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建>>“全國城市基層黨建創新案例”征集評選活動

四川成華區:“三突出三到位” 扎實推進黨建引領小區發展治理

中共成都市成華區委組織部

2018年10月08日09:01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社區是社會治理的基本單元,居民小區則是社區的細胞,是黨和政府與人民群眾聯系的“最后一公裡”,在住宅小區治理中全面加強黨的領導,既是“黨領導一切”政治原則的必然要求,也是“以人民為中心”價值追求的必然要求,更是提升基層黨組織組織力的必然要求。近一年來,成華區探索實施“三突出三到位”黨建工作法,扎實推進黨建引領小區發展治理。

一、背景與起因

在城市化進程中,小區作為居民生活的基本場所,越來越成為基層治理的重要領域。抓好小區建設,事關人民生活質量,事關社會和諧穩定。然而,隨著改革開放的日益深入和經濟體制、社會結構、利益格局的深刻變化,居民訴求日益多元化,小區治理中的問題矛盾日益凸顯。

成華區作為成都市的傳統工業基地。在經歷了“北改”、“東調”等一系列戰略規劃調整下,居住結構和利益訴求出現分化:一是新興產業的興起吸引了大批高端人才,助推了商品房小區的繁榮發展﹔二是大量工業外遷,但原有企業職工依然生活在本區,老舊院落和企業家屬生活區遍布全區﹔三是外圍涉農區域大規模拆遷,原有的村落聚集形態轉變為拆遷小區內的聚集,對小區治理提出了較大的挑戰。

近年來,全區高度重視社區黨建和社區治理工作,但對社區居民集中生活的小區比較忽略,社區治理對小區覆蓋的空白較多,多數小區處於低級自治狀態,業委會、物業公司不作為、亂作為的情況較為突出,黨組織建設上仍存在設置不夠合理、黨建資源整合力度不夠等問題。面對新情況新問題新挑戰,成華區認真貫徹落實新時代黨的建設總要求,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立足本區域實際,積極探索“三突出三到位”工作法,以小區黨組織建設為核心,把駐區單位、社會組織、社區成員、黨員群眾等各類力量緊緊團結在黨組織周圍,推動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生動局面。

二、做法與成效

(一)突出“三項舉措”組架構,確保黨組織建設覆蓋到位。堅持有形覆蓋與有效覆蓋相統一,健全完善小區黨建組織體系。一是深入摸排“查底數”。全面推行流出和流入黨員實名制登記管理,建立“黨組織找黨員、黨員找黨組織”常態化雙找機制,定期聯合公安、房管、民政等部門組織小排查、大摸排,採取實地走訪、微信和QQ群聯系、等方式,動態掌握小區、物業機構、駐區單位等黨員信息,及時排查失聯黨員593名,讓小區的“流動黨員”、“口袋黨員”真正“回家”,確保每名黨員都在台賬裡、掌控中。二是創新方式“幫組建”。建立三級黨務干部聯系指導制度,選派組工干部、黨務骨干分片聯系街道社區,幫助指導小區、業委會、物業機構籌備成立黨組織,構建條塊結合、責任清晰的工作責任鏈條。全面推行“黨組織+專委會”工作模式,組織社區“兩委”干部、居民骨干、群眾領袖、駐區優秀專業人才,成立“環境和物業管理委員會”等專委會40余個,全程指導黨組織成立、業委會組建等工作。三是精准施策“建組織”。按照“利於管理、便於活動、發揮作用”的原則,扎實開展小區黨組織覆蓋集中攻堅活動,成立小區(院落)黨支部137個、設置黨小組147個,實現黨組織“應建盡建”。強化黨對業委會工作領導,將140余名黨員依法選舉為業委會委員,安排20余名社區“兩委”干部到業委會交叉任職。採取行業領建、挂靠組建的方式加強物業機構黨組織建設,單建物業機構黨組織17個、聯合黨組織11個。

