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建>>“全國城市基層黨建創新案例”征集評選活動

安徽桐城:找准著力點 搭建大舞台

中共安徽省桐城市委組織部

2018年09月25日09:50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桐城市位於安徽中部,是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的前沿陣地,轄12個鎮(其中7個鎮被省政府批准為產業集群專業鎮)、3個街道、1個國家級經濟開發區、1個省級經濟開發區,現有人口76萬,黨員38000多名。全市共26個社區,聚集全市近三分之一的人口、80%的基層黨組織、85.5%的黨員。近年來,桐城市把城市基層黨建作為引領經濟社會發展的“龍頭”,延伸黨建觸角、突出融合發展,推動黨的基層堡壘從“一元管理”向“多元共理”轉變。

【背景與起因】

桐城於1996年撤縣設市,隨著深度融入皖江城市帶和合肥經濟圈,城鎮化進程不斷加快,大量流動人口進入城市,街道社區承擔的管理任務日益繁重,城市黨建工作也面臨著許多新情況、新問題。一是從思想理念上來說,城市社區中不少是村改社區,傳統的農村黨建思維定勢根深蒂固,從村民自治到社會管理服務,產生了一些不適應﹔二是從工作機制上來說,沒有樹立起大統籌、大社區、大黨建的理念,駐區單位的共駐共建意識不夠,被動接收的多,主動貢獻的少,社區工作往往陷於單打獨斗,社區黨建工作“一頭熱”、“兩張皮”普遍存在,“小馬拉大車”的現象比較突出﹔三是從社區服務上來說,面對不斷增加的城市事務和管理難題,社區服務方式粗放、效能低下,與城市居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向往不相適應。

在此背景下,桐城市跳出就黨建抓黨建的思維定式,把黨建工作放在基層治理的大格局中去考慮、去謀劃,以發揮黨組織和黨員作用為切入點,以凝聚服務群眾為出發點,以加強和完善城市基層治理為落腳點,推進黨的工作與基層治理深度融合,不斷提升城市管理規范化、精細化、科學化水平。

【做法與經過】

一、下移下放下沉,建強組織領導新核心。堅持大抓基層、夯實基礎的鮮明導向,把管理和服務力量放到基層,做強街道“龍頭”,做實社區堡壘,著力強化街道社區黨組織統籌城市基層黨建的“軸心”作用。一是重心下移。明確街道8項職能,把黨建工作列為職能首位,推動街道聚焦主責主業。深化街道體制改革,全面實行“大辦制”,即統一設置黨政辦、經濟發展辦、黨建辦、社會事業辦、綜合管理辦,變“向上對口”為“向下對應”,推動街道轉職能轉方式轉作風,把工作重心下移到加強黨的建設和公共服務、公共管理、公共安全等社會治理工作上來。街道統一設立黨建中心,配備5至10名專職黨群工作者,按照開放式、集約化、共享性要求,面向區域內所有黨組織和黨員群眾開展服務。二是權力下放。針對街道社區有責無權,黨組織腰杆不硬的問題,賦予街道社區六項權力,下放人事考核、規劃參與、綜合管理、項目建議等多項權力權限,實現權責一致。實行社區事務准入清單制度,理直氣壯地把“編外”任務擋在門外。實行干部考察進社區、評先評優進社區、任用公示進社區,強化“社區是我家、治理靠大家”的理念。街道社區黨組織有了話語權、決策權和實施權,基層群眾的一些困難和問題,街道社區說了就算、定了就辦。三是資源下沉。對超標准配置、長期閑置和低效運轉的行政事業單位國有資產,由市政府統一收儲,按就近原則供社區無償使用,先后將黃金地段7000余平方米的國有用房調劑給6個社區,價值達5000萬元。高起點規劃、高標准建設、高規格配套,投入1400余萬元,新建了桃園、太平、白馬、長生4個社區,一舉實現26個社區全部達標。為徹底解決“有錢辦事”問題,從2016年開始,將社區干部工資報酬、養老醫療保險、基本運轉經費、場所建設提升、示范輻射培育等5項經費全部列入市級財政預算。社區干部待遇按不低於本市社會平均工資,按月打卡發放。社區干部全部統一辦理城鎮職工養老保險、城鎮居民醫療保險和人身意外傷害保險。按常住人口,分別給予20-50萬元的社區組織基本運轉經費和服務群眾專項經費,並根據全市經濟社會發展情況,年均動態增長在11%左右。

