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建>>“全國城市基層黨建創新案例”征集評選活動

重慶市江北區:探索建立“五聯”機制推動全域黨建互聯互動

中共重慶市江北區委組織部

2018年08月29日14:14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重慶市江北區地處主城核心區,是城市化進程走在前列的地區,城市黨組織佔93%,城市黨員佔96%,遇到新情況、新問題更早、更突出。從2009年開始,江北區堅持“一盤棋”思想,突出系統建設和整體建設,探索推進城市基層黨建工作,先后經歷駐區單位與社區黨組織結對共建、升格為社區黨委、非公組織黨組織企建社管、試點大社區黨委等4個階段,總結形成“區域聯建、事務聯商、活動聯辦、黨員聯管、服務聯動”的“五聯”機制,推動各領域黨建實現了互聯互動、共建共享。

一、背景起因

(一)社會結構發生變化,基層組織突破行政界限,互聯互動成為趨勢。隨著改革不斷深入和經濟快速發展,城市各領域黨組織結構、人員結構、社會結合發生深刻變化,一些傳統單位性組織逐漸放棄原有全能性的行政功能,一些新型經濟組織和社會組織並不是以黨組織的建立為前提,形成了一定區域內單位、社區、非公等組織交錯狀態,呈現扁平化特征,這種社會關系重構給仍按行政單位建立黨組織的模式帶來很大沖擊。如何在現有社會結構框架內,找到區域內各類黨組織更加有效的共建共享、互聯互動,成為需要突破的重點問題。

(二)區域組織各自為政,“自轉”有序“公轉”不足,互聯互動常態機制有待進一步建立。傳統上,我們把城市區域內黨建分為機關事業單位黨建、國有企業黨建、非公經濟組織和社會組織黨建、社區黨建“四大領域”,存在各講一套、各自為政情況,各單位黨組織圍繞中心工作開展活動,有自己的特殊性和任務目標,而單位黨組織之間互不來往、黨員之間沒有聯系,這與城市黨建形成整體效應的中心思想不相符。建立互聯互動機制,推動街道社區、單位、行業黨建互聯互動,實際上是城市基層黨建的主要框架,有了這個聯動機制,互聯互動就有了保障。

(三)黨建資源散落各方,未能實現有效對接整合,互聯互動內生動力有待進一步激發。在一個城市社區范圍內,駐扎著不同黨組織,隸屬於不同系統,掌握著不同資源。調研發現,這些黨組織一定程度出現“資源優勢”與“資源不足”並存現象,就其本身所擁有的資源而言,這是他們的資源優勢﹔就其本身需要支配的資源而言,又感覺很是欠缺。這就需要激發內生動力,推動各類黨組織主動走出“大院”“圍牆”,融入城市黨建“大家庭”,把各自掌握的資金項目、干部人才、場所設施、信息技術等拿出來共享,充分釋放和放大各領域各單位黨建“外溢”效應。

(四)黨建對象多元呈現,黨員管理盲區不斷擴大,互聯互動教育管理模式有待進一步探索。伴隨著城市社會快速發展,新興領域大量涌現,農民工、非就業人群、網民等在社區大量集中流動,黨員居住區與工作地相分離,出現黨員組織關系空挂或將組織關系遷出卻不及時接轉現象,黨員管理盲區呈擴大趨勢。如按照傳統模式編制在一個支部內活動,不利於黨員參加學習、發揮作用。這種變化必然要求突破原有地域、產業和行業局限,在基層黨組織設置模式和活動方式方面作出相應轉變,形成基層黨建區域化的協調與互動,共同教育管理黨員。

二、具體做法

(一)注重統領統籌,構建“區域聯建”組織體系。江北區充分認識到,嚴密有效的組織體系是互聯互動的基石,這就需要自上而下理順關系、強化統籌、下移重心、優化設置,構建區域化組織體系。一是在社區實行“大黨委”制。在基礎較好的社區組建“大黨委”,把社區中代表性強、單位黨員多、整體素質高的駐區單位黨組織書記選為社區黨委副書記或黨委委員。比如觀音橋街道建北社區,將市外經委、中保財產等16個駐區單位和21個非公組織納入社區黨委,1450余名黨員加入到社區“大家庭”。二是在純小區實行“三位一體”。對新建開發的小區型社區,成立以社區黨組織、業委會、物管公司於一體的黨組織,干部實行交叉任職,將是黨員的業委會主任、物管公司經理選為社區黨組織班子成員,社區黨組織班子成員到業委會、物業管理公司任委員或聯絡員,增強社區黨組織統攬協調能力。三是在居民區實行“三三制”。以樓棟為單位,有3名黨員以上的樓棟或相鄰樓棟組建黨小組,3個以上黨小組樓群建立黨支部,每個黨支部人數原則上不超過20人,構建“樓棟黨小組—樓群黨支部—社區大黨委(總支)”為構架的層級組織管理模式。四是在新興領域實行“聯合制”。針對轄區非公組織多、小、散,黨員流動性大的特點,以樓棟為單元組建非公聯合黨組織116個,覆蓋樓棟非公經濟和社會組織400余個、黨員300余名。