(二)突出“三項機制”搭平台,確保黨組織協調聯動到位。健全完善黨組織領導下的多方聯動機制,最大限度整合資源,凝聚共建共治合力。一是聯動機制暢通渠道。下發加強小區黨組織建設《指導意見》,規范明確街道、社區、小區黨組織職能職責,理清各級在組織、協調、監督、服務、管理、指導等方面的權責邊界,變“單打獨斗”為“聯動作戰”,上下共同發力、整體系統推進,形成暢通協調、有序銜接、責任分明的工作合力。二是互動機制整合資源。深化黨建聯席會議制度和兼職委員制度,吸納160余名物業機構、企事業單位黨員擔任小區黨組織兼職委員,拓展小區黨組織整合資源渠道。扎實開展駐區單位有效資源情況大調查,建立轄區公共服務資源動態管理清單,指導街道社區黨組織與5個以上駐區單位簽訂服務項目書,推動小區物業機構、駐區企事業單位向居民開放更多公共活動空間。三是協商機制調處糾紛。指導街道社區全面建立“1+3”小區物業糾紛聯合調處工作機制,黨組織牽頭定期召開業主代表、業委會和物業機構三方聯合辦公會,多途徑、多渠道處理解決物業矛盾糾紛。在6個示范社區資金籌集使用、建筑改建重建等重大事項商討會制度試點,鼓勵小區黨組織通過整合社會資源、黨建資源和司法資源,從居民自治、社會治理、法律治理三個角度介入,依法議決小區重大事項。

(三)突出“三個注重”強帶動,確保黨組織作用發揮到位。充分發揮黨組織和黨員的引領帶動作用,切實把黨的政治優勢和組織優勢轉化為推動小區治理優勢。一是注重強化政治引領功能。突出黨組織的領導核心地位,全程參與居民公約、業委會章程制定,小區黨組織、業委會每季度書面向社區黨組織報告工作,每年進行一次工作述職。規范黨組織領導下的居民議事協商機制,督促業委會和物業機構及時公示公開小區治理方案、計劃,注重加強對小區公共收益經費的使用監督,確保小區事務始終在黨組織領導和主導下進行。二是注重黨員示范帶動作用。全面推廣“7+N”黨組織生活方式,豐富拓展黨員“三問三亮”載體,不斷強化小區黨員身份意識和引領意識。以按照“工作在單位、活動在社區、奉獻雙崗位”原則,探索推行1名黨員每年定點聯系1個社區服務不低於12次的“1112”志願服務機制,組織動員166個黨組織、3000余名機關黨員到社區報到、參與社區發展治理,開展各類志願服務1450余場次,認領服務項目和公益崗位3000余個,受到駐區群眾廣泛好評。三是注重激發群眾自治活力。注重激發調動居民自治的積極性和能動性,培養居民小組長、院落自治“帶頭人”1200余名,培育各類自組織1600余家,成功打造“點參幸福聯盟”、“祥和兒童之家”等公益項目品牌。注重發揮文化引領和文明浸潤作用,大力弘揚好人好事、善行義舉,開展文明院落、最美家庭等評選活動200余場次,推動形成了鄰裡和諧、守望相助的良好氛圍。

三、經驗與啟示

(一)科學的黨組織體系架構是做好小區治理的基礎前提。黨的力量來自組織,強有力的組織是保証各項工作貫徹落實的前提條件。黨的全面領導、黨的全部工作要靠堅強的組織體系去實現。擴展黨組織的覆蓋面、建立一個更加嚴密有效的組織體系,關乎到基層治理工作能否有力推進。實現小區黨組織“應建盡建”、強化黨組織對業委會、物業公司和自組織的領導,延伸黨組織工作體系到每一個小區、每一個組織、每一名黨員,使得黨的決策部署能夠第一時間傳達到社會最基層,使得黨的聲音在每一項工作中得以體現,確保小區治理始終沿著正確的方向進行。