二、共建共管共享,激活深度融合新動能。樹立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宗旨,持續深化服務型黨組織建設,推動黨組織、黨員、群眾深度融合,激發城市黨建引領基層治理活力。一是單位共建。打破“條塊分割、封閉運行”的局面,統籌推進街道社區、駐區單位、“兩新”組織等新興領域的黨建工作,構建區域化、開放式城市黨建工作新格局,發揮黨建工作“外溢”效應。175個駐區單位與社區簽訂了《共駐共建協議書》,72名駐區單位、非公企業負責人擔任街道社區兼職委員,建立黨建聯席會議制度,開展以“組織聯建、黨員聯管、資源聯享、活動聯辦、先進聯創”為主要內容的“五聯共建”活動。以問題為導向,圍繞“公益服務、資源支持、秩序維護、關系融合”等,駐區單位、街道社區互相提供資源清單、需求清單,開展雙向認領,街道梳理后建立項目清單,抓好任務分解和落實。省榮康醫院、市醫院、中醫院定期組織業務骨干為社區困難職工群眾提供免費體檢和健康義診服務。“兩新”組織電子商務園開展電商培訓52場次,帶動5000余名青年創業致富。桃園、興元等社區成立“四點半”課堂,解決學生放學與家長下班時差問題。二是黨員共管。嚴肅認真落實黨內組織生活,先后出台了黨員活動日、黨員積分制管理、黨員政治生日、嚴格黨的組織生活十項制度等4個系列文件,從標准規范層面發力,堅決把基層黨組織建設成為宣傳黨的主張、貫徹黨的決定、領導基層治理、團結動員群眾、推動改革發展的堅強戰斗堡壘,《中國組織人事報》頭版頭條進行重點推介。全面實行在職黨員社區報到制度,按照“工作在單位,活動在社區,奉獻雙崗位”的要求,全市共有7158名在職黨員到社區報到,開展以“認崗位、認對子、認難題,服務情況接受社區黨組織評議”為主要內容的“三認一評”活動,認領糾紛調解、困難幫扶、義工義診等服務崗位5000多個,參與服務2萬余人次。全市以黨員為主體成立志願服務組織30多個,引導廣大黨員在為民服務過程中當先鋒作表率。翻身社區成立“暖心社”,採用“專婦黨”+“雙青”的模式,即專業志願者、巾幗志願者、黨員志願者加青年志願者、青工志願者,為社區居民提供有針對性的日常志願服務,並設立“愛心超市”,提供志願積分兌換。關愛女孩網擁有黨員志願者100余人,幫扶貧困女孩1300余人,接受、發放資金400余萬元。情系愛心聯合會擁有固定志願者160余人,愛心會員2000余人,募集善款超千萬元,資助中小學生1000余人。以黨建帶群團建設,開展“保護母親河 青年在行動”常態化志願服務專題活動,吸引近500名青年參與龍眠河環境治理。三是居民共享。在小區建立業主委員會、居民議事會等自治組織,提升社區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教育、自我監督”的自治意識。創新推行“六尺巷調解工作法”,弘揚“禮讓”文化,強化以情動人、以理感人、以法服人,廣泛運用於司法調解、行政調解、人民調解工作中,有效化解基層矛盾糾紛,取得了較好成效。2016年以來,全市共調處各類矛盾糾紛6500余件,調處成功率達98%,《中國改革報》刊登推廣經驗做法。以社區為重點,以紅色陣地為依托,定期組織形式多樣的社區鄰裡文化活動,促進鄰裡和諧,增進社區居民之間互動。城郊社區成立了群藝俱樂部,社區黨組織免費為其配備服裝、樂器、音響、投影儀等活動道具,目前已發展文藝愛好者40余人,每年為群眾演出黃梅戲10余場。