(二)注重共駐共建,建立“事務聯商”運行機制。推進城市基層黨建,重在共駐共建,難在共駐共建,關鍵在構建各級黨組織牽頭、各成員單位積極參與的事務聯商機制。一是街道開好“三個會”。年初召集轄區單位負責人召開1次轄區工作安排會,每月召開1次街道城市黨建聯席會,每年召開1次黨員代表會,對轄區重大事項進行決策。二是社區做到“四主動”。主動向駐區單位通報社區黨建工作情況,體現重視和誠意﹔主動邀請駐區單位參加活動,有效整合資源﹔主動征求駐區單位意見建議,推進社區共治﹔主動為駐區單位服務,切實凝聚人心。三是駐區單位落實“四要求”。要求駐區單位參與社區建設,共推區域發展﹔要求駐區單位黨員參加社區活動,互幫互助、共同提高﹔要求非公組織主動接受社區黨組織領導,結合行業特點發揮作用﹔要求駐區單位干部評先評優、晉升提拔要征求社區意見,提升黨組織組織力。

(三)注重聚心聚力,創新“活動聯辦”工作方式。主動適應城市人群構成分布和各類組織特點,積極探索黨員便於參加、易於理解、樂於接受的活動方式。一是開展開放式組織生活。在堅持“三會一課”基礎上,打破支部界限,根據上級階段性任務和要求,實行黨組織活動議題大家提、活動方式大家議、活動內容大家定,吸引轄區單位黨員群眾參加,提高組織生活質量。寸灘街道蘭溪社區開展“制度建設重要還是隊伍建設重要”辯論賽,吸引駐區單位的黨員參加,既拓寬了組織生活方式,又提高了黨員參與積極性。二是舉辦主題實踐活動。根據黨員關注的熱點難點問題,每月確定主題,從駐區單位邀請具有專業特長的黨務干部和優秀人才,通過“區域大講堂”“社區文化之聲”等載體,向黨員群眾宣傳黨的政策,傳播黨的聲音。三是搭建網絡教育平台。建設“江北智能黨建”大數據平台,開辟區域共享網絡學習園地,線上線下開展“黨建微家園”“微系列”活動,傳達上級黨組織要求、舉辦黨建知識培訓、宣傳社區黨委工作思路、工作計劃,開展網上組織生活和網上學習交流,及時傳達上情、溝通內情、暢通下情。

(四)注重分層分類,搭建“黨員聯管”平台載體。以“服務單位+服務社會”為切入點,探索黨員分類管理、多重管理,實現有效管理。一是管好“在職黨員”。出台單位和社區黨組織雙重管理辦法,建立“一到兩訪三個一”制度,在職黨員每年回居住地社區報到1次,每季度參與社區接訪、走訪群眾1次,每年公開1項服務承諾、參加1次志願者服務、結對幫扶1戶困難群眾。8000余名機關事業單位黨員實現雙重管理,組建300多支黨員服務隊,服務情況納入個人考核。二是管住“流動黨員”。實行流入地和流出地“接續教育”“雙重管理”,委托“流入地”黨組織將3300余名黨員納入管理,“流出地”黨組織加強日常聯系,通報重大事項。三是管活“無職黨員”。推行“設崗定責”,各社區黨組織結合無職黨員實際,設置政策宣傳、法律咨詢、糾紛調解、衛生監督等10個崗位,吸引無職黨員主動認領、開展服務,惠及群眾30多萬戶。

(五)注重整合融合,激發“服務聯動”工作活力。整合轄區資源,聯合駐區單位力量,集眾智、聚合力、抓服務,引領基層社會治理創新。一是黨建引領自治。推行“三訪三解”,組織社區和駐區單位黨組織參與定期接訪、劃片走訪、工作順訪,解釋政策、化解矛盾、解決困難。觀音橋街道鯉魚池社區和駐區單位黨組織聯合派出人員,挨家挨戶上門走訪,召開10余次議事會,將居民意見建議整合匯總,推出居民停車自治公約,困擾多年的停車難問題得到緩解。二是黨建引領服務。堅持線下與線上服務同步推進,依托1個區行政服務中心、12個街道公共服務中心、97個社區便民服務中心、12個黨群服務中心,為15萬名群眾代辦工商、稅務等38類証照手續﹔依托“群工系統”,推行會商聯辦、事項轉辦、跟蹤督辦,解決群眾反映事項30110件,群眾滿意率達99.6%。三是黨建引領和諧。聯合駐區單位黨組織開展助老、助困、助學、助業“四助”服務,建立愛心超市97個,實施稻草人守護計劃,舉辦就業再就業技能培訓295場次,常態化幫扶弱勢群體12萬人,解決困難群眾的生活、就業困難問題。

