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建
分享到:

湖南省長沙市加強基層黨建系列報道之四:別開生面的“課堂”

李曼斯

2018年08月30日08:33    來源:湖南日報

原標題:別開生面的“課堂”

年輕干部認真學習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 范志遠 攝

7月31日,長沙縣星沙街道啟動新時代講習所 范志遠 攝

天心區裕南街街道打造的“裕南開講”之“微理論 微宣講” 活動

(天心區委組織部提供)

雨花區洞井街道豐園社區開通“初心講習所直通車”,為黨員群眾送學上門

(雨花區宣傳部提供)

8月的夜晚,涼風習習。一手搖蒲扇、一手拿板凳,不少人逐漸向寧鄉市灰湯鎮村民彭芝蘭家的前坪聚集。一邊乘著涼、一邊聽著課,講師們坐到群眾中,向大家講解土地流轉的相關政策,現場氣氛活躍,群眾反響熱烈,一個多小時枯燥的理論講解在與村民拉家常式的“屋場夜話”中變得通俗易懂。

在農家屋場、在田間地頭、在樹下塘邊,一陣講習之風拂過長沙各個角落。一堂堂主題不一、載體不一、形式不一的別樣“課堂”,把黨的思想、理論、政策講深講透,講到了群眾心坎上。

“講,是我的志願”

“高校教師來社區講課,擺在以前想都不敢想,現在是‘不請自來’。”4月21日,黨的十九大代表、湖南師范大學黨委書記李民走進岳麓區西湖街道龍王港社區,以“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引領黨員干部成長”為題目,為社區黨員群眾深入淺出地解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受到大家的一致歡迎。

岳麓區科教資源豐富,中南大學、湖南大學、湖南師大等29所知名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坐落於此。但由於缺乏有效的平台,這麼龐大的資源優勢沒有得到充分釋放,猶如埋藏在地底下的一座巨大的教育資源“富礦”。

如何盤活科教資源,避免守著“富礦”喊窮的現象?

近年來,岳麓區探索推出區校黨建工作合作共建辦法,由高校選派優秀專家教授下社區給黨員群眾講課。名師講習團、專業講習團、先鋒講習團,“三大講習團隊”有效解決了“誰來講”的實際問題。

“新時代,我們基層黨員更應該加強黨性修養,從近處入手,從低處入腳,一步一個腳印做好基層工作。這樣的講習,對我們而言也是一種提高。”為岳麓區后湖社區講課的湖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龍兵在每次開講前都會精准收集講習需求,精心定制講習課程,真正讓黨員群眾在學習教育中有所收獲。

名師團的講習,猶如營養針,輸送高質量的理論入腦入心。還有一種講習,則如涓涓細流,傳遞身邊的溫暖。

年紀大了,兒女因工作原因不能陪伴身邊,但82歲的向榮惠並不孤單。今年的母親節,芙蓉區南元宮社區“德先鋒”紅色講習大巴載員來到向榮惠家裡,聽她講述自己作為一名普通黨員奮斗的過程。

“我活到82歲,還能為大家做點事情,太高興了。”在課堂上,向榮惠逐漸濕潤了眼眶,並表示要加入社區的“德先鋒”志願服務隊,繼續發光發熱。

今年以來,芙蓉區以833個黨支部學習小組為平台,以講習夜校為抓手,成立專家講習團、書記講習團、專業講習團、先鋒講習團,通過固定+流動、線下+線上、必講+選講、理論+實踐等方式,將黨的新思想、新理論、新觀點及時送到黨員群眾身邊、講到黨員群眾心裡。

在天心區,“五老”講習團、“巷長”講習團等17支宣講團隊,精心組織黨的十九大精神進企業、進農村、進機關、進校園、進社區、進軍營、進網絡系列宣講巡講活動,與黨員群眾面對面交流,點對點釋疑。

從高校教授,到離退休老同志、大學生村官、青年志願者,一大群優秀宣講員奔波在講習道路上。

“理論知識對基層群眾來說,可能有點難以理解,所以我選擇了用小話題切入。”長沙市新思想基層理論宣講團宣講員劉舒在開展“帶你看長沙”主題宣講時,把全市旅游產業發展政策細化成“吃在長沙”“住在長沙”“購在長沙”“玩在長沙”等小話題,讓宣講對象既生動直觀地了解了市委、市政府的決策部署,又感受到了產業政策給老百姓帶來的巨大變化。

“在成立宣講團時,黨員參與的熱情非常高,我們從中擇優選出了189名成員。”長沙市新思想基層理論宣講團負責人介紹,這189名優秀宣講員來自各行各業,他們深入轄區機關、街道、社區、醫院、學校開展各類宣講8000余場,第一時間把黨的聲音傳播到基層群眾中。

“聽,是我的需求”

“老師,我釀酒后的酒糟能作為小龍蝦的飼料嗎?”“老師,多大的小龍蝦適宜於育種?”5月11日,在長沙市開福區沙坪街道竹安村,一場題為《稻魚綜合種養與小龍蝦養殖技術》的主題講習受到農民朋友的熱捧。

授課老師陳新民是水產養殖高級工程師,他受竹安村告塘支部書記羅勝華的邀請,作為“新時代鄉村振興農民講習所”的講師到告塘支部為大家傳經送寶。

竹安村有400多戶1346人,由於易受澇的沼澤田多,水稻收入又不高,很多田地均被荒置。竹安村充分利用“講習所”這個平台,到外面去學“習”,請專家來村裡“講”。60多位躍躍欲試的農民,希望把小龍蝦的養殖技術弄懂認清,以整改田地,課后把老師圍了個“水泄不通”。

