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建
分享

30余年,黃大發帶領村民鑿崖修渠。
一條近10公裡的“天渠”,丈量著一名共產黨員的初心。
如今,83歲高齡的他每天依然忙碌——

老支書黃大發:一天渠 一輩子 一初心

記者 彭訓文 劉發為

2018年09月20日08:22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黃大發帶領村民修建的大發渠今貌。
  海外網 唐 哲攝

黃大發帶領大家走上大發渠參觀。
  海外網 唐 哲攝

黃大發向大家展示“樂耕甜”產品。
  記者 劉發為攝

團結村裡的某電商服務站。
  記者 劉發為攝

9月的黔北,細雨下個不停。車行駛在革命老區遵義播州的群山之間,一路大霧,路邊常是百米深的懸崖。我們的目的地,是大山深處的平正仡佬族鄉團結村(原草王壩村)。為改變村裡千百年來缺水的歷史,如今83歲高齡的老支書黃大發從上世紀60年代開始,帶領村民,鋼钎鑿、風鑽敲,前后歷經30余年,在峭壁懸崖間挖出一條10公裡的“天渠”,使曾經閉塞的貧困村實現重大轉折。

黃大發因此被人們稱為“當代愚公”、時代楷模、道德模范、感動中國年度人物。這條渠現在怎麼樣了?村民的生活發生了什麼變化?我們決定去看看——

黃大發帶我們看“天渠”

沿著公路從山頂轉到山腳,採訪車終於開進了團結村。黃大發老支書家的老屋就在路邊。這是一棟典型的黔北農家院,白牆黑瓦,褐木為梁。大門上一副對聯格外醒目:處困境劈山造林筑富路,逢盛世飲水思源謝黨恩。橫批:不忘初心。

走進屋裡,“學習時代楷模恪守本職工作”等錦旗,挂滿牆壁。兩縷光線透過屋頂的透明瓦射入屋內,讓昏暗的房間稍亮了些。

“整飯吃沒有嘛?”還沒見人,就聽到一聲渾厚的問候傳來。我們轉過身,隻見一個身高約一米六左右的老人滿臉笑容站在門口,頭上帶著一頂帽子,臉上的皺紋深嵌進皮膚,手上撐著一把傘,整個人神採奕奕。

他就是黃大發,那個帶領村民用30多年時間,修建起一條長10公裡的“天渠”的人。

聽說我們來採訪他修的“天渠”,他當即說,“走,看哈嘛”,就要帶大家上山。旁人勸說,“下雨了,山上滑,你就不去了嘛”。老支書堅持說,“我身體好得很,上坡下坎都沒得問題,還可以給你們講講”。

黃大發坐上採訪車,帶著我們幾分鐘就到了“天渠”入口。“天渠”,從名字就知道不一般。事實上,從山腳往上看,在懸崖峭壁間蜿蜒的水渠就宛如挂在天上。

這裡已經被推土機推出一塊小平地,下車后首先看到一條延伸到山脊背后的木棧道,乍一看還以為到了某個景點。木棧道裡面就是水渠,靠山一面長滿了灌木,外面是水稻田、荒地。越往裡走,懸崖越多,坡度越陡。

老支書走在水渠堡坎上,步履矯健,“當年修這條溝(方言,水渠的意思),費了大力哦,我就帶起大家,用鋼钎、錘子、炸藥在懸崖上硬敲”。

不一會兒,前面的人停了下來,原來一座鐵門攔住了路。老支書說,這是為了防止游客出危險,就把水渠上的路封了。幾個年輕人沿著鐵門邊的岩石翻了過去,腳下就是幾百米深的懸崖。崖底公路上,汽車像蝸牛一般,看得人汗毛豎立。當地人指著“天渠”最險處——擦耳岩說,一般人都不敢去。擦耳岩,意思是在這裡站立,人的耳朵都要擦著岩石,可以想象有多麼險峻。

我們問,當年修渠時怕不怕?老支書說:“咋不怕呢?當時堡坎邊都沒得樹,但你要是怕,溝還怎麼修?”

返回的路上,看見路邊有棵鬆樹,老支書笑著說,“這樣的樹子,我現在都爬得上去。”出口處鋪了張斜板,由於細雨一直沒停,板上很滑。老支書一個箭步,幾腳就邁了過去。我們都很驚訝,這個個子不高的老人,身上竟蘊藏如此巨大的能量。

我們當天所走的,只是“天渠”裡短短的幾百米。這條“天渠”,主渠長7200米,支渠長2200米,繞三重大山,經三處絕壁,過三道險崖。這個當時“不可能實現”的工程,就在這樣一個堅定、樂觀的老支書的帶領下,變成了現實。

一生隻為一道渠

“山高石頭多,出門就爬坡,一年四季苞谷沙,過年才有米湯喝。”

走在水渠邊的木棧道上,黃大發向我們唱起流傳的歌謠。老人家聲音高亢入雲,憶及當年草王壩村困境,時而沉默,時而喃喃地說,“天干的時候,真的是沒得法啊”。

因水而貧,很多人認命了,可是黃大發沒有。

這個自幼父母雙亡的孤兒,早年曾四處流浪,吃過百家飯,住過滾草窩和包谷殼。23歲那年,因為帶領村民超額完成種糧任務,黃大發光榮加入中國共產黨。

接受採訪時,他胸前別著鮮艷的黨徽。我們問他:“入黨干什麼?”他說:“我入黨是為了群眾的利益,不是為了個人利益。我要實現我的夢想,讓村裡通水、通路、通電,隻要有黨組織,不放棄,我就不怕。”同年,他被全村推選為大隊長。

