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江琳
2018年08月09日08:04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我想著青藏鐵路,黨中央想著我”“這不僅是我30多年來為數不多的一次休假,更是與新材料、生物科技等領域頂尖院士專家難得的交流機會”……專家們來到北戴河,憑海臨風,極目遠眺,心中無限感慨。
8月3日至8日,受黨中央、國務院邀請,62位專家來到北戴河進行暑期休假。自2001年以來,黨中央、國務院先后邀請18批共計1000多位專家學者參加休假活動。本次受邀休假專家都是各行業作出突出貢獻的人才,專業涵蓋載人航天、青藏鐵路、高分衛星、集成電路、生物醫藥、食品安全、農業技術等,與核心技術相關、與民生福祉相連。
海浪擊打礁石,碰撞思想火花。“家國情懷需要用熱血揮就、靠奮斗書寫”“盡快攻克‘卡脖子’的核心技術”……北戴河的遼闊,激發出休假專家更昂揚的激情、更活躍的思想。專家們表示,新時代要有新擔當新作為,面對新的國際國內形勢,科技創新時不我待,民生福祉需要持續增進,要弘揚愛國奮斗精神,建功立業新時代。
拳拳赤子心、殷殷愛國情,攻堅克難是義不容辭的責任
“我一個農村娃能走進科學殿堂,成為院士,對黨和國家的培養一直心存感激。”瞿金平作為恢復高考后第一屆考生,1977年考入華南工學院,如今已是中國工程院院士、華南理工大學材料加工工程學科帶頭人、聚合物新型成型裝備國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我從事的是高分子材料加工技術及裝備研究,與制造業直接相關,堅持自主創新是我義不容辭的責任。”
最近,中組部、中宣部印發《關於在廣大知識分子中深入開展“弘揚愛國奮斗精神、建功立業新時代”活動的通知》,並對活動作出部署。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組部部長陳希在看望慰問北戴河暑期休假專家時強調,廣大專家人才要牢固樹立“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保持強烈的愛國心、堅定的報國志……“愛國奮斗”沉甸甸四個字,在休假專家中產生強烈共鳴。
愛國奮斗從來都是具體的、實踐的。中國工程院院士、新疆額爾齊斯河流域開發工程建設管理局教授級高級工程師鄧銘江在新疆水利工程一線工作了36年,夏天頂著沙漠地表70多攝氏度的高溫,冬天冒著零下30多攝氏度的嚴寒,一步一步丈量調水路線。“我們為克拉瑪依這座‘沒有水、沒有草,鳥兒也不飛’的油城引來了生命之水,再苦再累都值得。”他表示,將堅守在新疆水利事業第一線,把愛國之情、報國之志融入祖國改革發展的偉大事業中。
愛國奮斗,同樣體現在提攜后學、培養人才上。8月5日早7時不到,趕在集體活動前,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癌症中心林東昕打開電腦仔細修改博士生的論文。“年輕人經驗少,就得靠我們多指導。年輕一代是創新的未來。做導師就得有甘為人梯的精神,我給學生定的目標是超越我。”如今,林東昕可謂桃李滿天下,他的學生中,有“80后”國家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萬人計劃”青年拔尖人才以及多所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教授、博導。
常年奔走在雷達測試一線的中國電子科技集團首席科學家吳劍旗認為,當導師既要給年輕人搭平台,也要言傳身教,處處作表率,“尤其是現在生活條件好了,更應培養年輕一代的愛國奮斗精神。”吳劍旗和學生們經常在條件艱苦的雷達陣地開展研究試驗工作,勘察地形、翻山越嶺、甚至爬天線塔,吳劍旗總沖在最前面,“是共產黨員,就要‘跟我上’!”
