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建

銘記光輝歷史 傳承紅色基因

2018年07月17日08:42    來源:河北日報

原標題:銘記光輝歷史 傳承紅色基因

晉察冀邊區革命紀念館。

白求恩柯棣華紀念館。

狼牙山五勇士紀念塔。

白洋澱雁翎隊紀念館內景。

《地道戰》中古槐和大鐘。

《紅旗譜》《小兵張嘎》《敵后武工隊》《青春之歌》《野火春風斗古城》《地道戰》《狼牙山五壯士》……一批膾炙人口的紅色電影和紅色景區,讓古城保定烙上了鮮明的“紅色”印跡。為慶祝保定勝利解放七十周年,“跟著老電影去旅行”活動正式啟動。

本次活動由中共保定市委、保定市人民政府主辦,中共保定市委宣傳部、保定市旅游發展委員會、河北日報報業集團保定分社、河北新聞網共同承辦,依托保定豐厚的紅色電影和紅色景區資源,重溫紅色經典,感受滄桑巨變,唱響“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時代主題。

英模人物、紅色景區講解員、優秀大學生和京津冀旅行商代表作為特邀體驗師,與京津冀主流媒體、重點網絡媒體和自媒體人士一起,實地探訪體驗老電影拍攝地,感受紅色景區的魅力……

城南庄:“華北延安”

黃土嶺上“名將之花”凋零,白洋澱中雁翎英雄馳騁,氣壯山河的狼牙山五壯士,地道戰、地雷戰、敵后武工隊……這些都是當年發生在晉察冀抗日根據地的傳奇故事。而“導演”了這部氣勢磅礡的歷史大劇中的晉察冀軍區、晉察冀邊區政府,其駐地坐落在太行山裡的那個普普通通的小山村——阜平城南庄。這裡,也因此獲得了一個響亮的名稱——“華北延安”。

新中國從西柏坡走來,西柏坡從城南庄起步,民族危急關頭,一支3000人的八路軍隊伍,穿越崇山峻嶺挺進到晉察冀交界的地方。1938年1月14日,第一個抗日根據地巍然挺立在敵后,成為華北抗戰的中流砥柱。中國共產黨在此地建立了中國北方第一個紅色政權——中華蘇維埃阜平縣政府﹔抗日戰爭時期,聶榮臻等同志以阜平為起點創建了全國第一個敵后抗日根據地——晉察冀抗日根據地,並被毛主席譽為“模范抗日根據地”﹔解放戰爭時期,1948年春,毛主席率中共中央機關來到阜平縣,在城南庄晉察冀軍區司令部召開了中央書記處擴大會議,確定了“三大戰役”戰略構想,發表了《紀念“五一”國際勞動節口號》,第一次具體描繪了新中國的藍圖。晉察冀邊區嶄新的民主制度及完備的建制為新中國的成立積累了寶貴經驗,被譽為“新中國的雛形”。

蕩滌滄桑歲月,戰火硝煙已盡。這裡的人們對這片熱土仍然寄托著深厚情感。“元帥街”“將軍路”“抗戰路”和“解放路”,走在城南庄的街頭,濃郁的紅色氣息扑面而來。

歷史無聲,歲月有言,為了緬懷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豐功偉績,教育激勵后人。1972年,阜平縣委、縣政府在晉察冀軍區司令部所在地、毛主席居住工作過的地方建起了城南庄革命紀念館,1974年正式對外開放。1994年這裡成為省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1996年被定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5年,在城南庄革命紀念館的基礎上建成了晉察冀邊區革命紀念館。

晉察冀邊區革命紀念館分為展覽區、室外雕塑區和后山舊址區。展覽館建筑面積2200平方米,廣場佔地6300平方米,中間放置自然臥石,上有毛主席的親筆題詞“模范抗日根據地晉察冀邊區”。展廳面積1700平方米,館內運用大量珍貴的照片、文物以及先進的聲、光、電、幻影成像等高科技手段,充分展示了晉察冀軍民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中所創下的光輝業績。

