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建>>“全國城市基層黨建創新案例”征集評選活動

江蘇灌雲縣:“1+3+N”黨建聯盟 構建城市社區多元共治新格局

江蘇灌雲縣委組織部

2018年09月26日10:51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近年來,江蘇灌雲縣主動適應城市改革發展的新變化、新特點,樹立城市大黨建理念,探索出以社區黨組織為核心的“1+3+N”黨建聯盟,不斷增強社區黨組織的政治和服務功能,有力促進了基層治理創新,城市社會治理水平不斷提升。

一、背景與起因

社區是構建和諧社會的“細胞”,是基層政權建設的“根基”,是黨和政府聯系群眾的“紐帶”。隨著城市化進程不斷加快,城市管理重心的逐步下移,經濟形態、人口結構、群眾訴求等都發生了深刻變化,也出現了一些影響和制約城市基層黨建工作新情況、新問題。

1、管理工作協調溝通難。社區黨組織和駐區單位黨組織管理上不相隸屬,條塊分割比較明顯,在承接黨委政府工作、社區共建中,社區黨組織橫向協調和領導權威性較小,管不了駐區單位。駐區單位工作配合少,支持和服務社區意識淡薄,與社區黨組織之間協調溝通較難。

2、服務資源優勢互補難。近年來,機關企事業單位后勤保障服務職能逐漸剝離出來,大部分由鎮街社區承擔。離退休人員、外來務工人員、流動人口大量涌入城市社區,對社區服務資源需求加大。但傳統的社區服務資源相對較少,駐區單位服務資源有限且對外開放不足,資源優勢互補較難,制約了社區服務能力的提升。

3、黨員隊伍作用發揮難。生活在社區的大量離退休黨員、在職黨員、流動黨員,組織關系不在社區,參與社區黨組織活動的主動性不高。且社區黨組織開展活動,方法單一陳舊,缺少有效的形式和載體,更缺乏創新和針對性,對社區黨員吸引力不強。

二、做法與經過

為有效破解上述難題,江蘇灌雲縣從體制機制改變黨組織設置模式,組建“1+3+N”黨建聯盟,堅持社區黨組織“一核”引領,聯合社區民警、業主委員會、小區物業公司“三方”力量,以及轄區行政機關、企事業單位、結對共建單位等“N”個部門其他力量,將上述力量吸納為黨建聯盟成員單位,推進社區黨建工作從垂直管理向區域整合,實現了社區黨建工作“條塊結合、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共駐共建”。

1、健全區域共建組織體系,服務機制變“小支部”為“大聯盟”。堅持虛擬化設置、實體化運行,著力構建城市基層黨建由單打一向區域化轉變的新格局。組織設置打破駐地界限。出台《縣級機關、企事業單位、學校基層黨組織與鄉鎮(街道)社區黨組織“六聯共建”實施意見》,將縣級117個部門分配到全縣26個社區,每個社區有3到5個部門參與共駐共建。在社區組建“1+3+N”黨建聯盟,向下與社區網格黨支部、功能黨小組銜接,把黨建聯盟單位在職黨員編到網格中,構成了開放融合、覆蓋廣泛的組織網絡。建立社區兜底管理服務的黨建工作機制,精准做好樓宇、園區、商圈等黨建工作,把轄區內各種組織都管起來,實現黨的組織和黨的工作在城市社區全覆蓋。成員構成上打破職級界限。在不改變黨建聯盟單位黨組織隸屬關系的情況下,由社區黨組織書記兼任黨建聯盟負責人,吸納轄區社區民警中的黨員、業主委員會和小區物業公司的黨員負責人以及駐區單位分管黨務副職領導等為黨建聯盟成員,變“獨奏”為“合唱”,構筑了以社區黨組織為核心、區域內黨組織和駐區單位共同參與的大服務格局。考核考評上打破管理界限。出台《社區黨建聯盟運行規則》,明確黨建聯盟單位10項職責。制定社區與黨建聯盟單位資源清單、需求清單、服務清單、問題清單等“四項清單”,簽訂《共駐共建協議》,並把共駐共建情況納入黨建聯盟單位年度黨建考核項目,縣委組織部從黨建考核中專門拿出分值,交由社區考核賦分,經縣委組織部審定計入黨建聯盟單位黨建考核總分,推進“六聯共建”工作落實。

