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建

舍小家為大家的“大棚支書”

——記臨西縣搖鞍鎮鄉修棗科村黨支部書記修華

2018年07月01日08:57    來源:河北日報

原標題:舍小家為大家的“大棚支書”

2005年,他服從安排從鄉財政所返村,挑起了家鄉治窮治亂的重擔,讓村民從年人均收入1000余元增加到去年的8600多元﹔2008年,他帶頭建起蔬菜大棚,並把家搬到了大棚邊﹔今年,他全力以赴推動大棚配套設施升級改造,力爭通過發展鄉村休閑採摘游,帶領村民一起走上鄉村振興新路。他就是省優秀共產黨員、大伙兒口中的“大棚支書”——臨西縣搖鞍鎮鄉修棗科村黨支部書記修華。

蹚出一條致富路

6月21日,從臨西縣城南行10多公裡,成方連片的蔬菜大棚映入眼帘,遠近聞名的蔬菜種植專業村——修棗科村到了。

10多年前,36歲的修華擔任村黨支部書記之初可不是這樣:上千村民主要靠種植小麥和玉米維持生計,村子是個出了名的亂村窮村。

修華調查發現,這矛盾,那矛盾,貧窮是最根本的矛盾。必須改變傳統的種植結構,為村民找出一條脫貧致富路。

幾經選擇,他把目光放在了大棚蔬菜上。2007年春天,他出資租了一輛大巴車,拉著28名村民赴山東省壽光取經,可村民們仍顧慮重重。修華決定帶頭蹚路,2008年,他東挪西湊20萬元,率先在村東南自家承包地上建了3個高標准溫室大棚。

有技術指導,有精細管理,3個大棚種植的黃瓜取得了成功,當年每個大棚收益都在6萬元以上。村民建大棚的熱情高漲,2009年,全村蔬菜大棚猛增到28座。修華把自家大棚的管理交給了妻子王鳳玲,把全部心思放在了幫助大家搞好大棚建設和管理上,每天都要到各家大棚裡查看果蔬生長情況。

就在這年的11月,一場50年不遇的暴雪來襲。眼看著雪越下越大,修華早早把大棚戶和村干部召集起來,隨時掃除大棚上的積雪。大雪整整下了3天,周邊縣市的蔬菜大棚幾乎全部坍塌,而這個村的28座大棚無一受損。

大棚保住了,但是黃瓜苗凍死了四成多。為了把損失降到最低,修華又駕駛自家的面包車,一天一個來回地跑了三趟壽光,自掏腰包買來新苗讓大家補栽。這個冬季,附近縣的蔬菜大棚幾乎絕產,而修棗科村大棚的蔬菜不僅沒減產,收益還增加了四五成。被折服的村民對修華豎起了大拇指,並紛紛加入大棚蔬菜種植隊伍。

為了建設大棚公共設施,修華自掏腰包30多萬元,又多方奔波籌措資金,共打深井4眼,上變壓器12台,修田間公路6公裡,鋪設了上萬米地下管道,還購買了一台發電機組解決臨時停電問題。他牽頭成立了蔬菜專業合作社,為大家解決建設、生產、銷售等環節上的各種難題。

2014年前后,有5家貧困戶想建大棚缺乏資金,修華幫著找了幾條路都沒走通,於是一咬牙把自己的工資卡和老父親在縣城遺留下的房子做抵押,共計貸款45萬元幫其建起了8個大棚。很快,這幾家相繼脫貧邁上致富路。

為解決品種單一問題,修華帶頭引進蔬菜瓜果新品種,試種成功再進行推廣。目前,該村已發展成為以黃瓜、甜瓜為主,以豆角、西瓜等為輔的大棚種植結構,蔬菜大棚數量達370多個,種植面積800多畝。同時,輻射帶動周邊孫樓、張庄、樊村等4個鄉鎮12個村庄,發展蔬菜大棚900多個,種植面積3500多畝。

跟著大棚搬了4次家

自從開建第一個蔬菜大棚,修華就再也沒有回到村中的宅院住過一晚。

記者隨修華來到2008年建的溫室大棚,大棚入口是一座10平方米的紅磚房,“我和妻子在這兒住了3年。”修華打開門介紹說,大棚開建之初他在旁邊住了兩個月窩棚,隨后便正式把家搬到這裡,把當時未成年的兒子交給老人照管。倚牆而放的兩塊木板當年與一張單人床一拼,就是兩口子的床,通往大棚的門洞旁有座磚壘的灶,用於做飯和取暖。右手牆上挂著一個輸液瓶,“那是2010年冬天,村醫給輸液退燒時留下的。”