急國家之所急、解發展之所難。中航工業集團首席技術專家歐陽紹修研制的空警200預警機打破國外技術封鎖,在國慶60周年閱兵中大展雄姿,被譽為“爭氣機”。“科技人員一定要有民族責任心,敢於擔當,比起老一輩科學家研制‘兩彈一星’的艱苦歲月,我們現在的科研條件已經好太多了,沒有理由不多作貢獻。”他語氣堅定地表示,“我們就得爭口氣,再苦再累都得研制出更多‘爭氣’的創新成果,不負偉大的新時代。”他的話道出了專家們的共同心聲。
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妄自尊大,在“卡脖子”處下大功夫
“自力更生是中華民族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奮斗基點,自主創新是我們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必由之路。”習近平總書記在今年兩院院士大會上的講話言猶在耳。
弘揚愛國奮斗精神,必須扛起自主創新的重任。休假期間,身心放鬆的同時,專家們也一直在思考討論“關鍵核心技術如何實現自主可控”等問題——
中國工程院院士、太原理工大學校長黃慶學坦言,“現在外部環境發生明顯變化,形勢逼人,挑戰逼人,關鍵核心技術要不來、買不來、討不來,愛國奮斗對科技工作者來說是實實在在的,作為學科帶頭人,應當守土有責、守土盡責,盡早突破關鍵核心技術。”
“核心技術想突破,不能一味模仿,如果總跟在別人后頭,意味著別人一更新,你就得落后,始終無法超越。”瞿金平院士在科學研究上喜歡另辟蹊徑,不迷信國外技術,曾在國內外率先提出高分子材料振動剪切流變和體積拉伸流變加工成型方法及原理,使中國在該領域的技術處於國際領先地位。他結合自身經歷談道,“不能妄自菲薄,也不能妄自尊大,得敢於走前人沒走過的路,最大程度地挖掘自身優勢,堅持走中國特色的自主創新道路。”
聽了黃慶學、瞿金平的討論,以“鎂要為中國制造業減重”為目標的中國工程院院士、重慶大學國家鎂鋁合金材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潘復生建議,“我們必須強化合作,特別是自身領域研究遇到瓶頸時,協同創新,擴寬視角,早日實現關鍵核心技術的突破。”
從事月球車及空間折展機構研究的中國工程院院士、哈爾濱工業大學教授鄧宗全認為,“突破關鍵核心技術不能搞運動式,更不能漫天撒花﹔基礎研究猶如基石,基礎不牢,地動山搖,必須下大力氣做好基礎研究。”
……
討論在持續,認識在深化。目標明確,更需堅定前行。來自基礎科學、工程技術研究的專家達成共識:有了方向,就得“憋著一股勁兒,圍繞目標潛心研究”。
牢記責任使命,勇攀科技高峰。“當前,非走自主創新道路不可。”滿懷責任感、緊迫感的休假專家表示,將力求提出更多原創理論、取得更多原創發現,努力實現我國在關鍵核心技術上的自主可控,把創新主動權、發展主動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急國家之所急、解發展之所難,把更多科研成果寫在祖國大地上
不久前,中辦、國辦印發《關於深化項目評審、人才評價、機構評估改革的意見》,為科研人員減負鬆綁。“這幾年,國家出台了許多好政策,讓我們擁有更廣闊的施展空間,新時代我們更應急國家之所急、解發展之所難,把更多科研成果寫在祖國大地上。”這是休假專家的共同心聲。
以往,心臟室間隔缺損需要開胸做手術,風險很高。南京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心內科主任孔祥清教授研究發明了介入治療室間隔缺損器械,“從大腿血管輸送一個數毫米大小的封堵器,到心臟的缺損處進行微創治療”,這種方法填補了國際技術空白,在國內外廣泛應用,“歐美國家現在用的也是我們的器械。”他透露,他們團隊最近在研究控制高血壓的設備,避免藥物的副作用,希望能更好地解決病人的實際困難。
集成電路是“工業糧食”,科技要強,IC必須強,絕不能受制於人。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大學信息科學技術學院教授黃如認為,科研人員應研究各領域發展中存在的實際瓶頸問題,根據國家需求攻堅克難,避免好看不好用的選題。
糧食安全責任事關重大。廣西農科院院長鄧國富從事兩系雜交水稻研究已32年,他首創的絲苗型優質化育種策略,實現了華南雜交水稻優質化育種突破,為脫貧攻堅作出了重要貢獻。
解決我國航天電子器件急需產品的“有無”問題,致力於我國特殊領域核心元器件自主可控﹔分析水汽分布與輸送格局,實現不同地域水資源再分配﹔讓油料作物育種先后實現多抗、高油和多產三次跨越﹔建立全球首個青稞全基因圖譜……專家們並不滿足於以往的成就,他們的視線已投向更新、更遠的目標。
海風習習沁人心脾,波濤聲聲催人奮進。“這是一個愛國奮斗的新時代,這是一個建功立業的新時代。”隻爭朝夕,是專家一致的感受﹔矢志創新,是專家共同的目標。他們表示,將把科研成果應用在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偉大事業中,把個人價值融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偉大奮斗中。
《 人民日報 》( 2018年08月09日 01 版)
相關專題 |
· 人民日報黨建組記者專欄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