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07月16日08:44 來源:解放軍報
河南蘭考張庄,九曲黃河最后一個彎上一座普通而又特別的村庄。
歷史上這裡曾是蘭考縣最大的風口,沙丘遍布,貧困凋敝。
跨越兩個世紀,是共產黨人讓這裡的山河圖景、貧困面貌得以徹底改觀。鄉親們說:“焦裕祿帶咱治了沙,習總書記領咱脫了貧!”
如同中國成千上萬個張庄一樣,隨著脫貧攻堅、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一個新時代的新張庄赫然呈現在世人面前。
村庄老人口述史:出張庄 回張庄
祖輩生活在黃河邊上的66歲張庄村民游文超,長得方正抖擻,講話中氣十足。但說起記憶中的黃河,他總是不由得皺起眉頭。
160多年前,黃河於河南蘭考縣銅瓦廂決口改道。就在這最后一道折彎處,泥沙沉積、河道風勁,84個風口中最大的那個就在張庄村!
“刮風時,張口說話都是一嘴沙子。路北播種子,路南收庄稼。”游文超回憶當時情形,有時風沙把門堵住了,隻能從窗戶爬出去。
冬春風沙狂,夏秋水汪汪,一年辛苦半年糠,扶老攜幼去逃荒,這是當時這裡百姓生活的真實寫照。張庄村支部書記申學風說,多的時候村裡有1/3的村民外出逃荒要飯。
游文超的父母也是蘭考逃荒大軍中的一員。
1963年,新任蘭考縣委書記焦裕祿來到蘭考張庄。一天早上他到張庄探流沙、查風口,看到村民魏鐸彬手捧黏糊糊的泥土一個勁兒地往墳頭上抹。焦裕祿不解,上前請教。魏鐸彬說,這是母親的墳,風太大把墳頭刮沒了,如果挖點黏土封住,再種上草,風再大也刮不動。正為找治沙辦法而寢食難安的焦裕祿聽后,一下子興奮得站了起來。
焦裕祿把這套治風沙辦法稱作“貼膏藥扎針”——用淤泥黏土封住沙是“貼膏藥”,再種上槐樹是“扎針”。在他帶領下,蘭考干部群眾開始了一場前所未有地向“風沙、鹽鹼、內澇”宣戰的“除三害”運動。
逃荒的人紛紛回來了,煥發出空前的熱情。67歲村民姬萬說,他的姐姐姬素花是當時“鐵姑娘戰斗隊”隊長,有的姑娘定好了婚期也取消,她們發誓不把風沙治理好不結婚!十二三歲的游文超是張庄村參與勞動年紀最小的一個。游文超清晰記得那時候的情景,數萬名干部群眾齊上工,紅旗飄飄,場面壯觀。到了1965年張庄的風沙基本治住了,農民迎來了第一個豐收年。
蘭考人民多奇志,敢教日月換新天。當年種下的槐樹老了,村民又改種桃樹﹔桃樹老了改種楊樹。三茬樹種下來,綠色扎了根。如今的張庄村,夏天綠樹成蔭,良田規整,俯瞰一片澄碧。
不再漂泊的年輕人:再回張庄已是“康庄”
如果說上世紀60年代,張庄人“一出張庄”,是為了逃離飢餓﹔那麼進入新世紀,張庄人“二出張庄”,則是為了擺脫貧困。
張庄人雖然治住了風沙,卻始終未能擺脫貧困。截至2014年底,全村2960多口人中,仍有貧困戶207戶754人,貧困發生率高達25%。申學風說,2000年前后張庄人紛紛外出,最多時有近1000人在外打工,基本上干得動的都出去了。
游文超的兒子游向東就是最早一批外出務工的村民。2000年,20歲出頭的他到了蘭考縣一家鋁合金廠。6年后,年過五十的游文超也走出張庄。
2011年,游文超兒子因腰椎間盤損傷病倒了,2012年老伴又因神經損傷癱瘓,為治病向親戚鄰居借錢借了個遍。最后一次看病,隻剩2000元,實在借不來錢了。游文超和老伴以淚洗面。
風沙沒有壓垮父輩張庄人,貧窮也壓不垮這一代張庄人。
2014年第二批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中,習近平總書記將蘭考作為聯系點,赴張庄訪貧問苦、指導脫貧。面對總書記囑托和人民期盼,蘭考縣委縣政府鄭重作出了“三年脫貧、七年小康”的承諾。
張庄人再一次聚集在旗幟下。這一次,他們向著貧困發起決戰!
