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建
分享

干部狀態新觀察·年輕干部基層路

我在基層這幾年——四位年輕干部的日記選登

2018年07月23日07:37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組織工作會議上指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關鍵在黨,關鍵在人,歸根到底在培養造就一代又一代可靠接班人。”這一重要論述體現了黨中央對年輕干部工作的高度重視。

建設一支優秀的年輕干部隊伍,是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百年大計。中共中央政治局日前審議《關於適應新時代要求大力發現培養選拔優秀年輕干部的意見》,作出總體部署,為年輕干部成長搭建了廣闊的舞台。

本版今起推出“干部狀態新觀察·年輕干部基層路”系列報道,調研基層一線,多角度呈現年輕干部的狀態和心聲,探討培養選拔路徑,推動優秀年輕干部不斷涌現、健康成長,讓整個干部隊伍有干勁、有奔頭、有希望。

——編 者 

“干好這份工作,老老實實最重要”

王蒲鑒(圖①),26歲,吉林省長春市南關區委辦公室科員

2015年7月31日 星期五 晴

今天新城社區的盧大爺來找我蓋章,他提供的材料很齊全,審核過后我就蓋了。本來挺簡單一個事兒,但盧大爺對我千恩萬謝。好不容易送走他,沒過5分鐘,他又回來了:“天這麼熱,我給你買了兩瓶冰鎮飲料,快喝吧!”說完就轉身離開了。

我挺感動的,但想了想覺得不合適,趕忙追出去把水還給了盧大爺。

上面千條線,下面一根針,用這句話來形容街道工作再合適不過。一個人往往要對應上級好幾個部門,而在老百姓眼裡,我們就代表著人民政府。

不在基層不知百姓事,不管蓋章還真不知天下有這麼多“奇葩証明”。作為基層干部,即使再不合理的要求我們也無法推卸,要不老百姓還能找誰辦事?好在省裡大力推進審批流程簡化,相信會越來越好的。

以前,大學室友總調侃我,“是不是‘一杯茶水一根煙,一張報紙坐一天’啊!”,我也問過自己,名牌大學畢業生,到街道是否真的“大材小用”?如今到明珠街道已經一整年,室友的問題沒變,可我實在沒工夫“秒回”他了。

2018年7月5日 星期四 雷陣雨

前兩天,我參與撰寫的材料,第一次以“長南發×××號文”的形式在全區印發,心情很好。

從明珠街道借調到南關區委辦公室工作,原來“打雜”的我現在有了專屬職責——文字綜合。

雖然在街道也寫過材料,視野、站位卻完全不一樣,隻能一點點學。寫材料是個苦差事,熬心血,最重要的是得細致。不久前,我幫忙做會務,一位前輩默默地將全場幾百個座位上的礦泉水全部擺放得瓶口朝外、商標朝上,或許不會有人關注到這些,但他的一句話點醒了我:“這代表了一種態度。”干好這份工作,老老實實最重要。現在,我給自己立了一條規矩:寫下的每一個字都要反復求証,每一句話都要成竹在胸。

(本報記者 李家鼎整理) 

“干在一塊兒才能說到一起”

李茂林(圖②左一),28歲,清華大學畢業后考入國務院扶貧辦,2017年8月派駐到甘肅渭源縣田家河鄉香卜路村任第一書記

2018年6月23日 陰轉雨

今天是地裡“服役”的第68天。

天剛微微亮,就被余支書叫醒。就著茶水吃下兩塊饃饃,他便拉我去村西頭。牛路灣的包家,這是今天干農活的地方。

“服役”,是村兩委對我干農活的戲稱。去年剛到這裡,村裡召開產業扶貧座談會,因為沒有務農經驗,我話還沒說完,村民就都在笑。我主動提出,利用清晨時間幫村民下地干活,每次一戶,一戶干兩個小時。

包家的地裡種了兩垧黃芪,近來雨水多,雜草長得快,我今天的任務就是除草。兩小時農活,一個半小時彎著腰,雖是陰天,汗水也很快滲出了衣服。這讓我理解了農民的不易,也讓我懂得:干在一塊兒才能說到一起。

除完草,我帶村民汪江濤去辦醫保。汪江濤幾年前查出了慢性腎炎,他是建檔立卡貧困戶,但常年在外打工,一直沒享受到醫療扶貧政策,吃藥看病都是自掏腰包,每個月得2000多元。得知他回來,我提出帶他去補辦個手續,也想借此機會和他多聊聊,幫他做做謀劃。

