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建

鑄就鄉村振興的“黨建引擎”

——贛州市抓黨建促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紀實

2018年09月28日13:38    來源:江西日報

原標題:鑄就鄉村振興的“黨建引擎”

  贛州市興國縣埠頭鄉楓林村嘉禾力蔬菜種植基地

  宜春市靖安縣羅灣鄉樓前村綠色青蛙生態養殖基地

  吉安市峽江縣婁屋得村黨員致富能人王和平指導農民種植煙葉促進集體經濟發展

  九江市廬山市橫塘鎮紅星村紅星羽絨電商創業園

  編者按:

  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是夯實黨在農村執政基礎、提升農村基層黨組織組織力的重要舉措。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把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作為基層黨組織一項重大而緊迫的任務來抓,增強基層黨組織的凝聚力,提高村級組織服務群眾的能力。黨的十九大作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大部署,提出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保障農民財產權益,壯大集體經濟的重要任務。近年來,贛州、宜春、吉安、新余等地認真落實中央和省委部署,強化黨建引領,堅持因村施策,突出造血功能,使出真功硬招,村級集體經濟不斷發展壯大。最近,省委組織部對各市抓黨建促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的有關情況進行了調度,並匯總了有關數據,與2016年相比,全省“空殼村”從9606個減少到270個,減幅達97.19%﹔5萬元以上的村從1964個增加到13001個,增幅達561.96%,進一步夯實了農村基層黨組織凝聚服務群眾的物質基礎,提升了組織力,強化了政治功能和服務功能,為打贏脫貧攻堅戰、促進鄉村振興、引領農民實現共同富裕提供了堅強保証。為進一步促進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省委組織部策劃了本期月刊,刊發部分地方抓黨建促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的做法。

  青山環繞,綠樹成蔭,寬敞整潔的水泥路牽連萬家,一座座房屋錯落有致。走進定南縣嶺北鎮蔡陽村,一幅“天藍、山綠、水清、地淨”的美麗新村畫卷呈現在眼前。可有誰知道,昔日的蔡陽村道路泥濘、村庄不整、房屋破落,是個遠近聞名的窮村,2015年被列為“十三五”省級貧困村。短短幾年時間,蔡陽村如何發生這麼大變化?蔡陽村黨支部書記袁印告訴記者,這都是因為有了省市發展村級集體經濟的好政策。緊扣“村集體有收入,老百姓得實惠”的目標,蔡陽村積極利用省級貧困村扶貧資金和項目,立足村情大膽探索、匯聚產業活力,走出了一條“支部引領、資源盤活、產業推動、共同富裕”的村級集體經濟發展之路。如今,村集體生態公益林每年可獲得補貼8萬多元,村裡的60KW光伏發電站每年可為村集體創收6萬多元,以“村集體+合作社+貧困戶”模式成立起來的三禾兔業專業合作社,每年可為參與農戶戶均增收1.2萬元、為村集體增收6萬元……

  在廣袤的贛南,像蔡陽這樣在近年發生巨變的村還有很多。這是贛州市貫徹落實中央和省委決策部署、搶抓政策機遇,全面推行“黨建+”理念,多措並舉消除集體經濟薄弱村和“空殼村”,鑄就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的“黨建引擎”的成果。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17年底,贛州市3469個村,“空殼村”全部消除,其中,5萬元以上的村2174個,佔比62.66%﹔100萬元以上的村47個﹔該市村集體經營性總收入達21841.9萬元,佔村級集體經濟總收入的43.15%。隨著村級集體經濟的不斷壯大,一幅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農村新圖景正在贛南老區徐徐展開。