三、一網一人一體,搭建精簡高效新平台。以整合公共服務資源、提升綜合管理效能為目標,全面推行網格化管理,搭建信息平台,實現需求在網格發現、資源在網格整合、問題在網格解決。一網通。按照“任務相當、方便管理、界定清晰、責任明確”的原則,綜合居民認同度、面積人口等情況,26個社區共劃分成165個網格,每個網格300-500戶、600-1000人。居民住宅、駐區單位、商圈樓宇、公共場所等全部納入其中,不留空白。把黨組織建到網格,把黨員派到網格,細化設置街巷樓棟黨支部、黨小組、黨員中心戶,配入執法、綜治、公安等條線力量,推動黨建工作、社區管理、居民自治一張網格全覆蓋,形成了“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網格組織體系。一人清。改變以往“專員專管”的作法,每個網格確定1名綜合管理員,計生、民政、人社等各類專管干部全部承擔綜合管理責任,實行AB崗工作制度,A崗為網格化責任區域,B崗為自己所從事的業務工作,實行“出門一把抓,回來再分家”。綜合管理員負責網格內基礎信息的採集,定期進行走訪、准確掌握網格內單位和居民情況,進行日常巡查、現場處理有關問題,重大情況及時反饋回傳。一體辦。按照資源共享、集約利用的原則,依托政務中心、雪亮工程、城管工程,建設一體化社會管理信息服務平台,25家政府職能機構明確了392項一次辦結事項,實現了“一號申請、一窗受理、一網通辦”的便民目標,群眾辦事最多跑一次。設立社會管理服務中心,打破了區域、層級、部門間的壁壘,將聯動聯勤、市民服務熱線、應急處置等職能統一納入中心管理,實行統一受理、分類派單、跟蹤督辦、考核一體,著力將民生事務“千條線”擰成基層服務“一股繩”。

【成效與反響】

一、責任進一步壓實。通過建立堅持以上帶下、以下促上,形成市、街道(開發區)、社區三級聯動的組織體系、責任體系、制度體系,構建了上下聯動、協同用力的工作格局,讓黨的聲音“一傳到底”。市級層面成立城市黨建工作協調委員會,作為“一線指揮部”,重點是加強城市黨建工作的整體布局、資源配置、指揮協調、督查指導。街鎮(開發區)黨工委是“龍頭”,履行直接責任,負責統籌推進和抓好落實,重點是發揮樞紐作用,推動傳統社區黨建與駐區單位黨建、新興領域黨建有效融合。社區、駐區單位等基層黨組織是“戰斗堡壘”,履行具體責任,負責組織動員和服務管理,重點是加強黨的建設,團結帶領黨員群眾積極參與社會治理和基層建設。建立黨建工作巡查制度,將基層黨組織書記落實從嚴治黨責任納入巡查范圍,實行黨建工作“月度工作計劃報告、月度工作清單上報、月度工作進展通報”機制,推動各級黨組織將城市基層黨建放在心上、抓在手上。

二、活動進一步落實。各基層黨組織堅持把教育管理黨員、服務人民群眾作為切入點和落腳點, 創新活動載體,使黨建引領經濟發展、脫貧攻堅、防汛救災、文明創建、棚戶區改造等中心工作和重點任務成為新常態。在企業,實施紅色引擎工程,通過建設紅色驛站、創辦紅領學院、舉辦紅旗擂台、培育紅心團隊、打造紅美家園等舉措,使黨建工作與企業發展互融共促,新華社《安徽領導專刊》、《政務專供報告》兩次刊文進行專題報道。在2016年抗洪救災中,208名黨員干部主動請纓,8000名黨員積極參與,百世佳、微威等一批非公企業累計捐款捐物3000余萬元,1個先進集體和3位先進個人受到省委表彰。在脫貧攻堅中實施“百企幫百村”行動,106家企業與101個村結成幫扶對子,對貧困戶實行技能培訓、用工安排、工資待遇“三優先”,帶動4000多戶貧困戶增收。