沙坪街道黨工委書記鄒暢說,從今年4月沙坪新時代農民講習所開講以來,7個社區(村)、63個黨小組、28個非公黨支部開講近200場,每堂課都受到群眾的熱捧,充分激發了農民的求知欲和爭相趕超的勁頭。

求知若渴的氛圍猶如熱浪在長沙各地擴散,群眾紛紛走進課堂,問出心中所想。

如何有效筑牢黨員、干部廉潔履職思想防線?瀏陽市紀委把話筒交給群眾,部門現場“接招”,回應群眾疑惑。

晚上8時許,瀏陽市棖沖鎮新南橋村的許多村民往青山集鎮六角沖屋場走去——“棖沖夜話”活動第二場在新南橋村青山片舉行,不少黨員、群眾早准備了一些問題、意見、建議,要說給村干部們聽。

“新木組水損河堤維修,村上會有補助嗎?”“殘疾老人可以享受哪些政策,可以申請低保嗎?”面對村上的6名班子成員,黨員、群眾暢所欲言,而班子成員們也依照個人職責分工,對大家提出的問題一一詳細回答。

“第一次‘夜話’中,我提出要加強瀏陽沿岸千米范圍內畜禽污染治理,第二天,村干部就著手摸底,不久就有不少養殖戶退出養殖。”新南橋村村民袁子章說。

村(社區)與群眾離得最近、貼得最緊,是黨的路線方針政策落地生根的“最后一站”。實際上,讓群眾和干部坐在同一條板凳上,把“話筒”交到群眾手裡,在長沙已然成為了一種“體民情、察民意”的新方式。

“掌聲,自發響起來”

“山歌易打口難開,梅子好呷樹難栽,白米飯好呷田難作,鮮魚好呷網難開咯……”8月16日,長沙縣北山鎮新中村卷石灣新時代鄉村講習所內,又響起了熟悉的山歌聲,這期學員是來自鎮外歐陽安衛書法藝術培訓學校的師生。

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長沙山歌傳承人余小平為學員們講述長沙山歌的淵源、分類、特點、發展和現狀,逐句教唱長沙山歌的基本款——《山歌易打口難開》。孩子們興致勃勃地學唱,從山歌歌詞中體會北山的風土人情。

“山歌太有意思了!比如,山歌歌詞‘白米飯好呷田難作’與古詩‘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就有異曲同工之妙。”學生龍心曦聽完課后意猶未盡,當場與同學交流起來。

卷石灣新時代鄉村講習所是北山鎮的四個組級講習所之一。它依托卷石書屋及湖湘名人書畫館資源,每周為村民免費講習軟筆書畫、國畫、圍棋,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地方特色文化,定期開展鄉風文明、移風易俗等專題講習,不光吸引了本鎮的村民,也吸引了很多其他鎮的學生前來交流學習。

不同的形式,不同的平台,形式多樣的講習引來群眾點贊。

身著紅色外衣、長8米、高3米,打開雨花區洞井街道豐園社區“初心講習所直通車”的車門,200余本書籍整齊羅列,車廂內還設有條形座椅、電視機,居民們可現場閱讀也可借書回家。書架間還特別設置了一處小小講台,從黨的十九大報告宣講到最新惠民政策介紹、從健康知識到就業技能,社區請來的專家學者、民間名嘴們在這裡輪番開講。

“直通車”亮相首日,社區書記蔣戰勇率先登台:“社區馬上就要建殘疾人康復站,今后特殊居民家門口就能接受康復治療。”說的都是社區惠民政策和為民實事,聽得居民們連連鼓掌。

“自從有了‘黨心群坊’、‘德潤講堂’、“雅趣天地”,我家孩子也不吵著要出門,每天晚上准時等著課堂開講!”家住望城區月亮島街道黃都港社區潤和紫郡小區的居民聽完講習課堂后感慨。

這裡的“講習課堂”形式多樣,大人覺得實用,小孩也覺有趣。不少學員主動記下筆記,在微信群裡分享心得。偶爾加班不能前來的群眾則通過這些學習心得進行復習。

一段段動情的話語、一節節生動的課堂、一陣陣真誠的掌聲,長沙的“講習之風”仍在延續,黨的創新理論也將隨之“飛入尋常百姓家”。

短評

精辟講解

周雲武

講黨課,是我們黨一直以來的優良傳統。

黨的聲音要傳播,黨的主張要解析,黨的政策要解讀,黨的制度要聲張,黨課是一條直接、高效、生動的途徑。但是,黨課既是一堂嚴肅的課,也是一堂實用的課,還應該是一堂生動活潑、深入淺出、扣人心弦的課。這就要求對每一堂黨課都要高度重視,精心准備,精細安排。誰來講,講給誰聽,講什麼,怎麼講?都要視具體情況具體謀劃,從而有效避免空洞無物、對牛彈琴、套話連篇、索然無味﹔有效避免台上滔滔不絕,台下昏昏欲睡﹔有效避免形式主義黨課。

長沙市除了市委講師團組織了一支志願者宣講隊伍、完善了一整套有針對性成體系的授課舉措以外,各個基層黨組織還經常開辦各種別開生面的黨課,從群眾身邊的人、身邊的事說起,把高深的理論形象化、具體化、生動化,讓崇高的精神和信仰貼近民眾、貼近當下、融入生活,讓參與者有親切感、親近感、愉悅感、滿足感,既喜聞樂見,又解疑釋惑。因此,長沙市基層黨課像鮮花一樣,在城市鄉村遍地開放,芬芳彌漫。

(責編:扶婧穎、程宏毅)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