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建
分享到:

矗立在災區一線的那些身影——山東抗洪救災英雄剪影

2018年09月29日08:24    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矗立在災區一線的那些身影

前段時間,受台風“摩羯”“溫比亞”先后過境的影響,山東省濰坊市遭遇強降雨,境內彌河、丹河等河水暴漲,導致城區內澇,鄉村被淹,壽光、昌樂等縣市受災嚴重。

洪災面前,山東各級黨員干部臨危不懼、沖鋒在前,公安干警、消防官兵挺身而出、堅守一線,志願者、受災群眾積極自救、全力以赴,譜寫了一曲感天動地的抗災救災自救英雄譜。

砥柱中流:“責任,讓我們全力以赴”

“站不住,坐不下,心疼,心焦。我就是走,不斷走,巡查,巡查,全力解決問題。”自從出現災情,壽光市紀台鎮黨委書記劉玉玲24小時站在抗洪救災第一線,提起當時的狀態,她啞著嗓子說:“責任,讓我們全力以赴。大災面前,我們更要有擔當,沖鋒在前,做百姓的主心骨。”

災難面前,黨員干部是群眾的主心骨、貼心人,一名黨員就是一面光輝旗幟,一個基層黨組織就是一個堅強戰斗堡壘。像劉玉玲這樣願為中流砥柱,帶領群眾抗洪搶險的干部不在少數。

“你們先走,我最后走。”“一定要照顧好全村人。”壽光市營裡鎮李營村黨支部書記李江雲仍然清晰地記著8月19日的深夜,“雨越下越大,很快沒過了膝蓋,我帶著村干部每家每戶敲門喊話,對於實在不願意走的老人,背上便往外蹚”。最終,歷經6個小時,3次全村拉網排查,終於將全村598口村民撤離。天明后返回村裡,李江雲瞧著滿眼因地勢低窪而漫過腰部的積水,泡在水中的低矮房屋,還有已漂浮過屋頂的桌椅、牲畜,這位54歲的山東漢子不禁落下了眼淚。

“他這是5個養殖棚,近3萬隻鴨,基本全沒了。”昌樂縣寶都街道北郭村社區工作人員趙俊華談起村黨支部書記郭煥雙的鴨棚,不禁皺起了眉頭。自19日下午大水進村,郭煥雙始終與街道干部一起,為村裡人的轉移安置奔走,卻對自己的養殖棚無暇顧及:“60多萬元沒有了,叫誰誰不心疼,但是沒辦法,還是要先救人。”

洪災中舍小為大的黨員干部不勝枚舉,他們指揮在抗災一線,積極領導群眾恢復生產、重建家園,用行動詮釋黨員干部的主心骨、帶頭人作用,為受災群眾筑起一道“紅色”堤壩。

心向一方:“那一刻,他們心裡隻有群眾”

8月20日零時35分,雨越來越大,水位也持續上升。在疏散孫家集街道南王村棚區果園的四名群眾后,壽光市公安局孫家集派出所副所長趙華昌與輔警孫超、魏澤坤等一行5人收到岳寺高村金某的呼救。

33歲的輔警孫超主動向教導員於海建議:“教導員,這裡的情況我熟,你們這組留在這裡,我帶路從別的地方繞過去。”“救人要緊,我們爭取在最快的時間裡救出被困群眾!”18歲的輔警魏澤坤也請戰。

當前往救援的警車行至岳寺李村南大門西側時,暴漲的河水淹沒了路面,車輛也被淹熄火。隨著一波波洪水暗襲,警車被沖入河中,孫超、魏澤坤也一並沖入河道,瞬間卷入洪流……兩條年輕的生命隨即定格在了這個不尋常的雨夜。

岳寺李村的大喇叭第一時間通報了兩名輔警失蹤的消息,全村400余人帶著搜救工具自發奔向大堤。“災難來臨、危險面前,他們冒著生命危險來救我們的命,現在他們遇到了危險,我們也要救他們。”岳寺李村黨支部書記朱樂陽說。

經過不舍晝夜的全方位搜救,魏澤坤和孫超的遺體分別在8月25日、28日被找到。他們用生命譜寫了一曲基層公安輔警“對黨忠誠、服務人民”的時代贊歌。

同樣心懷群眾的還有守候在壽光多個日夜的數千名消防官兵。

“壽光的父老鄉親,為盡量減少對你們生活的影響,按照上級命令,我們已經撤離壽光……相信洪水退去,壽光一定更加美麗。”9月6日凌晨,來自江蘇、河北、天津等地的數千名消防官兵悄然從壽光撤離。當地群眾得知消息后,陸續到公路兩旁,等待夜幕中揮手送別。

村庄裡、泥濘裡、深水中……最臟最危險的地方,總有消防官兵的身影。他們24小時堅守一線,疏通道路、排水清淤、抗洪筑壩,一道道橙色的身影筑起搶險救災的銅牆鐵壁。

共襄善舉:“能為災區做點事情,值得”