  抓實村級集體經濟“一把手”工程

  薄弱村、“空殼村”如何實現脫貧摘帽?贛州市委積極落實中央、省委決策部署,主動作為、自我加壓、高位推進,把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作為2017年基層黨建承諾事項,提出“要實現村級集體經濟收入平均增長30%”的目標,出台《關於穩步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的實施意見》,把發展村級集體經濟作為“一把手”工程,納入各級黨組織書記黨建述職評議考核重要內容,納入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考核重要內容,要求縣(市、區)委書記親自挂帥,作出承諾,年底兌現。上猶縣陡水鎮長坑村黨支部書記何德祿去年帶領村民流轉承包二十多畝土地,開展白蓮種植、創辦黑木耳基地,並成立食用菌合作社,村集體分紅達7.15萬元。石城縣豐山鄉陳江村黨支部書記陳必勤帶領村民成立“富萬家食用菌種植合作社”,投資30萬元新建8個茶樹菇種植大棚,每年僅大棚租金一項就為村級集體經濟創收2.4萬元,為村民增收40萬左右……

  建立村級集體經濟考核激勵機制

  贛州市把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作為抓黨建促脫貧攻堅的重要任務,建立健全黨員干部責任落實機制、考核激勵機制、黨組織帶頭人選拔機制,保障村級集體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黨員干部責任落實機制。為了讓各地各部門都“動”起來,贛州市委實行“一村一台賬”“一月一調度”,要求各地按照“一村一策”要求,制定具體發展計劃,明確資金來源、發展目標、發展模式以及具體措施,對薄弱村、“空殼村”實行銷號管理,形成“時間倒排、任務倒逼、責任倒追”的落實機制。2017年,贛州市將幫助村級發展集體經濟作為駐村第一書記和工作隊長年度考核的重要指標,所挂點幫扶村集體收入未達到5萬元的,年度內不能評先評優﹔對發展緩慢的個別縣(市、區)委組織部長進行約談,在市級重要會議上對發展滯后的縣(市、區)點名批評。

  黨員干部考核激勵機制。將村級集體經濟發展業績與村干部報酬、績效考核、招錄考試挂鉤,調動村干部謀發展、抓發展的積極性。瑞金市對新辦集體經濟長效項目、並能因此獲取持續性收入的村,市財政按投資額20%的比例進行資金獎補,激發村級積極性。石城縣對集體經濟年經營性收入超過5萬元的村,允許給村干部增發1個月的基本報酬﹔對發展村級集體經濟作出突出貢獻的村干部,在鄉鎮站所事業編制人員招錄中給予適當加分獎勵,優先推選為“兩代表一委員”、優秀共產黨員和勞動模范。“有獎有罰的政策很合理,干部的干事激情進一步激發,一批批肯干、能干、會干的干部脫穎而出。”石城縣委組織員辦主任許賢亮說。

  基層黨組織帶頭人選拔機制。把選優配強黨組織帶頭人、夯實建強基層黨組織,作為推動村級集體經濟薄弱村和“空殼村”實現“脫殼化蝶”的關鍵之舉。大力推行“實習村干部”培養制度,引導和支持致富能人、大學生、退伍軍人參選村“兩委”干部,真正把組織認可、群眾滿意的人選撥出來、培養起來、使用上來。在今年新當選的村(社區)黨組織書記中,致富能手就有2105人,佔比達60%以上。信豐縣西牛鎮曾屋村曾梓清是遠近聞名的致富能人,他牽頭修建村裡的通組公路,熱心村集體公益事業,得到村民和組織的一致認可,先被大家推選為村民理事會會長,后來又被推選為村黨支部書記。當時,村裡還欠了7.5萬元的債務,上任后,他帶領村民種植了480畝煙葉,債務不到半年就還上了。現在的曾屋村,由支部牽頭成立憨農田園農民專業合作社,通過向上級爭取項目資金折合為股本,村集體佔股25%,村民以現金、土地入股等方式佔股75%。2017年合作社經營性收入突破千萬元大關,村級集體經濟收入達41.7萬元。

  出台一攬子幫扶獎補政策

  近年來,贛州由市縣兩級組織部門牽頭統籌協調,把服務村級集體經濟發展作為市縣兩級落實黨建工作責任制的重要內容,推動金融、財政、國土、發改、扶貧等部門,研究出台多項含金量十足的幫扶政策,構建合力助推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大格局,破解以往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在資金、政策方面的難題,為薄弱村和“空殼村”獲得集體收入“第一桶金”提供了有效保障。

