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寶雞市委組織部
2018年10月08日09:34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寶雞地處關中平原西部,是陝西省第二大城市,是華夏始祖炎帝的誕生地和周秦文化的發祥地﹔有中國青銅器之鄉、民間工藝美術之鄉的美譽﹔轄3區9縣和1個國家級高新技術開發區,總面積1.81萬平方公裡,人口378萬。
近年來,我們主動適應城市化快速發展新態勢,認真貫徹新時代黨的組織路線,更新觀念,守正出新,積極推行以街道社區黨組織為核心,縱向四級聯動、橫向聯合整合,推進基層治理網格化、服務群眾項目化、工作隊伍專業化、基礎保障標准化為主要內容的“一核雙聯四化”工作模式,不斷夯實城市改革發展和基層治理的基層基礎,有效提升城市基層黨建質量。寶雞市先后榮獲全國文明城市、國家生態園林城市、和諧社區建設示范城市等多項國家級榮譽。工作經驗在2017年全國城市基層黨建工作經驗交流座談會上交流,榮獲2017年度陝西省組織工作改革創新一等獎,入選陝西省深化改革典型案例,多次被《黨建研究》《社區黨建》等刊物報道。
一、背景
推行“一核雙聯四化”工作模式,是我們基於對城市化加速推進、城市改革發展新變化新情況的清醒認識,是對城市基層黨的建設現狀、問題與路徑的有益探索,是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在寶雞的具體實踐。
(一)城市發展的態勢與特征,要求我們必須健全組織體系,夯實基層基礎,以黨組織的堅強有力引領基層治理有序推進。寶雞是國家“一五”和“三線”建設時期的西部工業基地,裝備制造業名城,軍工企業多、部省屬大型企業多、產業工人多,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達690戶。近年來,隨著國企改革持續深化和城市化進程不斷加快,原來以工業為主的城市經濟社會結構正發生深刻變化。一是社會形態扁平化。大量人口涌入城市,大批“單位人”轉化為“社會人”,城市主城區人口達197萬人,各類商圈、市場、園區等新組織新業態大量涌現,黨的組織與社會各類組織之間出現“位移”,社會形態日益呈現扁平化特征,與黨的“樹狀”組織架構差別較大,基層黨組織有效發揮作用的空間和手段有限。二是組織資源分散化。當前城市各行業各領域劃分越來越細,區域內組織互不隸屬、封閉運行、各自為政,規模小、力量散,“自轉”有序“公轉”不足,黨建資源互不開放,城市內循環不順暢,基層黨的建設合力明顯不足。三是基層組織多樣化。我市現有城市社區187個,其中企業“單位型”社區59個,“村改居”社區17個。隨著國有企業“三供一業”移交,“單位型”社區正由原來的企業管理模式向社會治理模式轉變,“村改居”社區也正由傳統農村管理模式向城市社區治理模式轉變,再加上老舊小區升級改造,城市外擴帶來的新建商品房小區大量增加,管理模式、管理群體日漸多元,也產生了許多新情況和新問題,給黨建和基層治理帶來新挑戰。四是群眾需求多元化。目前城市居民生活水平出現分化,人的需求更加多元、更具個性,對精神文化、訴求表達、利益維護等方面需求越來越強烈,傳統的局限於滿足基本生活的服務內容和方式已經很難適應,需要提供更加精准化的高質量服務。
(二)城市基層黨建工作的現狀與問題,要求我們必須精准發力,補齊短板,以破解難題推動工作落地見效。一是街道社區黨組織統籌難。目前街道社區黨組織責大事多權小,對招商引資、基層治理等任務“難以招架”,現有的職能定位、權力資源無法調度和統籌轄區單位和組織資源,黨組織核心地位虛化弱化。二是黨員教育管理跟進難。當前城市中隨子女養老的離退休黨員、進城務工流動黨員不斷增多,他們生活在城市,組織關系卻大都在原籍,參加組織生活難。同時,大中專學生黨員、企業下崗黨員因工作、身份變動頻繁,流動性大,管理服務難以及時跟進。三是傳統工作方式適應難。隨著黨員流動性、工作生活節奏加快和互聯網信息技術飛速發展,繼續沿用集中開會、學習文件等傳統方式,很難適應黨員需求,影響黨建工作實效。四是主體責任落實難。作為西部欠發達地區,一些企業、學校、醫院等基層黨組織重視經濟和業務發展,對黨建工作認識不到位、落實不力,容易產生“重經濟輕黨建”“重業務輕黨建”的現象。
