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連雲港連雲區墟溝街道黨工委
2018年09月26日13:18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治國安邦,重在基礎﹔管黨治黨,重在基層。黨的十九大把加強基層組織建設作為提高黨的執政能力和領導水平的重要內容。為認真貫徹黨關於加強基層組織建設的新要求,落實全省“六個高質量”和市委“高質發展 后發先至”精神部署,江蘇省連雲港市連雲區墟溝街道立足實際,直面難點,勇於破題,以提升黨組織力為抓手,積極探索“1公裡”黨群服務圈,率先在全市推行“支部陣地進網格”行動,搭建“紅色小院”,全力推進“堡壘工程”,將黨旗牢牢插進網格,將服務深深落地基層。其中,“紅色小院”破解基層理論宣講難題的相關做法已在共產黨員網上刊載。
一、背景與起因
(一)建立黨群服務圈是強化支部陣地“核心區”的迫切需要。江蘇連雲港墟溝街道地處連雲港東部核心商貿區,轄區面積11.8平方千米,常住人口7.9萬人,駐有區級層面以上的企事業單位58家。街道黨工委下設8個黨委、2個黨總支、73個黨支部,擁有黨員1922名。由於地域空間有限、可用空間緊缺,轄區內黨支部普遍無專屬陣地,要麼是幾個支部陣地共享、“合署辦公”,要麼是預約社區黨委會議室,分批使用。建強黨支部有形陣地,建牢黨員“組織之家”,強化支部書記“管理員”身份,充分發揮黨組織凝聚黨心作用。
(二)建立黨群服務圈是推動社會力量“大融合”的迫切需要。作為主城區,墟溝街道人口密集、居民區密布,平均每個社區協助管理5個物管小區,直接管理9個老舊小區和3個散戶區,服務居民1.1萬人。然而,社區工作人員平均才6名,加之承擔行政事務多,有限的力量無法保証為民服務的高質量。人少事多攤子大,一直是我街城市社區基層黨建的工作難點。通過建立“1公裡”黨群服務圈,不僅可以增強組織輻射性,更能將網格內單位牢牢集聚在黨組織周圍,更大限度形成合力,更高程度激發熱情,更深維度參與治理,不斷提高多元共治水平。
(三)建立黨群服務圈是實現組織服務“接地氣”的迫切需要。就如上面所說,黨組織陣地虛化,黨員參加活動不方便,尤其是1922名黨員中,退休黨員佔比高達60%。對於老黨員來說,距離遠是不積極參加黨組織活動的關鍵原因,黨組織人氣聚集也因此受限。另外,傳統室內“集中營”的“三會一課”模式固化,且相對封閉,不利於緊密黨員群眾感情。建立“1公裡”黨群服務圈,在小區內、庭院中,選址搭建網格“紅色小院”,既方便黨員就近參加學習,又能拉近黨員群眾之間的距離,促使組織生活越來越接地氣,越來越有人氣。這與市委提出的建設“有溫度、聚人氣”黨群服務中心的要求不謀而合。
二、主要做法與成效
(一)“兩網融合”構建黨建引領新格局。街道以“網格化”為抓手,積極推進支部進網格,形成黨組織網格與社會治理網格高度融合,強化黨建引領。一是織好“一張網”,組織建在網格。科學整合黨組織設置,建立健全社區黨委—網格黨支部—樓棟黨小組“三級”網格體系,將轄區內所有單位、商戶、樓棟等全要素兜入“網底”。同時,根據行業集聚、趣緣聚合,組建“兩新”專屬網格黨支部13個,推動區域化黨建由外聯向內建拓展,構建“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組織覆蓋體系。二是帶好“一班人”,力量下沉網格。推行支部書記+網格長“一肩挑”,並通過支部骨干“推選”、黨員中心戶“自薦”等方式,選優配強網格員隊伍,強化黨組織“龍頭”作用。創新“第一書記+網格”工作法,12名街道領導班子帶領68名機關人員下沉社區、包片定格,與基層形成干事合力。三是聯動“一片區”,資源集聚網格。以社區一級網格為平台,構建“大黨委”,形成“1+N”區域化組織聯動體系(即1個社區+N個駐區單位),選聘10名兼職副書記、18名兼職委員。推行“圓桌會議”、組建“黨群工作站”,架起“小社區”與“大單位”之間的互聯互通橋梁,讓優勢資源更好地流入基層。