  ——征拆補償政策方面。按被征收土地面積減去所征范圍內集體建設用地面積后4.8%的比例,為村級預留建設用地。同時,將協征協拆費全額返還村級,作為村級集體經濟發展資金。實施土地“增減挂”項目,按照一定標准直接獎勵給村級集體。

  ——項目扶持政策方面。鼓勵各縣(市、區)整合涉農和扶貧領域資金,採取財政補助一點、幫扶單位和鄉鎮出一點、銀行貸一點的“三個一點”模式,幫助村級集體建設光伏發電站、購置商業店面等項目,實現穩定收入。

  ——金融扶持政策方面。市財政每年安排10億元風險緩釋金,撬動銀行信貸資金80億元,每個貧困村可申請貸款100萬元用於發展村級集體經濟,由財政貼息3-5年。各縣(市、區)分別安排500-800萬元專項資金,對發展村級集體經濟進行獎補和貸款貼息。

  ——稅費優惠政策方面。對村級集體投資興建標准廠房、商業店鋪等實體項目,免收征地管理費等行政事業收費,服務性收費按底價減半收取。實體租賃收入上繳稅金地方留存部分,採取補助方式,用於村級集體運轉。

  ——產業獎補政策方面。對發展煙葉等特色產業的村,按照發展產業上繳稅收的一定比例作為產業發展獎補資金,獎勵給村級集體。對發展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的村,農業龍頭企業吸納貧困戶入股並幫助其脫貧的,給予村級組織3000-5000元的獎補資金。

  系列政策的出台,為撬動大量資金、項目集聚找到了有力的“支點”,助推了各地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多年前,贛州市南康區東山街道坪嶺村黨支部書記曾憲貴面對村裡的“家底”發愁:105國道和322國道穿村而過,商賈如流,卻沒有一條通組的水泥公路﹔為了策應全區的城市建設,村裡三分之二的土地被征收,眼看都要建起高樓大廈,村集體卻窮得叮當響。“村集體沒有收入,村民服務如何開展?”窮則思變,他積極向上爭取為村集體預留土地,成了第一個吃螃蟹的人。2017年3月,贛州市南康區出台政策,明確“依法征收農村集體土地時,按照被征收土地面積減去所征范圍內集體建設用地面積后4.8%的比例,給予村級集體經濟組織預留用地指標”。這也成為贛州市各地解放思想,大膽謀劃,為發展村級集體經濟量身定制的政策之一。2017年11月,贛州市南康區龍華鄉雙江村拿出積累的“第一桶金”200多萬元,在南康首次以村集體名義拍買了商用地,開始謀求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的二次飛躍。“依托政府出台的系列政策,我們將‘機遇性’收入轉化為持久性收入,使村級集體經濟有了‘聚寶盆’。”村黨支部書記鐘聖飛說。

  找准村級集體經濟發展新路

  竹林舞台、木制小屋、民俗表演……大余縣內良鄉白井村兒童夏令營基地成為孩子們開闊眼界、增長見識、放鬆身心的“快樂營地”。白井村生態條件優美,發展林下經濟、高山蔬菜、有機綠茶、鄉村旅游等產業有得天獨厚的優勢。鄉黨委書記周金平和村黨支部書記聶斌謀劃著,整合上級各項政策和資金,發展鄉村旅游。聶斌表示:“隻有把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好了,我們支部才有凝聚力和吸引力,群眾才會信任我們、支持我們。”這一點,周金平深有同感:“縣鄉開大會,逢會必講村級集體經濟發展,我們不敢有一絲鬆懈。”