“紅色文化的傳承和弘揚,在我們老區建設發展的各個歷史時期都發揮著巨大的作用。”阜平縣委常委、宣傳部部長張彥明介紹,下一步紀念館將繼續進行提檔升級,充分發揮“跟著老電影去旅行”紅色旅游精品線路中重要的點位作用,開展有聲有色的學習教育活動,同時,打造優質講解員團隊,通過聘請專家授課、館際交流學習、參加技能大賽等方式不斷提升講解員綜合講解服務水平,提升紀念館的知名度和美譽度。

白求恩柯棣華紀念館:國際主義精神

1939年,毛主席在《紀念白求恩》一文中指出:“一個外國人,毫無利己的動機,把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當作自己的事業,這是什麼精神?這是國際主義的精神,這是共產主義的精神。”這篇文章在當時引起了巨大的轟動,此后被收錄到中學語文課本中,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人。

白求恩柯棣華紀念館歷史圖片300余幅,實物近百件。有白求恩當年用過的手術器械、消毒鍋、毛油燈﹔有柯棣華當年使用過的醫藥箱、醫療用品﹔有柯棣華之子小印華隨他母親郭慶蘭去印度訪問時,印度總理尼赫魯贈送的禮品﹔有柯棣華的房東趙秋珍大娘捐贈的當年柯棣華用過的物品等。這些文物和展品,完整地記錄了這兩位國際主義戰士光輝的生命軌跡。

白求恩柯棣華紀念館於1986年11月建成,位於保定市唐縣縣城以北的鐘鳴山下。這座紀念館是由紀念堂、白求恩生平事跡陳列館、柯棣華生平事跡陳列館等組成。建筑群採用了中國傳統的民族形式,整個建筑以它宏偉的氣勢、精美的造型和獨特的建筑風格列入德國法蘭克福《世界工藝美術大辭典》。館內展出的珍品把兩位國際主義戰士為支援中國人民的抗日戰爭而無私奉獻、光輝戰斗一生的縮影留在中國,留在他們曾經戰斗、工作、生活的地方。他們對工作負責任、對同志、對人民熱忱,他們用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的高尚品質和國際主義精神深深震撼著每一個人。

來自網易河北的湯雨說:“來到白求恩柯棣華紀念館不僅僅是對館內的物品做一個了解,更深層的意義是怎樣做人的一個啟示。”

漫步蜿蜒而上的甬道,似乎走在白求恩和柯棣華同志曾經走過的路上,雖然半個世紀過去了,但白求恩“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的精神,已化作一座不朽的豐碑,矗立在中國人民的心中,成為不朽的光輝。

狼牙山:悲壯的動人一幕

夏季的狼牙山,滿眼是山花爭艷,遍山碧綠。山風涼爽,不知盛暑。這是一座美麗的山,奇峰林立、崢嶸險峻,早在兩千年前的戰國時期,就以“狼山競秀”成為當時燕國十景之一。然而,讓它名揚天下的,卻是抗日戰爭時期5位年輕戰士的縱身一躍……

“棋盤陀,山崖高,壯士的血花紅﹔勇敢的八路軍,五個好英雄……”狼牙山五勇士陳列館展示了5位勇士的英雄事跡,他們縱身一躍,定格為中華民族抗日戰爭史上悲壯的一幕,他們的英雄氣概和動人事跡后來走上熒屏,進入小學課本,激發著一代代中華兒女的愛國情懷,更成為連隊官兵不斷取得勝利、不斷取得成績的力量源泉。自古燕趙多慷慨悲歌之士,半個多世紀以來,狼牙山五壯士熱愛祖國、堅強不屈、舍生忘死的英雄事跡,激勵和教育了一代又一代人。

館長李芳介紹說,五勇士完全有生的希望,他們可以尾隨大部隊邊打邊撤,這連綿的群山也為他們提供了可藏身之地,而他們卻為了掩護大部隊的安全轉移,主動選擇了犧牲,充分體現了我們中華民族的英雄氣概。