然而,今天這一趟跑下來可不容易。由於是大病,鄉衛生院和縣醫院條件有限,醫生建議去蘭州的大醫院確診后,再回來辦理慢性大病門診卡。確診至少得住院一周,我覺得病情等不得,建議他明天就起程。而汪江濤堅持先去外地務工,回來再說。勸了好久,他不為所動,反而有點不耐煩,至於為何急著去務工,他也不願透露。無奈,我隻能囑咐他決定去時第一時間告訴我。

其實,換位思考也能理解,汪江濤跟著奶奶長大,從小的經歷造就了他的性格,畢竟才第一次見面,對我缺少信任也很正常。如何才能和貧困戶建立起充分的信任?目前可能還沒有答案,但我能做的是,在需要我時不讓他們失望而歸。

開完駐村扶貧工作會議,已是晚上10點多鐘。回首一天的工作,我愈發感到,作為一線扶貧干部,我需要做的還有很多。村民稱呼我一聲“書記”,並不是尊奉我為領導,為群眾辦實事、解難事,才是我的本分。

(本報記者 桂從路整理) 

“付出的,一定會有意義”

劉海寧(圖③左一),40歲,江蘇省教育廳援青干部,現任江蘇省援青前方指揮部綜合組組長、青海省海南州教育局副局長,2016年7月來到青海

2017年10月8日

江蘇,青海,相隔四千裡,情融一江水。

小央卓,一個貧困家庭的藏族女孩,不幸患上了腦膜炎。為了治病,家裡已經一貧如洗。牽腸挂肚的,除了她的父母鄉親,還有一群可敬可愛的遠方親戚們。

你們從未見過這個孩子,但是在我發了微信之后,你們都成了小央卓的親戚。一份份真情,22299.99元善款,這群可愛的親戚……等小央卓康復長大后,讓她和她的姐妹們,用最動聽的歌聲為遠方的親戚們祈福。

2017年10月10日

今天,老婆給我打電話,她哭了。9月底體檢時,她確診得了肺結核。而今天,兒子皮試也確認感染。她很傷心,我理解她。我試著勸說,無非是一些撫慰的話。最終,我們商定,孩子送到爺爺奶奶那,她好好看病。我知道,這是一個痛苦的過程,丈夫和孩子都不在身邊,她得獨自面對生活的艱辛。3個月前,她和兒子過來探親,那幾天的快樂,我記憶猶新。很難說清,我在青海做了什麼,但很清楚,妻子和孩子付出了什麼。朋友說,你失去的,永遠也不會補回來。我無法反駁,但還是堅信,付出的,一定會有意義。

2018年5月10日

今天從玉樹回到西寧。出發前一天,玉樹地震,5.3級。父親獲知消息,發短信問我:海南州有沒有事?我安慰他說“沒事,一點感覺沒有”。這次到玉樹,我們組織4所江蘇高校對口招收玉樹州職八一校115名中職孩子,並實施三年免費教育。

孩子們純真的眼神、朴實的話語,讓人感動。本可早一天回來,可到了玉樹機場,卻遇上冰雹和大雪,等了24小時,我們終於回來了。

2018年6月25日

今天得到江寧高中海南班傳來的高考喜訊:普通班40個孩子,39個上了本一﹔民族班40個藏族孩子,38個上了本科,全省民族類考生前10名,這個班佔了7個。光靠升學率去評價一個異地班是不全面的,但這份成績單的確非常驚艷,這些孩子大部分都來自農牧區,相信他們和家長們一定會非常開心!

(本報記者 姜 峰整理) 

“隻想路上不積水、居民不受淹”

