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建>>“全國城市基層黨建創新案例”征集評選活動

江蘇連雲港連雲區:“三雙”模式迸發 小社區“微黨建”大能量

江蘇省連雲港市連雲區連島街道黨工委

2018年09月25日16:24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社區黨組織是黨在城市全部工作和戰斗力的基礎,其服務和管理能力的強弱,直接關系基層社會治理水平的高低。當前城市社區普遍存在工作力量薄弱,管理協調能力不足等問題,對體量相對較小、地處較偏遠、平台資源匱乏的街道、社區來說,這些問題更加突出。如何引入社區黨建新力量、開拓本地發展新局面,是亟待解決的重要課題。江蘇省連雲港市連雲區連島街道大路口社區通過建立“三雙”模式,走出了一條基層黨建融合、貫通新路徑,為社區特別是小型社區的基層黨建發展之路提供了一些可復制的有效方案。

一、背景與起因

作為國家4A景區、中國十大“美麗海島”,連島正瞄准國際旅游島高端定位,強勢推進國家級中心漁港、國家廉政文化教育基地、省旅游風情小鎮等重點項目建設。在這個發展勢頭迅猛、生態環境優美、文化魅力獨特的幸福海島上,唯一的社區——大路口社區,猶如一顆精巧奪目的珍珠閃耀在該島旅游開發的中心區域。大路口社區東起白沙小樓,西至大堤入口,南北鄰海,面積僅為2平方公裡,轄區常駐6家企事業單位,囊括大小賓館飯店40余家。在經歷開發建設、房屋征收后,目前僅有3個自然居民居住區和21世紀居民小區,常住人口為225戶,743人,社區黨員21人,轄區單位黨員104人。

就是這樣一個微型社區,每年的旅游旺季要在5個月左右的時間裡迎來送往超過300萬的進島游客。本地居民開設的民宿、飯庄及轄區內的景區管委會、旅游公司,都作為窗口單位對外服務游客、展示形象。社區黨建實力和黨員先鋒作用的強弱直接關系著連島的旅游形象和服務水平,然而黨員數量偏少、黨建資源缺乏、發展后勁不足等問題,曾長期制約著黨建力量的高效發揮。如何在這裡更好地綻放“紅色”基因、跳動“紅色脈搏”,是該街道基層黨建工作的重要課題,也是尋求社區、景區融合發展的突破窗口,意義重大。

二、做法與經過

該街道通過運用滲透、放大、交流等工作方法,總結提煉出基層黨建“三雙”模式,以小“建”大、“建”微知著,不斷將社區黨建事業推向新高潮。

(一)“雙灣雙長”眾籌人力資源,撬動“共享黨建”。“雙灣兩長”即是通過增設“紅色港灣”理事長、“青舞港灣”小家長,橫向增添黨員力量,縱向汲取青年能量,從而為社區黨建輸入源頭活水。

街道黨工委牽頭,以“海”為媒,成立“紅色港灣”黨建共建理事會,各成員單位黨組織負責人任理事。從隊伍力量來看,增加了救助局、航標處、外輪理貨、中船燃等4家共建單位238名黨員的人員力量﹔從制度建設來看,建立黨建工作研討機制和黨員交流學習積分等常態機制﹔從活動組織來看,定期合作主題黨日活動,在重要節點、重大活動中通力配合﹔從人才培養來看,成員單位互相開放培訓資源和宣教陣地,全面促進基層黨建工作和黨員自身發展雙提升。

同時,從創業人員、退伍軍人、高效畢業生、個體經營戶中,以“三有三帶”為標准,挖掘有理想信念、良好品行、管理能力,能帶來希望、和睦、發展的優秀青年,合力打造“青舞港灣”青年之家。目前已挑選出6位能夠獨當一面的年輕“家長”擔任“四海一家”共享分站點(海帆志願服務中心、海波成長加油站、海盟交友天地、海貝文藝社團)的負責人。這不僅為社區黨建工作發動了有效力量,更能夠有效緩解社區工作人員“青黃不接”、人手短缺的現實問題。他們還作為社區“兩委”副職后備干部,納入街道人才孵化梯隊,開展“2+1”結對培養,幫助他們盡快提高能力、增長才干。