“能為災區做點事情,值得。”來自濰坊科技學院的副教授崔月霞是壽光營裡鎮營裡第二中學安置點的一名志願者,像其他志願者一樣,她正在熟練地給受災群眾發放食物。一日三餐,每餐至少發放2000份飯,最多時一天發了近萬份食物。

身為教師的崔月霞,曾被評為“中國最美志願者”,對志願服務很有經驗,但她這次成為壽光災區的志願者卻實屬偶然。8月19日,崔月霞回壽光市營裡鎮東黑塚子村探親,結果一整天的雨耽誤了回家的行程,她本想等第二日天晴,沒承想等來了緊急撤離通知。20日凌晨,崔月霞安置好家人,就第一時間投入志願服務工作中。

像崔月霞這般投身災區,盡心盡力為群眾服務的志願者不在少數,他們不求回報,充滿熱情和干勁。壽光團市委書記金聖凱感觸頗深:“受災地區蚊虫垃圾多,衛生條件差,但是依然擋不住志願者們的工作熱情,無論多苦多累,每天從天亮到天黑,大家都奔波在最需要人手的救災一線。”

除了活躍在救援現場的志願者們,那些默默捐款捐物的“幕后天使”同樣不該被忽略。“這是我的。”72歲的魏春蘭小心翼翼地展開手帕,拿出了包裹著的200元錢,遞到了臨朐縣城關街道付家峪村村干部譚金輝手中。截至8月31日下午5點,這個僅300戶人家的付家峪村,村民自發捐款241532元。

原來,老家受災的消息在朋友圈傳開后,在外工作的付家峪人紛紛伸出援助之手,參加災后重建的付家峪人也同樣慷慨解囊。“咱家是小家,村子是大家。”村民譚家杰的房子成了暴雨過后的“犧牲品”,他沒有怨天尤人,還托付在外工作的兒子譚偉康向村裡捐款600元,為災后重建家園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付家峪村是支援災區的萬千集體的一個縮影,正是有這些共襄善舉的愛心人士,才使得災區人民恢復生產、重建家園更有底氣和信心。

不等不靠:“隻要人在,一切都會有的”

肆虐的洪水終於退去了。面對眼前的場景,壽光市營裡鎮李營村50歲的村民孫久娥發了一條朋友圈:“用了半輩子的東西,瞬間成了垃圾。”但這位土生土長的壽光農民卻表現出讓人吃驚的堅強,“東西沒了,人還在﹔隻要人在,一切都會有的。”

重回家園的災區群眾,面對被洪水泡得發霉的村庄,新的考驗才剛剛開始。他們消毒、清洗、晾晒,試圖用勤勞擦去洪水留下的印跡。洪水退去,生活還將繼續。

“現在再種辣椒就來不及了,太晚了。栽種菜花生長期短點,80天就能收。”臨朐縣柳山鎮辛庄村村民張華勇在洪水過后的第7天,種下了全村災后第一棵菜苗。“遇到天災了,我們要盡量想辦法,不等不靠,盡量減少損失。”張華勇說。

在這次洪災中,他僅有的兩個蔬菜大棚損毀嚴重,辛苦種下的蔬菜全部泡毀。補種菜花的這個大棚裡原本種著辣椒,眼看著即將收獲,不曾想一場洪水將其傾之覆之,損失近萬元。張華勇的另一個大棚也被洪水泡塌,但他沒有畏難發愁,而是抓緊搶修,爭取在最短的時間內整修好后種上西瓜。

像張華勇一樣,很多災區人民都不等不靠,積極進行自救。

“我們還年輕呀,再改行干別的還來得及。”看到豬圈裡僅存的十幾頭小豬崽,壽光市營裡鎮北大河村村民丁軍偉寬慰了同齡的養鴨專業戶丁愛龍一句。

在北大河村四合養殖區裡,38歲的丁軍偉可是養殖大戶,他有著近10年的養殖經驗,之前養殖場裡的400頭肥豬,每頭體重已達75公斤左右。而這場洪水導致近300頭死亡,損失近40萬元。這兩天他趕忙將還活著的42頭賣掉,又在當地防疫部門的幫助下,將發現的100余頭死豬完成無害化填埋處理。但還算慶幸的是,這次他的村子未遭遇洪災,“還有家能回。”

不管是全力以赴的黨員干部,還是奔赴前線的公安消防官兵,或是捐款獻力的愛心人士,或是積極自救的受災群眾,此刻他們皆為英雄。英雄們目睹了這片土地被洪水侵襲后的慘狀,也將見証這片土地在洪水消退后的恢復與重建。

(記者 趙秋麗 李志臣 通訊員 郭玲)

(責編:謝倩、黃瑾)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