陳金泰(圖④),27歲,2016年江蘇省無錫市選調生,現為無錫市梁溪區廣瑞路街道干部

2018年7月5日 星期四 暴雨

早上起來,雲已經堆得很厚了,我想,今天肯定免不了一場大雨。果然,剛吃過午飯,屋外的雨聲就漸漸密集起來。

我打上傘,從值班室裡跑出去。

6、7月份是江南的梅雨季,廣瑞路街道有不少低窪地帶,一旦雨水聚集,很容易造成下水管網堵塞。

幾個下水道口跑下來,雨更大了,但窯井的下水都很順暢,我心裡輕鬆了不少,找了個屋檐躲著,把鞋裡的水往外倒一倒。

2016年研究生畢業后,我成為一名選調生,離開家鄉到無錫工作,想在基層實現抱負。但要是問那時的我,心中的抱負是什麼,也答不出個所以然來。

但今天站在屋檐下躲雨時,我似乎找到了答案。

打上傘,再次走進雨裡。街道有幾處暗井,下起雨來,路上的樹葉石子、雜物垃圾都往裡面涌。每次積水,都從那幾個地方開始,雖然已經提前清掃過街道、疏通過淤泥,但我還是不放心。

一路往前走,路過去年街道裡棚戶區改造的野花園長廣橋小區,居民都搬得差不多了,在雨聲中,小區顯得異常安靜。2017年3月,這個棚戶區的改造項目正式啟動,剛剛工作半年多的我遇到了攔路虎。長廣橋小區地勢低、年代久,治理問題層出不窮,物業也跑了,為了改善小區100多戶居民的居住條件,街道申報了小區的棚戶區改造。

征收工作中,我負責的這戶居民家兩個小孩都在附近的小學就讀,改造雖然是好事,但對他們來說太不方便。

幾次上門,都沒什麼進展,我很著急。但沉下心來想,對於家長來說,孩子的教育可能是頭等大事。

連續跑了幾個星期,我終於給他們找到了一套方便子女入學的安置房源,接下來的工作,就好做多了。

繼續往前走,蹚著水,此刻我的“抱負”清晰了許多——隻想路上不積水、居民不受淹。都轉悠完,天色漸暗,雨慢慢停了,懸著的心終於放了下來。

(本報記者 巨雲鵬整理) 

網友留言

去年到村任職,正值谷子成熟,由於找不到銷售渠道,村民守著上好品質的小米卻賣不出好價錢。於是我把村庄的青山綠水和小米生產過程拍成系列視頻,借助網絡優勢,各地訂單紛紛涌來。兩個月賣出了2萬多斤。“小韓可是為俺村裡出了力了。”每當聽到這樣的鼓勵,堅定了我扎根基層的信念。

——@韓夢嬌(山東萊蕪市萊城區牛泉鎮東王庄村大學生村官)

精准扶貧,貴在精准。進駐幫扶村后,為了更好地了解村情民意,我們按家族譜系繪制出了村民關系圖。拿著這張圖,用半個月時間就實現了入戶走訪全覆蓋。之后在圖上標注了村裡建檔立卡貧困戶、黨員信息、住房改建等具體情況,村情戶情一目了然,大大提高了工作的針對性和精准度。

——@朱國峰(河北省委組織部) 

大學畢業后,我成了一名山區縣的公務員,駐村時在一名村干部家裡交了伙食費吃飯。一入門他母親就熱情地說:“你跟著我們吃飯,是緣分啊!同志兄!”我忙說:“您哪要這麼客氣,叫我‘小李’就行啦。”后來得知“同志兄”是當地村民對下鄉干部的稱呼,體現的正是“始終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我也就欣然接受。這也勉勵我不要辜負這一身份,帶著感情融入村裡。

——@李迅馳(廣東揭西縣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

2012年的夏天,我從校門踏入鄉鎮機關大門,等到新鮮勁一過,就進入了迷茫期。同事認為你年輕學歷高,適應能力理應比較強,可是眼高手低的問題也很突出:連個政務系統或打印機都不會操作,面對面解決群眾訴求也容易“犯怵”。走過這段迷茫期,最大的感受就是,“甘當群眾的小學生”,對年輕干部來說,這是非常必要的。

——@劉文曉(山東濰坊市委組織部)

2016年6月大學畢業后,我從一個城裡的姑娘變成了大家口中的鄉鎮基層干部。去年過年的時候,村裡一位胃癌晚期的老黨員提出臨終前再交一次黨費,看著病床上瘦骨嶙峋的她,僅有5年黨齡的我感動異常。基層做事時刻都在與群眾打交道,這些感人的事,提醒我要在本職崗位上永葆一個黨員的信念和堅守。

——@陳思懿(湖北當陽市草埠湖鎮政府) 

(段宇霆整理) 

《 人民日報 》( 2018年07月23日 22 版)

(責編:常雪梅、程宏毅)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