二是“雙圈雙亮”細描溫情路線,連出“友鄰黨建”。本地居民經營的40余家民宿、漁家飯庄呈條狀排布在轄區中心街區域,“工作圈”與“生活圈”高度重合。

街道與景區旅游公司、城管等部門合作,按照“位置相近、業態相似、關系相親”的原則,以黨員經營戶為圓心、10分鐘內步行可達為半徑,劃片成圈,號召黨員經營戶對照文明、誠信經營標准從嚴要求自身,並在出現諸如污水排放、游客投訴等糾紛時,靠前站立化解矛盾﹔在規范店招、劃分車位、整修外立面等統一行動中,帶頭配合主動讓利,做到在“工作圈”中亮示范形象,強自治能力。

對於擁有101位60歲以上老人、57名未成年人的“空心社區”來說,服務保障壓力巨大。社區投入40萬元打造服務功能齊全的鄰裡中心,但21名社區原生黨員,明顯力量不足,而共建單位多在島外,難以充分融入居民“生活圈”的細枝末節。為此,街道黨工委發出機關黨員“到社區報到、上家門口服務”“社區所需、黨員所長”的動員令,班子成員帶頭參與、38名機關黨員全面出動,借“熟人熟地熟事”的地緣親緣優勢,利用業余時間走街串戶,通過百堂公益課、“我們的節日”、微心願認領等系列活動,在交流中真心“認親”、互融“朋友圈”,做到在“生活圈”裡亮黨員身份,展奉獻精神。

三是“雙品雙提”點燃生活熱情,樹起“內涵黨建”。大路口社區臨海而生、守島而建,濃縮了數千年的海洋文化,承載著展示連雲港市對外開放名片、對接全市旅游開發重點項目的重大功能。社區黨建工作的提檔升級對功能的發揮提供了有力的推動。

選樹海島品牌,提升居民文化自信。實施“黨建+文化”動能提升工程,向歷史、文化借力,對外展示海島形象、對內提升漁家自信。街道、社區與景區攜手,設計、改造社區整體形象,新建門樓3座,景觀小品10余處,很好地融入了紅色驛站、志願者之家等黨建標識系統。同時,發動年輕黨員聯系走訪建國前老黨員、非遺傳承人等歷史見証者、傳承者,搶救瀕臨失傳的漁家絕活,搜集民間流傳的故事佳話,不斷弘揚傳統、豐富底蘊。目前已記錄成書——《連島傳說》,分3章節記錄流傳千年的漁家故事,匯聚出勤勞勇敢、戰天斗海、聰明果敢的連島精神,為推動社區乃至連島高質發展凝聚共識、增添動力。

追求工作品質,提升居民滿意指數。堅持“讓專業的人干專業的事”,以強強聯合的思路推動“三精創三優”工作,以黨建精品助力“高檔社區”、“精品生活”的打造。一是邀請精干團隊,優化智囊團配備。高校教師、藝術團體、鄉土人才等成為社區講堂的座上賓,專業團隊應邀保障每年一度的迎“七一”晚會、海島攝影展等特色活動高水准舉辦。二是串聯精細服務,優化服務隊排布。搭建“標准化、細致化、多樣化”的菜單定制服務體系,架起各條線民生服務事項的橋梁,成功打出“小萬達”服務大廳、“新夕”熱線等金字招牌。三是探索精巧路徑,優化先鋒軍攻略。試行在線聯動、民生地圖等“作戰”新方法,互動開展“微服務”點贊排行、“委屈獎”評比等創先爭優活動,外煉機制、內練本領,不斷釋放“小團隊”的大能量。

三、成效與反響

當前,連島街道在“小社區、大社會”、“小體量、大格局”的整體思路下,較好地發揮了社區黨組織在政治上、思想上和組織上的戰斗堡壘作用。

一是以共享促進資源力量上的融通,擰成統籌“一股繩”。牢固樹立城市大黨建理念,按照條塊結合、優勢互補原則整合黨建資源。縱向來看,改變了“就社區抓社區、靠社區抓社區”的現象,健全了街道、部門、社區三方聯動的制度體系、責任體系和人力體系,使城市基層黨建工作上下貫通、有依有靠。橫向來看,街道黨工委自身更好地發揮溝通協調、統籌兼顧的作用,系統謀劃、整合推進,努力發掘出可供街道社區、共建單位、“兩新”組織協同參與的互通點、共贏面,推動有效力量向社區下沉、優質資源向社區下放,使社區有人有物、有陣地有平台,更好地為群眾提供精准有效的服務。