2011年,修棗科村又在村西南建起110個蔬菜拱棚。為保証初次引入春秋式拱棚種植蔬菜成功,修華和妻子在這些拱棚的旁邊搭了兩間板房,把家搬了過去。夫妻倆冬天挨凍,夏天受熱,在這兒整整住了兩年。

2013年,修棗科村西北建了30座溫室大棚,修華和妻子又跟著搬到了新大棚邊。

2015年6月,村裡在村南引進了甜瓜等新品種,修華搬到了現在的住地,這次條件總算有了改善,安上了空調和電腦。

“除了出遠門,修華沒離開過大棚一個晚上。”王鳳玲說。

“大棚發展到哪裡,我的家就在哪裡。不守著大棚我睡不踏實。”修華說。10年來,他一直吃住在大棚邊,誰家大棚遇到問題他都隨叫隨到,解決不了的就第一時間聯系專家幫忙。為了防止發生火災等意外,春節他都堅守在大棚。

下一個目標是採摘游

蔬菜大棚的發展,給曾經落后的修棗科村帶來了很多變化,冬閑變成了冬忙,困擾該村的諸多矛盾也成了過去式。

過去村裡主要靠增加大棚數量、提高蔬菜瓜果產量和品種來增收,修華說下一步他們要向發展鄉村休閑採摘游方向轉型。

在村西北方向武館路兩側,是該村去年新建的18個春秋式鋼架拱棚,13個溫室大棚與之相鄰。這片區域將成為該村發展採摘游的核心區,目前已納入臨西縣精品鄉村旅游線路規劃。“我們正在做前期准備,預計8月份開始配套設施建設。”修華介紹,他們正在積極籌措資金,計劃總投資200萬元,建設無土栽培智能聯棟拱棚、高檔廁所、停車場和200多米長的休閑長廊,從明年起,這片大棚將按照採摘園的模式種植各種蔬菜瓜果,長廊上種植觀賞性南瓜、葫蘆,周邊裸地將以櫻桃種植為主,再輔以農家樂建設,爭取發展成為周邊城鄉居民的採摘樂園。

正是甜瓜收獲季節,走到路邊一個攤位前買了兩個品種名“花蕾”的甜瓜,打開一嘗,真甜。攤主修金軍就是本村人,擁有4個大棚,總共種了6個品種的甜瓜,他介紹,他種的瓜根本不愁賣,隻不過為了多掙點,他就留下一部分擺攤售賣,也有人順路或專程過來採摘,每天收入兩千元左右。等甜瓜收完了,他准備再種一季豆角。

說起下一步打算,修金軍說:“跟著支書加油干唄。”他覺得修華肯為大家干事,帶著大家致富,把村裡的各種矛盾和問題也消化解決了,值得大家的尊敬和信任。他說,明年他會好好琢磨下何時種、種什麼好,還將從外地引進一兩種甜瓜新品,“村裡搞採摘游我雙手贊成,肯定能比現在掙得更多!”

記者手記

“賠錢支書”

提起修華,除了大名鼎鼎的“大棚支書”外,有人還給過他另一個稱呼——“賠錢支書”:不是說他帶頭建的大棚賠錢,而是說他屢屢干“賠本買賣”,花自己的錢干村裡的事。最初其實是含有玩笑乃至嘲笑成分的,但現在更多的是尊敬。

如果說剛開始他帶頭建大棚時,有些配套設施自費也合理的話,等大家都建起大棚,有些費用比如請專家、運菜苗、打深井、埋管道等就應該是大家分攤了。但他沒有,因為村集體沒錢,而大家集資很容易帶來矛盾。他在力所能及的前提下自己出錢,並想方設法爭取上級支持,為的是輕裝上陣,更有利於蔬菜大棚的發展。

專程探訪了修華在村中的宅子,步入大門是草木茂盛的大院,宛若身處荒郊野外的林地。五間北屋由於缺乏人氣,客廳頂上不知何時已開了“天窗”。問他這些年大棚掙了多少,他說算不清,反正都用於投入大棚種植配套所需和擴大生產了。“錢對我個人來說不重要。”修華說,重要的是他承擔了“領頭羊”的職責,就要把這個任務完成好,對得起上級領導和父老鄉親,“當支書就要把群眾利益放在頭頂上,舍不了小家就當不好家。”(王永晨)

(責編:曹淼、謝磊)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