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建
分享到:

一念放恣則百邪乘舋

李慧勇

2018年07月16日09:45    來源:吉林日報

原標題:一念放恣則百邪乘舋

公元1042年,任職端州3年期滿的包拯即將乘船離開,端州百姓為了表達對包拯的感激,送給他一方端硯。手下人見是一方硯台,並非金銀珠寶,便收下了。船出羚羊峽,剛行至江中不久,包拯發現了硯台,嚴厲申斥了手下,並將這方端硯拋入江中,表示還於端州。“心不動於微利之誘,目不炫於五色之惑”,“包公擲硯”的故事,就是他管好小節、止住貪念的最好詮釋。

《菜根譚》有句名言:“一念之差,足喪生平之善。”今天,仍有一些人化大為小搞起“微腐敗”,挖門盜洞貪一點兒、佔一點兒,一些人常有僥幸心理,覺得法不責眾、法不責微。以為“大家都這樣”,法紀就無可奈何。然而,正風肅紀的事實一再告誡我們,勿以惡小而為之,犯了錯誤就要付出代價。“欲如水,不遏則滔天﹔貪如火,不滅則燎原。”對黨員干部而言,如果任由目自戀於亂色、耳自醉於靡音、鼻自迷於浮氣、舌自貪於美味,身自失於流毒,則心智便不能自持,必然會使心中邪欲如草樣瘋長,遲早要“河邊濕鞋”,走上違法亂紀的道路。

堤潰蟻穴、氣泄針芒。要想“眼中識得破,肚裡忍得過”,就要養心性,正品行,勵官德,始終堅守共產黨人的精神家園。有一則故事說:元代大學者許衡一日外出,因為天氣炎熱,口渴難耐。正好路邊有一棵梨樹,行人們紛紛去摘梨解渴,隻有許衡一個人不為所動。這時候有人就問他:“為什麼你不摘梨呢?”許衡就說了:“不是自己的梨,怎麼可以隨便亂摘呢?”那人就笑他迂腐:“世道這麼亂,管它是誰的梨。”許衡說:“梨雖無主,我心有主。”做官做事先做人,而為人之根本在修身。“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既知足,知生存之足,知已有之足,常懷一顆知足之心,無非分之念,無奢求之意。又要知不足,時時反躬自省,反求諸己,律己修身,“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正是對心靈的不斷洗禮,方能“淘盡黃沙始得金”,才能經受住考驗,不被私情私欲蒙蔽了心境。

在利益面前的態度是衡量一個人精神品格是否高尚的試金石。要想達到“竹影掃街塵不動,月穿潭底水無痕”的境界,最重要的是養浩然之氣,煉金鋼不壞定力。定力來自竹簽子也穿不裂的堅定信仰,來自鋼筋鐵骨銅豌豆的堅強意志,更來自“亂雲飛渡仍從容”的堅實底氣。“男兒欲畫凌煙閣,第一功名不愛錢。”周恩來同志一生嚴於律己、艱苦朴素,大會上喝茶水都要單獨交錢,逝世后更沒留下一分錢存款。方志敏面對敵人的嚴刑逼供、高官厚祿,始終不為所動,他說“矜持不苟,舍己為公,卻是每個共產黨員具備的美德”。有人曾在“兩彈元勛”鄧稼先的病床前問:“你為中國研究原子彈,現在還患癌了。中國究竟給了你多少獎金呢,值得你把命都搭上了?”鄧稼先是這麼回答的:“原子彈十塊錢,氫彈十塊錢。”對於共產黨人來講,有遠比金錢更為高貴的,那就是堅定純潔的理想信念、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為民務實清廉的本色和擔當有為的情懷。

“一念收斂,則萬善來同﹔一念放恣,則百邪乘舋”。為政者俯仰皆坦然、進退無愧怍,時時校准價值坐標,堅定理想信念的“主心骨”,定能守住風清氣正的精神家園。

(責編:楊亞瀾、程宏毅)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