二是以共治促進功能作用上的融通,下活管理“一盤棋”。把引領帶動社會治理創新作為城市社區黨建共建、互融互通的鮮明主題和主要功能。著眼於加強黨對基層社會治理工作的領導,按照統一的標准規范推進街道大工委、社區大黨委的建設,工作機構設置和服務陣地布局得以優化﹔改進共建單位、新興領域黨組織的力量整合方式,在擴大組織覆蓋和工作覆蓋的基礎上,採取社區統、部門聯、結對共建、互相站台的方式,建立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區域性聯合黨組織﹔健全黨建工作聯席會、黨員議事會、居民議事會、群眾性評議等制度,試行共建基金等財務管理制度,切實通過共治共管把各方面的組織優勢轉化為服務優勢、發展動能。

三是以共建促進方法手段上的融通,織密服務“一張網”。將共建思維、聯通觀念貫穿黨建工作各方面和全過程,實現實體陣地、線上平台“雙網融合”。集結各方力量,共建社區黨群服務實體站點,構建常設、流動、代辦、定制相結合的立體模式,把優質、特色服務送到群眾身邊﹔連通各單位、各部門在線平台,串聯各聯動單位、部門已有App、網站,整合黨建網、遠程教育網及各類信息系統,實現互訪無障礙、互通無遺漏。以“讓數據多跑路、群眾少跑腿”為目標,努力探索線下服務、線上預約﹔線下需求、線上定制的精准服務模式,設計出更貼心周到的私人定制服務菜單,真正讓社區群眾享受到“雲端”便利與“智慧”生活。

四、經驗與啟示

實踐告訴我們,要在社區特別是小型社區中夯實黨建基礎、放大黨建成效,從共享共治共建上下功夫是一條切實可行的高效之路,它能夠幫助我們在互融互通進程中開辟出黨建事業新天地。

一是要堅持開放態度,以點帶面。要打破傳統條塊分隔、封閉運行的黨建模式,全面推進區域化黨建。由街道黨工委牽頭,形成以社區為核心,上下貫通、內外聯動的區域化黨建領導體制,形成資源共享、責任共擔、優勢互補、互利共贏的區域化黨建共同體,推動實現多方交叉滲入、深度融合互動的生動局面。

二是要堅持效率策略,以少做多。健全聯動組織體系,聯絡員、站點負責人定人定崗,保障黨員聯管、活動聯抓、資源聯用、服務聯做的快速落地推進。定期召開黨建聯席會議,共同研究黨的建設、綜治平安、文明創建等多條線工作協同推進事宜。強化統籌做實網格化管理,把文明創建、陣地打造、民生服務等各方面資源納入網格,實現人、事、物、組織“一網整合”。

三是要堅持項目引領,以小見大。圍繞“文化動能提升工程”“三精創三優”等長期系統工作,採取街道社區黨組織細化項目“子菜單”、相關單位部門認領“點對點”、共同制定“時間表”、統分結合打好“組合拳”的方式,實現黨建工作一條線管理、一體化保障、一本帳驗收,細化分工、強化配合,推動聯動進程集約化、合作成果特色化。

五、探討與評論

從資源力量、功能作用、方法手段等方面著眼,“三雙”模式為構建“互融互通”格局提供了積極樣本。接下來,仍可以從不少角度入手進行完善和提檔。比如進一步豐富激勵手段。引導黨員進社區常以鼓勵動員為主,獎勵評優等激勵手段不夠新穎,社區黨組織引力和磁場有待加強。進一步完善共建制度。理事會、青年之家發展勢頭良好,需要機制、制度在很多細節上更靈活、更全面地與各家實際情況相匹配,系統性、功能性、共識度有待提高。進一步健全保障機制。當前社區承擔著越來越多的職責,如景區建設保障、創文創衛工作等,然而社區工作力量配備薄弱,掌握的服務資源偏少,管理協調的權威性較低,難以提供強大的保障和支持,亟需通過權責優化、資金配套等保障機制的科學升級,來為社區黨建事業的發展后勁撐腰鼓勁。

(責編:宋晨、閆妍)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