方式“非農化”、 社區居民生活方式“城鎮化”、社區結構“復雜化” 和社區利益訴求“多元化”的特點。但較城市社區而言,其血緣、地緣關系仍較密切,並留有豐富的集體資源,無論傳統村的治理模式,還是城市社區的治理模式,都不適用於新型社區。在這種背景下,中牟縣結合新型社區建設實際,推行“332”(三委三區兩覆蓋)黨建模式,有效促進了新型社區治理。

二、主要內容

(一)成立“三委”,健全領導及管理服務機構。每個新型社區分別成立社區黨委(總支)、社區事務管理委員會、社區事務監督委員會,明確“三委”職責。①社區黨委(總支)隸屬鄉(鎮、街道)黨(工)委,是社區各種組織和各項工作的領導核心。②社區事務管理委員會是社區黨委(總支)領導下的社區群眾自治組織,由社區事務管理小組(村委會)及黨群服務中心、集體資產管理中心等公共管理服務機構組成,統籌社區社會組織等公共管理服務力量開展工作。③社區事務監督委員會由社區事務監督小組(村監委會)組成,對社區事務實施監督。

(二)劃定“三區”,完善領導及管理服務層級。根據每個新型社區實際情況,以社區、片區、街區(樓棟)為單位,完善三級領導及管理服務體系。①社區。建立以社區黨委(總支)為核心,社區事務管理委員會、社區事務監督委員會、社區社會組織及社區群團組織等多元參與、協同共治的“一核多元”治理架構。②片區。建立以片區黨支部為核心,社區事務管理小組參與協同共治的治理架構。③街區(樓棟)。建立以街區(樓棟)黨小組為核心,以街區(樓棟)長為主體,作用正向疊加、齊抓共管的治理架構。

(三)推進“兩覆蓋”,強化新治理模式下黨的領導。著眼於黨的組織覆蓋和工作覆蓋,創新黨組織設置,構建“三位一體”的新型社區黨組織體系,充分發揮其在社區治理中的領導核心作用。①社區黨組織。成立社區黨委(總支),由片區(行政村)黨支部、黨群服務中心黨支部、集體資產管理中心黨支部、各非公經濟組織黨支部等組成,領導社區各類組織,支持和指導社區內各片區(行政村)依法開展自治活動。②片區(行政村)黨組織。社區黨委(總支)下設若干個片區(行政村)黨支部,貫徹執行上級黨組織及本片區黨員大會的決議,將片區內居住的所有黨員納入管理,帶領群眾做好片區各項工作。③街區(樓棟)黨組織。每個片區黨支部下設若干個街區(樓棟)黨小組,負責對黨員進行教育管理,積極完成上級黨組織布置的任務。鼓勵街區(樓棟)黨小組長兼任街區(樓棟)長。

三、推進措施

抓黨建引領發展,是加強新型社區黨建的直接目的,重點是在責任落實、深化服務、資源保障上下功夫。

(一)建立協調推進機制。新型社區黨委(總支)全面領導社區規劃區域內的各類組織,堅持推行“一征三議兩公開”工作法,建立健全新型社區民主科學決策制度、黨務政務公開制度和民主監督制度。新型社區黨委(總支)每月至少組織召開1次社區各相關組織負責人參加的會議,交流工作、溝通情況,對社區黨建工作進行安排部署。

(二)探索服務共享機制。以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根本,發展各具特色的新型社區文化,豐富社區群眾文化生活,增強社區群眾的歸屬感和認同感。探索建立“1+6”公共服務體系,依托黨組織活動陣地,把便民服務、技能培訓、文化體育、衛生計生、綜治調解、網絡購物等基本公共服務延伸到社區,不斷提升社區管理服務水平。

(三)健全運轉保障機制。按照“三有三帶”標准,選優配強黨組織書記。以發揮黨群服務中心作用為重點,採取公開選拔(招聘)、競爭上崗等方式將優秀人才選進社區服務隊伍之中。提倡政府購買社會服務,促進公共服務水平提升。以財政投入為主,以社區集體經濟補充為輔,落實社區人員工作報酬。在按原行政村建制撥付相關經費的基礎上,增加10萬元社區服務群眾經費和5—10萬元社區黨建工作經費,由社區統一安排使用,推動人財物向社區集中,為社區正常、健康、高效運轉提供保障。

