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延吉市委組織部
2018年09月13日10:42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一、背景
延吉市是中國最大的朝鮮族聚集地,屬於邊疆民族城市,素有“歌舞之鄉”“文化之鄉”的美譽。全市有750余個文化團體,涵蓋了機關、農村、社區、學校、企業和社會組織等各個領域,這些文化團體和社會組織大多由群眾自發形成,長期以群眾自編、自演的文化形式活躍在大街小巷,成為延吉民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城市基層治理的主要力量,加強政治引領,不僅關系延邊朝鮮族民族文化的發展和傳承,而且事關黨在邊疆民族地區的執政根基。為此,延吉市委始終把文化團體建設作為城市基層黨建工作的重要任務,牢牢把握文化建設主導權,積極構建以街道社區黨組織為核心,以文化團體為主體,以弘揚民族文化為載體的“黨建+文化”引擎工程,推動城市黨建與民族文化深度融合,把“紅色基因”嵌入各類文化團體和群眾性文化活動中,有力保障了邊疆地區民族團結進步、社會和諧穩定和經濟發展繁榮,確保文化團體始終沿著正確方向健康發展。
二、做法
1.堅持重心下移,強化社會組織發展政治引領。一是加強高位統籌。市委將文化團體和社會組織建設作為抓黨建、促發展的一項“民生工程”,堅持市委統籌與區域聯動相結合,將社會組織建設管理權限下放街道社區,推進“行業主導”向“區域聯動”轉變,構建了街道社區統籌、區域單位配合、社會組織參與的大黨建工作機制。二是實施層級聯動。積極搭建“三級聯動”平台。市級層面,成立市非公企業和社會組織黨建聯合會,依托6個街道、高新區、新興工業區8個分會,強化社會組織統籌管理﹔街道層面,推行街道“1+4”大工委工作機制,建立以街道黨工委為核心,街道黨建聯席會、行政聯合黨委、非公企業和社會組織綜合黨委以及社區黨組織為支撐的黨建聯合體,充分發揮區域統籌優勢﹔社區層面,依托全市431個網格黨支部,將分散社會組織納入社區管理范疇,保持黨的政治引領全域覆蓋、不留死角。三是推進資源下沉。堅持抓好“人、財”兩項保障工作。連續四年開展機關干部服務基層工作,累計選派150余名機關干部到街道社區脫崗挂職﹔實施社區工作者公開招聘機制,215名大學生走進社區崗位。同時,市財政每年為每個社區撥付20萬元,為街道社區黨組織建設提供有力支撐。
2.堅持互聯共建,提升社會組織發展內生動力。一是強化組織聯建。實行“組織聯建+黨員扶持”工作模式,通過黨組織共建、黨員共管、組織生活共抓,實現黨的工作互聯互動。同時,實施“1+1”黨員扶持工程,挑選1名具有相關愛好特長的在職黨員聯系1個社會組織,發揮黨員引領帶頭作用。二是共享活動陣地。加大財政投入,實施“紅色陣地”引擎工程,累計投入8000余萬元,推進“1+2+6”服務網絡建設,形成以市非公黨建指導服務中心為核心,2個園區黨建指導服務中心為兩翼,6個街道黨建服務站為支撐的陣地網絡。推進資源整合,全市160余個黨員驛站、文化廣場、文體中心全面免費開放,實現“駐街單位、街道社區、社會組織”活動陣地共享共用。三是實施載體共創。街道社區黨組織以黨建文化為紐帶,通過實施“黨委搭台、社會支持、群眾參與”的共建模式,以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將黨的元素注入到社會組織活動之中,打造了“社區老年大學”“文化大講堂”等40余項特色載體,有效激發社會組織發展活力。