“要吃大米飯,大家一起干。”修渠,成了他帶領村民干的第一件事。

從上世紀60年代開始,當十萬開山者在太行絕壁鑿石引水、修筑紅旗渠時,在黔北深山裡,黃大發也帶著一群面朝黃土背朝天的淳朴農民,用錘子、鋼钎、黃泥巴,試圖在懸崖峭壁間“劃一條縫”。

但現實是殘酷的。由於缺乏資金、技術和勞動力,用黃泥巴敷成的渠壁,修修補補十幾年,終在上世紀70年代被廢棄。

隻有小學文化的黃大發意識到,修渠不能靠蠻干,要學技術。於是,一聽說哪裡建水庫、挖溝渠,他都跑去當工人。從零起步,他逐漸知曉了什麼是分流渠、什麼是導洪溝,還學會了開鑿技術。

上世紀90年代,一場持續3個多月的大旱,把草王壩村人逼上絕路。黃大發心一橫,發動村民再次修渠。他說:“修不好我把名字倒過來寫,我拿黨籍來作保証,我拿命來換!”

1992年正月初三,那是一個大雪天,黃大發帶著幾百人開工了。

修水渠要經過3座大山、大小9個懸崖、10多處峻嶺。黃大發和政府派遣的技術人員以20米水渠為一個樁號,每個樁號確定不同數量的人工,每個家庭按照土地多少確定要投勞的人工。施工到最險要的倒懸絕壁——擦耳岩段時,專業施工人員都不敢下去。黃大發二話不說,把麻繩系在自己身上,讓人拉著吊下懸崖。

修渠需要佔別村田地,少數村民不准過。黃大發這樣做他們工作:“你們拿點土地嘛,不拿錢。我們修溝,引來的水你們先吃,地你們先灌,剩的給我們,沒得就算啰。”

大家這樣干了約3年時間,水渠終於修成了。黃大發說,能保持這麼長時間的持續施工,關鍵是黨員帶頭干,講科學,講質量,“死一個人的話,這個溝都修不成”。

通水那天,全村人歡天喜地,可黃大發哭得像個淚人。修渠期間,他的二女兒、大孫子先后因病離世,他卻沒能好好照看一眼。全村人以黃大發的名字命名這條渠——“大發渠”。

水通百通。那一年,黃大發帶領群眾“坡改梯”,村裡徹夜挖土、筑田、放水,稻田從240畝增加到720畝。那一年,他帶著村民修通了4公裡的通村公路。再往后,他們依靠肩扛手拉,讓村裡通了電﹔村民們勒緊褲腰帶,集資建了學校。

黃大發先后獲得時代楷模、全國道德模范、2017年度感動中國人物等稱號。如今,大發渠黨性教育陳列館在村裡落成,各地來學習、參觀的人送的錦旗挂滿了黃大發家的老屋。面對榮譽,83歲的黃大發說:“作為一名共產黨員,不要驕傲,要虛心。村裡還有貧困戶,我要帶頭,繼續把工作干好,不能做官當老爺。”

還要帶著大家干

通水、通電、通路,老支書當年的三大願望如今都實現了。走在村裡的柏油路上,一根根太陽能路燈矗立,一幢幢新房子拔地而起。“感動中國的人,激勵一代代人”“吃碗豆花飯,扶貧有力量”……一條條生動活潑的標語,讓村子充滿了生機活力。

在黃大發的推動和號召下,經中天金融公司幫扶,“天渠”如今已經成為熱門旅游景點。一部分“天渠”邊上修建了木棧道,供游客參觀游覽。老支書說,我們正准備在部分渠段建玻璃棧道,讓更多游客體會“天渠”的險要。

“天渠”正在給團結村帶來越來越多的人氣,如何留住大家,老支書一直在盤算:“現在,一天最多的時候要接待七八撥客人。他們到這裡來,要有吃的、住的、看的。”

為此,村裡建起酒店、開了農家樂,山腳河溝裡正在搞漂流。村民們學開車、做保安、做飯,不僅有流轉土地的收入,每個月還能掙2000多元,老支書倡導的“家鄉人辦家鄉事”的願望正在實現。

站在村裡遠眺,隻見群山霧繞,景色優美。山間“水稻+示范區”等特色農產品種植區惹人注目。黃大發說,去年村裡搞了100多畝優質大米,今年收成很好,每畝可以收五六百斤。“我們以前要產七八百斤一畝,但都是肥料喂出來的。現在我們不用肥料,還在田裡養螃蟹,一斤大米賣10多元錢。”

除了水稻,黃大發還號召大家種黃桃、柚子、李子、筍子,養豬、養蜂。在中天金融公司幫助下,村裡將這些土特產加工,培植起自己的品牌——“樂耕甜”。快樂地耕田,帶給更多人甜蜜,這個以老支書為形象的品牌,通過村裡商店、“天貓優品服務站”等線上線下平台,出售生態豬肉、菜籽油等特色產品。

外面的人來得多了,種的東西值錢了,村民們腰包也逐漸鼓了。“以前,村裡很多人家100元錢都拿不出來﹔去年我們村人均收入七八千元。很多以前打光棍的村民,現在用手機搖一搖就能娶到媳婦。”黃大發說。

2017年,從北京領完全國道德模范獎回來,別人勸他好好休息下。“休息不了。”黃大發說,我們村現在雖然富了,但和習近平總書記之前來遵義考察的花茂村比起來還差得遠。村裡還有貧困戶,種的作物因為管理不善還有“好的好,癟(方言,壞的意思)的癟”的情況,其他村組村民的思想還跟不上。“我現在背不動、也擔不動啰,就是發動大家一下,統一思想、提高認識。”

黃大發說,現在我有個新願望,就是鼓勵大家繼續干,把家鄉建設好。

(責編:王珂園、常雪梅)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