四、經驗啟示

中牟縣堅持試點先行、穩中求進、逐步拓展,打造社區議事平台、服務平台、孵化平台,為新型社區治理積累了初步經驗。

(一)必須強化黨組織領導核心作用。通過建立新型社區“332”模式,進一步強化了新型社區黨組織的領導核心作用,社區黨委組建社區黨建聯席會,定期開展黨建工作研究,形成了以社區黨委為基礎,社區黨員為主體,社區服務中心、各黨支部共同參與的區域化黨建工作格局,充分發揮了社區黨組織的組織協調作用,徹底消除了支部各自為政、一盤散沙的混亂現象。如,大孟鎮鎮區新型社區黨委先后組織召開聯席會議11次,解決社區商業用房租賃等重大管理服務事項20余項,贏得了居民的信賴和支持。推進新型社區治理,離不開黨組織的核心領導和組織協調,黨組織的作用隻能強化,不能削弱。

(二)優化轄區內各種資源、優勢互補。新型社區非常的多元化,就需要多方組織一起行動起來,同頻共振。這就要加強社區黨組織建設,加強黨組織的社會整合能力。大孟鎮鎮區新型社區建立了黨群服務中心,把原屬鄉鎮的服務職能下沉到新型社區,實行敞開式辦公、一站式服務,為社區居民提供民政、勞動保障、計劃生育、衛生、安全保衛等10大類40多種服務項目。組建了一支50多人的社區黨員志願者隊伍,提供家政、水電維修等多項服務。引入馨家苑社會組織,以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豐富了服務內容,提升了服務水平。通過各種資源的優化整合,打造了“資源共享、成果共用、優勢互補”的服務格局,社區居民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優質高效的服務,改變了過去服務單一、效率低下、來回折騰等弊端。推進新型社區治理,隻有把有限的人力、物力、財力等資源優化整合后,才能使各個要素合理配置、綜合利用、發揮出最好的功效。

(三)要充分發揮社區居民的主體性。新型社區的主體是社區居民,而社區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在於人的發展。在從農民向市民轉變的過程中,作為參與主體的社區居民的主體性應該獲得充分尊重,創造條件讓他們參與到社區公共事務中,從而促進社區自治。但是長期的行政化路徑,社區居民已經習慣了被動地接受政府提供的服務,不願意同時也沒有能力參與到社區治理中。因此首先需要提升社區居民的參與意願,要以社區居民為本,以居民的真正需求為本,充分尊重居民意願,滿足居民的現實需要,激發居民參與社區事務的熱情外,逐步提升社區居民參與社區公共事務和解決社區問題的能力,不讓新型社區建設淪為政府的獨角戲。通過“332”模式,黨組織覆蓋到了社區的每一條街道、每一個單元、每一個樓棟﹔服務事項深入到每個家庭之中、每名居民身邊,使居民在潛移默化中意識到“居民社區居民建,建好社區為居民”的道理,社區街道變得更整潔了,車輛停得更整齊了、文娛活動變得更豐富了,社區治理水平得到了質的飛躍。推進新型社區治理,隻有轉變居民的思想觀念,發揮社區居民的主體性,才能實現社區治理的良性互動。

(四)大力培育社區社會組織。社區社會組織參與社區治理,比居民個體參與社區治理更加有效率,更加有效果。社區社會組織的壯大和作用的有效發揮是新型社區治理創新的重要標志,它一方面可以有效的激發社會的內生力量,為社會管理創新提供不竭的動力源泉﹔另一方面可以成為公共服務供給和矛盾糾紛化解的有效途徑和重要抓手。因此,在加強和創新新型社區治理的過程中,要大力發展和規范公益性、社會服務型等社會組織,並完善其參與社區管理的體制機制。要進一步支持和培育各社團的領袖,通過他們帶動一批社區居民組成社區社會組織,促進社區組織化程度提升,提高社區公共事務協調解決能力。

(責編:宋晨、閆妍)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