4年來,一系列精准扶貧政策的實施,正在徹底改變黃河邊上這個村庄的經濟社會面貌:當地引進一家專門生產褐蘑菇企業奧吉特菌業有限公司,產品70%出口韓國、新加坡等國家﹔年輕婦女在村頭扶貧車間生產襪子,上了年紀的人聚在“布鞋坊”納鞋底,每雙能掙100元…… “現如今廠子多、機會多,張庄村民不是‘就業’而是‘擇業’,工作還要挑一挑哩。”申學風說,三四年間,村裡外出務工從以前近千人減少到現在700人左右,從趨勢看往后返鄉的人也會越來越多。
同張庄一樣,游文超一家也恢復了生機。2014年被確定為建檔立卡貧困戶后,在健康扶貧政策幫扶下游文超兒子和老伴身體相繼恢復。2016年春,剛剛摘掉貧困帽的游文超,召集兒子兒媳開了個家庭會議,決定將老屋改造,發展民宿旅游。
瞄准鄉村旅游、紅色旅游。近年來張庄美化鄉村環境,先后建了焦裕祿精神體驗教育基地、四面紅旗紀念館、農村干部學院等,如今張庄年接待游客10萬人次。
回望60年,游文超不由感慨:“張庄能有這麼大變化,最感謝兩個人,焦裕祿帶咱治了沙,習總書記領咱脫了貧!”
張庄變遷的密碼
在九曲黃河的最后一個彎,有了一個完全不一樣的張庄。
一心奔小康的張庄人思考著一個新問題:人還是那些人,為啥這幾年就能翻了身?他們給出了自己的答案。“焦裕祿那時候,干部到張庄參加勞動,吃住在俺家,錢糧一個不缺。”游文超自己也是老黨員。他說,這些年,通過群眾路線教育、脫貧攻堅,焦裕祿時代的干部作風又回來了。
干部作風的轉變,是群眾信心的來源。
游文超是村裡第一個將院子改造成民宿的農家,最近村裡要規劃美食街,他的兒子又是第一個響應。“扶貧說到底扶的是信任。”來自中國証監會的張庄村第一書記王曉楠說,“干了實事兒,群眾看在眼裡,才信你,跟你走。”
目前張庄村2000多畝耕地通過集中流轉實現了集約化經營,流轉率超過60%。蘭考同時也是河南省普惠金融改革試驗區。僅張庄這兩年,先后為49戶農戶發放貸款217萬元,帶動一批農戶發展蘭考蜜瓜等特色種植養殖。
改革激發了農民的主體性,也極大激發了農民的想象力。“以前沒想到空心院修修還能吸引城裡人來,沒想到蘑菇還能像韭菜一樣去種……”游文超說,現在張庄人啥都敢想了。種植養殖專業戶發展了蘭考蜜瓜、蓮藕、花果採摘園、南美白對蝦養殖……還有幾戶搞旅游的村民甚至養起了孔雀,用來吸引游客。
游文超的新工作是為村巷道路管護花草。“過上了好日子紅紅火火,趕上了好時代喜樂年華……”背著手行走在黃河邊上,游文超的手機彩鈴聲音洪亮,似乎整個張庄村都能聽得見。
(據新華社鄭州7月15日電 記者劉雅鳴、甘泉)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