為了更好地展示、傳承烈士精神,狼牙山景區通過挖掘紅色文化資源、加強景區的基礎設施建設、整治旅游環境來提高狼牙山的知名度和美譽度,並且通過山上山下互動,拓展產業鏈條,狼牙山景區實現與周邊區域融合發展。而今,已有幾十個村走上了脫貧致富的道路。藍天、遠山、灰瓦青磚的民居,寬闊干淨平坦的街道,統一設計的“滿家樂”廣告牌……這些使易縣充滿著古朴自然的韻味。

景區內有五勇士紀念塔、五勇士陳列館等紅色地標建筑供游客緬懷先烈,回顧抗戰歷史,又有滑雪場、牡丹園、龍門歡樂世界等多樣娛樂項目,除此之外,景區周邊花田已達1.1萬畝,游客還能參與制作鮮花餅、玫瑰精油。隨著景區業態豐富,產業鏈延伸,越來越多在外務工的村民返村,農民的收入也隨之增加。

白洋澱:來無影去無蹤的神兵

6月的白洋澱,蘆葦茂盛,荷花盛開,碧波蕩漾,一派生機勃勃。游船前行,澱上的飛鳥、周邊的蘆葦、波光的水面構成一幅絕美的畫面,除了美景,白洋澱還有家喻戶曉的紅色故事,吸引著眾多游客前往。

冀中平原的白洋澱地區,活躍著一支令敵人聞風喪膽的水上游擊隊——雁翎隊。由最初的20余人發展到200多人,雁翎隊常常是駕著小船,用打野鴨子、打大雁的火槍和大抬杆消滅了大量日本鬼子,切斷了敵人的水上運輸線。他們除漢奸、端崗樓、打伏擊,智取十方院崗樓、夜襲大澱頭崗樓、巧用矛盾端崗樓等對日抗戰的英雄事跡至今廣為流傳。

“雁翎隊是神兵,來無影去無蹤,千頃葦塘擺戰場,抬杆專打鬼子兵。”白洋澱雁翎隊紀念館館長介紹說,抗日戰爭時期,雁翎隊利用有利的地形,駕小舟出入蘆葦蕩中,神出鬼沒,聲東擊西,輾轉茫茫河澱上,與敵人展開了機智靈活的戰斗,沉重地打擊了日本侵略者,譜寫出一曲曲白洋澱人民抗日救國的凱歌,“雁翎隊”因此聞名中外。

與此同時也產生了一批以抗戰為題材的優秀文學作品,如徐光耀的《小兵張嘎》,孔厥、袁靜的《新兒女英雄傳》,穆青的《雁翎隊》,孫犁的《荷花澱》《白洋澱紀事》,李永鴻的《紅菱傳》等,誕生了中國文壇一個重要的文學流派——“荷花澱派”,成為我國現代文學史上一道絢麗奇特的景觀。

白洋澱雁翎隊紀念館就位於安新縣白洋澱文化苑景區內,建筑面積2566平方米,設18個主題展廳,展出雁翎隊革命斗爭史的珍貴歷史圖片450多幅,實物320多件。勤奮堅韌是白洋澱精神的特征,它概括了白洋澱人民艱苦奮斗的光榮歷史。厚德包容是白洋澱精神的核心,它揭示了白洋澱人民淳朴善良的優良品質。英雄的雁翎隊在抗日戰爭中誕生,在血與火的斗爭中成長,在艱難困苦的環境中壯大,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一支人民抗日武裝力量。雁翎隊的感人事跡和不畏強暴、無私無畏的革命精神,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白洋澱兒女。以血肉之軀捍衛民族尊嚴的雁翎隊,在中華民族抗日戰爭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雁翎精神將世代傳承,發揚光大,成為白洋澱人民乃至全國人民寶貴的精神財富。

來自鳳凰網的記者司思說,到實地感受當年英雄們在何種艱苦的條件下與敵人斗爭,他們那種頑強拼搏、克服困難的精神力量,對於現在的我們來說,依然有很深的意義。當年扛槍打鬼子的時代離我們越來越遠了,但現在重新認識歷史、感悟歷史,不僅是為了紀念,更是一種必須。革命精神對個人的鼓舞、對社會的凝聚永不會過時。