  八仙過海,各顯神通。贛州各地牢固樹立“黨建+”理念,層層壓實發展村級集體經濟責任,結合實際,深挖潛力,因地制宜、因村施策,創新集體經濟發展模式,多元化、特色化發展壯大集體經濟。寧都縣小布鎮陂下村將閑置多年的小布中學校舍、老村部以及120畝村集體老茶園入股鎮旅游公司,2017年村集體獲得分紅27萬元。贛州市蓉江新區武陵村充分利用背靠高校園區的優勢,與文化創意產業公司合作,將53畝村組預留地用於開發贛南大學城文化廣場項目,每年租金收入達120萬元。贛州市南康區龍華鄉茶葉坳村利用村預留地入股建設標准廠房5000平米,年收入可達60萬元。安遠縣鶴子鎮半逕村組織農戶以土地、勞務加入規模合作經濟組織,聘請專家指導成立電商扶貧合作社,對接電商企業簽訂包銷式協議,村集體從中獲取一定比例報酬,2017年該村集體實現收入10.15萬元。

  通過黨建引領帶動,贛州市各地村級集體經濟步入了良性發展軌道,並反哺基層建設,使村黨組織的組織力、凝聚力、號召力大幅提升,村干部干事創業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明顯提高,為實現脫貧攻堅、推進鄉村振興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吉安“四個一點”匯聚集體經濟發展合力

  吉安市創新開展以“黨員樹旗幟、組織強堡壘、黨建強活力”為主要內容的“一樹兩強”主題活動,堅持以村黨組織建設為重點,配強黨組織書記,把政治堅定有理想、發展經濟有本領、處事公道有威信、遇到困難有辦法、帶農致富有熱心的人選入村級領導班子。在今年村“兩委”換屆選舉中,有1500多名致富能手、農民合作社負責人、優秀民營企業家、外出務工經商人員被選進村“兩委”班子。該市通過加大財政投入、落實用地政策、金融信貸支持、整合項目資金等方式,匯聚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的整體合力。財政資金“支持一點”。市財政每年安排100萬元資金,作為發展村級集體經濟專項資金,通過以獎代補、競爭立項等方式,扶持村級集體經濟發展。遂川縣專門安排2400萬元資金,用於扶持發展村級集體經濟,解決“空殼村”和薄弱村無發展啟動資金的問題。用地政策“傾斜一點”。嚴格落實征收土地預留地政策,積極推進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挂鉤,置換出的建設用地指標優先安排用於農村各類經營項目,節余指標經批准可有償調劑到城鎮使用,其土地增值收益按比例返還村集體所有。新干縣實行圩鎮規劃區內征收集體土地,拍賣所得價款扣除相關稅費基金后,鄉鎮分成部分的2%返還給拍賣土地所在地的村委會。金融服務“優先一點”。創新金融產品和服務,把村級集體經濟組織納入評級授信范圍,並納入“財政惠農信貸通”支持對象,降低融資門檻,加大信貸力度,實行信貸優先、利率優惠。吉水縣對符合信貸條件的村集體提供5-10萬元“財政惠農信貸通”貼息貸款,支持村集體以土地經營權和房屋財產權作為抵押貸款,並享受利息優惠。目前,該縣共對152個村集體發放了貼息貸款,64個村集體和銀行簽訂了協議。涉農項目“整合一點”。充分利用中央和省扶持村級集體經濟發展試點、精准扶貧、光伏發電扶貧等政策資金,在國家政策允許范圍內,將農業產業化經營、農業綜合開發、美麗鄉村建設、生態保護、土地整理、宅基地復墾、光伏發電、鄉村基礎設施等項目資金整合,更多地投向集體經濟發展項目。