三、作風進一步扎實。在全市機關單位和窗口服務行業,開展“三亮三比三評”活動,全面推行“五零工作法”,即真心服務“零距離”,勇於擔當“零推諉”,高效辦事“零延誤”,堅決落實“零折扣”,嚴格問責“零容忍”,帶領員工立足崗位做貢獻。開展整懶治庸、糾風治亂行動,加大明查暗訪力度,整治不作為、慢作為、亂作為現象,今年已評選效能優秀獎2個,頒發效能黃牌2張,倒逼機關作風轉變。持續辦好“973陽光熱線”,截至7月底,接聽熱線527條,為基層群眾解決實際問題614個。以社區“兩委”換屆選舉為契機,全力破解難題,突出解決歷史遺留問題,選優配強社區“兩委”班子,一大批熱心服務、作風扎實的年輕同志脫穎而出,城市基層黨建隊伍年齡結構、學歷結構、能力結構明顯改善,社區正職全部實現“一肩挑”,“兩委”班子大專以上學歷97人,平均年齡37.6歲。

四、治理進一步務實。結合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全國園林城市等“十城同創”活動的開展,實施“十大提升工程”,由市委常委領銜,實行項目化管理、工程化推進,徹底解決城市基層環境衛生臟亂差問題。開展綜合整治龍眠河區域環境,新建了廊橋、東作門、沿河公園,居民娛樂休閑有了好去處。深入挖掘桐城文化,對六尺巷、桐城文廟進行修復保護,保留了歷史文脈。從2016年以來,在城區先后改造棚戶區20余處,老舊小區5個,新建中小學校、幼兒園5所,公園2個,文化廣場3個,停車場3個,引進北京環衛公司,實行城鄉環衛一體化,合力解決了一系列關於居民生活和利益的棘手問題。

【經驗與啟示】

一、推進城市基層治理創新,智慧治理是趨勢。作為中小型城市,要以整合公共服務資源、提升綜合管理效能為目標,全面推行網格化管理,充分整合“雪亮工程”、數字城管、政府部門服務管理系統等,建設一體化社會管理信息服務平台,實現需求在網格發現、資源在網格整合、問題在網格解決,進而提升城市管理的規范化、精細化、科學化水平。

二、推進城市基層治理創新,人員素質是根本。城市黨建工作新格局能否形成,黨建工作能否搞好,城市治理能否創新,關鍵在於有沒有一支熱心社區黨務工作,有一定理論政策水平,懂得黨的基本知識,善於聯系群眾,辦事公道的骨干力量。要選優配強社區“兩委”干部,著眼於保証素質、優化結構,注意從離退休人員、大中高校畢業生、復員退伍軍人中選聘。要建立正向激勵機制,健全從社區干部、社區工作者中提拔街道科級干部、考錄公務員和招聘事業單位編制人員政策,真正做到用事業留人、用感情留人、用待遇留人,讓他們更有底氣地開展工作。

三、推進城市基層治理創新,理順機制是關鍵。在實際操作中,我們發現,城市基層黨建是系統工程,許多工作涉及動體制、動權力、動利益,作為縣級層面,又具有許多不可自主性,如編制人員機構等,部門之間有時也存在掣肘現象,需要從更高層面、以更高擔當建立起統一領導、協調各方、有序推進的機制。這個機制不建立、不理順,城市基層黨建引領帶動作用很難有效發揮。

(責編:宋晨、閆妍)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