如今的白洋澱出行將更加便捷,建筑特色將進一步彰顯,歷史文化將進一步弘揚,真正形成白洋澱“天藍、水清、葦綠、荷紅、村美、人幸福”的北國水鄉風韻,使“華北明珠”更加璀璨奪目。

冉庄地道戰遺址:神兵天降

冉庄是冀中平原上一個普通的村庄。那古朴寧靜的村道、陳舊斑駁的石碾,那無言佇立的古槐,還有那隱於房根牆角的槍眼工事、臨街牆上的大幅抗日標語,都在默默訴說著這個普通村庄、在那個崢嶸歲月裡的戰斗傳奇。

冉庄地道以十字街為中心,有東西南北主要干線4條。此外,南北支線13條,東西支線11條。有西通東孫庄、東北通姜庄的連村地道,還有向東南通往隋家墳和河坡的村外地道。地道全長16千米,形成了村村相連、家家相通、能進能退、能攻能守的地道網。

為了充分發揮地道的優勢,人們在村裡各要道口的房頂上修建了高房工事,在地面修建了地堡,把地道與地面工事有機地結合起來。還根據不同的地形地物,分別在小廟、碾子、燒餅爐、櫃台、牆角、牆根等處,修筑了工事、槍眼。所有工事都和地道相通,既能觀望,又能射擊。

冉庄地道工事還有“三通”和“三交叉”的特點。“三通”就是高房相通、地道相通、堡壘相通﹔“三交叉”就是明槍眼與暗槍眼交叉、高房火力與地堡火力交叉、牆壁火力與地堡火力交叉。形成了“天地人”三通,構成了房頂和地面、野外和村沿、街道和院內縱橫交叉的火力網,組成了一個連環的立體作戰陣地。

1941年秋,冀中平原的抗日斗爭進入困難階段,日偽軍“掃蕩”日益殘酷。敵人火燒冉庄,殘殺骨肉同胞的野蠻行徑,激起冉庄人民的深仇大恨。就像電影《地道戰》中演的一樣,敵人憑借優勢兵力進入冉庄村后,到處搜尋地道口,一旦找到就會往地道裡灌水,或放煙放毒氣,各種手段無所不用。

於是軍民的聰明才智也被激發,不斷總結作戰經驗,邊戰邊挖,虛虛實實,精心設計了各種各樣構思精巧的地道口和作戰工事。如針對敵軍灌水,雙層地道被群眾開發出來,下面一層與水井連通,敵人灌進來的水可通過下層地道流回水井。

敵人殘酷的手段均被冉庄抗日軍民一一巧妙化解。戰斗中,常常如神兵天降,敵人常被打得如驚弓之鳥、草木皆兵。

千年古槐,錚錚大鐘,記錄著冉庄的烽火年月。“打倒日本帝國主義”“誓死不做亡國奴”“反蠶食、反掃蕩、反封鎖”等抗日標語到處清晰可見。來自北方網的記者王萱感慨道,地道戰不僅表現出來當時冉庄人抗日的英勇,更有他們在極端艱苦險惡環境下,展現出的高超智慧。

銘記光輝歷史,傳承紅色基因。近年來,保定市委、市政府始終把發展紅色旅游作為加強愛國主義教育、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偉大民族精神的重要載體,作為提升文化旅游產業競爭力、加快產業轉型升級的重要舉措,打造了城南庄、狼牙山、冉庄地道戰遺址等紅色旅游經典景區。同時,將紅色旅游與生態休閑游、歷史文化游、美麗鄉村建設、旅游扶貧等有機結合起來,呈現出綠色崛起、迅猛發展的良好態勢。特別是京津冀協同發展等國家戰略的實施,給保定帶來了千載難逢的歷史機遇,使保定承載起前所未有的使命和期待。

(責編:楊亞瀾、程宏毅)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