2、完善區域共享保障機制,服務力量變“分散式”為“集約式”。注重發揮社區黨建聯盟單位在資金、項目、人才等方面的優勢,著力推動各類服務資源向社區下沉、在社區聚集。資金聯籌,提高服務效能。建立社區黨建工作經費保障機制,從2015年開始縣鎮財政每年投入450萬元為民服務資金,用於社區為民服務項目。把黨建聯盟單位投入社區資金捆綁起來、打包使用,每年投入資金500余萬元,解決了部分小區路面不平、路燈不亮、下水不通等長期困擾廣大居民的民生問題。陣地聯享,夯實服務基礎。開展社區黨群服務中心提檔升級,近年來縣鎮財政先后投入1500余萬元,按照“五中心一展示區”標准,新改建黨群服務中心12個,全縣60%的社區黨群服務中心面積達到600平方米以上,1個達到1000平方米以上。各社區與黨建聯盟單位相互開放文體等公共場所及資源,打造共建基地53個,實現了區域內黨組織學習陣地、教育陣地、活動陣地共享共用。黨員聯管,匯聚服務合力。堅持“管起來、發揮作用”原則,實行黨員分類管理。管好在職黨員,建立在職黨員登記表、雙向反饋表、雙向聯系簿、評比表彰進社區“二表一簿一評”制度,將服務成效作為在職黨員評先評優的重要依據,今年以來全縣機關在職黨員進社區共認領服務項目957個,完成群眾微心願412個,幫助解決困難問題1096 個﹔管活離退休黨員,對離退休黨員實行委托管理,發揮他們經驗豐富、熱心公益的優勢,引導其共同參與社區治理﹔管住流動黨員,對流動黨員實行雙重管理,委托流入地黨組織納入組織管理,流出地黨組織加強日常聯系、網上教育,通報重大事項。

3、優化區域共治便民方式,服務模式變“單一化”為“多元化”。基於不同層次的社區居民服務需求,推行“一站式”、“菜單式”和“聯動式”三類服務模式,積極吸納黨建聯盟單位參與社區服務,拉長黨的工作手臂和社會治理鏈條。“一站式”服務打造便民直通車。著力打造“15分鐘服務圈”,在全縣所有社區建立“一站式”便民服務站,把公共衛生、優撫救濟、勞動就業等12項公共服務內容納入服務站集中辦理,推行全程代辦、首問必答、定職明責等5項制度,做到居民進一扇門、找一個人、辦所有事,實現社區服務 “零距離”。“菜單式”服務增強群眾獲得感。組建社區黨員志願者服務隊,推行社區群眾點單、黨組織下單、黨員志願者接單“三單制”工作模式,為居民提供精准有效、豐富多樣的服務,不斷增強居民的認可感和滿意度。為了精准列出“菜單”,各社區建立“民情懇談室”、“百姓議事廳”、“居民說事點”,每月召開一次民情研判會,形成了廣覆蓋、高效率的民情民意收集和協調處理機制。“聯動式”服務吹響共治集結號。堅持集眾志、聚合力,組織黨建聯盟單位進社區開展“雙進雙聯雙促”、“五助”、“主題黨日”等活動,常態化幫扶社區弱勢群體1000余人。推進平安社區、文明社區、和諧社區等創建,協助做好社區禁毒、社區矯正、幫教轉化等工作,引導各類組織和廣大群眾共商、共建、共治、共享,促進社區治理和服務提質增效。

三、成效與反響

通過探索推行“1+3+N”黨建聯盟模式,在加強和改進城市黨的建設上取得了明顯成效。

1、織好資源“整合網”,走活了“黨建一盤棋”。通過組建“1+3+N”黨建聯盟,引導各方力量共同參與社區事務,有效整合社區內組織、人力、物力等資源,實現優勢互補、整體聯動,打破了傳統隸屬關系和條塊分割的格局,將黨建聯盟單位黨建和社區黨建融合為“一盤棋”,形成了基層黨建聯抓、精神文明聯創、社會穩定聯保、環境衛生聯治、公益事業聯辦、多方力量聯動的“六聯共建”機制。

2、架起黨群“連心橋”,啟動了“民生直通車”。通過健全完善民情反饋機制、跟蹤問效機制、協調督查機制,“一站式”、“菜單式”、“聯動式”地聯系服務社區居民,進一步暢通了居民表達心願訴求和征求社情民意的“綠色通道”,搭建了社區與居民的連心互動平台,使社區圍繞實現居民願望、滿足居民需要、維護居民利益開展工作,提高了服務針對性,社區真正成了“暖心之家”、 “安心之家”、“樂心之家”。

3、牽引黨員“先進線”,形成了“爭優新氣象”。發揮 “優秀共產黨員”、“優秀黨務工作者”、“社區好人”等身邊的典型示范作用,通過開展“一個支部一個堡壘”、“一個黨員一面旗幟”、“一個紅馬甲一個服務站”等主題活動,為社區黨員傳遞愛心、彰顯先進搭建了舞台。廣大黨員通過開展“一幫一、多幫一”結對幫扶方式,對社區弱勢群眾進行慈善捐助、愛心救助,促進了黨員模范作用發揮。

4、繪制社區 “溫馨譜”,奏響了“和諧協奏曲”。及時受理、辦理群眾反映的熱點、難點問題,把服務內容向各個領域延伸,重點在建設便民服務中心、豐富黨員文化生活、化解社會矛盾糾紛等方面下功夫,成立社區黨員輔導驛站、黨員志願者“時間銀行”、“助老愛心屋”等,成功舉辦黨員先鋒劇場、道德講堂、“黨建文化節”等文娛活動,形成了黨員與群眾、單位與社區、鄰裡之間相互關心、和諧共處的良好氛圍。

(責編:宋晨、閆妍)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