(二)暢通的資源聯動整合渠道是做好小區治理的關鍵。在以往的工作中,各類社會組織、經濟組織各自為政,缺乏溝通交流渠道,造成了極大的資源浪費。在黨組織的統一領導下,建立暢通的聯動互動機制,一方面通過搭建協商平台,使各主體間達成共識有了基礎,讓一部分矛盾在轄區內部即可化解﹔與此同時,建立在全盤掌握基礎之上的資源調度,能夠讓各類組織之間產生良性“物質”和“能量”交換,互通有無、優勢互補,讓每一個有用的資源能夠“為我所用”,讓每一個看似無用的資源能夠“變廢為寶”,以“1+1>2”的資源配置效率實現社區治理資源“大聯動”。

(三)黨員群眾的廣泛參與是做好小區治理的動力源泉。小區黨組織建設歸根結底是為了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如果群眾不願參與,那麼小區治理工作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木之本。要堅持“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的工作方法,充分發揮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調動居民群眾的積極性,才能夠真正實現黨組織“搭台”、群眾“唱戲”。因此在現實工作過程中,面對黨員不願“亮身份”、群眾參與熱情不高的情況,黨組織應從以制度建設入手,增強黨員對自我身份的認同感,充分發揮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同時針對群眾需求開展多形式的活動,在活動中培養居民的公民意識、自治能力和參與熱情,培育孵化居民自組織,實現由傳統的“行政管控”向“自我管理”轉變,營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

四、探討與評論

隨著小區黨建工作的逐步推進,我區實現了黨的基層組織設置和活動方式創新,提升了黨領導城市工作的水平,增強了群眾的認同感獲得感,一定程度上破解了小區治理難題,在建設高品質宜居生活社區的道路上邁進了一大步。但在今后的工作實踐中,仍留給我們足夠大的進步空間。

(一)要強化黨組織對小區治理全過程的政治領導。黨政軍民學,東西南北中,黨是領導一切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是黨的領導,要切實把黨的政治優勢和組織優勢轉化為小區治理優勢。小區黨組織是小區治理工作的“掌舵者”,要切實發揮領導核心和戰斗堡壘作用,全面強化黨組織對業委會籌備、小區維修資金使用等各項涉及經濟利益和居民重大關切的小區治理問題上的引領作用,將黨的領導貫穿於小區治理的全過程。

(二)要進一步厘清各級黨組織在小區治理中的權責邊界。小區治理是一項系統工程,唯有各級黨組織各司其職、各負其責,方能形成“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的現代治理體制。街道黨工委要充分發揮“軸心”作用,將轄區內各領域黨組織和社會組織聯接起來,引導各類資源在社區聚合。社區黨組織要加強對小區黨組織的領導,全面加強小區黨組織規范化建設,提升小區黨組織組織力。小區黨組織要聚焦小區黨的建設、教育引導群眾、發展居民自治、統籌社會服務、協助公共服務等職能,確保小區各項工作體現黨的意志和要求。

(三)要形成“四治”聯動的創新治理模式。小區黨組織應當在共治、自治、德治、法治等多個平台上,契入社會治理內核的系統治理、依法治理、綜合治理、源頭治理四要素。一方面在強化多元共治的同時,增加居民的議題比重,提高自治議題的廣泛性、代表性﹔另一方面,更多地運用德治、法治破題的手段和措施,從事后被動治理向事前源頭治理、道德治理、依法治理轉變,從共治、自治“雙治”聯動向“四治”聯動轉變。

(四)要拓展社會組織參與小區治理的深度。依托區、街道兩級社會組織平台,積極引入專業社會組織參與小區治理。黨組織要堅持“到位不越位”的原則,充分尊重社會組織的主體地位,最大程度避免權力干預,讓社會組織在小區工程項目咨詢、代理召開業主大會、物業服務費評估、業委會管理和運作培訓等業務上深度參與,完成其提供社會公共服務、調解社會矛盾、治理社會問題的使命。

(責編:宋晨、閆妍)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