(三)新時代黨的建設總要求與城市發展新定位,要求我們必須改革創新,加壓奮進,以高質量黨建工作推動高質量發展。黨的十九大提出了新時代黨的建設總要求,強調完善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的社會治理體制,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去年在上海召開的全國城市基層黨建工作經驗交流座談會,明確了今后一段時期城市基層黨建工作的思路與方向,部署了新任務,提出了新要求。按照國家《關中—天水經濟區發展規劃》對寶雞的戰略定位,寶雞市委提出了全面建設最具幸福感城市的奮斗目標,迫切需要加強城市基層黨建工作,樹立融合開放的理念,緊貼中心、服務發展,把黨的政治優勢、組織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不斷增強群眾的獲得感安全感幸福感,讓群眾在城市生活得更舒心更便捷更幸福。
為此,市委把城市基層黨建擺上更加突出的位置,深入調研,系統謀劃,積極推行“一核雙聯四化”黨建模式,邊實踐邊探索,邊探索邊完善,使之成為加強城市基層黨建、創新基層治理的重要抓手。
二、做法
(一)“一核”引領,增強街道社區黨組織組織力。圍繞建強街道社區黨組織這一領導核心,堅持重心下移,推動人財物和責權利對稱下沉,讓基層黨組織有責有權有資源,“說話有人聽、干事有人跟、服務有本錢”。一是鬆綁減負聚焦主業。市委在《關於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城市基層黨建工作的意見》中明確規定,街道主要履行公共服務、公共管理、公共安全及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良好的公共環境等職責,逐步弱化招商引資、協稅納稅等職能,降低招商引資在街道年度目標考核中的分值權重。大力開展社區減負,統一制定社區公共服務項目清單,清理社區管理事項62項,取消考核評比類事項21項,讓街道社區黨組織騰出更多時間和精力抓黨建、抓治理、抓服務。二是賦權擴能提升話語權。實行街道黨工委對區屬職能部門派出機構雙重管理制度。賦予街道黨工委對轄區市、區兩級單位黨組織和黨員的評先樹優權,對轄區區級職能部門及下屬單位負責人的人事考核權和征得同意權,對區域內事關群眾利益的重大決策、重大項目的建議權,推行黨員評議、評優樹模、干部考察“進社區雙公示”制度,在評先樹優、干部提拔等方面充分征求街道社區黨組織的意見建議。近年來,根據反饋意見先后對8名駐區單位負責人發出調整建議函,取消了12個駐區單位、126名在職黨員的評優資格和8名擬任人選任職資格。三是強化引領凸顯政治功能。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為主線,開展主題黨日、文藝演出、演講比賽等系列活動,推動十九大精神進社區,讓黨的聲音傳萬家。開展“進基層社區•講寶雞故事”活動,組織宣傳干部、老黨員、老教師,開辦流動課堂、道德講堂,播放紅色影片、講述革命故事、講授黨的歷史,學習宣傳身邊的先進模范人物,增強了群眾對黨的認同感歸屬感。