3.實施品牌拉動,筑牢邊疆繁榮穩定發展基石。一是“黨建+民俗文化”,促進民族團結。堅持黨建文化與民族文化融合發展,主動順應群眾文化需求,打造以“快樂延吉大舞台”為核心的城市廣場文化,以《阿裡郎》《四季如歌》為主導的民族演藝文化,以“文化旅游節”“民俗文化節”為代表的民俗節日文化,每年開展各類文化活動200余場,確保了黨對文化團體的政治引領。二是“黨建+全域旅游”,促進經濟發展。結合延吉綠色轉型發展戰略,依托區域化黨建資源優勢和平台優勢,每年組織開展文化節、旅游節、冰雪節等30余項載體活動。同時,廣泛推介紅色游、文化游、民俗游等旅游項目,全市旅游收入和來延游客連續5年增長率超過20%以上,2017年全市旅游收入達到245億元,抓黨建促進發展效應顯著提升。三是“黨建+志願服務”,促進社會和諧。將發揮黨員先鋒模范作用作為社會組織建設的“動力引擎”,打造“黨員義工”“雷鋒班”等50余個黨員服務團體,建立“留守兒童蒲公英之家”“居家養老驛站”等黨員服務陣地,形成了萬名黨員“連民心”的服務常態。2017年,延邊“7.21”特大洪災過程中,全市文化團體和社會組織累計捐款捐物380余萬元。四是“黨建+社會治理”,促進共治共享。引導文化團體和社會組織主動融入社會治理體系,依托“兩學一做”草根宣講團、“老兵之家”抗聯精神宣傳隊,推進“紅色教育”進社區活動﹔發揮“林鬆淑工作室”“淑清大姐工作室”等老書記工作室調處優勢,實現“大事小情”基層解決﹔借助“五老”志願者巡防隊等社會組織開展群防群治,探索出了黨建引領社會治理新模式。
三、成效
1.通過實施“黨建+文化”引擎工程, 黨的執政根基更加穩固。通過實施“黨建+文化”引擎工程,進一步強化了黨對文化團體和社會組織的政治引領,找准黨建工作與群眾需求的契合點,將分散零散的文化團體和社會組織,轉變成宣傳黨的主張、凝聚黨員群眾的生力軍,全市750余家文化團體負責人中1/3以上是黨員,成立了150余個文化團體和協會黨組織,黨在邊疆民族地區的執政根基更加穩固。
2.通過實施“黨建+文化”引擎工程,民族團結氛圍更加濃厚。通過強化“黨建+文化”引擎工程,主動順應了群眾多樣化文化需求,搭建起各族文化交融的舞台,發揮了文化凝聚人心、團結聚力的作用,使推進民族團結創建工作有了載體、有了抓手,延吉市榮獲“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范集體”五連冠殊榮。
3.通過實施“黨建+文化”引擎工程,黨建輻射效應更加凸顯。獨特的民族風情和文化底蘊已成為展示城市形象、推動綠色轉型發展的金字招牌,“黨建+文化”引擎作用持續凸顯,延吉市被正式批准為全省擴權強縣試點,位居全國新型城鎮化質量百強縣市第59位、全國創新創業百強縣市第66位。
四、啟示
啟示之一:抓好城市黨建工作,必須植根群眾需求。做好城市黨建工作,就要立足群眾需要、堅持問題導向,實施“黨建+文化”引擎工程,就是圍繞群眾需求抓黨建、圍繞群眾興趣建載體,真正將黨的組織、社會資源和群眾捆在一起,將黨組織優勢與群眾需求“對上號”,真正贏得群眾的信賴和支持。
啟示之二:抓好城市黨建工作,必須堅持多方融合。封閉運行、各自為政的黨建工作舊體制,已不適應黨建工作新要求,推動區域聯動、多方融合,黨建工作才能大有作為。“黨建+文化”引擎工程之所以能持續提升影響力和帶動作用,關鍵是解除了區域束縛和部門界限,建立開放、共融、共享的城市黨建工作新模式。
啟示之三:抓好城市黨建工作,必須聚焦服務大局。延吉市作為邊疆民族縣市和長吉圖開發開放前沿城市,承擔著維護民族團結和推動綠色轉型發展重任。實施“黨建+文化”引擎工程,就是聚焦服務發展大局,發揮“育文化強黨建,抓黨建促發展”聯動效應,把黨的組織活力轉化為發展動力,以黨的工作引領經濟社會大發展、大繁榮。
五、評論
繁榮興盛黨建文化,是提高城市基層黨建工作質量水平的有效辦法,是促進黨群干群關系和諧的重要保障。延吉市立足邊疆少數民族地區實際,緊密結合邊疆民族地區文化特點和群眾需求,實施“黨建+文化”引擎工程,圍繞弘揚民俗文化、推動全域旅游、深化志願服務、強化社會治理打造黨建品牌,使黨建工作更“接地氣”,更“具活力”,以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將黨的工作、黨的主張、黨的理論有效融入到人民群眾的主流意識形態中,牢牢把握了文化團體和社會組織發展的政治方向,有效筑牢了黨在邊疆民族地區的政治防線和執政基礎。其做法值得邊疆民族地區借鑒。
相關專題 |
· 全國黨建案例庫 · “全國城市基層黨建創新案例”征集評選活動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