  新余因地制宜促進集體經濟多元化發展

  新余市堅持因村施策,宜農則農、宜工則工、宜商則商、宜游則游,充分發揮村級集體經濟組織和農民主體作用,積極探索村級集體經濟發展路徑。推進土地流轉,形成規模經營。新余市鼓勵村級組織依法流轉農戶承包的土地,以股份合作形式轉租給農業企業、合作社、種養大戶,進行規模經營、連片開發,實現土地規模化、集約化,提高土地效益,增加集體收入。分宜縣湖澤鎮水川村將全村閑置土地流轉集中,以土地入股的形式吸引投資商建設花卉苗木、蓮花種植觀賞等特色農業產業,村集體每年獲得收益10萬余元。盤活集體資源,整合開發利用。新余各地鼓勵村級組織對村集體辦公用房、校舍、舊廠房、倉庫等閑置或低效使用的資產,通過租賃、參股、聯營等方式進行有效開發利用,拓展村級集體經濟增收渠道。渝水區城南街道東風管理處地處老城區核心地塊,是一個典型的城中村,有店面近200間、大型集貿市場2個、中型賓館2家、專業交易市場1個,該處在新余市高新區投資興建佔地70余畝的東風工業園,現有集體固定資產達4.2億元,村集體年純收入860余萬元,成為新余市名副其實的“第一村”。依托特色農業,打造自主品牌。鼓勵帶領致富能力強的村黨組織,依托特色小鎮創建,結合村情實際,大力發展優質稻米、優質瓜果、高產油茶、蔬菜、中藥材、休閑農業等“一村一品”特色農業,打造特色品牌,形成特色鮮明、優勢突出的主導產業。發揮獨特優勢,壯大村級經濟。鼓勵有區位優勢的城中村、城郊村、園區村,有交通優勢的交通沿線村,有旅游資源的村,依托各自優勢,實現特色增收。仙女湖區充分挖掘景區水面資源,在景區周邊17個行政村推行“黨建+虛擬旅游股份”工作,即以景區周邊行政村協助職能部門完成轄區漁政管理、環境衛生管理、森林資源保護、違章建筑管控等工作任務為“虛擬股份”,每年按有關部門考核打分情況,從景區水面發包費中拿出3-10萬元不等金額作為村裡的年終分紅,2017年共獲分紅97萬余元,各村平均收益達5.7萬元。

  宜春多措並舉唱響強村富民之歌

  宜春市提出實施村級集體經濟發展“三年攻堅計劃”,通過稅費返還、征收補償、預留集體用地等方式,讓利於基層,支持村級集體增加收入。發展特色產業增收。立足各具特色的產業優勢和資源優勢,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產業,實現集體經濟收入增長。適合發展現代農業的,採取返租倒包、租賃承包、土地入股等多種形式流轉土地,發展蔬菜、水果、茶葉等優勢農業產業,增加村級集體經營性收入,做好“無中生有”文章。山林、河湖等自然資源豐富的,利用水資源豐富、風光優美的優勢,開發水利水電、旅游觀光等項目,讓村集體和村民成為股東,在促進農民增收的同時,帶動村級集體經濟發展。上高縣塔下鄉田北村由村集體出資成立從事建筑工程承包業務的實業有限公司,兩年來村集體創收250余萬元。盤活資源資產獲益。充分利用集體閑置資產,盤活資源,變“冷”為“熱”,激活農村“沉睡資產”,確保集體資產保值增值。“城中村”積極整合閑置的辦公樓、廠房、設備及產業用地等集體資產,以公開招標形式實行買斷、租賃經營,或者以投資入股形式參與企業經營,提高閑置存量資產的利用率。“邊遠村”充分利用村級集體統管或農戶承包的荒山、荒水、荒地、荒灘等“四荒”資源,鼓勵經營管理能手、種養大戶進行規模經營,增加村集體收入。豐城市劍南街道丁家社區,把原來違章搭建的空地清理整頓出來,集資建設蔬菜批發市場和停車場,年租金超過100余萬元。用足扶持政策生財。依托發展前景較好的農業專業合作社、農業產業園和產業協會,採取股份制形式,讓村集體與農民以土地使用權、資產、資金、資源等方式參股,或投資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的項目,增加村級集體經濟收入,實現村集體資金保值增值。借助多種途徑創收。經濟條件比較好、企業比較多的村,村級組織按照企業方便、村民實惠、村級增收的原則,發展各類中介服務組織,為企業和農戶提供原料供應、技術指導、品牌注冊、市場信息、產品直銷、物業管理、宣傳推介等有償服務,收取中介服務費用以此來增加村級集體經濟收入。上高縣蘆洲鄉章江村為村內4家石灰石開採企業提供保障服務,每年獲得服務性收入100余萬元。

(責編:黃瑾、秦華)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