(二)“雙聯”聚力,織密上下貫通、互聯互動“立體網”。一是縱向建立市、區(縣)、街道、社區黨組織四級聯動機制。市委把城市基層黨建納入黨建工作總體布局,堅持高點定位、高目標引領、高標准推進,切實增強領導力、組織力和牽引力。市委常委會多次研究部署工作,建立城市基層黨建聯席會議制度,出台21項實質性舉措,通過精心部署推動、“走出去”培訓驅動、抓點示范拉動、夯實責任帶動,有序推進城市基層黨建工作。區(縣)委履行第一責任,成立由區(縣)委書記任組長的城市基層黨建工作領導小組,發揮“一線指揮部”作用,重點加強黨建工作的組織實施、資源配置和督查指導。街道黨(工)委履行直接責任,發揮龍頭樞紐作用,負責統籌推進和抓好落實。社區黨組織履行具體責任,發揮戰斗部壘作用,負責組織動員和服務管理,從而形成了以上率下、以下促上、上下聯動、共同推進的工作格局。二是橫向建立街道社區與單位、行業黨組織互聯互動機制。堅持組織聯建。全面推行街道社區兼職委員制,吸納491名駐區單位、物業公司、業主委員會、社區民警中的黨員負責人兼任黨組織委員,街道每季度、社區每月召開一次黨建聯席會議,集思廣益,共商社區事務。堅持活動聯辦。以在職黨員進社區活動為紐帶,深入開展“單位聯點黨員領崗、共建共享幸福家園”活動,通過雙報到雙承諾、黨員志願服務日、雙向考核等措施,73個市級部門與社區結對聯點,向社區承諾服務項目,6750名市級機關黨員主動認領崗位、組團服務,示范帶動了其他駐區單位與社區共駐共建。以“相識相知相融,鄰裡一家親”為目標,推行“熟識度”工作法,通過建立社區黨建聯席會輪值制、開辦社區大講壇、組建文體社團等措施,開展豐富多彩的文體活動和傳統節日活動,使單位與社區之間聯系更緊密、相處更融洽。堅持資源共享。市上統籌規劃,加快15分鐘醫療圈、生活圈、健身圈建設,積極推動各類要素資源向社區集中、向居民開放。建立基層衛生服務機構144所,實現醫療服務公平可及、群眾就近就醫。在渭河沿岸全線建成“城市公園+全民健身長廊”,配齊配全各類體育設施,戶外健身已成為市民的一種生活方式。將全市沿街門店、機關事業單位等單位的衛生間向市民開放,將281所中小學校和所有機關、企事業單位的操場及體育設施全部免費對外開放,有效解決了居民就醫難、健身難、如廁難等現實問題。
(三)“四化”推進,提升基層治理和服務群眾水平。一是基層治理網格化。全面推行基層治理、黨建工作網格化,建立“三級網格長”制度,由社區干部、居民樓組長、黨員中心戶分別擔任網格長和網格員,實行定格、定崗、定人、定責,將轄區單位、各類組織、居民小區、“五小”門店和居民黨員全部納入網格管理,健全網格問題排查、反饋和解決機制,形成“人在網中行、資源網中聚、事在網中辦”的格局。渭工路社區黨委針對64號院環境臟亂差、群眾反映強烈的問題,開展“黨建+院落微治理”,發揮在職黨員和網格員作用,逐戶征求居民意見,成立業主委員會,聘請物業公司,對小區規范管理,開展環境衛生整治,小區面貌煥然一新,被居民稱贊為“最美小院”。二是服務群眾項目化。從共同目標、共同利益和共同需求入手,實施“惠民公益”創投項目,社區黨組織廣泛收集“微心願”,對接融合居民群眾和駐區單位需求,確定為民服務項目,採取轄區單位主動認領、向社會組織購買服務等方式推動項目落實,打造了“愛滿空巢”“義集義倉”等一批特色服務品牌。金河尚居社區黨組織針對轄區失業和外來務工人口多的實際,實施就業創業技能培訓項目,先后對230多名務工人員進行刺繡、廚師等技能培訓,使他們很快實現了再就業。高新區探索在38個居民小區安裝“智慧化微社區辦事雲櫃”,實現服務事項在“家門口”辦理,讓群眾“最多跑一次”。受到民政部關注肯定,被省委《改革工作動態》刊登。三是工作隊伍專業化。完善社區干部選任機制,實施社區黨組織書記帶頭人工程,注重選拔黨性強、能力強、善協調、會服務的黨員擔任黨組織書記。將社區工作者納入全市干部人才隊伍建設總體規劃,堅持基層選拔一批、公開招錄一批、組織選派一批,一大批年齡輕、高學歷優秀人才進入社區工作,“80后”“90后”成為了社區干部隊伍主體。制定社區干部行為規范標准,實施干部素質提升工程,社區工作者隊伍的學歷水平、專業水准、社會化程度大幅提升。四是基礎保障標准化。制定《社區工作規范化管理辦法》等系列文件,統一社區標識標志和制度牌匾,積極推進社區黨組織陣地標准化、規范化建設,“六室三站一場兩中心”成為標配,全市社區辦公用房面積平均達到500㎡以上。建立財政投入為主、費隨事轉、以獎代補的經費正常增長機制,大幅提高社區干部補貼和辦公經費、服務群眾專項經費標准,較好地實現了“三有一化”目標。