三、主要成效

(一)各類組織聯動了起來、協同共進。很多黨組織雖然駐在街道社區,但關系互不隸屬,相互比較封閉,過去沒有制度要求和約束,局限在自己“一畝三分地”,認為城市黨建和社會治理是街道社區的事,被動應付的多。建立“五聯”機制后,參加會議、共享資源、舉辦活動、服務群眾等成為駐區黨組織的剛性要求或內生動力,固化了職責,明確了任務,夯實了責任,達到了共贏。現在80%的駐區黨組織都參與了共駐共建,共建活動成為常態,深入了下去、聯動了起來、取得了實效。

(二)資源力量集結了起來、優勢互補。“內驅居首,動力無限。”通過建立“五聯”機制,推動駐區黨組織共享資源、交換資源、獲取資源,在與其它黨組織交換資源中獲取所需,在為其它黨組織提供資源中履行責任,在推動資源共享落地中密切關系,推動形成了駐區黨組織開展“契約化”共建新模式,統籌解決了各自實際需求和難點問題。許多駐區黨組織負責人深深感到,這是實現“互利共贏”的最好平台,讓駐區黨組織償到了“甜頭”,共享資源的勁頭更足了。

(三)治理能力提升了起來、和諧有序。伴隨城鎮化與社會轉型的加快推進,基層社會治理環境日益復雜和高度不確定,社區黨組織獨立承擔日益吃力,需要充分調動行業系統部門單位和各類組織共同擔當。通過建立“五聯”機制,強化社區黨組織領導核心地位,成為轄區內各領域黨組織的“軸心”,像吸鐵石一樣把每個駐街單位、社會組織、群團組織“統起來”,共同參與基層社會治理,治理能力大大提升,治理效果群眾認可,在全國文明城區創建民調中獲得高分、成功摘牌。

(四)黨建活動豐富了起來、實效突顯。黨員共管、活動共辦等系列制度設計,推動轄區各領域黨組織主動承擔黨員教育管理責任,陸續推出“銘記入黨那一天”“好家風伴我一生”“民情懇談訴心聲 社區治理同參與”等體現政治性、實效性、創新性的組織生活,讓各類黨員找到了“家”,讓組織生活有了吸引力,黨員真正從中受到了教育、得到了提升、找到了歸屬感。特別是組織生活由過去幾個黨支部成員、幾個老同志“熟面孔”,變成了很多流動黨員、老黨員等都主動要求參加的生動局面。

四、工作啟示

(一)打破行政壁壘是重中之重。推動區域內黨組織互聯互動,關鍵在加強系統建設和整體建設,重點是打破行政壁壘,難點也是打破行政壁壘,將各類黨組織鏈接起來、統領起來。江北區突出融合理念,打破領域、單位、行業條塊壁壘,著力構建“區域聯建”組織體系,推動區域內各單位組織聯建、干部聯任、利益聯享,形成統一領導、縱橫發力、協調有序的互聯互動格局,從圍牆內走向了圍牆外。

(二)激發內生動力是關鍵之舉。推動區域內各黨組織互聯互動,不僅要增加外部壓力,即採取所謂的行政手段,更要激發內生動力,也就是利益驅動。針對內生動力不足問題,江北區突出契合的理念,以黨建工作為紐帶,以互助共贏為目標,建立事務聯商、活動聯辦、黨員聯管機制,打造利益共同體、奮斗共同體、命運共同體,較好實現了互聯互動由“行政推動”向“利益驅動”轉變,從“聚人氣”向“聚力量”轉變。

(三)推動社會治理是應有之義。以黨建引領基層社會治理是新時代城市基層黨建工作的重要目標,推動基層治理創新是社區和駐區黨組織的直接責任。江北區聚焦基層社會治理,建立“服務聯動”機制,通過互聯互動、融合共享,鋪建一張覆蓋整個社區的黨建網絡,強化對社區自治組織有效領導,以基層黨建引領基層治理,以基層治理成效檢驗基層黨建,體現了“治理”本意,落實了黨建引領治理要求。

(四)建立制度規范是固本之策。制度問題帶有根本性、全局性、穩定性、長期性。推動社區各領域黨組織互聯互動也不例外,必須健全共駐共建制度體系,形成制度規范和約束。江北區將社區黨組織共駐共建當成一個整體來謀劃,對涉及關鍵重點的組織設置、權力運用、資源共享、利益驅動等進行統籌考慮,建立統一領導、協調各方、有序推進的“五聯”機制,形成了全域黨建互聯互動的“動力主軸”。

(責編:黃瑾、閆妍)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