(二)“紅色小院”搭建黨群聯系新橋梁。聚焦“親民化”路線,推進支部陣地進網格,按照“便民、就近”原則,靈活增設網格“紅色小院”,形成“連點成面”的“1公裡”黨群服務圈。一是網格化搭建服務陣地。由街道、社區牽頭,聯動駐區共建單位,充分挖掘整合轄區內閑置資源、可用資源,如物業用房、單位閑置房、居民小廣場、黨員中心戶庭院等。按照“便民、就近”原則,優選合適地點,冠名“XX支部紅色小院”,打造小區內、樓棟間的黨群活動“微陣地”,方便黨員群眾參加學習、參與活動、聯絡感情。二是親民化開展組織活動。成立由“大黨委”成員、大學生村官、支部骨干、民間名嘴、藝術達人、社區能人等組成的宣講團,或以“拉家常”的方式,用群眾語言解讀政策、串講典型﹔或以剪藝、說唱、書畫等文藝形式傳黨音、話廉政、倡新風,提高黨的政策宣傳趣味性和滲透力,黨員群眾由被動“請學”到主動“爭學”,黨群陣地越來越來越有人氣。三是靈活化設置服務平台。創新“黨課+服務+議事”三結合工作法,將理論宣講與公共決策和群眾服務緊密結合。依托“1公裡”黨群服務圈,舉辦理論“微課堂”、召開納涼會、開辦“婆婆媽媽大舞台”、組建“鄰裡幫”、“老娘舅”調解會等,實現理論宣講領學參學,社區事情共商共議,鄰裡糾紛可說可解,文藝活動自排自演,充分發揮黨群陣地360°全方位服務功能。
(三)“多元共治”彰顯精准服務新成效。通過“1公裡”黨群服務圈,有效整合網格內各方力量,為居民推送精准化服務。一是面對面,網格服務零距離。實施定人、定格、定責“三定”工作法,促使網格員責任貼身,變身“大管家”,搜集民情、巡邏治安、排查隱患、調解矛盾,對轄區居民進行全方位、零距離的動態管理和服務。依托“老娘舅”、“鄰裡幫”等組織,有效化解矛盾糾紛,處置成功率達99.3%,切實鈍化社會矛盾,維護社會和諧穩定。二是手拉手,共建眾籌惠民生。聯動轄區單位組織,積極推行“眾籌”服務。制定“雙向服務”四項清單,發動駐區單位、群團組織、業委會、物業等廣泛參與、群策群力,實現事情聯辦、文明聯創、活動聯誼、治安聯保。目前,借助共建力量,7個社區黨群陣地改造升級、“菜籃子”工程、水燈氣上山工程、老舊小區改造等70件惠民實事一一落地。三是心連心,精准服務暖民心。組建“墟要您”志願服務隊,分設每一個黨群服務圈。按照優點和特長,分類編排黨員志願者,組建家政服務、課業輔導、青年先鋒、文藝宣傳等特色服務隊,下沉網格,開展點對點地精准服務。全年開展志願服務326次,受益群眾近萬人,現已成功創辦了“橙色呵護營”、“四葉草”等特色服務品牌和“婆婆媽媽大舞台”、“黃海人家”等特色文化品牌,大大提升了群眾的獲得感。
三、經驗與啟示
(一)建強有形陣地,是發揮黨建引領的首要保障。“1公裡”黨群服務圈,通過搭建網格“紅色小院”,建強了支部有形陣地,黨員學習有課堂、群眾活動有場所、黨群溝通有平台,讓黨員有歸屬感、群眾有親切感。黨的群眾工作得到全面加強,黨組織核心作用得到充分發揮,黨心凝聚力越來越強。依托網格“紅色小院”,多方力量整合在網格,大情小事化解在網格,有效發揮黨組織“吸鐵石”功能,不斷吸引“紅色先鋒”向黨組織聚合,積極分子向黨組織靠攏,新興領域向黨組織看齊,實現了黨支部從難以發揮作用到戰斗堡壘的變化。基層黨組織再次成為群眾心中的主心骨、利益的代言人、一線的工作站。
(二)深化聯動共建,是創新基層治理的關鍵之舉。現代城市基層治理,僅僅依靠社區力量,往往是捉襟見肘,借助傳統的網格化管理,雖細化治理,但未充分發揮黨組織引領和服務功能。通過“1公裡”黨群服務圈,牢固樹立城市大黨建理念,形成條塊結合、上下聯通的網格黨建新格局,積極探索“三方聯動,自治共管”的基層治理模式。組建居民民主管理服務委員會,形成“黨組領導、居民自治、多方參與”的聯動體系。推行聯動議事,實現社區事務大家談,社區治理大家議,社區決策大家定,有效破解老舊小區管理難題,也為城市基層社會治理創新進行了一次成功的探索與嘗試。
(三)走好群眾路線,是優化為民服務的核心要義。“1公裡”黨群服務圈,把一個社區劃分成若干個網格,每一個網格都設有專屬陣地,破除傳統“依牆而建”的規范化黨群陣地,切實拉近黨與群眾間的距離,也活絡了居民間的感情,有效緩解了城市居民“面對面不說話,門對門不交流”的城市窘境。堅持以“群眾”為本,構建和諧社區,以黨組織為引領,通過網格聯動,聚合各方志願力量,延伸服務觸角至每一個角落、每一名群眾,既縮小了黨組織的服務面積,也增加了黨組織的服務密度,有效鞏固了“基層黨組織—黨員群眾”的層級架構,讓更多居民感受到“1公裡”服務圈帶來的便捷感和幸福感。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