三、成效
1、組織“凝心”,全市城市基層黨建形成“一盤棋”。市、區(縣)、街道 、社區四級黨組織聯動貫通,城市基層黨建“動力主軸”強勁有力,市、區(縣)兩級黨委牽引作用明顯,街道社區黨組織落實有力,各單位、各行業、各領域黨組織協同參與,全市上下凝聚成一張“組織網”,釋放出了強大組織合力。
2、賦權“強心”,街道社區黨組織說話辦事“一呼百應”。通過賦權擴能、鬆綁減負等措施,街道社區黨組織的核心地位進一步強化,工作活力得到激發,統籌各方資源的能力、服務群眾的能力和推進基層治理的能力明顯增強。金台區臥龍寺街道黨工委書記鄧軍科感慨道:“現在街道黨工委與駐區單位聯系多了,以前遇到問題不知找誰,現在協調起來就容易多了。”
3、力量“同心”,各類組織、各方力量握指成拳,擰成“一股繩”。在街道社區黨組織的統一領導下,各單位、各行業、各領域黨組織充分發揮自身優勢與資源,積極參與社區活動,主動服務居民群眾,變“獨唱”為“大合唱”,形成了組織有要求、單位有響應,群眾有需求、黨員有行動的良好氛圍。2018年元旦面對最強降雪“大考”,各駐區單位黨組織分片包干,全市黨員干部帶頭,社區志願者和居民群眾積極參與,僅用星期日一天時間,就把城市道路、人行道、小區主干道的積雪全部清理。
4、服務“暖心”,社區與單位、黨員與居民形成“一家親”。以群眾需求為出發點,堅持“居民點單、組織派單、黨員接單”,通過舉辦文藝晚會、鄰裡運動會及“粽情話端午”“九九重陽節”等傳統節日活動,把駐區單位、社區、黨員、居民聚起來,培育“家”文化,使黨建更有溫度、幸福更有質感。
四、啟示
1、加強城市基層黨建,必須更新觀念、創新機制,突破傳統模式。思想是行動的先導,創新是發展的源泉。我們從干部思想觀念入手,每年多批次組織社區干部到發達地區學習觀摩、解放思想,堅持用系統、開放、融合的理念與視角來審視謀劃工作,以觀念更新引領實踐創新,使城市基層黨建發生了質的提升。
2、加強城市基層黨建,必須上下聯動、左右聯通,凝聚工作合力。城市基層黨建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單靠街道社區黨組織力量是有限的。我們克服就社區抓社區、靠基層抓基層的思維局限,堅持縱向四級聯動、橫向互聯互動,充分發揮市、區兩級黨委的牽引作用,廣泛推動各個單位、各類組織、各方力量參與到基層治理中來,增強了城市基層黨建工作的整體效應。
3、加強城市基層黨建,必須優化利益聯結、健全考評體系,激發內生動力。優化利益聯結是調動駐區單位共治共建的動力源泉。我們從共同利益、共同需求入手,積極尋求雙方利益價值的結合點,建立健全雙向溝通、服務、考評等機制,推動組織共建、活動共聯、資源共享,實現了共建共享由“情感維系”向“利益聯結”轉變,由“要我參與”向“我要參與”轉變。
4、加強城市基層黨建,必須契合群眾需求、凸顯以人為本,以服務凝聚人心。服務是黨建永恆的主題。我們堅持“圍著需求轉、服務贏點贊”,緊貼群眾需求,順應群眾向往,創新服務方式,進一步增強了群眾獲得感幸福感,提升了基層黨組織凝聚力。
五、探討
城市基層黨建是一項系統建設和整體建設,單靠街道社區“一枝獨秀”是遠遠不夠的,需要城市各類基層黨組織“百花齊放”、協同發力。凝聚思想共識是前提。要引導各類基層黨組織樹立“一盤棋”思想,破除無關心理、門戶心理、等級心理,把參與共治共建作為一份政治責任和行動自覺。優化利益聯結是根本。堅持責權利對等,堅持資源共享、相互服務、互促共贏,推動共治共建從情感維系轉向利益捆綁,從一時之舉轉向長久之策。考核激勵是指揮棒。要把參與共治共建情況納入黨建考核,獎優罰劣,樹立鮮明導向,激發動力源泉。黨組織引領是關鍵。要充分發揮市、區(縣)黨委的牽引推動作用,強化街道社區黨組織的領導核心地位,形成市區領導、街社主抓、其它各類黨組織協同參與的城市基層黨建格局。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